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活——思想品德与生活课的主源泉;体验——思想品德与生活课的主旋律。在《思想品德与生活》教学实践中,注重精心构筑生活化、有童趣、多形式、开放性的活动平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获取富有个性的真切体验,促进学生生命的发展。笔者在平时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顺应童心,乐中悟得;融入生活,激活真情;情境体验,唤醒真爱;走近生态,回归生活。
关键字:生活 体验 思想品德 教学
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儿童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如果脱离儿童自己的生活讲道德,他们得到的仅是“关于道德的知识,是枯萎的道德语言符号和知识气泡。”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思想品德与生活》也承载着新理念步入了校园与课堂、回归到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来。《思想品德与生活》以低年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情形作为场景,从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三个方面,为学生融入生活、体验内化构筑了宽泛的平台。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体验的必要性,只有引领孩子在他们真真切切的生活中,在他们喜闻乐见的活动中进行体验、感悟,才能产生道德情感,提升道德意识,思想品德教学才会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效果。因此在平时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我努力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顺应童心,乐中悟得。
学习道德是快乐的,做有道德的人是幸福的。作为思想品德老师,我们每天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生命主体。他们拥有童心,富有童趣。他们有权享受应有的权利 。如得到尊重,碰到问题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合理的要求等。因而,我们随时追求着教学的课堂,能真正体现出尊重与关怀,快乐与有趣。顺应他们的个性,依据他们的内需,让他们在玩中学,乐中悟。这样生活中的道德就能让他们快乐地接受,教育的活动就会有其真正的价值和作用。
二、融入生活,激活真情。
“生命根植于生活,生活因拥有无数的生命而精彩。”我非常喜欢这句话,我认为这句话是对鲁洁教授强调的“儿童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基础”所作的最好的诠释。怎么体现生活的课堂,让学生生命在课堂教学中充满活力,进而无痕地化为道德行为?
学习《亲亲热热一家人》时,我用音乐创设情境导入:今天,我给小朋友们带来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可爱的家庭》,比一比谁听得最入迷。多么亲热,多么温馨的家庭呀!听完歌曲后,你最想说什么?有的说:这首歌非常好听,可以看出这一家人亲亲热热,非常和睦。有的说:我也爱自己的家,我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我顺势又问: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有疼爱我们的家人。谁愿意说说自己的家人,让小伙伴们分享你的幸福和快乐呢?黄冬说:我家住在桥下村,家里有爸爸妈妈,还有爷爷奶奶,他们可心疼我了,有好吃的东西都给我吃。林莉说:我妈妈是律师,爸爸是警察,他俩对我很严格,我知道这样做是为我好。我又问:为了我们的成长,父母付出了很多的心血,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我要努力学习,少给家人添麻烦,改正不足的地方;爸爸和妈妈每天起早摸黑地干活,赚钱太难了,我以后要养成节约的习惯;自己洗袜子,洗衣服。爸爸妈妈生病了,我给他们拿药;为他们捶背我不惹爸爸妈妈生气,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一曲充满诗意《可爱的家庭》的歌曲,把孩子们带到温馨的家,让他们想起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这种情境的创设,起到了以情激情的作用,孩子们都沉浸在对“家”的遐想之中,为后面的教学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把课堂与家庭有机结合,有效利用了教育资源,这种活动方式,让课堂充满了活力,达到动态的生成的目的,拓宽了思想品德教育的空间,增强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课堂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思想品德教育就会在悄然中浸润孩子的心,这种巧妙设计,适合低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三、情境体验 唤醒真爱。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能触及灵魂的教育。正像歌德所说的那样:“爱或激情越强烈越充沛,认识越深刻,越难忘。”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伟大而无私的,他们为了自己的孩子任劳任怨,里里外外地操持着。然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们认为父母这样做是天经地义的,孩子们还时常埋怨父母,发发牢骚,他们只懂得“被爱”而内心显示出过多的自私与狭隘。于是,我在教学《温暖的家》时,一改以往苦口婆心说教的风格,让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课堂学习中来。活动准备阶段,分配班级的学生分头搜集资料,了解动人事迹,调查家庭基本情况等,并发通知邀请家长来参加。活动开始了,我先让孩子蒙上双眼,认一认哪双是自己妈妈的手,并交互进行,让母亲摸一摸,找一找哪一双是孩子的小手。接着,父母和孩子互讲对方的生日。活动结果表明:能认出自己孩子小手的父母占95%,反过来,能牵住父母大手的孩子寥寥无几。100%的父母能不假思索地说出自己孩子的生日,而能讲出父母生日的孩子仅为30%。可见,自己对父母的关心,远远不如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学生感到很羞愧。然后,我请王磊家长讲述在冰天雪地里自己拄着双拐,忍着酸痛背孩子去看病的故事。学生听了,感动地眼眶里饱含了晶莹的泪珠。最后,让学生讲述令人感动的事或记忆犹新的事。
生活就是教材,生活中的学生是一颗颗星星需要点燃的火种,是一颗颗需要激活的苞芽;他们在生活中面临着各种问题,面临着各种关系,他们有各种困惑,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们要学会去判断,去选择,去认识,而单纯的教育是不容易做到的。教学《思想品德与生活》时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一定要以活动为纽带,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让他们在建构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引领学生在“生活”这片儿童道德生命自由生长最肥沃、最鲜活的土壤里勤奋耕作,唤醒儿童的道德生命,激活儿童的生命力量,造福我们的学生,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铺设好厚实的基石。
参考文献:
[1] 思想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J].人民教育增刊,2003年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A]. 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3]王玲 ,胡玲.思品教學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J].课程、教法,2004年12期.
