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首曾经的点滴,我感慨万端。毕竟自己写下的随笔已达到将近300篇,合40万字左右。虽比不上名家名作,但于我而言却是心灵最真实的财富。因此,对于随笔我一向情有独钟,信手拈来谈不上,但我心说我语却是我性情使然。我所理解的随笔,就是随心而语,随性所至,不拘一格。那么,该如何对待教育随笔呢?
1、 要具有自省的精神
关于自省的诗句有很多,比如“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闲谈莫论是非,静坐常思己过”都深刻地表达了自省对于治学、修身、处世的重要性。作为教师,也要有自省、反思的精神。比如,对于一堂课的教学反思,对于一次活动的反思,对于班级管理细节小事的反思,只要自己参与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可以拿来反思。就拿一堂课来说,上过后要积极反思,总结成功的做法,找到缺憾地地方,怎样设计会更精彩?甚至可以从教师的体态、言语、学生的反应、表现,师生配合默契程度,课堂教学的某一特定阶段去反思。做到整体反思和局部反思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并立即记下。为什么要立即记下?因为很多东西都会稍纵即逝的,如同流星一般,你不紧紧抓住,它只会从你脑海中一闪而过。看似简单的自省、反思,但若真正每天做到,那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都将带来很大的益处。而这些在写文章时,即可以用作真实的素材,让文章更富有鲜活性、生动性、真挚性。
2、要养成读书的习惯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也是教师成长的阶梯。对于教师的成长来说,读书应成为其职业操守,成为其自觉自然的习惯。当你漫步在书香的世界中,你会捡拾到更多美妙的景致。教师的工作是很忙的,备课、批改作业、辅导、找边缘生谈话等等。但细想想,只要稍微挤一挤,是能挤出时间来的。朱永新教授身为苏州市副市长,每天早上五点起床,直至八点,全部用于读书、思考、写作,用他的话说是“八点之前是为自已打工,八点之后是为共产党打工”。中央教科所的朱小曼教授每天把别人看电视的时间用来读书,几十年一直如此从不间断;著名教育随笔专家李镇西在机场候机时的一点点间隙,还一个人躲在角落写随笔。这些“教育大家”们的具体事例无疑为我们树立了鲜活的榜样。我感触很深,那就是随着文章写得越来越多时,我越发感到自己知识面的狭窄。比如理论知识的欠缺让我的随笔没有太多的厚重性。如一位教育家所说:“无教育理论的反思,就是无病呻吟,毫无提高的意义”。看来,读点教育理论的专著相当重要。当然,这也包括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论,尤其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值得用心品读。即使有些与教育没有直接联系,但对当今的教育启示却是很深刻的。所谓的触类旁通就是这个道理。
3、要保持思考的独立
很多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并不是比我们高明多少。他们却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保持人格的独立,追求精神的自由。独立就是鲜明的个性,就是思维的创新。不能人云亦云,随大流。要在学习他人做法基础上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来上会有不同的反响,同一本书不同的人来读会有不同的感想。比如于丹的论语心得,庄子心得在全国很畅销,于丹本人也因此一炮走红。当然,她的理解确实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但毕竟是古代经典的文化,很难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真实完整地诠释好。对古代文化有研究的老师若是去解读相信也照样可以做得精彩。因此,在教育教学上,既可以拿来学习,但更要有所创新。如同咀嚼口香糖一般,刚含在嘴中时还清新甜美,但渐渐地时间一长,会淡而无味甚至作呕。写文章更是如此,那就是要让读者感到有股新鲜的味道。别人都咀嚼多次的东西既没有味道又没有营养价值。你不凡换个角度来看,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角度不同,风景就不一样。独立的思考就需要有新颖的视角,以小见大,以大见小,真正有感而发的东西即使朴实无华也会意味深长。
