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两天圈内朋友频繁谈起“新媒体”这个概念,仿佛一夜之间“新媒体”就把传统媒体冲击得七零八落,丢盔卸甲。可每个人真要说起“新媒体”的优势所在和生存模式时,却又都语焉不详,无法清晰表达出究竟什么是“新媒体”。
想想也是,在知名门户网站都被冠以“传统媒体”名头的今天,究竟什么才算是“新媒体”大家似乎一下子都迷茫了,难道我们是被一帮看不见的对手打败了吗?自然不是,只是因为各种资讯传播形式过于日新月异了,以至于我们还来不及为之命名,它们就更新换代,所以我们也就说不准什么是“新媒体”了。
说不准也没什么关系,这不妨碍我们去做事。在和我们英国的编辑部聊了很久以后,我觉得我们的传媒理念和应对能力还是很落后,人家根本就不关注什么概念和词汇,他们的应对办法就是,尽快熟悉每一种新兴媒体形式,把自己的内容转化成适合这种媒体形式的内容,然后卖给读者。你有千变万化,我有一定之规,长此下来,活得异常开心。
很简单不是吗?这才是追随潮流的媒体人该做的事情,管他什么概念呢,只要读者喜欢就去做。英国evo的同事们会在Twitter、Facebook、YouTube刚刚兴起时就去注册账户,然后把杂志上内容迅速转化为适合在这些媒体上传播的内容,吸引了众多的粉丝;当我们还在为纸媒订阅量下滑严重而忧郁的时候,他们已经把杂志60%的读者都转化为电子订阅了。
而来自美国的同行们更为犀利,擅长大数据分析的他们,已经开始针对每一个读者的不同阅读习惯和阅读介质,推出个性化服务:在每个用户最想阅读的时间段推送新闻;在每个用户查询最多的条目上提供附加服务;在每个用户阅读频率最低的时间段去保持静默。在中国,似乎只有恶意插件内容服务商才关注这些,实在是有点讽刺意味。
在这个信息无限膨胀的时代里,“内容为王”依旧是媒体存活的根本,但是各种新介质的兴起和流行,会带来另外一个媒体生存铁律——内容被人看到,才是王道。顺应这一铁律的媒体,就都是“新媒体”,违背的则都是“传统媒体”。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判断,我们需要做点什么,各位媒体同行都很清楚了吧。
在此还要和各位道歉,由于《汽车与运动evo》编辑人员的疏忽,造成10月13日微信订阅号发布的内容有误,我们随即删除了有误内容并于10月14日重新发送了内容。这个失误反映了我们距离“新媒体”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也希望大家继续支持我们,帮助我们尽快完成“新媒体”的转型。
想想也是,在知名门户网站都被冠以“传统媒体”名头的今天,究竟什么才算是“新媒体”大家似乎一下子都迷茫了,难道我们是被一帮看不见的对手打败了吗?自然不是,只是因为各种资讯传播形式过于日新月异了,以至于我们还来不及为之命名,它们就更新换代,所以我们也就说不准什么是“新媒体”了。
说不准也没什么关系,这不妨碍我们去做事。在和我们英国的编辑部聊了很久以后,我觉得我们的传媒理念和应对能力还是很落后,人家根本就不关注什么概念和词汇,他们的应对办法就是,尽快熟悉每一种新兴媒体形式,把自己的内容转化成适合这种媒体形式的内容,然后卖给读者。你有千变万化,我有一定之规,长此下来,活得异常开心。
很简单不是吗?这才是追随潮流的媒体人该做的事情,管他什么概念呢,只要读者喜欢就去做。英国evo的同事们会在Twitter、Facebook、YouTube刚刚兴起时就去注册账户,然后把杂志上内容迅速转化为适合在这些媒体上传播的内容,吸引了众多的粉丝;当我们还在为纸媒订阅量下滑严重而忧郁的时候,他们已经把杂志60%的读者都转化为电子订阅了。
而来自美国的同行们更为犀利,擅长大数据分析的他们,已经开始针对每一个读者的不同阅读习惯和阅读介质,推出个性化服务:在每个用户最想阅读的时间段推送新闻;在每个用户查询最多的条目上提供附加服务;在每个用户阅读频率最低的时间段去保持静默。在中国,似乎只有恶意插件内容服务商才关注这些,实在是有点讽刺意味。
在这个信息无限膨胀的时代里,“内容为王”依旧是媒体存活的根本,但是各种新介质的兴起和流行,会带来另外一个媒体生存铁律——内容被人看到,才是王道。顺应这一铁律的媒体,就都是“新媒体”,违背的则都是“传统媒体”。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判断,我们需要做点什么,各位媒体同行都很清楚了吧。
在此还要和各位道歉,由于《汽车与运动evo》编辑人员的疏忽,造成10月13日微信订阅号发布的内容有误,我们随即删除了有误内容并于10月14日重新发送了内容。这个失误反映了我们距离“新媒体”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也希望大家继续支持我们,帮助我们尽快完成“新媒体”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