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的沉痛呐喊——读格非的《戒指花》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a85770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九十年代以来,先锋作家群的整体退场与转向有目共睹,格非的短篇小说产量也减少了许多。这固然与格非转向小说叙事学的研究与教学有关,同时我们也能从他的作品中发现他正在尝试的艰难的转变。《戒指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接下来一一分析。
  【关键词】:格非;退场;戒指花
  在艺术领域,任何时期有创新精神的、能超越传统的艺术派别,即被称为先锋派,而不是指某一特定时期出现的艺术群落。我国在八十年代与世界性的先锋派潮流接轨,在八十年代中后期我国的先锋文学才兴起,它对传统的文学和叙事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马原、余华、格非等几位代表作家,其行文风格与中国传统叙事美学背道而驰,而他们之间的创作也并不是为了互相模仿或约定才形成的——若说他们的风格的有什么相同之处的话,那么就是与传统小说的绝对不同。
  格非在2003年发表了短篇小说《戒指花》。格非在同名短篇小说集《戒指花》的自序中说,“作家既然要说故事,必然有曲折的心迹隐藏其间,必然会对讲述方式有所择取。即使是最极端的现代主义小说,作家也并非故意与读者过不去,相反,那是出于对读者智力和文学修养的尊重。[1]”
  《戒指花》的故事起因于一条名为“九十六岁的耄耋老者奸杀十八岁的花季少女”的报导。记者丁小曼在追踪这条耸人听闻的消息的时候,很快就发现这是一条假新闻。紧接着丁小曼又在当地报纸上,发现了另一条更加轰动的消息:“巩俐自杀身亡”。但其实,那只不过是一个与明星巩俐同名的农妇,与邻居争吵怄气,悬梁自尽。报纸为了引人注目,在头版上打出醒目的标题,并注明“详情请见第八版”来以假乱真,混淆视听。与此同时,就在被编造出发生了奸尸凶杀案的小镇上,一户平常的人家,妻子患肺癌刚死了两个月,丈夫又因患肝癌,悬梁自尽,他们丢下了一个四五岁的男孩无人问津。当丁小曼怀着深切的同情心,想把这件事写成新闻时,与她有暧昧关系的主编的态度竟然是:“傻瓜,这事哪儿都有,每天都在发生,算不得什么新闻。”
  《戒指花》全文运用了三种字体,这与一般的企图创造真实幻觉的小说是不同的。那则老人奸杀少女的新闻和网络评论都用了不同于正文的字体,就连网友发帖的IP也有,仿佛就是真实引用自某网站。但显然无论是“假新闻”还是网友的极端评论,都是出自作者之手。这是作者想使情节更加贴近现实,令人产生共鸣的一种方法。可是与此同时,作者又使用了黑体字标出某些字句,比如:
  或曾经落下。下雨,无疑是在过去发生的一件事。
  你还没有告诉我肚脐下面那道疤是怎么回事。
  巩俐自杀身亡(详情请见第八版)。[2]
  这又使文本远离了读者,制造出距离感。在这样的字体使用中,格非所隐藏的“曲折的心迹”却也不止一个。我们注意到,被用黑体标出的文字中,除了与情节有关的重要节点,还有几段看上去与故事并无关联的描写雨的短句。当我们将其取出,可以组成这样一段文字:
  “突然间黄昏变得明亮,/因为此刻正有细雨落下/”,“或曾经落下。下雨,/无疑是在过去发生的一件事//”,“谁听见雨落下来,/谁就回想起/那个时候,幸福的命运向她呈现了/一朵叫玫瑰的花,/和它那奇妙、鲜红的色彩//”,“这蒙住了窗玻璃的细雨,/必将在被遗弃的郊外,/在某个不复存在的庭院里洗亮/架上的黑葡萄,潮湿的暮色/带给我一个声音,我渴望的声音,/我的父亲回来了,他没有死去。”
  把这四个段落连结在一起,原来这是博尔赫斯的一首完整的诗《雨》。
  把博尔赫斯的诗引入自己的小说,这可以看作是一种互文现象,即所谓的“互文性”。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法国学者朱丽娅·克里斯特娃。从整篇文章来看,关于雨的描写,跟主人公丁小曼的心理转变是息息相关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也许是出于对博尔赫斯的偏爱,格非在开始构思这篇小说的时候,就是将小说里和雨有关的特定情境,与博尔赫斯笔下的《雨》连接起来。可见,格非对于这首诗歌的再现、吸收和转换并不是局部的、个别的,而是全局的、整体的。这整体的“再造”和“转换”,实际上是对原文本的外化和异化。
  比如诗中结尾的两句与故事结尾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我的父亲回来了,他没有死去”,与失去父亲的孩子的遭遇成为对照,诗里的“父亲回来了,他没有死去”,可现实中的这个孩子的父亲却实实在在地死去了,他再也不会回来了。这样的反差带来一种话语内部的不稳定性,一种悲剧的张力。