最后,我想把网络上的青春老人,在网络上开设班主任进修班的著名德育专家张万祥老师的话与大家共勉:耐得住寂寞的人不寂寞,耐不住寂寞的人才寂寞。只要我们守住心灵最初的一份宁静与高贵,在寂寞中思考与行动,在思考与行动中坚持,你会发现无限精彩就在我们身边。
1、 要具有自省的精神
关于自省的诗句有很多,比如“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闲谈莫论是非,静坐常思己过”都深刻地表达了自省对于治学、修身、处世的重要性。作为教师,也要有自省、反思的精神。比如,对于一堂课的教学反思,对于一次活动的反思,对于班级管理细节小事的反思,只要自己参与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可以拿来反思。就拿一堂课来说,上过后要积极反思,总结成功的做法,找到缺憾地地方,怎样设计会更精彩?甚至可以从教师的体态、言语、学生的反应、表现,师生配合默契程度,课堂教学的某一特定阶段去反思。做到整体反思和局部反思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并立即记下。为什么要立即记下?因为很多东西都会稍纵即逝的,如同流星一般,你不紧紧抓住,它只会从你脑海中一闪而过。看似简单的自省、反思,但若真正每天做到,那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都将带来很大的益处。而这些在写文章时,即可以用作真实的素材,让文章更富有鲜活性、生动性、真挚性。
2、要养成读书的习惯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也是教师成长的阶梯。对于教师的成长来说,读书应成为其职业操守,成为其自觉自然的习惯。当你漫步在书香的世界中,你会捡拾到更多美妙的景致。教师的工作是很忙的,备课、批改作业、辅导、找边缘生谈话等等。但细想想,只要稍微挤一挤,是能挤出时间来的。朱永新教授身为苏州市副市长,每天早上五点起床,直至八点,全部用于读书、思考、写作,用他的话说是“八点之前是为自已打工,八点之后是为共产党打工”。中央教科所的朱小曼教授每天把别人看电视的时间用来读书,几十年一直如此从不间断;著名教育随笔专家李镇西在机场候机时的一点点间隙,还一个人躲在角落写随笔。这些“教育大家”们的具体事例无疑为我们树立了鲜活的榜样。我感触很深,那就是随着文章写得越来越多时,我越发感到自己知识面的狭窄。比如理论知识的欠缺让我的随笔没有太多的厚重性。如一位教育家所说:“无教育理论的反思,就是无病呻吟,毫无提高的意义”。看来,读点教育理论的专著相当重要。当然,这也包括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论,尤其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值得用心品读。即使有些与教育没有直接联系,但对当今的教育启示却是很深刻的。所谓的触类旁通就是这个道理。
3、要保持思考的独立
很多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并不是比我们高明多少。他们却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保持人格的独立,追求精神的自由。独立就是鲜明的个性,就是思维的创新。不能人云亦云,随大流。要在学习他人做法基础上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来上会有不同的反响,同一本书不同的人来读会有不同的感想。比如于丹的论语心得,庄子心得在全国很畅销,于丹本人也因此一炮走红。当然,她的理解确实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但毕竟是古代经典的文化,很难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真实完整地诠释好。对古代文化有研究的老师若是去解读相信也照样可以做得精彩。因此,在教育教学上,既可以拿来学习,但更要有所创新。如同咀嚼口香糖一般,刚含在嘴中时还清新甜美,但渐渐地时间一长,会淡而无味甚至作呕。写文章更是如此,那就是要让读者感到有股新鲜的味道。别人都咀嚼多次的东西既没有味道又没有营养价值。你不凡换个角度来看,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角度不同,风景就不一样。独立的思考就需要有新颖的视角,以小见大,以大见小,真正有感而发的东西即使朴实无华也会意味深长。
最后,我想把网络上的青春老人,在网络上开设班主任进修班的著名德育专家张万祥老师的话与大家共勉:耐得住寂寞的人不寂寞,耐不住寂寞的人才寂寞。只要我们守住心灵最初的一份宁静与高贵,在寂寞中思考与行动,在思考与行动中坚持,你会发现无限精彩就在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