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学教学;自主探究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0—0051—01
《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己通过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而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这就是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使学生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获取探求知识的方法。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呢?
一、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所以,教师在新课伊始就要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例如,在教学“认识圆”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猪八戒正在草地上睡觉,忽然听到孙悟空小声提醒:“妖怪正埋伏在距你3米远的地方”,然后要学生动手画一画妖怪可能埋伏在哪?让学生以猪八戒所在位置为圆心,以3为半径,画出妖怪所在的范围。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一种想探个究竟的强烈欲望。
二、提供可探索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可探索的学习材料,让学生经历探索新知识的过程。
1.设置疑问,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空间。如,在“认识乘法”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体会到乘法是加法的简便写法是教学的关键。我让学生写“3个2相加”,学生轻易写出来。“5个2相加”,学生也能够完成。“100个2相加”,学生面露难色,却也硬着头皮写下去,但终于还是有学生提出质疑:“这么多,怎么写呀?”“数都数不过来啦!”……我趁机让学生讨论、探索新的方法,并介绍了乘法算式的写法。通过积极地探究,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显然,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也逐步提高了。
2.在错题改正的过程中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空间。例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在练习中出现了这样的一道题:“1.72÷0.5=?”,当时学生用了以下几种解法:(1)17.2÷5=3.44;(2)172÷50=3.44;(3)172÷5=34.4。大部分学生用了第一种算法,少数学生用了第二种算法,也有个别学生因为对小数点变化的规律没有理解,用了第三种算法。针对这种比较典型的错误,我没有立即指出,而是利用这个错误资源创设了一个自主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通过比较、讨论,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一方面自己找出了错误的根源;另一方面通过自主探究的活动,增强了探究的意识,提高了自主探究的能力。
3.在课堂练习设计中,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空间。例如,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开放性的练习:“给你一根长31.4厘米的绳子,把它分别围成长方形、正方形、圆,你认为这些图形的周长相等吗?哪个图形面积最大?”学生对此问题非常感兴趣。在猜测的过程中,很多学生认为它们的周长一定是相等的,而面积呢,就有三种说法。有的说长方形面积大,有的则认为正方形的面积大,还有的说圆的面积大。到底谁对、谁错?我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四人一组,其中三人分别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圆的面积,一个人收集并记录信息,然后一起来比较,让事实说话。实践证明,这个自主、开放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闪现出了创新的火花,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方法有很多,还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当教师真正把理论知识与课堂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时候,数学教学一定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一定会呈现出鲜活生动、扎实高效的喜人局面。
编辑:谢颖丽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0—0051—01
《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己通过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而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这就是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使学生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获取探求知识的方法。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呢?
一、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所以,教师在新课伊始就要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例如,在教学“认识圆”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猪八戒正在草地上睡觉,忽然听到孙悟空小声提醒:“妖怪正埋伏在距你3米远的地方”,然后要学生动手画一画妖怪可能埋伏在哪?让学生以猪八戒所在位置为圆心,以3为半径,画出妖怪所在的范围。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一种想探个究竟的强烈欲望。
二、提供可探索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可探索的学习材料,让学生经历探索新知识的过程。
1.设置疑问,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空间。如,在“认识乘法”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体会到乘法是加法的简便写法是教学的关键。我让学生写“3个2相加”,学生轻易写出来。“5个2相加”,学生也能够完成。“100个2相加”,学生面露难色,却也硬着头皮写下去,但终于还是有学生提出质疑:“这么多,怎么写呀?”“数都数不过来啦!”……我趁机让学生讨论、探索新的方法,并介绍了乘法算式的写法。通过积极地探究,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显然,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也逐步提高了。
2.在错题改正的过程中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空间。例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在练习中出现了这样的一道题:“1.72÷0.5=?”,当时学生用了以下几种解法:(1)17.2÷5=3.44;(2)172÷50=3.44;(3)172÷5=34.4。大部分学生用了第一种算法,少数学生用了第二种算法,也有个别学生因为对小数点变化的规律没有理解,用了第三种算法。针对这种比较典型的错误,我没有立即指出,而是利用这个错误资源创设了一个自主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通过比较、讨论,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一方面自己找出了错误的根源;另一方面通过自主探究的活动,增强了探究的意识,提高了自主探究的能力。
3.在课堂练习设计中,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空间。例如,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开放性的练习:“给你一根长31.4厘米的绳子,把它分别围成长方形、正方形、圆,你认为这些图形的周长相等吗?哪个图形面积最大?”学生对此问题非常感兴趣。在猜测的过程中,很多学生认为它们的周长一定是相等的,而面积呢,就有三种说法。有的说长方形面积大,有的则认为正方形的面积大,还有的说圆的面积大。到底谁对、谁错?我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四人一组,其中三人分别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圆的面积,一个人收集并记录信息,然后一起来比较,让事实说话。实践证明,这个自主、开放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闪现出了创新的火花,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方法有很多,还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当教师真正把理论知识与课堂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时候,数学教学一定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一定会呈现出鲜活生动、扎实高效的喜人局面。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