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拉克重建成了众目睽睽下的一块“大蛋糕”,前来做生意的企业络绎不绝,但也有许多投资商“望而却步”。
近期,到伊拉克打工的外籍劳工频频遭绑架,一些外国公司被迫撤出伊拉克。于是,许多人半开玩笑地说,在伊拉克挣钱,需要玩命。那么,在安全形势如此恶劣的情况下,为什么仍有一些国家的公司和个人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去伊拉克做生意?
挡不住的诱惑
自伊战结束后,伊拉克重建便成了众目睽睽下的一块“大蛋糕”,呈现出“三有”的特点:
一是有项目。伊战后,在阿联酋举办的捐助国委员会会议上,伊拉克临时管理委员会列出了涉及26个部门的727个重建项目,其中基础设施?穴机场、海港、铁路、公路、公共和商业运输、电力、水供应、电信等?雪、能源?穴石油和天然气?雪和农业?穴灌溉系统?雪三大领域成为投资热点。
二是有资金。美国国会为伊重建拨款184亿美元,其中51亿美元已经到位。欧盟承诺在一年内向伊拉克捐赠2亿欧元。去年10月,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国际捐助伊拉克大会,英国政府承诺在三年内?穴2003年4月至2006年4月?雪,为伊拉克重建捐赠5.5亿英镑,其中2亿已支出,其余部分将在两年多时间里逐步到位(包括英国直接捐献给伊拉克的资金,和作为欧盟成员捐赠给伊拉克的重建资金)。在这次会上,与会的4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向伊拉克认捐330亿美元。此外,联合国也设立了多个对伊援助项目。
三是有优惠政策。伊拉克对在伊投资的企业和个人实行优惠税收政策,税率不超过15%;对进口商品只征收5%的关税,其中人道主义援助和医疗物资免税。此外,伊拉克还获得了世贸组织?穴WTO?雪观察员的地位。美国商务部部长助理拉什说:“目前伊拉克投资环境的开放程度超过美国。”
抢占商机
伊拉克重建“蛋糕”的诱惑力如此之大,以至于伊安全形势未见好转的情况下,前来做生意的企业仍络绎不绝。据前任伊拉克临时管理委员会一部门负责人透露,自伊战结束到今年3月的一年时间里,在伊平均每月新注册公司300个。而自今年4月以来,每月新注册公司猛增到1000个。在伊拉克投资的公司当中,美国是“大股东”,贝克特尔集团和哈利伯顿公司是美国在伊进行重建工作最主要的承包商。贝克特尔集团赢得了美国国际开发署总值达28亿美元的合同,负责八个基础设施的修复和重建工程。哈利伯顿石油服务公司下属的KBR公司则获得了价值高达70亿美元的合同,负责扑灭油井大火和其他油田服务项目。
目前,大部分在伊拉克的美国企业都与美政府签订合同,但也有少数企业自行到伊拉克投资,总部位于德克萨斯州的一个中型家具出租公司就是其中的一个。该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说:“在向伊拉克投资时,我们不是只拘泥于短期的效果,而是着眼于未来数十年的长期发展。”这位首席执行官确信,伊拉克的商机比美国政府给予的任何一个合同都要多。第一,同样的产品在伊拉克比在美国国内更容易找到市场;第二,投资伊拉克能为中小型企业带来更多商机。因为小型企业对一些突发状况能够及时做出反应,而大型企业对复杂环境的适应力就差一些。
