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小学英语教学重“学习”,轻“习得”,教学形式往往是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操练。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对教师的过分依赖性,缺乏主动、合作、探究,出现了语法基础不扎实、口语能力低、几乎没有自学能力的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笔者在课堂上采用了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一、营造宽松、民主、和谐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其学习的主动参与意识。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好的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逐步树立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信念,敢于大胆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
二、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好奇心理,促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小學生比较喜欢表现,希望得到教师更多的注意和认可,而且有较强的好奇心。如果教师对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不加以保护和鼓励,必然会扼杀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的思维信息,善于观察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把握学生思维的火花,鼓励全体学生一起思考并将问题逐步深化,促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要使学生保持思考问题的热情,教师还应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如在学习“Where are you from?”句型时,有学生回答:“I’m from Beijing.”马上就有学生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你说北京为什么可以胜任奥运会的主办城市?你能不能介绍一下北京的体育设施?”面对这样一个跟语法课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笔者没有表现出恼怒,而是说:“对于这个问题,各位同学一定都很感兴趣,我也很感兴趣,但三言两语也说不清,不如下一节课我们上网查查资料,好吗?”学生热烈响应。于是,笔者先自己上网查找资料,了解可以利用的网址,并精心设计了课堂教学的步骤,将学生分成四组分别查找北京的历史、名胜古迹、北京人喜爱的运动及北京的体育设施。在笔者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他们对首都北京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而学生在这一节课中也培养了上网查找资料的能力、用英语交流信息的能力等。这堂课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为英语课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三、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英语教学是语言的学习和运用,所以我们应该通过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表象重组能力。在学生学习了新的句型和语法后,教师应设计让学生在虚拟的实际生活中尝试运用。如:笔者在复习现在进行时的时候,没有问学生它的结构,而是给学生一个三分钟准备的口头练习:Please tell me what your friend or your teacher are doing now. 学生一听,兴致高涨,纷纷举手发言,而笔者则在聆听时悄悄记下他们在时态表达上的问题,之后加以纠正。通过口头的表述,锻炼了学生思维上的快速反应,进一步提高了语言的口头表达运用能力和语法运用的正确率。
四、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激励学生重视问题意识
学生的思维角度和思维层次受其年龄和阅历的限制有一定的局限性。要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深入,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诱导学生,通过“回问”来强化探究质疑。“回问”是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的方式之一。在学生为得到浅层次问题的答案而兴奋时,教师应趁热打铁,提出高一层次的问题,以强化学生的思维。在语法教学中,可以将几个语法点放在一起学习,通过对比理解,掌握他们的共性和各自的不同特性,培养学生辨析性探究质疑的能力。如:在复习be动词的运用时,笔者将英语句子中的成分一一列在黑板上,然后在谓语上打上叉——be动词的形式,然后让学生依次从主语开始考虑:哪些情况下用is,哪些情况下用are?它们在充当这个成分时有什么特征?表示什么意义?它们的区别是什么?通过学生的思考、分析、辩论、总结,加上笔者的补充,学生对这个语法点的性质和功能都有了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培养了质疑的习惯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笔者经常采用联想方法,通过发散来深化探究质疑能力。每节课利用五分钟时间帮助学生从已经熟悉的旧词中引发出他们不熟悉的新词,或从新词中复习所掌握的旧词,然后让学生归纳总结,从中找到规律,将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以便今后自学。如中文里的“看”字,在英语中可用look,see,watch等,但每个词的用法又各不相同,通过联想和分析,学生不仅复习了词汇,而且掌握了这些单词的正确用法。同时,学生的思维层次得到了提高,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的根本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而思考的前提是疑问。在教学中,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更应该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善疑好问、好问勤思、不断探索的良好习惯,成为独立、主动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一、营造宽松、民主、和谐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其学习的主动参与意识。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好的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逐步树立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信念,敢于大胆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
二、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好奇心理,促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小學生比较喜欢表现,希望得到教师更多的注意和认可,而且有较强的好奇心。如果教师对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不加以保护和鼓励,必然会扼杀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的思维信息,善于观察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把握学生思维的火花,鼓励全体学生一起思考并将问题逐步深化,促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要使学生保持思考问题的热情,教师还应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如在学习“Where are you from?”句型时,有学生回答:“I’m from Beijing.”马上就有学生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你说北京为什么可以胜任奥运会的主办城市?你能不能介绍一下北京的体育设施?”面对这样一个跟语法课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笔者没有表现出恼怒,而是说:“对于这个问题,各位同学一定都很感兴趣,我也很感兴趣,但三言两语也说不清,不如下一节课我们上网查查资料,好吗?”学生热烈响应。于是,笔者先自己上网查找资料,了解可以利用的网址,并精心设计了课堂教学的步骤,将学生分成四组分别查找北京的历史、名胜古迹、北京人喜爱的运动及北京的体育设施。在笔者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他们对首都北京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而学生在这一节课中也培养了上网查找资料的能力、用英语交流信息的能力等。这堂课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为英语课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三、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英语教学是语言的学习和运用,所以我们应该通过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表象重组能力。在学生学习了新的句型和语法后,教师应设计让学生在虚拟的实际生活中尝试运用。如:笔者在复习现在进行时的时候,没有问学生它的结构,而是给学生一个三分钟准备的口头练习:Please tell me what your friend or your teacher are doing now. 学生一听,兴致高涨,纷纷举手发言,而笔者则在聆听时悄悄记下他们在时态表达上的问题,之后加以纠正。通过口头的表述,锻炼了学生思维上的快速反应,进一步提高了语言的口头表达运用能力和语法运用的正确率。
四、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激励学生重视问题意识
学生的思维角度和思维层次受其年龄和阅历的限制有一定的局限性。要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深入,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诱导学生,通过“回问”来强化探究质疑。“回问”是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的方式之一。在学生为得到浅层次问题的答案而兴奋时,教师应趁热打铁,提出高一层次的问题,以强化学生的思维。在语法教学中,可以将几个语法点放在一起学习,通过对比理解,掌握他们的共性和各自的不同特性,培养学生辨析性探究质疑的能力。如:在复习be动词的运用时,笔者将英语句子中的成分一一列在黑板上,然后在谓语上打上叉——be动词的形式,然后让学生依次从主语开始考虑:哪些情况下用is,哪些情况下用are?它们在充当这个成分时有什么特征?表示什么意义?它们的区别是什么?通过学生的思考、分析、辩论、总结,加上笔者的补充,学生对这个语法点的性质和功能都有了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培养了质疑的习惯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笔者经常采用联想方法,通过发散来深化探究质疑能力。每节课利用五分钟时间帮助学生从已经熟悉的旧词中引发出他们不熟悉的新词,或从新词中复习所掌握的旧词,然后让学生归纳总结,从中找到规律,将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以便今后自学。如中文里的“看”字,在英语中可用look,see,watch等,但每个词的用法又各不相同,通过联想和分析,学生不仅复习了词汇,而且掌握了这些单词的正确用法。同时,学生的思维层次得到了提高,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的根本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而思考的前提是疑问。在教学中,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更应该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善疑好问、好问勤思、不断探索的良好习惯,成为独立、主动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