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中的微歧视
歧视和偏见是我们一直以来极力想消除的,但无奈有些思想过于根深蒂固,努力的结果往往不尽人意。现在,社会群体中又开始流行一个新词“microaggression”,中文可翻译成“微歧视”。它与直接的歧视不同,指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透过语言或肢体动作,无意间排挤或贬低不同种族、性别的人,或弱势群体。有时无意识的一句话或一个小举动,都可能给对方造成深深的伤害,而我们自己却没有意识到。
任何人都有可能是微歧视的施加者或承受者。如果在街上看到一个穿着罩袍的来自中东国家的女性,你会忍不住多看两眼吗?你会上下打量她,猜想她有多么闷热和难受吗?如果你不自觉的用眼光打量这位来自中东国家的女性,这就是微歧视。通过进一步了解,你发现这位中东国家的女性不仅是一名赛车修理师,还受过五年专业拳击训练。此时你想对她表达赞赏之情:“作为一名中东女性,你能做到这样真了不起”,对不起,这样看似赞扬的话语,也暴露了你对她的微歧视。
如果在大街上看到拄着拐杖的青年男子,你会不会多看他几眼?可能还会感叹:“多好的男孩,怎么就……”你的目光和感叹对这名男子而言,同样也是微歧视。
微歧視,伤害大
微歧视其实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能在导演和演员之间,老板和员工之间,或者老师和学生之间,容易导致一个不和谐的工作环境或学习环境,只是我们似乎很少意识到它的存在。微歧视与直接的言论攻击不同,它的出发点并无恶意,但同样会中伤到对方,让他觉得自己很奇怪、与社会格格不入,产生自我怀疑等消极的情绪。研究表明,微歧视会在当事人心里积累,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继而导致他们产生自卑、孤僻等一些心理问题。
微歧视是一种难以察觉的伤害,有些话在承受者听来可能就是略带攻击性的语言,但施加者却意识不到,比如“他为什么这么生气,我明明是在夸他(或我只是开个玩笑)。”曾有一位深受微歧视困扰的人表示,他总是记得第一次受到微歧视时的情景,身心都感到很痛苦,尽管他很努力地不去回忆,但身体已经记住了当时的反应,在下次受到同样的微歧视时就会引爆相同的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次次微歧视造成的伤害会逐渐叠加,久而久之承受者会被负面情绪压垮,导致他们出现焦虑、狂躁等心理问题,或是通过不正确的方法缓解自己的情绪,例如酗酒、自虐甚至自杀。
有人会认为,把微歧视当回事的人都是玻璃心、过于敏感,或者有一种愤世嫉俗、自怨自艾的受害者心态。这样的人应该回想一下自己曾经历过的微歧视。例如,你在公园的长椅上坐着,一个陌生人走过来坐在了长椅的另一端,还选择背对着你,此时你的内心作何感想?如果每次你坐在那个长椅上,都会发生类似的事情,你会不会开始怀疑自己被大家讨厌和排挤了?坐在长椅另一端的陌生人并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何不妥,也没有恶意,但你却会有被歧视的感觉。
尽量避免微歧视
许多微歧视想法是一代又一代传下来的,太多也太隐蔽,很难完全消除。研究种族主义和多元文化的专家表明,没有人能完全从种族、性别的歧视或偏见中独善其身。如果非要形成一个统一的为人处世原则,强制每个人都遵守未免太不现实,比如在大街上看到坐轮椅的人不许多看两眼,地铁上空位多时也不许和别人隔开坐……问题的根源还在我们的认识本身,我们无法要求别人如何做,但可以从自身开始改变。
我们首先要承认微歧视确实存在,不要让受到微歧视的人觉得自己孤立无援,可以问一问他们是否想倾诉,能帮他们做些什么。如果对方指出我们的某些行为或话语让他们觉得不舒服,不要急于反驳或假装无视,要耐心地听听他们怎么说,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到底是哪句话、哪个举动冒犯了他们。我们要把潜在的问题挖掘出来摆在明面上处理,如此一来,我们才能逐一减少微歧视的出现。
