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级财务会计》是会计学专业学生的核心必修课之一,与《中级财务会计》相比,其特点主要体现在技术的复杂性、内容的特殊性和理论依据的偏离性等方面。对多数学生来讲,学好《高级财务会计》这门课程有比较大的难度。文章主要从对该门课程内容的把握、学生自觉地进行回顾性思考、学会思维和归纳问题、善于在练习中提出问题以及重视实践操作、保持心态平和等几个方面就如何学好《高级财务会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级财务会计;学好;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5-148 -03
许多学生总是觉得财务会计这门课程不容易学好,尤其是进入到《高级财务会计》的学习阶段,简直是“听起课来半懂不懂,看起书来头皮发麻,做起题来几欲崩溃”,这当然有夸张的成分;但多数学生的确反映《高级财务会计》的学习不太轻松,普遍感觉比较困难。这里,我以《高级财务会计》为例就如何学好财务会计谈谈几点思考。
一、“走进”《高级财务会计》
财务会计从课程体系上讲包括财务会计理论和财务会计实务两部分内容。在大学会计学专业本科阶段,财务会计理论是以专题的形式,即作为一门选修课程《财务会计理论专题》供学生选修;而财务会计实务则分解为《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三门课程,且均属于必修课程。许多学生认为《高级财务会计》是一门纯理论课程,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应该说,《高级财务会计》仍然是一门关于财务会计实务的课程。
《基础会计》与《中级财务会计》这两门课程不仅各自存在着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框架体系,并且彼此之间也存在着一个比较清晰的层次关系;而《高级财务会计》与《中级财务会计》之间的层次关系却并不明显。与《中级财务会计》不同的是,《高级财务会计》在框架体系上并不具有明显的继承性或系统性,各个专题之间也不存在类似《中级财务会计》各章节间的紧密联系和层次关系。实际上,《高级财务会计》究竟包括哪些内容至今还没有公认的或权威性的结论。但一般认为,《高级财务会计》的内容主要是那些没有包括在《中级财务会计》中的企业会计准则内容,通常包括:企业合并会计、合并财务报表会计、外币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物价变动会计、清算会计等。
诚然,与《中级财务会计》相比,《高级财务会计》这门课程在难度上的确增加了不少。因为,《高级财务会计》,即非传统财务会计实务,其特点体现在技术的复杂性、内容的特殊性和理论依据的偏离性等方面上。这门课程涉及的主要是一些专题性质或者是一些特殊的交易或事项的确认、计量和列报问题。但是,只要同学们做到态度端正,并辅以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一定能够学好《高级财务会计》。
二、自觉地进行回顾性思考
不少同学在刚开始学习会计时总觉得会计这门课都是些零散的基本概念,然后就是些机械的会计分录。对于前者只是比较死板地记忆,而对于后者则是比较盲目地模仿,甚至有个别学生竟然打听书店里是否有“会计分录词典”等类似的书籍?等等。应该讲,对于那些刚刚接触财务会计的大多数学生们来讲,要求他们从一个比较高的角度去思考一些比较深层次的问题,特别是一些相关理论问题,这实在是有些勉为其难。但是,在经过一段学习之后,对所学的内容或知识进行回顾性思考,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一方面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可以对自己的所学,又会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
比如,在了解了会计的基本概念以及基本会计处理程序之后,我们不妨继续追问:“什么是会计?”或“会计究竟是做什么的?”,这些基础性的理论问题的分析对我们会计思维的养成是十分重要的。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们逐渐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会计本身是一种管理,会计的目的是向外部有关各方提供有用的信息,信息是一种技术含量要求比较严格的产品,为此就需要满足相应的质量要求,如: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可理解性等。会计从直观的角度看不外乎就是“制证”—“登账”—“编表”三个步骤;三者之间可以比喻为:“点”—“线”—“面”的关系。必须要指出的是,如果把财务会计仅仅理解为上述“证、账、表”是远远不够的,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必须要看到,“制证”-“登账”-“编表”的背后所代表的内容是对企业所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并在此基础上生成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而如何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则离不开选择恰当的会计政策和作出合理的会计估计;至于又如何进行选择会计政策或作出会计估计,那这就离不开会计人员的正确判断。我们不妨去想象一下: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如果财务会计只是一种“制证”—“登账”—“编表”的简单“流程式”的程序化系统工作,那么在不久的将来,会计这种职业必将被计算机所“消灭”。
三、学会思维和归纳问题
这里,我选择对收益的两种理论——“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进行分析来说明如何进行思维和归纳问题。
