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他救”到“自救”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在赞叹司马光的机智的同时,人们常常忽视了最重要的问题:那个孩子为什么会掉进缸里?从古到今,中国的教育一直缺少“自救”内容,使孩子们缺乏远离危险和应对危险的能力。或许是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我们的传统总是关注集体而忽略个人,这也就导致在教育上提倡“他救”而忽视“自救”。教育的这个缺口是可怕的,因为生命的存在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没有生命,何谈教育?
  
  一顶草帽的致命诱惑
  
  那一年,我只有13岁。暑假的时候,突然间到处买不到盐,社会上哄传一些谣言,说国家食盐储备出了问题,马上要淡死人的。再后来听说我姨妈家那地方有盐卖,而当时正值农忙,父母根本抽不出时间去买盐。于是,我自告奋勇跳出来承担起买盐的重任。那时我刚学会骑自行车,对出远门有浓厚的兴趣。记得当时我穿的是一条白色的牛仔裤,自我感觉英俊极了,在林荫大道上骑车,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盐终于买到了,姨妈还给了我一点零花钱,这也算是意外的奖赏。回家那天,我特意起了个大早,因为这里离家有近20公里,还要翻越一座大山。好在那时候山上已经修好了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
  骑到半路上的时候,太阳高照,没有一丝风,简直要晒死人。路上很静,一个人都没有。可是,世事就那么奇怪,远远的路上竟躺着一顶草帽,崭新、漂亮,就像上帝赠给我的一件礼物。
  我看了看四周,一个人也没有,草帽可能是谁放在车上掉下去的,也可能真的就是天外来物。我突然想起了老人说过的话:“如果路上看到草帽,你一定不要捡。”我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可我又不太相信老人的话,这似乎是一个悖论。于是,最终的结果,就是我接受了上帝的礼物,并且高高兴兴地把草帽戴在头上。草帽上有一条白色的绳子,我把它系紧。太阳的毒晒没有了,耳畔只有自行车快速前行带起的山风。
  山很高很高,翻越这座山,至少需要两个小时。好在我有自行车,只要到了山顶,我就可以“飞流直下”。登山,就像人们向往的一种生活,先苦后甜。
  终于到了山顶,山顶上的风很大,把我的衣服卷了起来。我休息了片刻,还一口气吃了好几个梨子。姨妈家有很大的一片果园,里面的水果品种应有尽有。吃完了梨子,我重新整理好帽子,深吸一口气,看着弯弯曲曲的盘山路,路上一辆车也没有。那个时候,已经有11点多钟了。我紧紧捏住闸,让自行车缓缓地下坡,但没想到势能越来越大,自行车的速度越来越快……到最后,我捏得满手都是汗水,车子还是像疯了一样飞跑。我的心怦怦乱跳,我的手又酸又疼,耳边只有猛烈的风,眼前只有晃动的岩石和模糊的树……
  就在最危险的时候,因为一阵风,草帽突然遮住了我的眼睛,我的眼前顿时一片漆黑……下面就是万丈深渊……生死存亡!千钧一发!
  我的手绝对不能动,已经捏闸刹车刹到了极点,但车轮似乎脱离了地面,不再是转动,而是飞行……
  每一秒钟都像一个世纪,那一刻,我想到了死,想到了苍白的布,想到了亲人,想到了老师和同学,似乎隐约还听到嘶哑的哭喊声……
  我不能死,坚决不能死!
