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老百姓有了閑钱,多数会选择将其存进银行,古代没有银行,一般就是贮藏,但贮藏的办法又是千奇百怪的。
地下梁上皆藏钱处
窖藏,是指用坛坛罐罐一类器物,将钱财直接埋藏到地下,所埋的东西以金银居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此地无银三百两”这个笑话中的主人公,就是用了这种贮藏方式。其实,这种方式,是深受古时那些大款和富豪喜欢的。在现在考古发掘中,经常会出土窖藏文物。
除了埋到地下,中国古人比较常用的贮藏方式还有“壁藏”、“檐藏”、“梁藏”等。
所谓壁藏,就是将墙壁做出夹皮层,将值钱的东西放进去。古文献中著名的“孔壁遗文”,就是在孔子后裔家的墙壁内发现的。
檐藏、梁藏就是将钱物收藏在屋檐下,或是悬吊在房梁上。这种贮藏宝藏的心理也为盗窃者所了解,入屋盗窃的小偷雅称“梁上君子”,便与此有关。
防盗防到了粪堆下
民国上海名医陈存仁,当年陈家析产分家时,记载窑藏了20缸银子,但最初只挖出了8缸。就算是扩大挖掘面积,向四周挖掘,也不能找到。后来有经验的长辈提醒,再往下深挖试试,果真挖出了埋在下层的12缸银子。
原来,这是因为前人在窖藏时,采取了反盗宝手法,即将藏宝坑挖得很深,再埋入装满财宝的坛、罐、缸这类器物,用以迷惑盗贼。而且,古人很讲究放置财物的方法,通常采取上下分层放置的方式,先放一层,掩埋后再放一层,再掩埋再放,多者达三四层。在各层之间,往往用石板、砖块叠压,土层之间则用糯米熬成的液汁和石灰,夯实密封,有时其中还会拌上碎石子、瓦片之类,以增加盗挖的难度。即使被盗挖,盗贼往往也只能发现上层。更巧的是,这也符合了古人赚一点钱就贮藏一点、埋下一层的习惯。此外,窖坑一般选在卧房内、炕(床)底下。也有选在院内,如在院内常会在地面上做出一系列伪装,如建上茅厕、猪圈、便房等。
还有一个极端的防盗法子,传说有一个发了大财的晋商,觉得将财宝埋到地下、放进墙壁、寄放钱庄都不放心,于是便把成堆的银子熔化成液体,浇灌进家中的地板。这手法太另类、太出人意料,盗贼的确是找不到了,但“家贼”难防,其子孙没钱的时候便会悄悄敲下点银子。
掘地掘出百两黄金
古人窖藏财物,埋藏者又不轻易透露消息,若干年后,宅第易人,新主人在翻修或重建时,往往可以挖出前人的窖藏。因此,后人遇到拆迁、搬家时,往往都会“掘地三尺”,把家前屋后地下翻一遍。
沈括的《梦溪笔谈·异事》,便记录了一则买房遭索“掘钱”的事。当时洛阳很多财主家都有掘地藏金的习惯,其后人在卖房时便会想到这一点,有意向买主索要“掘钱”。在朝廷当大官的张观买房时,卖家一而再、再而三地索要“掘钱”,最后张观多付钱1000多缗(古代计量单位,即一千钱),卖主才交付房子。时人都认为张观付这笔钱太吃亏,谁想张观买下后,竟然真的挖出一大笔财宝,挖出的一只石匣子里装有数百两黄金,正好是张观买房的全部费用。
地下梁上皆藏钱处
窖藏,是指用坛坛罐罐一类器物,将钱财直接埋藏到地下,所埋的东西以金银居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此地无银三百两”这个笑话中的主人公,就是用了这种贮藏方式。其实,这种方式,是深受古时那些大款和富豪喜欢的。在现在考古发掘中,经常会出土窖藏文物。
除了埋到地下,中国古人比较常用的贮藏方式还有“壁藏”、“檐藏”、“梁藏”等。
所谓壁藏,就是将墙壁做出夹皮层,将值钱的东西放进去。古文献中著名的“孔壁遗文”,就是在孔子后裔家的墙壁内发现的。
檐藏、梁藏就是将钱物收藏在屋檐下,或是悬吊在房梁上。这种贮藏宝藏的心理也为盗窃者所了解,入屋盗窃的小偷雅称“梁上君子”,便与此有关。
防盗防到了粪堆下
民国上海名医陈存仁,当年陈家析产分家时,记载窑藏了20缸银子,但最初只挖出了8缸。就算是扩大挖掘面积,向四周挖掘,也不能找到。后来有经验的长辈提醒,再往下深挖试试,果真挖出了埋在下层的12缸银子。
原来,这是因为前人在窖藏时,采取了反盗宝手法,即将藏宝坑挖得很深,再埋入装满财宝的坛、罐、缸这类器物,用以迷惑盗贼。而且,古人很讲究放置财物的方法,通常采取上下分层放置的方式,先放一层,掩埋后再放一层,再掩埋再放,多者达三四层。在各层之间,往往用石板、砖块叠压,土层之间则用糯米熬成的液汁和石灰,夯实密封,有时其中还会拌上碎石子、瓦片之类,以增加盗挖的难度。即使被盗挖,盗贼往往也只能发现上层。更巧的是,这也符合了古人赚一点钱就贮藏一点、埋下一层的习惯。此外,窖坑一般选在卧房内、炕(床)底下。也有选在院内,如在院内常会在地面上做出一系列伪装,如建上茅厕、猪圈、便房等。
还有一个极端的防盗法子,传说有一个发了大财的晋商,觉得将财宝埋到地下、放进墙壁、寄放钱庄都不放心,于是便把成堆的银子熔化成液体,浇灌进家中的地板。这手法太另类、太出人意料,盗贼的确是找不到了,但“家贼”难防,其子孙没钱的时候便会悄悄敲下点银子。
掘地掘出百两黄金
古人窖藏财物,埋藏者又不轻易透露消息,若干年后,宅第易人,新主人在翻修或重建时,往往可以挖出前人的窖藏。因此,后人遇到拆迁、搬家时,往往都会“掘地三尺”,把家前屋后地下翻一遍。
沈括的《梦溪笔谈·异事》,便记录了一则买房遭索“掘钱”的事。当时洛阳很多财主家都有掘地藏金的习惯,其后人在卖房时便会想到这一点,有意向买主索要“掘钱”。在朝廷当大官的张观买房时,卖家一而再、再而三地索要“掘钱”,最后张观多付钱1000多缗(古代计量单位,即一千钱),卖主才交付房子。时人都认为张观付这笔钱太吃亏,谁想张观买下后,竟然真的挖出一大笔财宝,挖出的一只石匣子里装有数百两黄金,正好是张观买房的全部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