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党的十八大紧扣文化在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凸显并成为综合国力竞争核心的时代脉搏,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树立高度文化自觉的时代要求。对于肩负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文化强国的各层级领导者来说,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就是要在明晓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和领导实践活动中的意义这一基础上,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文化在领导实践活动、凝聚人心和塑造人性、促进经济发展、维系社会运行和推动社会进步、提高区域软实力和竞争力等方面的作用力量,更好地履行领导职能,肩负时代所赋予的使命。
【关键词】 领导干部 文化自觉 实践路径
【作者简介】 张清林,陕西省委党校副教授、博士,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理事,全国领导科学优秀中青年专家。研究方向:领导科学、文化探索。
【中图分类号】 C9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3)11-0042-03
在人类社会运行和历史演进中,领导实践作为一种显性的社会活动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而在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在内的人类生存的一切领域,文化作为一种潜隐的、软性的、渗透性的力量也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用。但由于自身的潜隐特性,文化的力量长期被显性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活动所遮蔽;同时,由于受历史条件和认识能力的局限,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人类对文化在自己生存各领域中的作用力量也未能充分认识。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的来临,文化在人类生存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文化的作用力量也从内隐走向外显,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国家和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党的十八大紧扣这一时代脉搏,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树立高度文化自觉的时代要求。如何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对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有不同的要求和方式。对于肩负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文化强国使命的各层级领导者来说,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可以更好地履行领导职能,肩负时代所赋予的使命。
一、重视和发挥文化在领导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文化的作用力量渗透在人类生存的一切领域,文化不仅塑造人性,指导人们改造世界、为人类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生存实践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作为中介系统规范人们的行为、维系和调控社会秩序,而且为人们的生存活动提供精神家园,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安顿人们的心灵,表达人们的情感,寄托人们的理想和希冀,赋予人的生存以意义和价值。
作为社会历史中最重大、最核心和最权威化的组织行为,任何领导实践都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的,文化不仅影响领导者自身的素质、思维方式和能力结构,而且影响领导实践的方式、水平、效能、价值取向和目标使命。另一方面,从领导实践的活动方式来说,领导活动得以进行并取得成效,既需要控制、支配、奖赏、惩罚等强力手段,也必须有为民众所认同的伦理基础,即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身份、威信的认可,对政策、法规的接受,对领导权力和领导活动合法性的认同。领导权力本质上是文化领导权,文化既是领导实践中的无形命令,也是维系领导实践的“软件系统”。
因此,领导者必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重视文化在领导实践中的作用力量,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将理想信念、宗旨意识、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内化为社会公众所认同的领导精神,并通过权力观、价值观、思维方式、人格魅力、领导风格等表现出来,最大限度地赢取下属和公众的信赖、敬佩和服从。同时,要将领导目标同公众的愿景结合起来,激发他们的潜能,将政策法规、实施措施贯彻到公众自愿的行为中去。惟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履行领导职责,提高领导效能,完成领导目标。
二、重视和发挥文化在凝聚人心和塑造人性中的作用
作为社会性的组织活动,领导实践就是因人而发、因人而用、因人而为的社会行为过程。从领导实践的过程和结果来看,依靠人,是领导实践的起点;凝聚人,是领导实践得以展开的保证;开发人,是实现领导目标的根本途径;塑造人,是领导实践活动的结果;为了人,即满足人的利益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则是领导实践的终极价值目标。可见,领导活动能否有效地展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心的凝聚程度;而评判领导实践功效和得失的标尺则是对人性塑造的结果和对人的发展的促进程度。无论是凝聚人心还是塑造人性,都离不开文化的作用力量。