  在一瞬间,我清醒地知道,能救我的只有我自己。我的右手边是高高的山峰,左手边是悬崖。我突然把车头向右偏转,向山上撞去……
  不知道过了多久,我醒来了,身下是滚烫的砂石,全身火烧火燎,牛仔裤也破了几个大洞,血液和裤子黏在一起……
  我在地下坐了很久,爬起来把草帽狠狠扔向山崖。草帽飘啊飘,终于坠入山谷。
  后来,我咬着牙、忍住痛修理好车子,一直到天黑的时候,才赶回家。父亲看我弄坏了裤子,本来准备狠狠揍我一顿,后来看到我屁股上的伤痕,才动了恻隐之心,扔了棍子……
  今天,我突然想起这段往事,不是庆幸我的命大,而是反思我们的教育。
  在我们的教育中,有没有教给孩子预防危机的意识?有没有针对孩子面临危机时的自救内容?这是一个大问题。我深切地感受到,危机到来时的自救教育,对我们来说几乎是一片空白。我们的安全教育喊得很响,但落实情况却不容乐观。我们把安全当成了一项宣传的知识,而不是一项救命的常识,学生并没有获得多少实实在在的自救技能和本领。
  
  司马光砸缸故事背后的民族心理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广为流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为我们教育的经典。司马光的勇敢、机智和沉着,确实值得敬佩和学习。但是,我常常想,毕竟司马光只有一个,假如那个掉入缸里的孩子的玩伴中没有司马光会怎么样?或者更进一步,假如司马光本人掉入缸中,旁边又没有另一个孩子知道砸缸,也即司马光不是一个施救者而是一个求救者,故事的结局又该如何书写?
  对这个经典故事的反问,有助于揭示出我们的民族心理和集体无意识,从而对我们当前学校教育的不足进行补救。
  我们的民族心理中,向来是摒弃自我的,孔子曰“杀身成仁”,孟子曰“舍生取义”,这当然都没有错。但是,发展到最后,要“狠斗私念一刹那”,这就太过了。于是,在公开的桌面上,小我逐渐萎缩,每个人都收起自己的小算盘,小九九只存活在心灵深处,话语体系逐渐光明正大、气壮山河。
  受到这种民族心理的影响,我们历来都注重他救教育,注重见义勇为、舍己为人,却忽视了最为根本的自救教育。这种颠倒教育实在荒唐和可笑。
  第一,没有自我,何来他人?“他”和“你”,都是与“我”相对而言的。第二,人人都能够开展自救,需要他救的就少了。第三,连自救都不暇,何暇开展他救?第四,一个不具备自救能力的人,用什么方法开展他救?这不是无稽之谈吗?
  司马光砸缸故事的可贵性,还在于司马光救人方法的高明。让落入水缸的孩子转危为安有两种办法:第一是让小孩子出水(把他拉上来);第二是让缸里的水面下降(把缸砸破)。司马光没有选择去拉小朋友,否则很可能他也会掉进缸里;他选择砸破缸,让水流走,小朋友随即安全了。
  我们必须首先保证自己安全,也即我们必须先学会自救,然后才能他救。
  自救不暇、他救不止的惨痛教训,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屡见不鲜。
  甘肃有五个孩子互相救助,结果集体溺亡,就是惨痛的一例。苏州一个女子轻生,三个不会水的大学生下水施救,结果全部遇难,更让人扼腕。就在前不久,安徽六安又有四名小学生手拉手救落水同学,不幸被急流冲走溺亡。
  影响最大的还是14岁的少年英雄赖宁,他与森林大火奋战了5个小时后,壮烈牺牲。当时的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授予赖宁“英雄少年”光荣称号,并号召全国各族少年向赖宁学习。
  赖宁品质高尚,为国家财产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自然值得我们崇敬;但是全国性地号召学习赖宁,却是一个危险的举措。(编者注:让孩子救火是违犯《未成年人保护法》的。)
  我们的孩子,会因为对危险缺乏认知,又因为自救能力的缺失,而给自己的生命财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自救教育的缺失,除了国人摒弃自我的民族心理所致外,还有就是中国人普遍的侥幸心理:灾难毕竟很少发生,无须刻意进行自救教育。
  《华商调查》曾做过一项调查,共有2624人接受调查,一系列的数据令人触目惊心:81%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或他人有过突遇危险的经历,90%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没有掌握足够的自救知识,90.5%的被调查者赞成通过课堂学习自救知识,只有6%的被调查者的自救知识来自学校教育。
  自救知识的缺乏,暴露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漏洞。
  更重要的是,自救教育的缺失,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自救教育,我们和世界的差距有多大?
