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台网地震资料的层析研究在潜在震源区判定中的应用

来源 :西北地震学报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jxysb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地球内部介质的刚度性质出发讨论了震源区介质与周围地区的差异,指出地震波的速度、衰减层析图象对这种差异的反映敏感,并结合一些实例阐明地震层析研究可用于潜在震源区的判定之中。
其他文献
本文根据野外调查资料及重力、航磁等资料,对柴达木盆地及其邻区的主要活动断裂的大地构造位置、产状、深度和第四纪活动特点等进行了分析研究,並讨论了这些断裂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这一地区的地震活动强度与断裂深度有关,具左旋运动特征的全新世近东西向活断层与强地震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
期刊
本文在假定地球介质为粘弹性的基础上,测定和分析了东经103°以东的甘肃地区和宁夏西海固地区的介质品质因子Q值,由(?)和(?)功率谱计算的地震的平均Q值为126,低值区平均Q值为58。海原及礼县Q值较高,其平均Q值分别为194和957,迭部Q值较低,其平均Q值为48。这些高值和低值均出现在主震前后。
期刊
1.实验场区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概述滇西实验场位于北纬24°.5—28°,东经98°.5—101°.5,其面积约80000km~2。在我们进行水化学前兆灵敏组分及灵敏穴位研究的地区主要分布有以下几组构造(图1): (1)北西向构造:这组构造是区内主要活动构造,以红河断裂带为代表。
期刊
本文给出了西安地裂缝的新活动图象(1985—1989)井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西安地裂缝的构造特征及人文特征。对于构造特征,本文提出了不仅有构造的几何控制作用,而且有构造的力学控制作用。前者直观地表现在地裂缝的空间几何分布规律上,而后者则既表现在地裂缝的形成过程中,又表现在地裂缝活动与地震活动的时间特征上。人类活动主要是过量抽取地下承压水所导致的地面不均匀沉降,这是地裂缝运动速率比构造运动速率高一个数
期刊
1985~1988年在丰城堡—祝家庄地区进行了偶极法电测深观测。观测中采用供电偶极距为1000m,测量偶极距950—1000m,偶极中心间距5000—8000m。在观测期间发现地电阻率ρ_s无明显季节性变化;在距测区100公里范围内发生M≥4级地震前10天左右,ρ_s出现3—8%的变化。
期刊
本文通过实验及对资料的深入分析,进一步研究了西北地区黄土的动力特性。结果表明,典型黄土(如Q_3和新近堆积的Q_4黄土)具有比较特殊的地震工程性质——震陷性,振动开始时震陷量较大;在地震作用下湿型黄土的强度降低,有的甚至会发生液化。
期刊
本文介绍了壤中气汞量测量方法及JM—3金膜测汞仪最佳测试条件的选择。野外监测期间在1986年门源6.4级地震及1988年澜沧等地震前均观测到了气汞浓度的突变。利用壤中气汞浓度的变化预报了1987年9月12日张掖西武当4.5级地震。观测事实表明,利用壤中气汞浓度的变化来预报地震是可行的。
期刊
本文用长周期面波资料研究了南北地震带及其西侧的地壳结构。结果表明:南北地震带的地壳厚度具有南薄北厚,西厚东薄的特征,南北带和其西侧区域地壳内都存在有低速层;地壳横波平均速度很低,约为3.37公里/秒;上地幔顶部的横波速度只有4.40公里/秒;南北带北段可能存在上地幔物质上隆,岩石圈厚度只有60多公里,该区域地壳底部存在有低速层。
期刊
作者通过野外实际调查及对重力、航磁等资料的分析认为,昌马—祁连断裂带中段(肃南香台子—寺大隆一带)全新世活动明显,表现为断错了全新世地层,同时还伴有山脊和水系的错断、断层崖、古地震崩塌和滑坡等。根据对堆积物C~(14)年龄测定,距今4580年左右该段曾发生过一次7—7.5级地震。本文最后对该段地震危险性进行了讨论。
期刊
1.前言河北地震带位于太行山东麓,从磁县起经邢台、河间、北京及唐山附近,止于燕山南麓。总体走向为北东向,长约900km,宽约150km。在历史上,这条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强烈而又频繁,其中M≥6(3/4)级的地震分布在其两端,M≤6(3/4)级的地震分布于其中部。华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