  再如,丁小曼作为主人公,格非刻意交代了其生命中的“不可能”:“上大学时母亲让她报考植物学,父亲让她报考垃圾处理,为了讨好他们两个人,她就两个专业一起报,最后却被录取在西班牙语专业”。世事无法预料无力逆转,命运不知交由谁来决定。这与格非的个人经历何其相似。丁小曼就是格非在文本中的投影,他借丁小曼的视角目睹了现代生活的冷漠和伦理道德沦丧,让伤感情绪伴着《雨》的诗句弥漫在全文当中。
  《戒指花》另一个重要的艺术技法是重复,重复在文本中有两个功能。一是格非在文本中设置的悬念。当丁小曼问小男孩的妈妈时,他回答“在抽屉里”,这句话在文本中出现了三次;“什么东西可以悬在空中”出现了两次。这两句话由一个夜不归宿的四五岁小男孩的天真声音说出,隐藏着令人伤感和反思的现实悲剧。这种重复所突出的巨大反差震撼了读者,从而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波动。二是用来突显情节张力。例如名叫“戒指花”的歌,它第一次響起时,丁小曼无动于衷;第二次响起时,“丁小曼的心就像被针突然刺了一下”;第三次响起时,丁小曼那颗被现代生活麻木的心已被完全唤醒,沉浸在为小男孩痛苦的心境中。重复的笔法在一方面,将读者从那种喧闹离奇的氛围推向感伤的悲剧情境中;另一方面,也暗示了社会寻求价值规范的迟缓与艰难,社会进步带来的道德沦丧令人踟蹰不前、不知所措。
  我们从中看到了社会现实的反应并为之惊醒:大众传媒为了攫取物质利益随意编造奸杀新闻,制造轰动,置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念于不顾;面对小男孩的家庭悲剧,大众媒体和芸芸众生却漠然视之。对面不相识、见钱眼开的人比比皆是。在充满冷漠、冲突和不信任感的社会氛围中,人的不安全感也与日俱增。可以看出,格非在本文中的形式实验没有停止,所谓形式盖过内容的诟病也随着深刻的社会剖析而销声匿迹了。
  结语
  在本雅明看来,故事与小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讲故事的人与小说家更不能混为一谈。格非的小说虽然也在讲“故事”,但己非传统意义上“故事”的含义。正如博尔赫斯所说,故事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周而复始的幻觉。格非专注的正是一种幻觉的氛围,一种感觉。但格非尊重现实的逻辑和生活的常理,自始至终都没有一厢情愿地把读者强行拉出经验的表层。格非基于感觉与经验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他执着于描写意识的迷失,暖昧、奇异的感觉氛围和意象的“重复”。时间中记忆与遗忘互相消解,人性欲望自始至终盘旋在道德逻辑之外。
  注释:
  [1]格非,自序,《戒指花》格非著-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7,10,第2页
  [2]格非,《戒指花》,《戒指花》格非著-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7,10,第195页、第201页
  参考文献:
  [1]格非, 小说叙事硏究,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2]郑鹏, 上帝的语法错误--读格非的<褐色鳥群>[J], 理论与创作, 2006 (1): 95-99,
  [3]郭大章, 格非小说中的故事处理方式,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4]魏家骏,我们应当怎样面对苦难与不幸——解读格非的《 戒指花》,名作欣赏,(2006)5,013,
  [5]甘浩,诗意的解构——读格非的短篇小说《戒指花》,名作欣赏, (2006)8,016,
  [6]陈晓明,空缺与重复:格非的叙事策略,当代作家评论,(1992) 5,007,
  [7]赵宪章,《形式的诱惑》,山东友谊出版社,2007
  [8]吴莱莱,格非小说叙事策略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其他文献
【摘要】:苏童是我国当代的重要作家之一。15年获奖的《黄雀记》与之前的《刺青时代》、《一个礼拜天的早晨》、《舒家兄弟》、《南方的堕落》等作品一起构成了他的“香椿树街”系列小说。小说充满了作家的童年记忆,承载了许多少年的罪恶与暴力,塑造了放荡乖戾的女性形象。“香椿树街”系列小说是打开蘇童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  【关键词】:苏童;香椿树街;童年记忆;少年;女性形象  每一位作家的创作都有自己独特的乡土
期刊
【摘要】:如果说妥斯妥耶夫斯基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那么列夫.托尔斯泰则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宽度与广度。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激变,他同自己的阶级决裂了,由贵族阶级立场转到了宗法制农民的立场。这是他长期坚持思想探索的结果,也是七十年代末的革命形势促成的。列夫.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的思想言行引起了家庭冲突,他为自己所过的老爷生活而内疚,竭力过平民化的生活,并以此赎罪,这也
