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的目标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给学生打造一个自由展示的平台。语文教学让学生除了掌握基础知识外,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加强阅读的方法培养,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中之重。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快乐、健康成长,这是必須引起思考的。那么,我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引导学生轻松阅读的呢?
一、给学生一个平等对话的环境
学生正处在成长发展阶段,他们兴趣广、好奇心强、求知欲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打破教学中的神秘感,一定不要扼杀了学生的天赋。在课堂上,要还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的空间。尤其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地展开想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当我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作业时,要让学生明确预习课文的要求:除了掌握本文的字词以外,还要找出精美的句段以及本文运用修辞方法的句子;还有哪些地方存在着疑问;读了这篇文章你的感受是什么?让学生带着疑问反复进行阅读,这样学生对全篇课文就会有整体的感悟,这样,学生读起来就有兴趣,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参与意识。
二、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好习惯
梁衡先生说过:“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一切知识都以记忆为基础。”在阅读教学中,我要求每一名学生都准备好一个笔记本,对于文中精美的句段,一定要先写下来,然后熟记,把它牢牢的记在大脑里。除此之外,还要求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籍时,也是如此,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己的头脑不断丰富,得到开发,真正地成为信息材料的储备库,当运用时才会得心应手,出口成章,提笔成文。在分阶段训练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不断提高,也没有出现一做阅读题就手忙脚乱的现象了。好的阅读习惯,能够让人受益匪浅。
三、引导学生注意细节、注重生活
语文来源于生活,语文教什么,它是在教生活的本领,在教做人的道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觉得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多观察生活,多感悟生活,从生活中摄取素材,跟要学习的文章做比较,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生活与文章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我在教学胡适的《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时,课前我让学生回家多观察自己的母亲,把自己母亲的性格特征记录下来。上课时,我让学生汇报结果,然后再来学习本文,看作者是怎样来描写“母亲”的,都写出了母亲的哪些方面,形成比较。这样学生通过学习本文不仅了解了作者的母亲,而且也了解了自己的母亲,在脑海里对母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增长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了快乐的体验,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越浓了。
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延伸阅读思维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面广、容量大。语文学科的阅读,并非专职课外阅读,其实课内阅读同样重要。学习课内阅读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课外阅读是学生能力的在运用。 让学生读与课文有关的作品,让学生去读同题材的作品,让学生去读同一时代背景的作品,让学生去读关于作家作品的有关资料。我在教学曹雪芹的小说《香菱学诗》这课时,我要求学生去读《红楼梦》,从中了解与本故事有关的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以说课外阅读材料的延伸对学生学习理解教材内容有很大的帮助,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握住“度”,一定要以教材为重点,以课外延伸材料为辅,做到主次分明。
五、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好文章就像一杯咖啡,它有回味感,值得你去慢慢品味,你对文章读的遍数不同,你的品味就会不同。阅读教学中,绘声绘色的朗读万万不可缺少。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引导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反复品读、精心研读,边读边想,一定要读出感情、读出意境,从中有所感悟。
我在教学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这课时,我让学生先诵读一遍,我提出问题:“残损的手掌”指的是什么?此时举手的学生特别少,回答的答案也很单一,他们只回答:“指的是受损伤的手掌”,有的学生竟含糊地没有答出来。我就向他们讲解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然后再让学生继续反复诵读,这时举手的学生陆续的多起来 ,答案也多了,有的回答道 :“指作者的联想”、有的回答道:“指作者的心理和情感”、还有的回答:“是指作者的思绪 ……”就这样,通过反复诵读学生自己就把“残损的手掌”的深层含义挖掘出来了。
通过对阅读教学的揣摩、感悟、引导,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过程中,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品味,确立了人生的追求目标,让阅读伴随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作者通联:山东临清市戴湾镇中学。
一、给学生一个平等对话的环境
学生正处在成长发展阶段,他们兴趣广、好奇心强、求知欲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打破教学中的神秘感,一定不要扼杀了学生的天赋。在课堂上,要还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的空间。尤其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地展开想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当我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作业时,要让学生明确预习课文的要求:除了掌握本文的字词以外,还要找出精美的句段以及本文运用修辞方法的句子;还有哪些地方存在着疑问;读了这篇文章你的感受是什么?让学生带着疑问反复进行阅读,这样学生对全篇课文就会有整体的感悟,这样,学生读起来就有兴趣,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参与意识。
二、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好习惯
梁衡先生说过:“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一切知识都以记忆为基础。”在阅读教学中,我要求每一名学生都准备好一个笔记本,对于文中精美的句段,一定要先写下来,然后熟记,把它牢牢的记在大脑里。除此之外,还要求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籍时,也是如此,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己的头脑不断丰富,得到开发,真正地成为信息材料的储备库,当运用时才会得心应手,出口成章,提笔成文。在分阶段训练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不断提高,也没有出现一做阅读题就手忙脚乱的现象了。好的阅读习惯,能够让人受益匪浅。
三、引导学生注意细节、注重生活
语文来源于生活,语文教什么,它是在教生活的本领,在教做人的道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觉得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多观察生活,多感悟生活,从生活中摄取素材,跟要学习的文章做比较,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生活与文章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我在教学胡适的《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时,课前我让学生回家多观察自己的母亲,把自己母亲的性格特征记录下来。上课时,我让学生汇报结果,然后再来学习本文,看作者是怎样来描写“母亲”的,都写出了母亲的哪些方面,形成比较。这样学生通过学习本文不仅了解了作者的母亲,而且也了解了自己的母亲,在脑海里对母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增长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了快乐的体验,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越浓了。
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延伸阅读思维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面广、容量大。语文学科的阅读,并非专职课外阅读,其实课内阅读同样重要。学习课内阅读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课外阅读是学生能力的在运用。 让学生读与课文有关的作品,让学生去读同题材的作品,让学生去读同一时代背景的作品,让学生去读关于作家作品的有关资料。我在教学曹雪芹的小说《香菱学诗》这课时,我要求学生去读《红楼梦》,从中了解与本故事有关的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以说课外阅读材料的延伸对学生学习理解教材内容有很大的帮助,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握住“度”,一定要以教材为重点,以课外延伸材料为辅,做到主次分明。
五、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好文章就像一杯咖啡,它有回味感,值得你去慢慢品味,你对文章读的遍数不同,你的品味就会不同。阅读教学中,绘声绘色的朗读万万不可缺少。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引导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反复品读、精心研读,边读边想,一定要读出感情、读出意境,从中有所感悟。
我在教学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这课时,我让学生先诵读一遍,我提出问题:“残损的手掌”指的是什么?此时举手的学生特别少,回答的答案也很单一,他们只回答:“指的是受损伤的手掌”,有的学生竟含糊地没有答出来。我就向他们讲解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然后再让学生继续反复诵读,这时举手的学生陆续的多起来 ,答案也多了,有的回答道 :“指作者的联想”、有的回答道:“指作者的心理和情感”、还有的回答:“是指作者的思绪 ……”就这样,通过反复诵读学生自己就把“残损的手掌”的深层含义挖掘出来了。
通过对阅读教学的揣摩、感悟、引导,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过程中,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品味,确立了人生的追求目标,让阅读伴随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作者通联:山东临清市戴湾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