尽管人们对文化本质和内涵的理解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但就其本质来说,文化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和培育起来的生命有机系统,是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的统一。文化虽然有多维的社会价值,但其基本的功用就是“文治教化”和“人文化成”,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化人”和塑造人。文化内涵中的诸多要素,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伦理、行为规范、理想信仰和审美情趣等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从不同的方面起着形塑人性、铸就人格、提升境界的作用。对于个体的人来说,每个人都生存在特定的领导环境和文化环境中,接受特定文化环境的熏陶和塑造。个人的素质能力、精神面貌、行为特性、思想观念、道德操守都与其生存的文化环境密切相关。而对于一个领导者所负责的地域和单位来说,地域的民风、单位的人气、凝聚力都与文化环境密不可分。文化环境在影响人的素质的同时,也影响领导实践的水平和效能。
正是基于领导实践所担负的育人职责和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领导者必须重视文化在凝聚人心和塑造人性中的作用力量,将先进文化建设纳入到领导工作的范围之内,模范地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共同的理想和价值目标凝聚人心,开展行之有效、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以先进的文化塑造人,以科学的文化引导人,以健康的文化满足人的需求,不断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对于统领一方的区域领导者来说,要在明晓和阐扬地域文化优良品质的基础上,运用现代传播手段,不断为地域文化注入科学理性精神、民主意识、法治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等为内涵的现代文化元素,消解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迷信观念、尊卑观念、人情依赖观念等束缚人性的消极文化元素,优化民风民俗,推动地域文化的现代转型和传统农民向现代公民转型。而对于部门和单位领导者说,要在尊重本单位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加强团队文化建设,通过树立楷模、价值导向、政策激励等途径不断优化文化环境,营造风清气正、和谐向上的文化氛围,培育以集体观念、协作意识、道德理性、责任奉献、进取创新为内涵的文化精神,为团队成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从而实现培育塑造人和完成领导任务的双重目标。 三、重视和发挥文化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历史和现实也反复昭示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仓廪实才能知礼节,衣食足才会知荣辱”。组织社会生产,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满足人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在任何时候都是领导活动最基本的任务。“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所以,在领导实践中,领导者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但经济建设并不是一种纯粹孤立的社会组织行为,经济与文化密不可分。经济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经济的灵魂。首先,发展经济是以人的生命需要为动力源泉,以生产为轴心,以消费为目的的社会性活动。而人的消费本质上是文化消费,文化不仅作为消费成分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而且渗透在商品中,影响商品的价值竞争力。其次,由于文化与生产、消费互溶互渗以及人们文化消费需求不断递增,文化作为商品和服务进入市场,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越来越明显,文化生产逐渐成为新的经济生长点,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文化生产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竞争力。第三、经济发展离不开文化环境的支撑和文化的价值引导。没有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的保障,经济发展将难以为继;没有文化的价值导向,经济活动就会背离其满足人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价值目标。文化不仅维系经济发展的运行秩序,也决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方向。
所以,在领导经济建设的过程中,领导者必须重视文化的作用力量,正确认识经济建设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文化发展对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第一,坚持以人文精神引领经济发展,尊重人在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纠正仅仅把人作为发展经济的工具和手段以及片面追求GDP增长的错误倾向,使经济发展不断满足人的权益和幸福,实现人的价值和尊严。第二,建构经济伦理,优化经济发展的文化环境,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促进经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第三,解放文化生产力,激发区域文化创造活力,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本地区生产商品的文化含量,增强商品的价值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第四,促进经济与文化联姻,以先进文化为经济建设领航导向,以经济建设为文化发展开辟道路,从而实现经济与文化鸾凤和鸣,比翼齐飞。
四、重视和发挥文化在维系社会有序运行和促进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由人类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实践活动而产生的社会之所以能够有序运行,与领导实践的主导作用密不可分。领导实践的效能高,社会就会处于和谐稳定和运行有序的态势;效能低,社会就会陷入失序状态,甚至沦为乱世。领导实践在社会运行和发展的意义上说,维系社会运行秩序是领导者最基本的职责,推动社会发展是领导者肩负的历史使命。