在熙熙攘攘的巴格达街头,常会看到埃及企业提供的手机服务、韩国公司的电子产品和阿联酋的冰淇淋广告宣传。埃及、约旦和科威特等中东国家的企业都在跃跃欲试投资伊拉克农业部门。英国、德国、俄罗斯、日本、新加坡、泰国、蒙古等国也有投资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海外伊拉克人投资祖国的热情不减。据美国商务部部长助理拉什称,目前在伊拉克进行长期投资的投资者中,多为旅居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的伊拉克人。由于他们对伊拉克的情况了解,因此具有投资的先天优势。总部设在加利福尼亚硅谷的一家公司的开发部主任阿里·巴拉尼长年旅居美国,伊战后,他积极向美国企业介绍并推广在伊拉克的投资机会,为他们提供有关伊拉克经济情况的数据及相关分析。他说:“尽管我目前住在美国,但我并没有忘记伊拉克是我的祖国,我希望能看到新的伊拉克蓬勃发展,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积极角色。”巴拉尼对伊拉克的投资环境表示乐观。他认为,随着伊过渡政府的成立,伊拉克投资环境正在逐步改善,各部门都有很多投资机会,特别是建筑领域,投资机会更大。
“望而却步”
伊拉克重建这块“蛋糕”虽令人垂涎,但也有许多投资商“望而却步”。首先,投资者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伊境内反美力量鱼龙混杂,既有萨达姆政权的残余,也有萨德尔之流当地的宗教激进势力,更有来自境外的、以“基地”组织为代表的极端组织插手。尽管一些组织或个人的初衷不过是要把伊拉克这锅水“搅混”,最终达到迫使美军撤出伊拉克的目标,但由于在发动袭击时往往采取“不择目标”的手段,甚至对遭到绑架的无辜人质“大开杀戒”,大大增加了人们的不安全感。去年10月,在巴林举办的第七届阿拉伯商人年会上,不少与会的阿拉伯国家的商人普遍反映,由于得不到可靠的安全保障,现在到伊拉克从事商业和投资活动,风险较大,因而普遍感觉信心不足。可见,安全成本高成为制约企业投资的一大瓶颈。
其次,政治风险也很大。因伊政权建设尚处于过渡阶段,有关投资方面的法律、法规尚未建立健全。一旦投入大量资金,万一蒙受损失将“投诉无门”。
第三,美国对招标的垄断使投资机会失衡,也严重挫伤了投资者的积极性。美国是分配这块蛋糕的“龙头老大”,但美国政府凭借手中的“权杖”,在招标过程中厚此薄彼:其一,美国政府单方面规定,伊重建项目的主要承包商必须来自“出兵国”,这就意味着只有来自63个向伊拉克派兵国家的企业才有资格对美国政府出资的重建合同直接投标。其二,招标过程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和透明度。美国国防部伊拉克项目招标办公室负责管理美国国会出资的184亿美元重建基金,并通过招标的方式把合同核发给私营企业,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暗箱操作”。据“政府监督项目”负责人称,约有一半以上的招标资金是在没有竞争的情况下核发出去的,赢得合同的往往是美国政府“偏爱”的、或者是有“背景”的公司,如美国副总统切尼曾在哈利伯顿石油公司下属的KBR公司任高级主管,这使得该公司轻而易举地获得数十亿美元的合同。另外,美国政府倾向把合同核发给大型企业,且对它们实行“无限期交货”和“无限量供应”,这就意味着,赢得合同的企业无须再与其他企业竞争,未来的许多工程也不会再对外招标。这种做法不但使中小企业失去投标机会,而且由于未经过招标程序的工程所需费用不公布,从而给中标的大企业承包商超额收费和滥用资金创造了机会。
此外,伊拉克官员腐败也是造成资金流失、打击企业投资信心的“祸根”之一。据伊拉克临时管理委员会于7月底公布的审计报告统计,在伊重建合同中发现滥用资金的现象。比如,临管会的一名高级顾问在没有经过任何投标程序的情况下,就获得一份价值720万美元的合同。还有,临管会曾支付20万美元购买15辆警用卡车,却没有确认承包商是否交了货,致使这15辆卡车下落不明。
目前,伊境内频频发生的恐怖暴力事件无疑会使正在进行中的工程项目迟滞,给伊重建造成损失,但这种负面影响不会阻止整个重建进程。毕竟,伊拉克重建已成大势所趋,不可逆转。可以想见,等到伊拉克国家机器完全恢复正常运转、安全形势稳定之后,新一轮“投资热”必将降临百废待兴的伊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