  因为自救教育的缺失,当孩子们生命受到侵害时,往往惊慌失措,无计可施。北京市中小学心理研究所的专家,对某小学数百名小学生进行过一项测试调查,结果显示:遭遇火灾时会主动拨打119报警电话的孩子占45%,会主动使用湿毛巾临时救急的孩子占12%,会想办法从窗口逃身自救的孩子几乎为零。首都的孩子尚且如此,其他地方的孩子可想而知。
  在欧美国家,从幼儿园开始,就要对儿童进行诸如消防、报警、识标、解危、自救等生活常识方面的素质教育。美国电影《小鬼当家》,就是对美国自救教育的形象展示。凯文是一个8岁的小男孩。当他的家人飞往巴黎欢度圣诞节时,凯文却意外地被留在家中,更严重的是,凯文家不幸成为两个歹徒的目标。凯文开始自救,运用在学校学到的各项知识,努力抵挡这两个歹徒的入侵。这部影片,让我们对美国儿童的自救教育、应急教育刮目相看。相反,我们有一些儿童战争片,却在竭力渲染日本鬼子的愚蠢无知,使得孩子们认为鬼子一点也不可怕,甚至傻得可爱,任谁都可以欺负。这样的教育,不仅会抵消孩子们对抗日英雄的尊重,也会失去对那一段悲惨历史的正确认识。难怪金圣叹说,中国人惯于把屠夫的凶残化为一笑。
  这次日本大地震给我们带来的震撼,不亚于另一场大地震。大多数日本国民面临灾难的时候,先积极自救,然后他救,既不悲天悯人,也不自怨自艾,而是勇敢承担,显示了一个民族的高素质和训练有素。反观我们的一些国民,比身处地震中的日本人更加恐慌。抢米、抢水、抢盐的抢购风自乱阵脚。这已经不是学生的愚昧,而是民众群体性的无知。危机教育缺失的严重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追本溯源,在日本的国民教育中,自救教育不仅被列为学校的必修课,而且开展得如火如荼。日本的很多学校每年假期都要组织学生自愿者团队进行“野外求生”训练,每人只发给五天的口粮,然后教给孩子怎样采伐、怎样挖掘、怎样御兽、怎样取食等生存自救的方法,要求他们在无任何救助的情况下在野外存活一个月才算完成任务。日本的阳光幼稚园甚至训练儿童冬天只穿一件衣服,赤脚在鹅卵石上行走,进行残酷的人生极限考验。
  试想,从小就经受了如此“生存教育”磨炼的孩子们,今后在人生的道路上,还有什么艰难困苦是克服不了的呢?这样的孩子将来和我们的“小皇帝”竞争,结果会怎样不言而喻。
  反思我们的教育,那种僵死的知识教育正越来越脱离社会现实,很可能使得我们的孩子有知识没文化,甚至因为缺少自救教育而失去立身之本,因为分数是不能救命的。现在,我们越来越倡导素质教育,但在这种素质教育中,有没有自救教育的相关内容,还是很值得怀疑的。
  好在也有这样的有识之士,比如刘良华先生就旗帜鲜明地提出:素质教育要返回人的本身,因而要注重身体教育学,注重孩子的安全和自救教育。
  “身体”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端”。教育有多种目标,但所有的目标都必须从身体出发。教育的基本目的是让儿童凭借完整的身体享受完整的幸福。畸形的“知识教育”会让学生的脑袋越来越大,身体越来越小。
  中国式的他救教育和外国式的自救教育之间,教育价值取向和生命价值取向迥然不同,这也体现了国家对教育本质的认知,但我们全面的素质教育,完全可以既包括他救教育,也包括自救教育。热爱自己的生命,一点也不可耻。
  汶川大地震中,四川安县桑枣中学2300名师生,无一伤亡,校长叶志平因此被称为“史上最牛校长”。但这一最牛校长在地震前却饱受质疑,因为他每周都要进行危机教育,每周都要进行逃生训练。地震发生后,桑枣中学2300多名师生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安全有序地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队,一个都没有少,只用时1分36秒!