社会是由人围绕谋求生存和发展实践这一轴心而结成的多重交往关系网络,是具有丰富内涵的有机系统,而文化则是蕴涵于所有方面和全部过程、确保有机体有序运行的符码、程序、图示和机理。文化不仅影响和规范社会成员的活动方式,而且肩负着调控、维系和支撑社会有序运行的职能。一个社会中不同的成员之所以能够有序地生存,是因为他们受同一文化的熏陶,是文化系统为其提供了共享的符号、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伦理,使不同的个体、群体能够彼此认同,沟通协调。社会秩序正是通过个体、群体对生活习俗、人情世道、纲常伦理、道德律令、处事原则和公共规范等文化要素自发自觉地遵从而维系的。作为社会运行的内在机制,文化的创造和生成源于人的生存需要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新文化的产生意味着人对现实生存境遇的超越,“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可以被称之为人不断自我解放的历程。”文化不仅反映、反思社会生活,而且引导、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的解放与发展。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由于相对对立性规律的作用,文化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制度或体制的变革并不完全一致,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社会体制确立后,社会结构会随之变动,但孕育于原有社会机体中的文化精神,特别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要素,仍然会凭借其历史惯性影响、支配个体的活动方式与社会运行,并进而制约社会的发展。从文化模式自身的结构来说,生产技能、生活经验、习俗,规范要素和精神要素的演进速率也不完全同步,社会发展总是伴随着“文化滞差”现象。只有文化模式的彻底转型才能推动社会发展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因此,在维系社会运行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领导实践中,领导者必须重视核心价值观对社会公众的引领作用,道德榜样对社会成员的示范作用,舆论媒体对社会心理的导向作用,传统习俗、伦理和行规对个体行为的规范作用,法律法规对违反公共秩序和道德等行为的强制作用,解放思想这一文化机制对社会发展的精神牵引和内在驱动作用。一方面,要在大力倡导、积极培育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和完善传统习俗、伦理和行规的内涵,充分发挥它们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正向作用;加强和推进以官德为龙头,以社会公德为核心、以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主要内涵的道德建设,发挥官德在社会道德体系中的主导作用和领导干部自身在社会价值方面的道德引领作用,通过领导干部的道德示范、道德榜样的塑造宣传、道德行为激励与奖励的制度化、反道德行为的有效惩处和社会道德教育环境的优化,引导人们自觉履行公民义务、社会责任,遵守公共伦理和道德,为社会的有序运行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要自觉捍卫法律的尊严,强化和推动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诚信建设,提高政府和其他社会团体的公信力,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降低社会运行成本,提高社会运行效能。另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文化观念创新,保持开放意识,善于接纳、宣传新的文化观念,通过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公众思维方式变革、价值观念更新和生存方式的转变,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精神动力;通过推动文化模式的转型,实现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赵春燕
【关键词】 领导干部 文化自觉 实践路径
【作者简介】 张清林,陕西省委党校副教授、博士,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理事,全国领导科学优秀中青年专家。研究方向:领导科学、文化探索。
【中图分类号】 C9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3)11-0042-03
在人类社会运行和历史演进中,领导实践作为一种显性的社会活动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而在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在内的人类生存的一切领域,文化作为一种潜隐的、软性的、渗透性的力量也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用。但由于自身的潜隐特性,文化的力量长期被显性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活动所遮蔽;同时,由于受历史条件和认识能力的局限,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人类对文化在自己生存各领域中的作用力量也未能充分认识。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的来临,文化在人类生存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文化的作用力量也从内隐走向外显,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国家和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党的十八大紧扣这一时代脉搏,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树立高度文化自觉的时代要求。如何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对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有不同的要求和方式。对于肩负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文化强国使命的各层级领导者来说,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可以更好地履行领导职能,肩负时代所赋予的使命。
一、重视和发挥文化在领导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文化的作用力量渗透在人类生存的一切领域,文化不仅塑造人性,指导人们改造世界、为人类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生存实践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作为中介系统规范人们的行为、维系和调控社会秩序,而且为人们的生存活动提供精神家园,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安顿人们的心灵,表达人们的情感,寄托人们的理想和希冀,赋予人的生存以意义和价值。
