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替米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应用和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09年至2011年收治的阵发性房颤患者7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联合应用胺碘酮和替米沙坦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独应用胺碘酮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情况的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窦性心律维持率的比较,在治疗后的第3个月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治疗后的第6、9、12个月,观察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联合应用胺碘酮和替米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患者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窦性心律维持情况,对逆转心房重构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阵发性房颤;胺碘酮;替米沙坦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98-02
阵发性房颤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的疾病,目前我国由各种心血管疾病导致的阵发性房颤的发病率在逐年增加。临床中对于阵发性房颤的治疗常营养胺碘酮治疗,但是临床疗效不够理想,近年来研究发现,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可降低房颤的发生率。本文就胺碘酮联合替米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并探讨其应用。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阵发性房颤患者70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23例,年龄在53-81岁之间,平均年龄62.1岁,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为有反复房颤发作,且发作时伴有明显的心悸、胸闷和气短等症状,所有患者均经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测证实为阵发性房颤患者,患者病史从3个月到3年不等,根据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44例,Ⅱ级26例,所有患者均排除对碘过敏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患者,观察组患者联合应用胺碘酮和替米沙坦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独应用胺碘酮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NYHA分级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在阵发性房颤发作终止后进入临床观察期。两组患者均给予胺碘酮(商品名:可达龙;赛诺菲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9993254)口服治疗,第1周的剂量为200mg/次,3次/d;第2周减少剂量至200mg/次,2次/d;第3周减少剂量至200mg/次,1次/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替米沙坦(商品名:欧美宁;宜昌长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40805)口服治疗,前两周的剂量为400mgd,若无低血压,第3周加至800mg/d。
1.3观察指标在治疗的第3、6、9、12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的复查,观察竇性心律维持情况。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5.0统计分析资料,计量数据采用(χ±s)表示,应用X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结果
2.1对两组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的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第3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无明显差异,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第6、9、12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的比较,观察组均明显大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房颤按其发生的持续状况可分为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三类,目前临床上认为房颤时心房肌的电重构和随之产生的电房肌的纤维化是阵发性房颤变为永久性房颤的主要原因[1],因此对阵发性房颤治疗的主要目的就是防止其变为永久性房颤。临床上常用的治疗阵发性房颤的药物时胺碘酮,胺碘酮属于Ⅲ类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具有轻度的非竞争性α和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其主要的电生理效应是延长各部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和有效的不应期,利于消除折返激动,虽然胺碘酮具有较强的抗心律失常的作用,但是其对窦性心律的维持作用却不理想。
替米沙坦是一种新型的特异性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替米沙坦可替代血管紧张素Ⅱ受体与ATⅠ受体亚型高亲和性结合,替米沙坦的药代动力学显示,其进入机体后具有作用迅速(0.3h)、持续时间长(35.4h),降压时对心率影响小的特点[2]。虽然替米沙坦对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具有极高的亲和力,但是其对AT受体位点任何部位都无激动剂效应,且临床有文献报道[1],应用替米沙坦抑制左边重构,可进一步提高窦性心律的维持率。在本组的资料中,对联合应用胺碘酮和替米沙坦治疗的观察组和单独应用胺碘酮治疗的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组在维持窦性心律的作用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综上所述,胺碘酮和替米沙坦的联合应用治疗阵发性房颤患者可有效减少阵发性房颤的发生次数,对逆转心房重构并维持窦性心律具有重要作用。参考文献
[1]周自强,胡大一,陈捷.中国心房颤动现状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10,43(7):493-494.
[2]殷跃辉,刘增长.小剂量胺碘酮与替米沙坦联合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循环杂志,2009,19(1):19-21.
[3]杨南林.缬沙坦干预老年人阵发性房颤发作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09,17(9):1061-1062.
【关键词】阵发性房颤;胺碘酮;替米沙坦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98-02
阵发性房颤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的疾病,目前我国由各种心血管疾病导致的阵发性房颤的发病率在逐年增加。临床中对于阵发性房颤的治疗常营养胺碘酮治疗,但是临床疗效不够理想,近年来研究发现,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可降低房颤的发生率。本文就胺碘酮联合替米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并探讨其应用。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阵发性房颤患者70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23例,年龄在53-81岁之间,平均年龄62.1岁,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为有反复房颤发作,且发作时伴有明显的心悸、胸闷和气短等症状,所有患者均经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测证实为阵发性房颤患者,患者病史从3个月到3年不等,根据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44例,Ⅱ级26例,所有患者均排除对碘过敏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患者,观察组患者联合应用胺碘酮和替米沙坦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独应用胺碘酮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NYHA分级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在阵发性房颤发作终止后进入临床观察期。两组患者均给予胺碘酮(商品名:可达龙;赛诺菲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9993254)口服治疗,第1周的剂量为200mg/次,3次/d;第2周减少剂量至200mg/次,2次/d;第3周减少剂量至200mg/次,1次/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替米沙坦(商品名:欧美宁;宜昌长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40805)口服治疗,前两周的剂量为400mgd,若无低血压,第3周加至800mg/d。
1.3观察指标在治疗的第3、6、9、12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的复查,观察竇性心律维持情况。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5.0统计分析资料,计量数据采用(χ±s)表示,应用X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结果
2.1对两组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的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第3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无明显差异,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第6、9、12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的比较,观察组均明显大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房颤按其发生的持续状况可分为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三类,目前临床上认为房颤时心房肌的电重构和随之产生的电房肌的纤维化是阵发性房颤变为永久性房颤的主要原因[1],因此对阵发性房颤治疗的主要目的就是防止其变为永久性房颤。临床上常用的治疗阵发性房颤的药物时胺碘酮,胺碘酮属于Ⅲ类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具有轻度的非竞争性α和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其主要的电生理效应是延长各部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和有效的不应期,利于消除折返激动,虽然胺碘酮具有较强的抗心律失常的作用,但是其对窦性心律的维持作用却不理想。
替米沙坦是一种新型的特异性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替米沙坦可替代血管紧张素Ⅱ受体与ATⅠ受体亚型高亲和性结合,替米沙坦的药代动力学显示,其进入机体后具有作用迅速(0.3h)、持续时间长(35.4h),降压时对心率影响小的特点[2]。虽然替米沙坦对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具有极高的亲和力,但是其对AT受体位点任何部位都无激动剂效应,且临床有文献报道[1],应用替米沙坦抑制左边重构,可进一步提高窦性心律的维持率。在本组的资料中,对联合应用胺碘酮和替米沙坦治疗的观察组和单独应用胺碘酮治疗的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组在维持窦性心律的作用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综上所述,胺碘酮和替米沙坦的联合应用治疗阵发性房颤患者可有效减少阵发性房颤的发生次数,对逆转心房重构并维持窦性心律具有重要作用。参考文献
[1]周自强,胡大一,陈捷.中国心房颤动现状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10,43(7):493-494.
[2]殷跃辉,刘增长.小剂量胺碘酮与替米沙坦联合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循环杂志,2009,19(1):19-21.
[3]杨南林.缬沙坦干预老年人阵发性房颤发作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09,17(9):1061-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