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高校师生关系存在接触少沟通少,师生感情淡化、师生交往存在功利倾向的问题,另外有小部分教师师德败坏影响了教师的整体的形象。本文高校中有代表性的问题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几点建议,为高校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高校 师生关系 沟通 德育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6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4-0236-02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的进步,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发展到后大众化教育,并将稳步进入普及化阶段,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新矛盾、新问题。而“师生关系对于教育质量、教学效益和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丝毫不亚于空气对人的价值。”[1]而以往的师生关系讨论更多的是将师生关系定位为教学活动的外在条件,或者单纯将师生关系定位在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上。随着高等教育中师生关系问题研究的深化,学者们逐渐认识到这种师生观对学生培养的制约。本文综合分析已有的研究和理论,就社会发展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对如何构建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作几点补充。
一、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梅怡琦先生说 “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2]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的范本。目前大学师生关系总体上体现出教师敬业乐教,学生尊师好学,师生关系呈良性发展趋势。但我们也应清楚的认识到大学师生关系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师生接触少沟通少,师生感情淡化
师生交往是师生关系形成的基本条件和途径,交往越主动、频率越高、交往中的情绪越积极,师生间的关系就越密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教育进程的加快,高校师生比明显增大,客观上导致师生交往减少。表现为师生除课堂交往外,学生课后与老师的接触非常少。这种短暂的、距离感较远的交往,显然给形成深刻而有感情的师生关系带来了困难。教师课下不认识学生,学生课程结束不知教师姓名的情况屡见不鲜。
(二)师生关系存在功利倾向
虽说高等教育是一个产业,但绝不可产业化。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育被部分人等同于了商业服务。甚至出现了“大学是否是教育超市”的话题讨论,学生花钱买知识和学分,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它不再以自身为目的,它失去了自己的“使用价值”。[2]
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指出“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指出有的大学生面对利益攸关的任课老师则毕恭毕敬、曲意逢迎,无论课堂、完成作业或师生互动的时候都将一个优秀学生的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知从何时起,我国硕士、博士研究生习惯称呼“导师”为“老板”。这反应出部分导师在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以完成自己课题,非培养人为第一要务。他们承担研究生培养任务仅为实现自我在科研、学术、职称等领域的需求,把学生当作廉价且高质量劳动力。而这种“老板”与“员工”的关系模式致使师生情越来越淡薄。甚至有有博导为完成自己课题而故意延迟学生毕业的情况出现。
(三)小部分教师师德败坏对高校教师团队造成负面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师德建设总体情况令人满意,有着良好的社会声誉与认同。但是,近年来高校教师违反师德的现象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高校教师的整体形象。例如近日,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陈小武被实名举报对学生实施性骚扰。北航官方微博已于2018年1月11日发出通报:根据国家和学校相关规定,经研究决定,撤销陈小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职务,取消其研究生导师资格,撤销其教师职务,取消其教师资格。[4]另外高校教师中也有学术不端的现象,尤其在一稿多投及科研成果剽竊、抄袭等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这些违反师德的行为、错误的学术态度导致师生互信度降低,阻碍了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二、现阶段师生关系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随着网络的普及、大学在线课堂教学的引入,传统“知识中介”衍生的师生关系渐渐失去主导地位。导致师生关系出现问题的原因复杂多样,既有教师、学生的原因也有高校体系、制度的不合理的影响。
(一)高校教师的评审制度的不合理
现代高校对教师的评审体系主要以科研为导向,针对教师设置了一些不太合理评审体系,比如国家级课题数量,核心期刊论文数量,SCI引用频率等。这导致部分教师为实现自身利益,几乎整天忙于科研,导致很少有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另外,很多大学教师只是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没有意识到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知识的巨人,教学的矮子”在高校之中并不少见,这也在客观上阻碍了良好大学师生关系的形成。
(二)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制约
受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从心里上把自己看作权威,自身事务繁忙,更加偏重学术研究。我国传统的教育实践中长期存在着权威型师关系,如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对学生的“爱”更多的是居高临下的“爱”,而非平等的关爱。另有的教师从未思考过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师生关系,是否符合时代的要求,是否有助于教学相长。有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安于现状,在师生关系上也是如此,教师总是不太愿意去学习新的理论、不太愿意去尝试新的方法,自以为是,不敢创新。
(三)多元文化冲击使学生对自身角色认识产生迷茫
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学生作为年轻一代,易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但又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给们特别是学生造成思想混乱价值迷茫。在师生关系上表现为越来越多学生认同西方的“尊知代替尊师”。甚至有为反对而反对的现象出现在北京大学这样的高等学府,有学生为表明自己具有批判精神,在德高望重的教授做报告没多久时不屑地走出会场。