关键字:生活 体验 思想品德 教学
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儿童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如果脱离儿童自己的生活讲道德,他们得到的仅是“关于道德的知识,是枯萎的道德语言符号和知识气泡。”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思想品德与生活》也承载着新理念步入了校园与课堂、回归到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来。《思想品德与生活》以低年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情形作为场景,从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三个方面,为学生融入生活、体验内化构筑了宽泛的平台。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体验的必要性,只有引领孩子在他们真真切切的生活中,在他们喜闻乐见的活动中进行体验、感悟,才能产生道德情感,提升道德意识,思想品德教学才会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效果。因此在平时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我努力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顺应童心,乐中悟得。
学习道德是快乐的,做有道德的人是幸福的。作为思想品德老师,我们每天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生命主体。他们拥有童心,富有童趣。他们有权享受应有的权利 。如得到尊重,碰到问题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合理的要求等。因而,我们随时追求着教学的课堂,能真正体现出尊重与关怀,快乐与有趣。顺应他们的个性,依据他们的内需,让他们在玩中学,乐中悟。这样生活中的道德就能让他们快乐地接受,教育的活动就会有其真正的价值和作用。
二、融入生活,激活真情。
“生命根植于生活,生活因拥有无数的生命而精彩。”我非常喜欢这句话,我认为这句话是对鲁洁教授强调的“儿童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基础”所作的最好的诠释。怎么体现生活的课堂,让学生生命在课堂教学中充满活力,进而无痕地化为道德行为?
学习《亲亲热热一家人》时,我用音乐创设情境导入:今天,我给小朋友们带来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可爱的家庭》,比一比谁听得最入迷。多么亲热,多么温馨的家庭呀!听完歌曲后,你最想说什么?有的说:这首歌非常好听,可以看出这一家人亲亲热热,非常和睦。有的说:我也爱自己的家,我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我顺势又问: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有疼爱我们的家人。谁愿意说说自己的家人,让小伙伴们分享你的幸福和快乐呢?黄冬说:我家住在桥下村,家里有爸爸妈妈,还有爷爷奶奶,他们可心疼我了,有好吃的东西都给我吃。林莉说:我妈妈是律师,爸爸是警察,他俩对我很严格,我知道这样做是为我好。我又问:为了我们的成长,父母付出了很多的心血,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我要努力学习,少给家人添麻烦,改正不足的地方;爸爸和妈妈每天起早摸黑地干活,赚钱太难了,我以后要养成节约的习惯;自己洗袜子,洗衣服。爸爸妈妈生病了,我给他们拿药;为他们捶背我不惹爸爸妈妈生气,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一曲充满诗意《可爱的家庭》的歌曲,把孩子们带到温馨的家,让他们想起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这种情境的创设,起到了以情激情的作用,孩子们都沉浸在对“家”的遐想之中,为后面的教学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把课堂与家庭有机结合,有效利用了教育资源,这种活动方式,让课堂充满了活力,达到动态的生成的目的,拓宽了思想品德教育的空间,增强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课堂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思想品德教育就会在悄然中浸润孩子的心,这种巧妙设计,适合低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三、情境体验 唤醒真爱。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能触及灵魂的教育。正像歌德所说的那样:“爱或激情越强烈越充沛,认识越深刻,越难忘。”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伟大而无私的,他们为了自己的孩子任劳任怨,里里外外地操持着。然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们认为父母这样做是天经地义的,孩子们还时常埋怨父母,发发牢骚,他们只懂得“被爱”而内心显示出过多的自私与狭隘。于是,我在教学《温暖的家》时,一改以往苦口婆心说教的风格,让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课堂学习中来。活动准备阶段,分配班级的学生分头搜集资料,了解动人事迹,调查家庭基本情况等,并发通知邀请家长来参加。活动开始了,我先让孩子蒙上双眼,认一认哪双是自己妈妈的手,并交互进行,让母亲摸一摸,找一找哪一双是孩子的小手。接着,父母和孩子互讲对方的生日。活动结果表明:能认出自己孩子小手的父母占95%,反过来,能牵住父母大手的孩子寥寥无几。100%的父母能不假思索地说出自己孩子的生日,而能讲出父母生日的孩子仅为30%。可见,自己对父母的关心,远远不如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学生感到很羞愧。然后,我请王磊家长讲述在冰天雪地里自己拄着双拐,忍着酸痛背孩子去看病的故事。学生听了,感动地眼眶里饱含了晶莹的泪珠。最后,让学生讲述令人感动的事或记忆犹新的事。
生活就是教材,生活中的学生是一颗颗星星需要点燃的火种,是一颗颗需要激活的苞芽;他们在生活中面临着各种问题,面临着各种关系,他们有各种困惑,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们要学会去判断,去选择,去认识,而单纯的教育是不容易做到的。教学《思想品德与生活》时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一定要以活动为纽带,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让他们在建构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引领学生在“生活”这片儿童道德生命自由生长最肥沃、最鲜活的土壤里勤奋耕作,唤醒儿童的道德生命,激活儿童的生命力量,造福我们的学生,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铺设好厚实的基石。
参考文献:
[1] 思想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J].人民教育增刊,2003年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A]. 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3]王玲 ,胡玲.思品教學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J].课程、教法,2004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