  但愿这样的奇迹不再是奇迹,但愿自救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常识,更能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责 编 卢丽君)
其他文献
编者按:体育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体育教学的改革,不仅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而且涉及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师素质的提高。本专题的作者在这些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值得借鉴。    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情感品质  ■封丘县第一初级中学齐金民  ■封丘县城关镇东关小学马学勇    体育教师经常要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做动作,所以,体育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更近,与学生的情感
【摘要】本文以《开封日报》的媒介融合转型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统计《开封日报》在新浪微博、腾讯微信公众号以及客户端三个平台上发布文章的阅读数、转发数以及评论分享等数据,评估它们在移动化平台上的发展状况、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分析“两微一端”的传播者、媒介、受众、传播内容、传播效果,并指出其传播价值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弊端,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方案和具体对策。  【关键词】开封日报;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  【基
【摘要】列宁在他的《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一文中系统论述了出版物的党性内涵,从意识形态上将党的出版宣传事业看作是党的事业的组成部分、组织结构上党的出版宣传事业要接受党的领导、价值取向上党的出版宣传事业要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等方面分析了党的出版物的党性原则,并批判了资产阶级“创作绝对自由”的论断。重温列宁的《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对发展党的出版事业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列宁;出版物;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必然是善于和学生聊天的老师。然而,到底怎样和学生聊天,聊天时又聊些什么,却是不少班主任为之困惑的问题。我们真诚期待有经验的班主任就这一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自我揭露,说我不说你  山东潍坊市滨海开发区滨海第三中学/范振芳    王文成是我教的一个学生,她努力刻苦,学习成绩优秀,学生都称她“文成公主”。进入九年级的第一次月考,“文成公主”从班里前3名一下降到了第26名,令大家
【摘要】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热词呈井喷状爆发。从最开始的网络热词——萌,到萌萌哒,卖萌,再到萌文化从网络上延伸至现实生活中,被人们广泛关注并且大量地运用,萌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甚至成为日常用语,到处可见卖萌。本文以萌文化作为基本研究对象,探讨以萌为代表的网络热词兴盛的原因,以及它们如何一步一步地进入人们的视线,从虚拟世界延伸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关键词】萌网络热词传播路径  近年来,围绕
【摘 要】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媒体纷纷探索出版转型之路。在文化方面,新安晚报经过充分的讨论和准备,集合全社力量,报网互动、线上线下配合,重磅推出“徽派”栏目。“徽派”紧扣弘扬安徽优秀地域文化的主题,汇聚最优质的文化和思想,既是新安晚报倾力打造的一个融媒体文化频道,也是安徽人的文化与精神派对。  【关键词】徽派;文化;精神;融媒体传播  安徽是文化大省,文化积淀十分厚重。作为安徽的主流
徐老师发现,近段时间同学们之间闹矛盾、起绰号、搞恶作剧的事情时有发生。学生一件件地都向她汇报,她只得花费许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这些事件。这使她认识到,如何帮助学生学习人际交往的技能、加深对他人的了解、发展真诚的友谊,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怎么办呢?徐老师从河南教育报刊社组织编写的《省情 礼仪 心理健康 综合知识》读本中得到了启发,精心设计了下一周的心理健康课,活动主题定为——我们快乐地在一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偶尔读到王安石的《元日》,忽然想起了中学语文新课标要求的教学改革,特别是弃旧用新的教学模式,与这位改革家的这句诗是何其的相似。  不可否认,推行素质教育,改变语文教材以及实施新课改,给一直以来死气沉沉的语文教学带来了崭新的气象。近几年,诸多专家、学者、语文教师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大量的、有益的探索,提出了不少课堂教学模式。这
值此中国共产党90年华诞,回顾与梳理中国教育特别是中国教育管理体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百年探索、百年进步、百年辉煌的伟大历程,乃是一件十分有纪念意义的事情。  中国教育管理体制之创建、发展与改革,大致可分为这样三个阶段:1921年至1949年,在根据地解放区发展新教育,创建新体制;1949年至1978年,建立高度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并在实践中曲折发展;1978年至今,在改革开放中探索教育管理体
主持人语: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人生原本是一杯白开水,平静与浮躁,贫乏与富足、高尚与卑微等,都不过是人根据自己的心态和能力为它添加的调味品。有人喜欢丰富刺激的生活,把它调成多味酱;有人喜欢苦中作乐的生活,把它搅成咖啡;有人喜欢在生活中多加点蜜,把它和成甜甜的水;有人喜欢把生活泡成茶,细品它的清香;还有人什么也不加,只喜欢原汁原味的白开水……  本期我们邀请几位教师,来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