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对策建议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是为师生沟通创造条件,我们可以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共同努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离不开彼此的理解和尊重。[5]使师生双方走进彼此的圈子,提高对话有效性、相互尊重理解。只有革除师生关系现存的种种弊病,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才能真正使从理想变为现实。
(一)学校从制度上引导教师重视与学生的沟通
学校首先要改变现行的教师评价模式,调节好学术与教学在教师评价中的比重,改变教师重学术、轻教学的观念。另外,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量,为教师与学生交往提供时间与精力条件。高校可探索建立校内的德育导师制,构建全员育人的德育模式。目前,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要由学工系统承担,大量校内职工与学生德育工作还有相当距离,处于“立德树人”的边缘或外围。德育导师可以从学生进校之前就开始安排;在做好痕迹管理的基础之上将学生德育之网织的更密。
(二)教师明确自身角色、以身作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从终身教育的立场和当前人类知识的现状来看,把教师称为“师长”(Masters),这是越来越滥用名词。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6]师生关系中教师主要有以下四种角色:第一,教师作为顾问,作为学术咨询、品德形成或人生指引的来源;第二,教师作为讲师,创建正式或结构化的学习情境,以帮助研究生培养特殊技能;第三,教师作为雇主,类似于主管和工作人员。第四,作为社会化的代理人,反映了教师作为一个社会化群体的概念,协助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发展,并引导他们进入各自学科的规范和价值
观。[7]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明确自己的角色与工作职责,四个角色不可顾此失彼,以促进学生各方面都得到提高。另外,教师要主动与学生沟通、努力提高自身道德品质和学术水平,以身作则,给学生做出好的榜样。
(三)学生梳理正确的教师观,主动沟通
学术作为成年人,在面对文化的冲击时应保持理智,去糟粕取精华,梳理正确的教师观。首先,要在认识中正视自我、正视教师,既尊师重教,又把教师作为平等的“引导者”对待。既认可和吸收教师文化中的精髓和先进理念,又能够充分保持自身群体文化的时代特征和基本性质。个人比较推崇俞平伯对老师周作人的态度:即使不认同老师,依然尊重,不强求,不诋毁。其次,在课堂上变被动为主动。学生要学会逐渐摆脱被灌输的局面,积极主动地去吸取知识,并主动体谅理解教师,积极主动去找教师交流,不僅限于语言,更多的是知识、思想、经验。
参考文献:
[1]翟葆奎.教育学文集——国际教育展望[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3:300?.
[2]梅贻琦.中国的大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05.
[3]宋喆,陈琳.后现代知识与高等教育的转变——读利奥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J].辽宁教育研究,2008,(6).
[4]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处理通报[DB/OL].[2018-1-11].https://weibo.com/5396134858/FDV3ODsk6?filter=hot&root_comment_id=0&type=comment.
[5]张君.浅议关心理论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3):57.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 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8.
[7]Vicente M.Lechuga.Faculty-graduate student mentoring relationships:mentors’ perceived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J].High Educ(2011)62:757-771.
【关键词】高校 师生关系 沟通 德育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6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4-0236-02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的进步,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发展到后大众化教育,并将稳步进入普及化阶段,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新矛盾、新问题。而“师生关系对于教育质量、教学效益和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丝毫不亚于空气对人的价值。”[1]而以往的师生关系讨论更多的是将师生关系定位为教学活动的外在条件,或者单纯将师生关系定位在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上。随着高等教育中师生关系问题研究的深化,学者们逐渐认识到这种师生观对学生培养的制约。本文综合分析已有的研究和理论,就社会发展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对如何构建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作几点补充。
一、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梅怡琦先生说 “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2]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的范本。目前大学师生关系总体上体现出教师敬业乐教,学生尊师好学,师生关系呈良性发展趋势。但我们也应清楚的认识到大学师生关系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师生接触少沟通少,师生感情淡化
师生交往是师生关系形成的基本条件和途径,交往越主动、频率越高、交往中的情绪越积极,师生间的关系就越密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教育进程的加快,高校师生比明显增大,客观上导致师生交往减少。表现为师生除课堂交往外,学生课后与老师的接触非常少。这种短暂的、距离感较远的交往,显然给形成深刻而有感情的师生关系带来了困难。教师课下不认识学生,学生课程结束不知教师姓名的情况屡见不鲜。
(二)师生关系存在功利倾向
虽说高等教育是一个产业,但绝不可产业化。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育被部分人等同于了商业服务。甚至出现了“大学是否是教育超市”的话题讨论,学生花钱买知识和学分,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它不再以自身为目的,它失去了自己的“使用价值”。[2]
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指出“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指出有的大学生面对利益攸关的任课老师则毕恭毕敬、曲意逢迎,无论课堂、完成作业或师生互动的时候都将一个优秀学生的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知从何时起,我国硕士、博士研究生习惯称呼“导师”为“老板”。这反应出部分导师在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以完成自己课题,非培养人为第一要务。他们承担研究生培养任务仅为实现自我在科研、学术、职称等领域的需求,把学生当作廉价且高质量劳动力。而这种“老板”与“员工”的关系模式致使师生情越来越淡薄。甚至有有博导为完成自己课题而故意延迟学生毕业的情况出现。
