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夜深了,我还独自坐在窗前,遥望着深邃的夜空。这常能引起我的遐想,而今我竟一点也不感兴趣。此时,使我陷入深思的,倒是开学不久发生的一件似乎微不足道的小事,却使我羞愧,乃至猛醒。
记得那是开学第二周的星期一,轮到我卫生值日。中午,我这个“篮球迷”玩得满头是汗,直到预备铃响了,才匆匆跑进教室。坐下来后,抬头一看,黑板还没擦呢,于是赶紧上前“利索”地擦好黑板。这时,上课铃响了,忙乱中,我随手将黑板擦往黑板槽内一撂,转身就走,不料黑板擦“啪嗒”一声掉了下来。我哪管得上把它拣起来,便若无其事地回到了座位上。
我刚坐定,语文老师跨进了教室。班长洪亮地喊了一声“立正”,同学们“唰”地一下站了起来。咦,怎么啦?语文老师刚走了两步就站定了,他盯着地上什么东西,眉头蹙了一下。我好奇地伸长脖子,随着老师的视线一望,哟,那不是黑板擦吗?我心想:糟了,常常抓住“小事”做文章的语文老师,这下可要在我身上做一番文章了。我不由自主地低下了头,等着挨批。只见老师紧走几步,把备课笔记往讲台上一放,转过身,弯下腰,轻轻地拣起黑板擦,用嘴吹去上面的泥灰,又轻轻地端放在黑板槽内,然后回转身,用严肃的目光在我们全班同学脸上扫视了一遍,随即向贴有卫生轮值表的西墙走去。我只感到脸上一阵火辣辣的,头垂得更低了,就怕他发现我的窘态。这时他朝表上一瞥,又回到讲台前,摆了一下手,招呼我们坐下。出乎我的意料,老师并没有厉声斥责,只是又一次用目光扫视全班,似乎要从某个同学脸上搜寻出什么来。这样的沉默,足足有一分钟,然后才像往常一样,以抑扬顿挫的语调开始了讲课……
“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分多钟,我觉得那么长,让我尝够了羞愧的滋味。语文老师那目光,使我又一次领悟到了“老师”这两个字的丰富内涵。老师的沉默,似警钟在我耳际响起,使我猛醒:爱护公物,要从小做起!
夜更深了,窗外下起了绵绵细雨,我不知怎地想起了杜甫《春夜喜雨》中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简 评
这篇习作是以记人为主的记叙文,写的是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很平常、又不易引人注意的小事。
文章开头用极简洁的语言,通过反衬,带出小事,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然后在叙事的基础上描写了语文老师的动作和自己心理活动的真情实感。文章写得平实,质朴,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形容,只是将当时的情形老老实实地写下来。作者几乎没有直接流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运用了“转过”、“弯下”、“拣起”、“吹去”、“端放”、“扫视”、“瞥”、“摆”、“招呼”等动词,让读者去领会老师的“身教重于言传”,严格要求又讲究教学方法的可贵思想。初读时,似觉平淡,但当你反复诵读、咀嚼、回味时,就能得出结论,获得教育。结尾处引用杜甫的诗句,能展开读者想象的翅膀,丰富文章的内容,点明题旨。
指导老师张坤
记得那是开学第二周的星期一,轮到我卫生值日。中午,我这个“篮球迷”玩得满头是汗,直到预备铃响了,才匆匆跑进教室。坐下来后,抬头一看,黑板还没擦呢,于是赶紧上前“利索”地擦好黑板。这时,上课铃响了,忙乱中,我随手将黑板擦往黑板槽内一撂,转身就走,不料黑板擦“啪嗒”一声掉了下来。我哪管得上把它拣起来,便若无其事地回到了座位上。
我刚坐定,语文老师跨进了教室。班长洪亮地喊了一声“立正”,同学们“唰”地一下站了起来。咦,怎么啦?语文老师刚走了两步就站定了,他盯着地上什么东西,眉头蹙了一下。我好奇地伸长脖子,随着老师的视线一望,哟,那不是黑板擦吗?我心想:糟了,常常抓住“小事”做文章的语文老师,这下可要在我身上做一番文章了。我不由自主地低下了头,等着挨批。只见老师紧走几步,把备课笔记往讲台上一放,转过身,弯下腰,轻轻地拣起黑板擦,用嘴吹去上面的泥灰,又轻轻地端放在黑板槽内,然后回转身,用严肃的目光在我们全班同学脸上扫视了一遍,随即向贴有卫生轮值表的西墙走去。我只感到脸上一阵火辣辣的,头垂得更低了,就怕他发现我的窘态。这时他朝表上一瞥,又回到讲台前,摆了一下手,招呼我们坐下。出乎我的意料,老师并没有厉声斥责,只是又一次用目光扫视全班,似乎要从某个同学脸上搜寻出什么来。这样的沉默,足足有一分钟,然后才像往常一样,以抑扬顿挫的语调开始了讲课……
“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分多钟,我觉得那么长,让我尝够了羞愧的滋味。语文老师那目光,使我又一次领悟到了“老师”这两个字的丰富内涵。老师的沉默,似警钟在我耳际响起,使我猛醒:爱护公物,要从小做起!
夜更深了,窗外下起了绵绵细雨,我不知怎地想起了杜甫《春夜喜雨》中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简 评
这篇习作是以记人为主的记叙文,写的是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很平常、又不易引人注意的小事。
文章开头用极简洁的语言,通过反衬,带出小事,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然后在叙事的基础上描写了语文老师的动作和自己心理活动的真情实感。文章写得平实,质朴,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形容,只是将当时的情形老老实实地写下来。作者几乎没有直接流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运用了“转过”、“弯下”、“拣起”、“吹去”、“端放”、“扫视”、“瞥”、“摆”、“招呼”等动词,让读者去领会老师的“身教重于言传”,严格要求又讲究教学方法的可贵思想。初读时,似觉平淡,但当你反复诵读、咀嚼、回味时,就能得出结论,获得教育。结尾处引用杜甫的诗句,能展开读者想象的翅膀,丰富文章的内容,点明题旨。
指导老师张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