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载慈善奉献情

来源 :荣誉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apple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汉光先生,2008华人慈善(南方)盛典慈善精神奖获得者。1982年,开始关注慈善事业,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个人资助龙岗镇南约村建设,包括建学校、球场、筑桥、建路等,资助总额以现市值计达100万元。近年,在深圳龙岗城龙园公园捐巨资兴建罗汉塔,塔内之收益均用作慈善用途。30年来,他已经为社会公益事业捐款良多。他一直坚信:公益慈善事业是值得用心去做的事,也是他一生都会坚持的事。
  
   【人物简介】黄汉光先生,诚兴消防工程公司、新诚投资贸易公司、昌记大楼业主立案法团主席,现任深圳市华侨联合委员会荣誉主席、江西省赣州市荣誉市民、深圳市海外联谊会理事、深圳市龙岗龙园罗汉塔管理委员会会长、旺角区大厦总会首席会长等多项社会公职,曾任深圳市龙岗区海外联谊会及客属联谊会名誉主席、深圳市龙岗区及龙岗镇华侨委员会副主席、深圳市龙岗区商会名誉会长。
  
   善心善举心香一瓣
  
   在黄汉光先生眼中,慈善是一直以来执着且关注的事业。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黄汉光先生还处在艰苦创业的时期,办公室和房子都是租借的,但当他得知南约小学被暴风雨袭击坍塌的消息时,毫不犹豫拿出支票来帮助南约小学修复校舍。之后,他又陆续资助南约村修建学校、球场和道路。1996年,龙岗区侨办为落实华侨房屋政策,统建侨房时资金周转出现困难。黄汉光先生获悉后,借出230万人民币给龙岗区侨办,使他们顺利完成了侨房建设。
   黄汉光先生在深圳龙岗不断奉献自己的爱心,但他并没有局限于此,他的足迹早就踏上了河源、惠州,以及江西省的许多贫困地区,上世纪九十年代,黄汉光先生随龙岗区侨联到江西省赣州市考察,发现蟠龙镇山区一所破烂不堪的中心小学里,教师和学生正在随时可能倒塌的昏暗教室里上课。当时他的眼圈就红了,立即表示捐资50万元,用于重新修建学校。新校舍建成后,全校师生来信来电对黄汉光先生的善举表示感谢,当地政府得知此事后,亦非常感动,授予黄汉光先生江西省赣州市“荣誉市民”的称号,这是对黄汉光先生善举的肯定与赞扬。
   近三十年来,黄汉光先生向社会公益事业捐款良多,正因为他热心奉献,不计回报,并荣获2008华人慈善(南方)盛典慈善精神奖。对于荣誉,黄汉光先生看得很淡,认为这些是他应该做的事。“有很多比我还要贫穷的人,我只是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们,因为我也曾经贫穷过,知道贫穷的滋味,所以我更想帮助他们。”看似朴实的话语却包含了黄汉光先生真挚的感情与热心的举动,正因为他曾经经历过贫穷,因而在自己积累了些许财富时,会想着奉献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慈善积德不难,持守力行更可贵。”这是黄汉光先生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确如他所言,一个人一辈子做一件善事很容易,坚持做善事则很困难。黄汉光先生做到了这一点,多年来,他持续在内地和香港奉献自己的爱心,却不求任何回报。1997年香港回归,黄汉光先生为消防协会捐款用于内地交流,“这是件有意义的事,香港的消防较内地先进,应该将先进的方面与内地多交流,这样,才能达到双方共同进步。”黄汉光先生如是说。
   多年从事慈善事业,黄汉光先生坦言有苦亦有甜,但是他总是不计较有多么困难、多么艰辛,每当看到支助的人开心就是他最大的快乐。因为他早已将他人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早已将贫困地区的所需铭记于心。
   近年来,黄汉光先生斥巨资在深圳龙岗城龙园公园内,兴建一座宏伟高耸的罗汉塔。早在十三年前,黄汉光先生就衍生了兴建罗汉塔的想法,经过多方考察论证后,耗费一年多的时间建成。罗汉塔总高三十二米,檐分八面,塔共七层,雄峙于龙岗河畔,下部采用楼阁式,上部为圆锥形,塔顶为宝珠塔刹。底层大殿供奉有弥勒佛一尊,其余各层则供奉有根据北京图书馆珍藏古本描绘的五百阿罗汉,故取名罗汉塔,以示苦集灭道四谛法之意。梵语阿罗汉,译谓不生,取不受生死轮回之意。罗汉塔庄严、稳重,颇具神圣感,临塔顶极目远眺,纵览无尽风光。如今该罗汉塔已是龙园公园重要的景区之一,也成为市民休憩、观光、写生之地,极大地美化了龙园环境。最难能可贵的是,罗汉塔内一切收益均作慈善之用。
   黄汉光先生在创业时,不顾自己资金短缺,毅然出资百余万元用于深圳龙岗的教育、建设事业,这,无疑让更多的人为之敬佩、为之喝彩。而他多年来,坚持不懈地在贫困地区奉献自己的爱心,这种执着的精神亦让更多的人为之感动、为之钦佩。如今,更是出巨资兴建罗汉塔,更让人对其善心善举为之动容、为之感叹。
  