(三)小部分教师师德败坏对高校教师团队造成负面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师德建设总体情况令人满意,有着良好的社会声誉与认同。但是,近年来高校教师违反师德的现象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高校教师的整体形象。例如近日,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陈小武被实名举报对学生实施性骚扰。北航官方微博已于2018年1月11日发出通报:根据国家和学校相关规定,经研究决定,撤销陈小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职务,取消其研究生导师资格,撤销其教师职务,取消其教师资格。[4]另外高校教师中也有学术不端的现象,尤其在一稿多投及科研成果剽竊、抄袭等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这些违反师德的行为、错误的学术态度导致师生互信度降低,阻碍了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二、现阶段师生关系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随着网络的普及、大学在线课堂教学的引入,传统“知识中介”衍生的师生关系渐渐失去主导地位。导致师生关系出现问题的原因复杂多样,既有教师、学生的原因也有高校体系、制度的不合理的影响。
(一)高校教师的评审制度的不合理
现代高校对教师的评审体系主要以科研为导向,针对教师设置了一些不太合理评审体系,比如国家级课题数量,核心期刊论文数量,SCI引用频率等。这导致部分教师为实现自身利益,几乎整天忙于科研,导致很少有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另外,很多大学教师只是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没有意识到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知识的巨人,教学的矮子”在高校之中并不少见,这也在客观上阻碍了良好大学师生关系的形成。
(二)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制约
受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从心里上把自己看作权威,自身事务繁忙,更加偏重学术研究。我国传统的教育实践中长期存在着权威型师关系,如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对学生的“爱”更多的是居高临下的“爱”,而非平等的关爱。另有的教师从未思考过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师生关系,是否符合时代的要求,是否有助于教学相长。有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安于现状,在师生关系上也是如此,教师总是不太愿意去学习新的理论、不太愿意去尝试新的方法,自以为是,不敢创新。
(三)多元文化冲击使学生对自身角色认识产生迷茫
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学生作为年轻一代,易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但又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给们特别是学生造成思想混乱价值迷茫。在师生关系上表现为越来越多学生认同西方的“尊知代替尊师”。甚至有为反对而反对的现象出现在北京大学这样的高等学府,有学生为表明自己具有批判精神,在德高望重的教授做报告没多久时不屑地走出会场。
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对策建议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是为师生沟通创造条件,我们可以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共同努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离不开彼此的理解和尊重。[5]使师生双方走进彼此的圈子,提高对话有效性、相互尊重理解。只有革除师生关系现存的种种弊病,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才能真正使从理想变为现实。
(一)学校从制度上引导教师重视与学生的沟通
学校首先要改变现行的教师评价模式,调节好学术与教学在教师评价中的比重,改变教师重学术、轻教学的观念。另外,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量,为教师与学生交往提供时间与精力条件。高校可探索建立校内的德育导师制,构建全员育人的德育模式。目前,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要由学工系统承担,大量校内职工与学生德育工作还有相当距离,处于“立德树人”的边缘或外围。德育导师可以从学生进校之前就开始安排;在做好痕迹管理的基础之上将学生德育之网织的更密。
(二)教师明确自身角色、以身作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从终身教育的立场和当前人类知识的现状来看,把教师称为“师长”(Masters),这是越来越滥用名词。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6]师生关系中教师主要有以下四种角色:第一,教师作为顾问,作为学术咨询、品德形成或人生指引的来源;第二,教师作为讲师,创建正式或结构化的学习情境,以帮助研究生培养特殊技能;第三,教师作为雇主,类似于主管和工作人员。第四,作为社会化的代理人,反映了教师作为一个社会化群体的概念,协助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发展,并引导他们进入各自学科的规范和价值
观。[7]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明确自己的角色与工作职责,四个角色不可顾此失彼,以促进学生各方面都得到提高。另外,教师要主动与学生沟通、努力提高自身道德品质和学术水平,以身作则,给学生做出好的榜样。
(三)学生梳理正确的教师观,主动沟通
学术作为成年人,在面对文化的冲击时应保持理智,去糟粕取精华,梳理正确的教师观。首先,要在认识中正视自我、正视教师,既尊师重教,又把教师作为平等的“引导者”对待。既认可和吸收教师文化中的精髓和先进理念,又能够充分保持自身群体文化的时代特征和基本性质。个人比较推崇俞平伯对老师周作人的态度:即使不认同老师,依然尊重,不强求,不诋毁。其次,在课堂上变被动为主动。学生要学会逐渐摆脱被灌输的局面,积极主动地去吸取知识,并主动体谅理解教师,积极主动去找教师交流,不僅限于语言,更多的是知识、思想、经验。
参考文献:
[1]翟葆奎.教育学文集——国际教育展望[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3:300?.
[2]梅贻琦.中国的大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05.
[3]宋喆,陈琳.后现代知识与高等教育的转变——读利奥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J].辽宁教育研究,2008,(6).
[4]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处理通报[DB/OL].[2018-1-11].https://weibo.com/5396134858/FDV3ODsk6?filter=hot&root_comment_id=0&type=comment.
[5]张君.浅议关心理论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3):57.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 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8.
[7]Vicente M.Lechuga.Faculty-graduate student mentoring relationships:mentors’ perceived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J].High Educ(2011)62:757-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