作为社会历史中最重大、最核心和最权威化的组织行为,任何领导实践都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的,文化不仅影响领导者自身的素质、思维方式和能力结构,而且影响领导实践的方式、水平、效能、价值取向和目标使命。另一方面,从领导实践的活动方式来说,领导活动得以进行并取得成效,既需要控制、支配、奖赏、惩罚等强力手段,也必须有为民众所认同的伦理基础,即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身份、威信的认可,对政策、法规的接受,对领导权力和领导活动合法性的认同。领导权力本质上是文化领导权,文化既是领导实践中的无形命令,也是维系领导实践的“软件系统”。
因此,领导者必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重视文化在领导实践中的作用力量,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将理想信念、宗旨意识、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内化为社会公众所认同的领导精神,并通过权力观、价值观、思维方式、人格魅力、领导风格等表现出来,最大限度地赢取下属和公众的信赖、敬佩和服从。同时,要将领导目标同公众的愿景结合起来,激发他们的潜能,将政策法规、实施措施贯彻到公众自愿的行为中去。惟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履行领导职责,提高领导效能,完成领导目标。
二、重视和发挥文化在凝聚人心和塑造人性中的作用
作为社会性的组织活动,领导实践就是因人而发、因人而用、因人而为的社会行为过程。从领导实践的过程和结果来看,依靠人,是领导实践的起点;凝聚人,是领导实践得以展开的保证;开发人,是实现领导目标的根本途径;塑造人,是领导实践活动的结果;为了人,即满足人的利益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则是领导实践的终极价值目标。可见,领导活动能否有效地展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心的凝聚程度;而评判领导实践功效和得失的标尺则是对人性塑造的结果和对人的发展的促进程度。无论是凝聚人心还是塑造人性,都离不开文化的作用力量。
尽管人们对文化本质和内涵的理解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但就其本质来说,文化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和培育起来的生命有机系统,是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的统一。文化虽然有多维的社会价值,但其基本的功用就是“文治教化”和“人文化成”,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化人”和塑造人。文化内涵中的诸多要素,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伦理、行为规范、理想信仰和审美情趣等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从不同的方面起着形塑人性、铸就人格、提升境界的作用。对于个体的人来说,每个人都生存在特定的领导环境和文化环境中,接受特定文化环境的熏陶和塑造。个人的素质能力、精神面貌、行为特性、思想观念、道德操守都与其生存的文化环境密切相关。而对于一个领导者所负责的地域和单位来说,地域的民风、单位的人气、凝聚力都与文化环境密不可分。文化环境在影响人的素质的同时,也影响领导实践的水平和效能。
正是基于领导实践所担负的育人职责和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领导者必须重视文化在凝聚人心和塑造人性中的作用力量,将先进文化建设纳入到领导工作的范围之内,模范地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共同的理想和价值目标凝聚人心,开展行之有效、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以先进的文化塑造人,以科学的文化引导人,以健康的文化满足人的需求,不断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对于统领一方的区域领导者来说,要在明晓和阐扬地域文化优良品质的基础上,运用现代传播手段,不断为地域文化注入科学理性精神、民主意识、法治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等为内涵的现代文化元素,消解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迷信观念、尊卑观念、人情依赖观念等束缚人性的消极文化元素,优化民风民俗,推动地域文化的现代转型和传统农民向现代公民转型。而对于部门和单位领导者说,要在尊重本单位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加强团队文化建设,通过树立楷模、价值导向、政策激励等途径不断优化文化环境,营造风清气正、和谐向上的文化氛围,培育以集体观念、协作意识、道德理性、责任奉献、进取创新为内涵的文化精神,为团队成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从而实现培育塑造人和完成领导任务的双重目标。 三、重视和发挥文化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历史和现实也反复昭示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仓廪实才能知礼节,衣食足才会知荣辱”。组织社会生产,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满足人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在任何时候都是领导活动最基本的任务。“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所以,在领导实践中,领导者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但经济建设并不是一种纯粹孤立的社会组织行为,经济与文化密不可分。经济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经济的灵魂。首先,发展经济是以人的生命需要为动力源泉,以生产为轴心,以消费为目的的社会性活动。而人的消费本质上是文化消费,文化不仅作为消费成分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而且渗透在商品中,影响商品的价值竞争力。其次,由于文化与生产、消费互溶互渗以及人们文化消费需求不断递增,文化作为商品和服务进入市场,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越来越明显,文化生产逐渐成为新的经济生长点,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文化生产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竞争力。第三、经济发展离不开文化环境的支撑和文化的价值引导。没有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的保障,经济发展将难以为继;没有文化的价值导向,经济活动就会背离其满足人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价值目标。文化不仅维系经济发展的运行秩序,也决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方向。
