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吉利虽然和福特的出身相似,但是没有当年福特那样可以自由挥洒的空间
福特不是发明汽车的人,但却被称作是给这个世界装上轮子的人,是整个20世纪世界最受尊敬的20位企业家之一。要从当今中国的汽车产业中找一个与福特最为相近的人,还就是李书福了。
如果拿到目前為止的业绩来衡量,李书福与福特还差得很远很远,但是从出身、造车理念及个性等方面来说,李书福与福特还很有几分相像。而目前中国汽车业的其他风云人物,都与亨利·福特南辕北辙,全无相像之处。
与福特一样,李书福是农民出身,是完全自己白手起家创业的,而不是官员或者职业经理人。与福特一样,李书福致力于造“普通老百姓能够买得起的好车”,专注于技术和生产,不太重视管理和营销。李书福与福特一样,个性上都多少有些偏执,从不讳言自己的独特见解,哪怕是那些在世人看来有些偏激和不合时宜的见解。
但是,李书福与福特还是有很多的差异。这些差异,有主观上的、来自他个人的,也有客观上的、来自外部环境的。这些差异导致了李书福和他的吉利汽车,在造车近10年后的今天,仍然还很“弱小”,无力问鼎龙头老大的地位。1914年,福特汽车公司成立的第11个年头,其汽车销量就超过了全世界其他汽车制造商的总和。2006年,吉利进军汽车业的第九个年头,终以20万的销量进身中国市场七强的地位。如果消除或者大大减少这些差异,李书福能否在中国重演福特当年的“辉煌”?不能说肯定会,但是很可能会。
吉利,“造百姓买得起的好车”,战略定位很好,但做得不够彻底。福特当年成功推出T型车后,就是专注于提高产量和生产效率,以至于只有黑色的,因为黑色漆干得快,也拒绝附加任何“奢侈”甚至是“便利”的部件。农民造的车,就要像农民的身体一样,浑身都是肌肉,没有一块赘肉。福特车是给人们驾驶的,不是给人们炫耀身份的。拥有一辆福特车,你可以去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但上流社会之外。福特为平民造车、为平民着想,甚至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开发酒精燃料以替代汽油。福特想的是如果他的T型车能够用农作物做燃料而不是汽油,既可减少大气污染,又可避免资源的枯竭,更可以让农民致富而不是让石油公司发财。
不过应该说,在战略定位的一致性方面,吉利比奇瑞做得好一点。作为要以低成本取胜的汽车企业,应该就是一种基本车型,把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等关键部件和骨架性的东西,质量上搞得绝对过硬,让人能够放心。吉利在这三个方面技术积累和实力是比较强的,有这个能力。奇瑞从超小的QQ到超大的东方之子,过于分散使用了新兴企业有限的各种资源和能力。
在环境保护方面,吉利有成为中国“福特”的潜在市场机会,但是没有当年福特那样可以自由挥洒的空间。福特为了降低成本,一方面一改此前的手工作坊式的汽车生产方式,率先引入并持续改进其汽车生产流水线,扩大生产规模;另一方面进行高度的纵向一体化,甚至自建钢铁厂等。但是吉利呢,奔波数年才终得一张产品准生证。时至今日,新建生产基地还要受到所谓“产能过剩”调控政策的限制。
那些不符合市场规则的,因为官员自以为比市场聪明而搞出来的所谓“政策”,实际限制了民族汽车产业的发展空间。这已经不仅仅是李书福个人或者吉利汽车公司的不幸遭遇,而是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的一种悲哀。
福特不是发明汽车的人,但却被称作是给这个世界装上轮子的人,是整个20世纪世界最受尊敬的20位企业家之一。要从当今中国的汽车产业中找一个与福特最为相近的人,还就是李书福了。
如果拿到目前為止的业绩来衡量,李书福与福特还差得很远很远,但是从出身、造车理念及个性等方面来说,李书福与福特还很有几分相像。而目前中国汽车业的其他风云人物,都与亨利·福特南辕北辙,全无相像之处。
与福特一样,李书福是农民出身,是完全自己白手起家创业的,而不是官员或者职业经理人。与福特一样,李书福致力于造“普通老百姓能够买得起的好车”,专注于技术和生产,不太重视管理和营销。李书福与福特一样,个性上都多少有些偏执,从不讳言自己的独特见解,哪怕是那些在世人看来有些偏激和不合时宜的见解。
但是,李书福与福特还是有很多的差异。这些差异,有主观上的、来自他个人的,也有客观上的、来自外部环境的。这些差异导致了李书福和他的吉利汽车,在造车近10年后的今天,仍然还很“弱小”,无力问鼎龙头老大的地位。1914年,福特汽车公司成立的第11个年头,其汽车销量就超过了全世界其他汽车制造商的总和。2006年,吉利进军汽车业的第九个年头,终以20万的销量进身中国市场七强的地位。如果消除或者大大减少这些差异,李书福能否在中国重演福特当年的“辉煌”?不能说肯定会,但是很可能会。
吉利,“造百姓买得起的好车”,战略定位很好,但做得不够彻底。福特当年成功推出T型车后,就是专注于提高产量和生产效率,以至于只有黑色的,因为黑色漆干得快,也拒绝附加任何“奢侈”甚至是“便利”的部件。农民造的车,就要像农民的身体一样,浑身都是肌肉,没有一块赘肉。福特车是给人们驾驶的,不是给人们炫耀身份的。拥有一辆福特车,你可以去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但上流社会之外。福特为平民造车、为平民着想,甚至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开发酒精燃料以替代汽油。福特想的是如果他的T型车能够用农作物做燃料而不是汽油,既可减少大气污染,又可避免资源的枯竭,更可以让农民致富而不是让石油公司发财。
不过应该说,在战略定位的一致性方面,吉利比奇瑞做得好一点。作为要以低成本取胜的汽车企业,应该就是一种基本车型,把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等关键部件和骨架性的东西,质量上搞得绝对过硬,让人能够放心。吉利在这三个方面技术积累和实力是比较强的,有这个能力。奇瑞从超小的QQ到超大的东方之子,过于分散使用了新兴企业有限的各种资源和能力。
在环境保护方面,吉利有成为中国“福特”的潜在市场机会,但是没有当年福特那样可以自由挥洒的空间。福特为了降低成本,一方面一改此前的手工作坊式的汽车生产方式,率先引入并持续改进其汽车生产流水线,扩大生产规模;另一方面进行高度的纵向一体化,甚至自建钢铁厂等。但是吉利呢,奔波数年才终得一张产品准生证。时至今日,新建生产基地还要受到所谓“产能过剩”调控政策的限制。
那些不符合市场规则的,因为官员自以为比市场聪明而搞出来的所谓“政策”,实际限制了民族汽车产业的发展空间。这已经不仅仅是李书福个人或者吉利汽车公司的不幸遭遇,而是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的一种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