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077-01
现阶段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里转移,农业生产者多为“三八六一九九”人员,农业生产综合素质相对弱化。使用劳动量相对较大、生产管理要求高的水稻生产推行机插稻是水稻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做好水稻育秧是推广机插稻的前提和基础。2005年开始,宿城区逐年加大机插秧推广力度,但由于初期投入成本高、秧田分散指导难、大田平整增投入等多方原因,机插秧发展较为缓慢。为促进机插秧工作推广迅速,2010年开始,宿城区连年实施省水稻商品化集中育秧项目,对一定规模集中育秧田块实施无纺布、基质补贴及资金补助。为确保补助物资(资金)实施到位、发挥最大效益,宿城区加大监管力度、强化技术培训指导、做好跟踪调查,项目实规范有序。通过项目实施,提高了农户的机插秧兴趣,促进了机插秧面积的快速提升。
一、主要做法
1.明确领导,合理分工,责任到人
宿城区农委成立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做好项目的监管和技术指导工作。领导小组由农委、项目示范点所在乡镇有关领导组成,区农业委员会主任为组长,领导小组负责项目指导、检查、督促、协调,资金使用与监管工作。技术指导小组由农委分管领导、区农技中心和项目乡镇农服中心技术人员组织,负责项目具体实施及宣传、培训、指导工作。为保证项目顺利开展,精心挑选栽培、种子、土肥、植保方面的专业人才与技术骨干参与项目实施。采取定人、定点、定指标的办法分解任务,能量化的尽可能量化,做到目标明确,分工明确,责任明确,同时考虑到人员新老搭配,不同专业人才合理分工,充分调动、发挥团队的力量,及时处理好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2.加强沟通,互相协作
培育全苗、壮苗是水稻机械化栽插的前期步骤,提高农机育秧、栽插水平是提高机插秧的一个重要环节,宿城区农技、农机部门互相沟通、相互协议、密切配合,保证育秧质量、确保适期内及时浅插、匀插、不漏栽,提高机插稻产量。
3.全面加强技术培训指导和示范工作
3.1 整合资源,重点扶持。区技术指导工作组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专家到项目区考察指导,从总体上指导水稻商品化管理服务,确保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同时结合测土配方、科技入户、重大病虫害监测等相关项目,有重点倾斜。
3.2 组织培训,开展观摩。项目实施过程中,以集中培训、分散培训、现场会和田间技术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具体生产技术指导,安排农业专家对项目区内服务组织进行多次技术讲座,每年培训近千人;区、镇两级技术员分散培训、田间指导、电话咨询则更多。
3.3 发放技术资料。三年来,发放《机插稻育秧操作规程与技术意见》近万份。在技术指导培训过程中,针对部分干群反映,单张技术明白纸内容少、易丢失,最好能发综合技术小册子。鉴于此,2011年5月,区农技中心专门组织编写排版印发了有74页4万余字的《粮食作物栽培技术参考材料汇编》,有当前水稻生产实用技术方面的10项内容,册上标有农技人员名单及联系方式,确保项目区每户一册。这样,即便专家、技术员因事不能及时到场,合作社及其农户也可以从材料汇编中找到应对办法。
3.4 从细节上落实技术改进措施。一是针对宿城区沙土地为主,土壤肥力低、盐碱重的特点,倡导秧田早培肥、多施有机肥。借商品有机肥推广项目的机遇,秧田普遍施用补贴的商品有机肥300-400公斤/亩,既培肥土壤又减缓了返碱,为育壮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是留足、扩大秧田面积,稀播育壮秧,为多插基本苗提供了保证;三是针对小麦收获期各个示范点不同与水源的问题,确定不同时间育秧将播种期从往年的5月15日前后推迟至5月25日左右,通过缩短秧龄增加低节位分蘖和有效分蘖时间。
3.5 加强宣传,组织学习观摩。多次通过报纸、网络、电视等各種媒体的方式加大水稻商品化育秧的宣传,使老百姓认识、认同机插稻节本增产的优势,变被动为主动;同时每年召开机插育秧现场观摩会,提高机插秧育秧科学水平。三年来,共召开现场会15次,近2500人次,对推动机插秧育秧技术的普及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4.加强档案管理,备查迎查
项目实施档案在示范区建设的同时就安排专人建立。内容包括项目区建立的规范性文件、领导批示、资金投入管理、阶段性技术措施、工作进展及对示范区机插秧专业化服务组织及病虫害防治和肥水管理专业化服务组织签订合同(合同中规范服务组织的标准、面积、时间、成本及收费等有关情况进行记录)。
二、取得的效果
水稻商品化集中育秧取得了比较明显的工作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确保了机插稻面积与质量。一是由于水稻商品化育秧的补贴力度大,基层干群对落实商品化集中育秧面积的目标性和主动性强;二是由于集中育秧管理者责任心强,措施到位,秧苗抵御风险的能力强,烂种烂秧少,出苗和成苗率高,基本上能够按计划确保秧苗数量,从而保证种植面积,并提高机插的水平。
2.秧苗素质普遍提高。由于集中育秧技术含量高,田间管理到位,秧苗素质比分散育秧的普遍要好,白根多、茎基宽、叶片厚。秧苗的质量全面提高。
3.加快了新技术推广应用。受在家劳力年龄偏老、文化素质偏低、接受新事物和新技术意识弱等因素的影响,当前农业新技术的技术服务措施难落实,推广应用难到位。推行集中育秧,减少了推广环节,加大了技术衔接度,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通道顺畅。
4.奠定了水稻全程规模化发展的基石。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是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实行商品化育秧是延伸服务链条和发展社会化生产的重要内容。商品化集中育秧可以说就是水稻全程规模化经营的试金石。