歧视和偏见是我们一直以来极力想消除的,但无奈有些思想过于根深蒂固,努力的结果往往不尽人意。现在,社会群体中又开始流行一个新词“microaggression”,中文可翻译成“微歧视”。它与直接的歧视不同,指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透过语言或肢体动作,无意间排挤或贬低不同种族、性别的人,或弱势群体。有时无意识的一句话或一个小举动,都可能给对方造成深深的伤害,而我们自己却没有意识到。
任何人都有可能是微歧视的施加者或承受者。如果在街上看到一个穿着罩袍的来自中东国家的女性,你会忍不住多看两眼吗?你会上下打量她,猜想她有多么闷热和难受吗?如果你不自觉的用眼光打量这位来自中东国家的女性,这就是微歧视。通过进一步了解,你发现这位中东国家的女性不仅是一名赛车修理师,还受过五年专业拳击训练。此时你想对她表达赞赏之情:“作为一名中东女性,你能做到这样真了不起”,对不起,这样看似赞扬的话语,也暴露了你对她的微歧视。
如果在大街上看到拄着拐杖的青年男子,你会不会多看他几眼?可能还会感叹:“多好的男孩,怎么就……”你的目光和感叹对这名男子而言,同样也是微歧视。
微歧視,伤害大
微歧视其实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能在导演和演员之间,老板和员工之间,或者老师和学生之间,容易导致一个不和谐的工作环境或学习环境,只是我们似乎很少意识到它的存在。微歧视与直接的言论攻击不同,它的出发点并无恶意,但同样会中伤到对方,让他觉得自己很奇怪、与社会格格不入,产生自我怀疑等消极的情绪。研究表明,微歧视会在当事人心里积累,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继而导致他们产生自卑、孤僻等一些心理问题。
微歧视是一种难以察觉的伤害,有些话在承受者听来可能就是略带攻击性的语言,但施加者却意识不到,比如“他为什么这么生气,我明明是在夸他(或我只是开个玩笑)。”曾有一位深受微歧视困扰的人表示,他总是记得第一次受到微歧视时的情景,身心都感到很痛苦,尽管他很努力地不去回忆,但身体已经记住了当时的反应,在下次受到同样的微歧视时就会引爆相同的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次次微歧视造成的伤害会逐渐叠加,久而久之承受者会被负面情绪压垮,导致他们出现焦虑、狂躁等心理问题,或是通过不正确的方法缓解自己的情绪,例如酗酒、自虐甚至自杀。
有人会认为,把微歧视当回事的人都是玻璃心、过于敏感,或者有一种愤世嫉俗、自怨自艾的受害者心态。这样的人应该回想一下自己曾经历过的微歧视。例如,你在公园的长椅上坐着,一个陌生人走过来坐在了长椅的另一端,还选择背对着你,此时你的内心作何感想?如果每次你坐在那个长椅上,都会发生类似的事情,你会不会开始怀疑自己被大家讨厌和排挤了?坐在长椅另一端的陌生人并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何不妥,也没有恶意,但你却会有被歧视的感觉。
尽量避免微歧视
许多微歧视想法是一代又一代传下来的,太多也太隐蔽,很难完全消除。研究种族主义和多元文化的专家表明,没有人能完全从种族、性别的歧视或偏见中独善其身。如果非要形成一个统一的为人处世原则,强制每个人都遵守未免太不现实,比如在大街上看到坐轮椅的人不许多看两眼,地铁上空位多时也不许和别人隔开坐……问题的根源还在我们的认识本身,我们无法要求别人如何做,但可以从自身开始改变。
我们首先要承认微歧视确实存在,不要让受到微歧视的人觉得自己孤立无援,可以问一问他们是否想倾诉,能帮他们做些什么。如果对方指出我们的某些行为或话语让他们觉得不舒服,不要急于反驳或假装无视,要耐心地听听他们怎么说,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到底是哪句话、哪个举动冒犯了他们。我们要把潜在的问题挖掘出来摆在明面上处理,如此一来,我们才能逐一减少微歧视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