   爱老敬老数年不辍
  
   黄汉光先生幼年命运多舛,凭着勤劳坚忍的性格开创出一番新的天地,在事业获得成功时,他并没有忘记社会上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于是,他开始了慈善事业的旅程。在众多资助项目中,敬老院一直是他最为关注的地方。“老人家需要温暖,特别是长期缺乏家庭关爱、居住在敬老院里的老人。所以,无论多忙,我也要抽出空来去看看他们。”就这样,黄汉光先生每逢中秋佳节就会来龙岗区敬老院和老人们聚会、吃饭,询问他们的健康状况,并为他们送上月饼和节日利市。
   每年中秋佳节,黄汉光先生的爱心月饼都会准时派送到老人的手中,他无私的关怀使这里的老人们在无形中已将他视作亲人。而他将长者们身体健康、开心生活当作自己的目标与愿望,朝着这个目标,他不懈地努力着。
   自1997年以来,每年中秋,黄汉光先生都从香港赶回龙岗慰问老人及归侨困难户,并送去礼物和慰问金。他送给广大老人的是一片爱心、一份真情。在爱心与真情当中,黄汉光先生获得了极大的人生乐趣与人生价值。
  
   后记
  
   “我做的只不过是一点点,微不足道,但如果能给正处于困难中的人们带来帮助,那我的初衷就达到了。同时,我也希望能有更多人行动起来,身体力行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使大家的生活都更加美好。”短短几句话,黄汉光先生将三十年如一日的慈善事业轻描淡写地带过,但这位平易近人、德高望重的慈善家,在公益这条道路上已执着地走过了三十载,他迈出的每一个脚印,都充满真情和爱心;他踏过的每一片土地,都流露感激与敬佩。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黄汉光先生一直坚信,公益慈善事业是值得用心去做的事,也是他一生都会坚持的事。他将一直致力于公益与慈善事业,不仅仅将它当作事业来做,更会用“心”来做。同时,他也希望自己的所作所为可以激发、带动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都加入到慈善队伍中去,回报社会、帮助他人,让爱心走得更远。
   相信在他的努力与带动下,不久的将来,慈善之光定能闪耀华夏大地,而传递爱心的福祉,必将越来越深远!
其他文献
李美美女士是一名忠于工作、热心社会服务的人士,是观塘区家长教师会联会创会委员,并担任内务副主席一职。从2003年创会至今为观塘区的家长教育工作不辞辛苦、竭尽全能,做了大量有益于家长、学生和学校的工作,为莘莘学子提供了健康、愉快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她是一名善于发掘生命中美好事物的人,敢于肩负社会责任,在忙碌中体会快乐,在付出中感受幸福,用心体会、感悟生活,用心灵的收获欣赏生活。    【李美美女士,观
期刊
廖子芳女士香港第一女茶人。她温婉贤淑,有如同铁观音一般的清香雅韵;她端庄大方,有如同碧螺春一般的幽香淡雅;她率真豁达,有如同茉莉花茶一般的天然馥郁。她与众不同,不仅仅是其美丽的外表,更是其对茶文化的痴迷和热爱。她把所有的智慧和学识都倾注于茶文化艺术,十余年培养了一批批令人为傲的茶道接班人,为弘扬茶文化艺术做出诸多贡献。    【人物简介】  【廖子芳女士,祖籍广东南海,是世界著名茶道家及行为艺术家
期刊
刘桂炳先生是澳门陶艺界大名鼎鼎的艺术家,曾于澳门、香港、新加坡、葡萄牙等地成功举办个人作品展,所创作的雕塑《永远的握手》,不仅打破了澳门艺术界为葡萄牙人独占的历史,而且还成为澳门标志性雕塑之一,他的名字也被选入了《澳门百科全书》;在艺术创作之余,他还致力于澳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时而挥毫着文,介绍传播陶艺文化,一边开班讲学,进行陶艺审美教学,传授“泥与火”的艺术。    【刘桂炳先生,澳门陶艺艺
期刊
王仰德先生是一位乐意付出、舍得付出的人,从他身上,看到的除了潮州人那种干练、刻苦奋斗、自信自强、不甘人后的拚搏精神以外,更多的是细心严谨、平易近人、好客相敬、热爱家乡的优良性格。虽然离开家乡已经很多年,但是不管他身在哪里,他心里永远惦记着的是他可爱的家乡,是他亲爱的父老乡亲。他的那份悠悠的乡情比酒更浓烈、更醇香;他的那段纯纯的乡情比香江要悠长,要碧波荡漾。    【王仰德先生,雅园发展公司、东城美
期刊
  
期刊
钟惠玲博士是1996年“香港十大杰出青年”、1993年“香港十大杰出妇女义工”,也是“香港大学理学院杰出校友”。她研发的“包抄式癌症治疗法”,为癌症病患者带来了重生的希望,亦令她自己荣获“百名优秀发明家”称号。她坚信预防胜于治疗,致力推广预防医学,传达健康生活“五常法”理念。她梦想世界无病人,并将自己的分分秒秒都奉献于治疗和减少疾病当中。她的人生,是抚平伤痛传递健康的人生!     【人物简介】:
期刊
  
期刊
刘中民先生一心为善,“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对于别人的苦难,他感同身受,他不仅是一位游泳健将,更是一位拯溺英雄、善心仁者。二十三岁,对于运动员来说,已经算是高龄了,而这个时候,他却刚开始跳进泳池,学起游泳来,五年之后,他二十八岁,此时,他已经成为了一位拯溺教练,到如今,在深水埗区的游泳场馆里,90%的救生员都是他的学生,拯溺工作已经成为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刘中民先生,香港拯溺
期刊
梁永强先生儒雅的外表下藏着刚毅,坚强地担当着生活的苦楚,在苦难的岸边,他将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折成一只船,载着自己,渡过了苦难;他化苦难为彩虹,享受着人生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收获。当他在事业上达至一定的高度的时候,他改变了航向,驶往服务的一岸,最终将奉献当做了他的兴趣、他的信仰、他的第二份事业。他说:“能为社会做点事,就是我最大的快乐。”一句“奉献是快乐”,将他那份帮助人的热情无限地放大,也让他成为了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