期刊
I. Introduction  Narrrator is one who tells the story. In the traditions of Western literature, there are three viewpoints about narrator: 1) the narrator is the author, or the speaker of the author;
期刊
【摘要】:本文选取《诗经》中有关“野合”的诗篇,简要谈论“野合”习俗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关键词】:《诗经》;野合;性崇拜  一、“野合”习俗的由来  甲骨文的“野”字是在林中放一个“土”,从而形成会意字。“士”则为成年男子的生殖器,“林”则为野外树林。可见“野”字最初的本义即为“野合”,即男女于荒林中的性交苟合。  “野合”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存在有三种不同的含义:  一、指奏乐于野
期刊
【摘要】:以书写都市言情小说为主的香港资深女作家亦舒,其作品大都以香港为背景,描写上层知识分子婚恋生活,体现出鲜明的现代意识。她的小说善于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真实反映现代香港人的道德、婚姻、爱情观,表现出现代都市人的普遍心态。作品具有一般通俗文学不具备的深刻意蕴,既有对现代都市女性生存境况的关注、对爱情解构,又有对现代化的香港社会生活的透视,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爱情婚姻;女性命运;
期刊
【摘要】:昔日的先锋文学大将马原,近几年逐渐向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回归,而生活环境的转变,令其对人与自然,成人与儿童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因此,回归观念成为马原首部儿童文学《湾格花原》的重要主题。他在这部历险记体童话中,试图通过讲述一场成人与儿童的冒险之旅,引导人们正视自然观念和成人“童真”观念,最终达到引领这些观念回归的目的。  【关键词】:回归观念;崇敬自然;成人“童真”;  作家马原是中国“先锋小
期刊
【摘要】:为了解决中国陶艺难以传承发展的问题,要从教育模式和方法,人才方面保障,高科技融入创新,打破固有的陶艺设计理念。应从当代陶艺文化切入问题,创造出更符合世界潮流的当代陶艺文化。我们需要从这些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案加以推进。  【关键词】:当代陶艺;传统技艺  引言  中国 CHINA瓷器举世无双名号下,中国陶艺人已经极少数做让世界震撼的陶艺作品。只能靠着中国遗留下来古代巧夺天工手艺所支撑。并
期刊
【摘要】:《生死场》中的金枝原本是一个纯洁无瑕的小姑娘,成业的出现唤起了她作为少女对于愛情、婚姻的向往,但是成业仅仅把她作为自己泄欲工具,进入婚姻之后,金枝的生活立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切的向往都被残酷的现实击碎,爱情更是虚无缥缈,金枝沦落为丈夫的奴隶、生育的工具,如动物一般地存活着。婚姻是金枝悲悯人生的转折点,是女性生存的桎梏,进入其中,就难以逃出。  【关键词】:金枝;婚姻;工具  《生死场》
期刊
【摘要】:"范曾现象",即指画家范曾以一个"国学开讲",一夜之间由"国画大师"转型为众多媒体追捧的"国学大师",这是当代文化活动中的一个典型现象。然而,无论从传统学术观念,还是绘画诸层面解析,"范曾现象"存在内在荒谬性,范曾的"国学大师"名不副实。 更多还原在当代中国, 不论是画坛还是文坛, 范曾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是一位集审美学养、绘画造诣、民族情怀于一身的艺术家, 广博的情怀、精炼的技艺
期刊
【摘要】:生活于乾嘉時期的沈复,并没有被乾嘉学派的考据之风所影响,而是深受以袁枚为代表的崇尚真情、提倡性灵、反对传统的新思潮的感召,用自己的真性情书写了《浮生六记》。此书自近代被发现以来,作品以其反映出人物的性情之真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一直深受读者的追捧和喜爱。此论文主要对沈复其妻陈芸的人物分析来体味作品中的真性情,来体会平凡人生的艺术美。  【关键词】:《浮生六记》;沈复;陈芸;真性情  中国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