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钙黏蛋白与自身同型的钙依赖性黏附素特异性结合从而介导同型细胞间的黏附作用,主要包括上皮型、胎盘型及神经型3种亚型.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表明钙黏蛋白与三阴乳腺癌(TNBC)密切相关,钙黏蛋白对TNBC的预后判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机 构】
:
241000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肿瘤防治中心肿瘤内科,241000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肿瘤防治中心肿瘤内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钙黏蛋白与自身同型的钙依赖性黏附素特异性结合从而介导同型细胞间的黏附作用,主要包括上皮型、胎盘型及神经型3种亚型.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表明钙黏蛋白与三阴乳腺癌(TNBC)密切相关,钙黏蛋白对TNBC的预后判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大肠癌耐药机制主要与P-糖蛋白、多药耐药性相关蛋白、肺耐药相关蛋白、拓扑异构酶Ⅱ、蛋白激酶C、谷胱甘肽氧化还原系统等因素相关,目前针对大肠癌多药耐药逆转的研究主要有化学药物逆转、中药逆转、基因逆转,并且都取得了一定进展,这将有助于提高大肠癌患者的化疗疗效。
去整合素金属蛋白酶(ADAM)10基因是ADAM家族成员,其相应的细胞膜蛋白含有解聚素域和金属蛋白酶域,在细胞黏附、细胞融合、细胞迁移、膜蛋白脱落和分解等生物学行为中起作用.ADAM10蛋白在多种肿瘤中有过表达现象,能与数种黏附分子和癌症信号分子相互作用,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以调控ADAM10的表达为靶目标,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和侵袭,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新策略。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属于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的明胶酶类,能够降解细胞外基质,在肿瘤细胞生长、分化、侵袭、转移、调节肿瘤血管生成及免疫监视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近几年,针对MMP-2和MMP-9的抑制剂与药物也受到广泛关注。
上皮-间质转化(EMT)是上皮细胞向间质细胞转化的现象.近年来发现EMT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胃癌的发生发展,促进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EMT的发生涉及多个信号通路,与微小RNA、幽门螺杆菌、转录因子等有关,其有望成为治疗侵袭性胃癌的新靶点。
化疗是复发转移性头颈鳞状细胞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含顺铂(DDP)的化疗方案是目前一线标准方案.洛铂(LBP)是最新的第3代铂类抗肿瘤药物,研究发现LBP对口腔鳞状细胞癌、喉癌和鼻咽癌有明显抗肿瘤活性,其中LBP单药或联合吉西他滨治疗复发转移性鼻咽癌的疗效与DDP相近,但不良反应更加轻微,患者耐受性更好,提示LBP在头颈鳞状细胞癌治疗中可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1-3].本研究通过体外实验,观察洛铂
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7(MCM7)是DNA复制的重要调节因子,在DNA复制起始和延伸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MCM7与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检测MCM7蛋白的表达,可为消化系统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及评估预后提供新的思路。
肾上腺髓质素(ADM)在体内分布广泛,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可参与体内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且与肿瘤的恶性程度、预后、转移与否等均有密切联系.ADM对不同类型的细胞,可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影响细胞的迁移,并产生不同的效应.为预防或延缓肿瘤转移提供了新的治疗方向。
近年来,个体差异与疗效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肝癌的个体化治疗日益成为临床治疗及基础研究的重点,手术切除、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的个体化,成为进一步提高肝癌疗效的新途径。
脊髓转移癌(ISCM)在临床中并不常见,肺癌和乳腺癌是其最常见的原发肿瘤.患者主要表现为虚弱无力、感觉异常或缺失,可以累及任何节段的脊髓.核磁共振成像是目前ISCM最有效的无创检查手段.ISCM的最佳治疗方法尚存争议,目前主要以手术和放疗为主,整体预后较差,确诊后的中位生存时间大约为4~9个月。
肿瘤标志物可以反映肿瘤的存在,为肿瘤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条件.研究发现微小RNA、酶类、细胞因子类、抗原抗体类等胃癌相关肿瘤标志物对胃癌的诊治、评估患者预后以及监测肿瘤复发等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