现阶段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里转移,农业生产者多为“三八六一九九”人员,农业生产综合素质相对弱化。使用劳动量相对较大、生产管理要求高的水稻生产推行机插稻是水稻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做好水稻育秧是推广机插稻的前提和基础。2005年开始,宿城区逐年加大机插秧推广力度,但由于初期投入成本高、秧田分散指导难、大田平整增投入等多方原因,机插秧发展较为缓慢。为促进机插秧工作推广迅速,2010年开始,宿城区连年实施省水稻商品化集中育秧项目,对一定规模集中育秧田块实施无纺布、基质补贴及资金补助。为确保补助物资(资金)实施到位、发挥最大效益,宿城区加大监管力度、强化技术培训指导、做好跟踪调查,项目实规范有序。通过项目实施,提高了农户的机插秧兴趣,促进了机插秧面积的快速提升。
一、主要做法
1.明确领导,合理分工,责任到人
宿城区农委成立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做好项目的监管和技术指导工作。领导小组由农委、项目示范点所在乡镇有关领导组成,区农业委员会主任为组长,领导小组负责项目指导、检查、督促、协调,资金使用与监管工作。技术指导小组由农委分管领导、区农技中心和项目乡镇农服中心技术人员组织,负责项目具体实施及宣传、培训、指导工作。为保证项目顺利开展,精心挑选栽培、种子、土肥、植保方面的专业人才与技术骨干参与项目实施。采取定人、定点、定指标的办法分解任务,能量化的尽可能量化,做到目标明确,分工明确,责任明确,同时考虑到人员新老搭配,不同专业人才合理分工,充分调动、发挥团队的力量,及时处理好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2.加强沟通,互相协作
培育全苗、壮苗是水稻机械化栽插的前期步骤,提高农机育秧、栽插水平是提高机插秧的一个重要环节,宿城区农技、农机部门互相沟通、相互协议、密切配合,保证育秧质量、确保适期内及时浅插、匀插、不漏栽,提高机插稻产量。
3.全面加强技术培训指导和示范工作
3.1 整合资源,重点扶持。区技术指导工作组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专家到项目区考察指导,从总体上指导水稻商品化管理服务,确保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同时结合测土配方、科技入户、重大病虫害监测等相关项目,有重点倾斜。
3.2 组织培训,开展观摩。项目实施过程中,以集中培训、分散培训、现场会和田间技术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具体生产技术指导,安排农业专家对项目区内服务组织进行多次技术讲座,每年培训近千人;区、镇两级技术员分散培训、田间指导、电话咨询则更多。
3.3 发放技术资料。三年来,发放《机插稻育秧操作规程与技术意见》近万份。在技术指导培训过程中,针对部分干群反映,单张技术明白纸内容少、易丢失,最好能发综合技术小册子。鉴于此,2011年5月,区农技中心专门组织编写排版印发了有74页4万余字的《粮食作物栽培技术参考材料汇编》,有当前水稻生产实用技术方面的10项内容,册上标有农技人员名单及联系方式,确保项目区每户一册。这样,即便专家、技术员因事不能及时到场,合作社及其农户也可以从材料汇编中找到应对办法。
3.4 从细节上落实技术改进措施。一是针对宿城区沙土地为主,土壤肥力低、盐碱重的特点,倡导秧田早培肥、多施有机肥。借商品有机肥推广项目的机遇,秧田普遍施用补贴的商品有机肥300-400公斤/亩,既培肥土壤又减缓了返碱,为育壮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是留足、扩大秧田面积,稀播育壮秧,为多插基本苗提供了保证;三是针对小麦收获期各个示范点不同与水源的问题,确定不同时间育秧将播种期从往年的5月15日前后推迟至5月25日左右,通过缩短秧龄增加低节位分蘖和有效分蘖时间。
3.5 加强宣传,组织学习观摩。多次通过报纸、网络、电视等各種媒体的方式加大水稻商品化育秧的宣传,使老百姓认识、认同机插稻节本增产的优势,变被动为主动;同时每年召开机插育秧现场观摩会,提高机插秧育秧科学水平。三年来,共召开现场会15次,近2500人次,对推动机插秧育秧技术的普及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4.加强档案管理,备查迎查
项目实施档案在示范区建设的同时就安排专人建立。内容包括项目区建立的规范性文件、领导批示、资金投入管理、阶段性技术措施、工作进展及对示范区机插秧专业化服务组织及病虫害防治和肥水管理专业化服务组织签订合同(合同中规范服务组织的标准、面积、时间、成本及收费等有关情况进行记录)。
二、取得的效果
水稻商品化集中育秧取得了比较明显的工作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确保了机插稻面积与质量。一是由于水稻商品化育秧的补贴力度大,基层干群对落实商品化集中育秧面积的目标性和主动性强;二是由于集中育秧管理者责任心强,措施到位,秧苗抵御风险的能力强,烂种烂秧少,出苗和成苗率高,基本上能够按计划确保秧苗数量,从而保证种植面积,并提高机插的水平。
2.秧苗素质普遍提高。由于集中育秧技术含量高,田间管理到位,秧苗素质比分散育秧的普遍要好,白根多、茎基宽、叶片厚。秧苗的质量全面提高。
3.加快了新技术推广应用。受在家劳力年龄偏老、文化素质偏低、接受新事物和新技术意识弱等因素的影响,当前农业新技术的技术服务措施难落实,推广应用难到位。推行集中育秧,减少了推广环节,加大了技术衔接度,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通道顺畅。
4.奠定了水稻全程规模化发展的基石。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是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实行商品化育秧是延伸服务链条和发展社会化生产的重要内容。商品化集中育秧可以说就是水稻全程规模化经营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