“资产负债观”认为:收益是企业两个不同时点的净资产的增加额(注:剔除与企业股东之间的权益交易);而“收入—费用观”则认为:收益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收入与费用相互配比的差额。在“资产负债观”下,会计要素的确认立足于对资产负债表要素的确认,在此基础上再确认利润表要素;在对会计要素的计量上,先计量其期末余额(或调整后余额),再将期末余额与期初余额(或调整前余额)比较从而计量其发生额。而“收入-费用观”则与之基本相反。应该讲,上述两种理论对于许多学生来讲在理解上的确存在不少困难。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思维和归纳呢?这可以从以下两笔简单的会计分录来进行:
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固定资产为什么要计提减值准备?因为当固定资产发生减值时,就意味着减值部分不再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这部分内容也就不再符合资产的定义;所以在资产负债表日(注:某一特定时点),如果固定资产存在着减值迹象,就需要进行减值测试,当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小于其账面价值时,按两者的差额计提减值备。在确认的逻辑顺序上,是“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前,“资产减值损失”在后;在计量的逻辑顺序上,是先计量固定资产的(期末)可收回金额(调整后余额)并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调整前余额)进行比较,后计量(减值的)发生额。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体现的就是“资产负债观”。 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借:管理费用等
贷: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为什么要计提折旧?因为企业通过对固定资产的使用而产生了经济利益(或现金流量),即形成了企业的营业收入,而营业收入的形成则是企业发生的营业费用所致,彼此之间存在着因果配比关系,所以企业需要计提折旧费用。在确认的逻辑顺序上,先确认“管理费用”,后确认“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在计量的逻辑顺序上,先计量固定资产的发生额,再结合其期初余额来计量其期末余额。同样可以看出: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是“收入—费用观”的体现。
一句话,在学习会计的过程中,绝对不能一味停留在表象上面,或是死板地记忆各种会计分录;而是要多往“深处”去想,要重视逻辑思维或归纳,要渐渐养成一种良好的“创造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
四、善于在练习中提出问题
做习题,是作为学生学习会计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或途径。通过做习题可以检验所学的成果,发现存在的问题或不足;更重要的在做完练习之后还要就题目中知识点不断地尝试着提出问题,如此可以将所学的内容升华到一个新的水平。
如: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并假设合并方以支付现金为对价:
借:长期股权投资——被合并企业 被合并方净资产账面价值×持股比例 ①
贷:银行存款 ②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①-②
应该讲,在合并方所支付的对价有多种方式的题目中,以现金为对价的是最简单的一种。首先,要把该题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搞透:为什么长期股权投资以对被合并方净资产所享有的份额作为其初始计量金额?为什么初始计量金额大于所支付的现金额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股本溢价)?等等。对于第一个问题: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从“实质重于形式”的角度看,企业合并是在一个主体内部的资源的重新整合而不属于一项交易,所以应该按照“权益结合法”进行处理,即合并中所确认的资产只能按照被合并方原账面价值计量;对于第二个问题:合并方所支付的对价小于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金额,其差额属于合并方来自于被合并方原股东的捐赠,而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这原股东恰恰也就是合并方的股东,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当企业收到股东的捐赠时应该作为权益交易处理,即确认为资本公积(股本溢价)。其次,立足于以支付现金为对价而向其他对价方式延伸,如:转移非现金资产、承担债务或发行公司债券、发行权益性证券等,在几种对价方式中可能会涉及到相关税费问题,这些问题又该如何处理?再次,合并方在确认股权投资的同时还可能涉及到“已经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直接合并费用问题等。最后,企业合并还涉及到“通过多次交易而实现的企业合并”,以及“应税合并”或“免税合并”等等。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学生在做题时,把会计分录作为模型套用是一个大忌。另外,在选择习题时,要注意多层次,塑造一个会计环境,将前后交易或事项相连接,穿插生动的情节来加强记忆,培养自己在这个场景下的延续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从一个问题入手,不断增加“如果”的条件,运用之前已经掌握的知识,来不断地巩固或提高自己。