所以,在领导经济建设的过程中,领导者必须重视文化的作用力量,正确认识经济建设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文化发展对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第一,坚持以人文精神引领经济发展,尊重人在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纠正仅仅把人作为发展经济的工具和手段以及片面追求GDP增长的错误倾向,使经济发展不断满足人的权益和幸福,实现人的价值和尊严。第二,建构经济伦理,优化经济发展的文化环境,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促进经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第三,解放文化生产力,激发区域文化创造活力,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本地区生产商品的文化含量,增强商品的价值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第四,促进经济与文化联姻,以先进文化为经济建设领航导向,以经济建设为文化发展开辟道路,从而实现经济与文化鸾凤和鸣,比翼齐飞。
四、重视和发挥文化在维系社会有序运行和促进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由人类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实践活动而产生的社会之所以能够有序运行,与领导实践的主导作用密不可分。领导实践的效能高,社会就会处于和谐稳定和运行有序的态势;效能低,社会就会陷入失序状态,甚至沦为乱世。领导实践在社会运行和发展的意义上说,维系社会运行秩序是领导者最基本的职责,推动社会发展是领导者肩负的历史使命。
社会是由人围绕谋求生存和发展实践这一轴心而结成的多重交往关系网络,是具有丰富内涵的有机系统,而文化则是蕴涵于所有方面和全部过程、确保有机体有序运行的符码、程序、图示和机理。文化不仅影响和规范社会成员的活动方式,而且肩负着调控、维系和支撑社会有序运行的职能。一个社会中不同的成员之所以能够有序地生存,是因为他们受同一文化的熏陶,是文化系统为其提供了共享的符号、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伦理,使不同的个体、群体能够彼此认同,沟通协调。社会秩序正是通过个体、群体对生活习俗、人情世道、纲常伦理、道德律令、处事原则和公共规范等文化要素自发自觉地遵从而维系的。作为社会运行的内在机制,文化的创造和生成源于人的生存需要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新文化的产生意味着人对现实生存境遇的超越,“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可以被称之为人不断自我解放的历程。”文化不仅反映、反思社会生活,而且引导、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的解放与发展。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由于相对对立性规律的作用,文化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制度或体制的变革并不完全一致,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社会体制确立后,社会结构会随之变动,但孕育于原有社会机体中的文化精神,特别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要素,仍然会凭借其历史惯性影响、支配个体的活动方式与社会运行,并进而制约社会的发展。从文化模式自身的结构来说,生产技能、生活经验、习俗,规范要素和精神要素的演进速率也不完全同步,社会发展总是伴随着“文化滞差”现象。只有文化模式的彻底转型才能推动社会发展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因此,在维系社会运行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领导实践中,领导者必须重视核心价值观对社会公众的引领作用,道德榜样对社会成员的示范作用,舆论媒体对社会心理的导向作用,传统习俗、伦理和行规对个体行为的规范作用,法律法规对违反公共秩序和道德等行为的强制作用,解放思想这一文化机制对社会发展的精神牵引和内在驱动作用。一方面,要在大力倡导、积极培育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和完善传统习俗、伦理和行规的内涵,充分发挥它们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正向作用;加强和推进以官德为龙头,以社会公德为核心、以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主要内涵的道德建设,发挥官德在社会道德体系中的主导作用和领导干部自身在社会价值方面的道德引领作用,通过领导干部的道德示范、道德榜样的塑造宣传、道德行为激励与奖励的制度化、反道德行为的有效惩处和社会道德教育环境的优化,引导人们自觉履行公民义务、社会责任,遵守公共伦理和道德,为社会的有序运行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要自觉捍卫法律的尊严,强化和推动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诚信建设,提高政府和其他社会团体的公信力,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降低社会运行成本,提高社会运行效能。另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文化观念创新,保持开放意识,善于接纳、宣传新的文化观念,通过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公众思维方式变革、价值观念更新和生存方式的转变,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精神动力;通过推动文化模式的转型,实现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赵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