五、重视实践操作、保持心态平和
会计说到底,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若想学好,其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便是实践上的操作,这往往也是学生们最为缺乏的一个环节。课本中的终究是理论上的知识,一旦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依然会有许多与理论有差异的地方。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程度的知识后,就可以寻找实践的机会了。比较好的一个方式,就是利用暑期到有关单位实习。初次实践,应该多去一些大型的公司企业(以制造类的上市公司为最佳),因为这一类企业相对来说,会计环境更加规范和完善,所涉及的交易或事项也比较全面、复杂,对我们学生理解课本所学帮助较大。另外,去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特别是一家有证券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也是相当不错的实习场所,因为会计师事务所是从审计的角度,对一个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特别是在对合并财务报表的审计过程中,《高级财务会计》中所包含的内容都有可能涉及。同时,执业注册会计师大多都具有扎实的实际从业经验或较高的专业水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要勤于思考、细心观察、虚心请教。
最后一个问题是,保持平和的心态是学好会计的重要前提。很多学生会问我这样一个问题:“老师,等我学了这些课(或者看了这些书),通过某某考试的概率有多大?”这通常让我无言以对。可见,现在有些学生是抱着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态来学习会计的。首先,我们不能把学习会计的目的理解为仅仅是为了参加各种考试。我们要明白,自己的终极目的是学好会计,而不是为了取得考试中好成绩。至于考试,只是学好会计的手段之一、是对自身所学的一种检测方式而已。因此在学习会计的目的上,同学们切不可舍本逐末。其次,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习是一个自主的过程,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学习上的自我调节非常重要。而一个平和的心态,更是学好任何一门课程的关键。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务必戒骄戒躁、不要急功近利。一定要保持平和的心态,遇到瓶颈和困难,不要懊恼,自己先静下心来解决,或者与同学讨论,或向老师请教,或利用网络资源等而将问题解决。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有心态平和了,才能手中稳执求知之桨,划向成功的彼岸。
作者简介:
谢树志,男,安徽省巢湖市人,安徽大学商学院会计系,研究方向: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
关键词:高级财务会计;学好;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5-148 -03
许多学生总是觉得财务会计这门课程不容易学好,尤其是进入到《高级财务会计》的学习阶段,简直是“听起课来半懂不懂,看起书来头皮发麻,做起题来几欲崩溃”,这当然有夸张的成分;但多数学生的确反映《高级财务会计》的学习不太轻松,普遍感觉比较困难。这里,我以《高级财务会计》为例就如何学好财务会计谈谈几点思考。
一、“走进”《高级财务会计》
财务会计从课程体系上讲包括财务会计理论和财务会计实务两部分内容。在大学会计学专业本科阶段,财务会计理论是以专题的形式,即作为一门选修课程《财务会计理论专题》供学生选修;而财务会计实务则分解为《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三门课程,且均属于必修课程。许多学生认为《高级财务会计》是一门纯理论课程,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应该说,《高级财务会计》仍然是一门关于财务会计实务的课程。
《基础会计》与《中级财务会计》这两门课程不仅各自存在着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框架体系,并且彼此之间也存在着一个比较清晰的层次关系;而《高级财务会计》与《中级财务会计》之间的层次关系却并不明显。与《中级财务会计》不同的是,《高级财务会计》在框架体系上并不具有明显的继承性或系统性,各个专题之间也不存在类似《中级财务会计》各章节间的紧密联系和层次关系。实际上,《高级财务会计》究竟包括哪些内容至今还没有公认的或权威性的结论。但一般认为,《高级财务会计》的内容主要是那些没有包括在《中级财务会计》中的企业会计准则内容,通常包括:企业合并会计、合并财务报表会计、外币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物价变动会计、清算会计等。
诚然,与《中级财务会计》相比,《高级财务会计》这门课程在难度上的确增加了不少。因为,《高级财务会计》,即非传统财务会计实务,其特点体现在技术的复杂性、内容的特殊性和理论依据的偏离性等方面上。这门课程涉及的主要是一些专题性质或者是一些特殊的交易或事项的确认、计量和列报问题。但是,只要同学们做到态度端正,并辅以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一定能够学好《高级财务会计》。
二、自觉地进行回顾性思考
不少同学在刚开始学习会计时总觉得会计这门课都是些零散的基本概念,然后就是些机械的会计分录。对于前者只是比较死板地记忆,而对于后者则是比较盲目地模仿,甚至有个别学生竟然打听书店里是否有“会计分录词典”等类似的书籍?等等。应该讲,对于那些刚刚接触财务会计的大多数学生们来讲,要求他们从一个比较高的角度去思考一些比较深层次的问题,特别是一些相关理论问题,这实在是有些勉为其难。但是,在经过一段学习之后,对所学的内容或知识进行回顾性思考,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一方面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可以对自己的所学,又会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
比如,在了解了会计的基本概念以及基本会计处理程序之后,我们不妨继续追问:“什么是会计?”或“会计究竟是做什么的?”,这些基础性的理论问题的分析对我们会计思维的养成是十分重要的。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们逐渐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会计本身是一种管理,会计的目的是向外部有关各方提供有用的信息,信息是一种技术含量要求比较严格的产品,为此就需要满足相应的质量要求,如: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可理解性等。会计从直观的角度看不外乎就是“制证”—“登账”—“编表”三个步骤;三者之间可以比喻为:“点”—“线”—“面”的关系。必须要指出的是,如果把财务会计仅仅理解为上述“证、账、表”是远远不够的,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必须要看到,“制证”-“登账”-“编表”的背后所代表的内容是对企业所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并在此基础上生成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而如何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则离不开选择恰当的会计政策和作出合理的会计估计;至于又如何进行选择会计政策或作出会计估计,那这就离不开会计人员的正确判断。我们不妨去想象一下: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如果财务会计只是一种“制证”—“登账”—“编表”的简单“流程式”的程序化系统工作,那么在不久的将来,会计这种职业必将被计算机所“消灭”。
三、学会思维和归纳问题
这里,我选择对收益的两种理论——“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进行分析来说明如何进行思维和归纳问题。
“资产负债观”认为:收益是企业两个不同时点的净资产的增加额(注:剔除与企业股东之间的权益交易);而“收入—费用观”则认为:收益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收入与费用相互配比的差额。在“资产负债观”下,会计要素的确认立足于对资产负债表要素的确认,在此基础上再确认利润表要素;在对会计要素的计量上,先计量其期末余额(或调整后余额),再将期末余额与期初余额(或调整前余额)比较从而计量其发生额。而“收入-费用观”则与之基本相反。应该讲,上述两种理论对于许多学生来讲在理解上的确存在不少困难。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思维和归纳呢?这可以从以下两笔简单的会计分录来进行:
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固定资产为什么要计提减值准备?因为当固定资产发生减值时,就意味着减值部分不再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这部分内容也就不再符合资产的定义;所以在资产负债表日(注:某一特定时点),如果固定资产存在着减值迹象,就需要进行减值测试,当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小于其账面价值时,按两者的差额计提减值备。在确认的逻辑顺序上,是“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前,“资产减值损失”在后;在计量的逻辑顺序上,是先计量固定资产的(期末)可收回金额(调整后余额)并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调整前余额)进行比较,后计量(减值的)发生额。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体现的就是“资产负债观”。 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借:管理费用等
贷: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为什么要计提折旧?因为企业通过对固定资产的使用而产生了经济利益(或现金流量),即形成了企业的营业收入,而营业收入的形成则是企业发生的营业费用所致,彼此之间存在着因果配比关系,所以企业需要计提折旧费用。在确认的逻辑顺序上,先确认“管理费用”,后确认“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在计量的逻辑顺序上,先计量固定资产的发生额,再结合其期初余额来计量其期末余额。同样可以看出: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是“收入—费用观”的体现。
一句话,在学习会计的过程中,绝对不能一味停留在表象上面,或是死板地记忆各种会计分录;而是要多往“深处”去想,要重视逻辑思维或归纳,要渐渐养成一种良好的“创造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
四、善于在练习中提出问题
做习题,是作为学生学习会计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或途径。通过做习题可以检验所学的成果,发现存在的问题或不足;更重要的在做完练习之后还要就题目中知识点不断地尝试着提出问题,如此可以将所学的内容升华到一个新的水平。
如: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并假设合并方以支付现金为对价:
借:长期股权投资——被合并企业 被合并方净资产账面价值×持股比例 ①
贷:银行存款 ②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①-②
应该讲,在合并方所支付的对价有多种方式的题目中,以现金为对价的是最简单的一种。首先,要把该题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搞透:为什么长期股权投资以对被合并方净资产所享有的份额作为其初始计量金额?为什么初始计量金额大于所支付的现金额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股本溢价)?等等。对于第一个问题: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从“实质重于形式”的角度看,企业合并是在一个主体内部的资源的重新整合而不属于一项交易,所以应该按照“权益结合法”进行处理,即合并中所确认的资产只能按照被合并方原账面价值计量;对于第二个问题:合并方所支付的对价小于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金额,其差额属于合并方来自于被合并方原股东的捐赠,而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这原股东恰恰也就是合并方的股东,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当企业收到股东的捐赠时应该作为权益交易处理,即确认为资本公积(股本溢价)。其次,立足于以支付现金为对价而向其他对价方式延伸,如:转移非现金资产、承担债务或发行公司债券、发行权益性证券等,在几种对价方式中可能会涉及到相关税费问题,这些问题又该如何处理?再次,合并方在确认股权投资的同时还可能涉及到“已经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直接合并费用问题等。最后,企业合并还涉及到“通过多次交易而实现的企业合并”,以及“应税合并”或“免税合并”等等。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学生在做题时,把会计分录作为模型套用是一个大忌。另外,在选择习题时,要注意多层次,塑造一个会计环境,将前后交易或事项相连接,穿插生动的情节来加强记忆,培养自己在这个场景下的延续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从一个问题入手,不断增加“如果”的条件,运用之前已经掌握的知识,来不断地巩固或提高自己。
五、重视实践操作、保持心态平和
会计说到底,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若想学好,其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便是实践上的操作,这往往也是学生们最为缺乏的一个环节。课本中的终究是理论上的知识,一旦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依然会有许多与理论有差异的地方。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程度的知识后,就可以寻找实践的机会了。比较好的一个方式,就是利用暑期到有关单位实习。初次实践,应该多去一些大型的公司企业(以制造类的上市公司为最佳),因为这一类企业相对来说,会计环境更加规范和完善,所涉及的交易或事项也比较全面、复杂,对我们学生理解课本所学帮助较大。另外,去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特别是一家有证券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也是相当不错的实习场所,因为会计师事务所是从审计的角度,对一个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特别是在对合并财务报表的审计过程中,《高级财务会计》中所包含的内容都有可能涉及。同时,执业注册会计师大多都具有扎实的实际从业经验或较高的专业水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要勤于思考、细心观察、虚心请教。
最后一个问题是,保持平和的心态是学好会计的重要前提。很多学生会问我这样一个问题:“老师,等我学了这些课(或者看了这些书),通过某某考试的概率有多大?”这通常让我无言以对。可见,现在有些学生是抱着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态来学习会计的。首先,我们不能把学习会计的目的理解为仅仅是为了参加各种考试。我们要明白,自己的终极目的是学好会计,而不是为了取得考试中好成绩。至于考试,只是学好会计的手段之一、是对自身所学的一种检测方式而已。因此在学习会计的目的上,同学们切不可舍本逐末。其次,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习是一个自主的过程,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学习上的自我调节非常重要。而一个平和的心态,更是学好任何一门课程的关键。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务必戒骄戒躁、不要急功近利。一定要保持平和的心态,遇到瓶颈和困难,不要懊恼,自己先静下心来解决,或者与同学讨论,或向老师请教,或利用网络资源等而将问题解决。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有心态平和了,才能手中稳执求知之桨,划向成功的彼岸。
作者简介:
谢树志,男,安徽省巢湖市人,安徽大学商学院会计系,研究方向: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