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声川 戏剧人生独白

来源 :名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llsmagic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赖声川很喜欢新书的封面设计。
  和之前的老版本相比,这本《赖声川的创意学》增订版的封面上,他的头像变小了。“原来的封面我比较大,不符合我的个性。而且这次头像放在腰封上,还可以拆掉。”
  虽然很早就被称为“亚洲剧场之翘楚”,几乎以一
  己之力拯救了台湾相声,
  但是赖声川依然低调、谦和。
  他喜欢笑,也喜欢让观众笑,但是所有的喜剧下面
  又隐隐藏着悲凉的底子。林青霞曾说,
  “《宝岛一村》看得我如醉如痴,
  时而感伤时而欣慰,有时大笑,有时抽泣,
  泪还没干又破涕而笑,还没笑完又哭将起来。”这就是赖声川的慈悲,他不愿意做悲剧,人们能笑才能哭,先哭却不一定能笑。
  剧场的绝对魅力在于它的现场性。在剧场短暂的一刹那,演员和观众同时知道,他们彼此的共同经验是唯一的永恒。
  “灯暗、幕落,即使同一个剧团,同一个剧本,同一个演员阵容,这一场演出再也不会出现”。
  喜马拉雅山上的雪人
  很多东西我都是随缘。我之所以会走上戏剧这条路,也是缘分。当年我在台湾念大学的时候,接触不到话剧。那时林怀民的云门舞集刚开始,做的是现代舞蹈,完全看不懂。
  年轻时我喜欢画画,大学四年基本上都在玩音乐,然后对文学有兴趣,念英文系。后来准备出国念书,申请了戏剧专业,因为戏剧可以综合所有的兴趣:音乐、美术、文学、电影。申请专业时有论文就可以了,或者是剧本,或者是小说。我给的是小说,跟戏剧无关,对戏剧我真的一窍不通。
  所以是很莽撞地跑进戏剧这个行业。我记得当年离开台湾的时候,我发誓说,我现在要去学戏剧了,去干什么?我要把西方的东西全部学会。但是以后做什么,不知道,但我要先把它学通了再说,自然会有一条路给我。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到了美国自然而然很努力地学习。在加州伯克利大学,竞争的环境非常强,博士班里有10个学生,来自全世界各地,都是著名的导演或演员,我吓死了。自我介绍的时候说,我来自台湾,我其实没演过什么戏,也没导过什么戏。同学们就沉默,不知道这个人是来干什么的。
  可是这10个人里最后只有3个人生存下来了,拿到了博士学位,其他人都被踢走。所以我只能说,那个课程适合我吧。读博士时一半的时间在做学术研究,一半的时间是实际操作,在舞台上做导演。后来我毕业时,一位最严厉的老师写了一封信给我,他说他们当年创办这个研究所,理想就是找到一个学者导演,这些年来他们已经认为这可能是不存在的。他用了一个比喻,说喜马拉雅山上的雪人,根本是找不到的,但是在我身上,他们找到了。我看了之后很感动,因为这位老师从来不说别人的好话。
  这个老师是教戏剧理论的,我给他做助教的时候,有一次帮他算分数。他觉得我的计算方法很笨,就教我。他说,你以后要改很多的卷子,你是要做教授的,还不如现在就教你做。我当时听到真的很惊讶,我从来不觉得自己可以。我的个性就是这样,我从来不会傲慢地说我现在很行,我就是很谦虚地在学。当这个老师说我未来可以做教授时,对我的鼓励是很大的。后来也不知道怎么了,我以全班最高的成绩毕业。
  后来我去斯坦福大学教书,找我去的是我当年的同学。我前几天跟他聊天,说当年在一起念研究所,苦死了,教授都是一些非人性的可怕学者,真的想不到,我们今天可以这样子。他就突然看着我,说什么叫想不到,我们都知道你会这样子。我说,啊?怎么会?他说你不知道吗?我们在学生时代就已经看到你未来一定会非常成功。我说这怎么可能,他说你去问问其他同学就知道了。所以我是一个很没有敏感度的人,另一个解释是我还是愿意用一个谦虚的态度来学习。
  零预算戏剧
  我在博士班第二年导了3部戏,三个学期,每学期一部。我在伯克利导戏,没有预算,一毛钱都没有,学校的仓库里有一些沙发、椅子,可以借出来用。好东西不一定不给借,保管员会说你们层次太低了。
  在完全没有资源的情况下,一样可以作出精彩的戏剧。我的骨子里始终相信这一点。我从来就不认为,多大的预算一定会帮助一个戏。当然我们不能藐视钱,但没有钱依然可以做得很好。
  我当时排了一个独角戏叫《休伊》,是尤金·奥尼尔的剧本,讲一家旅馆的房客经常和守夜人休伊聊天,但有一天休伊死了。整部戏就是一个人讲了50分钟,当然我挑到了一个最好的演员。后来这个戏得了一个奖。我们研究所有一个教授是奥尼尔的专家,专家到什么程度?尤金·奥尼尔房子的钥匙在他手上。现在那里已经变成一博物馆,当时是筹备期。我们的老师是如此地接近奥尼尔,他跟所有人说,这次我排的《休伊》定义了《休伊》这个戏应该怎么拍。我听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我真的是尽量在了解这部戏和这个角色。这部戏预算是零,除了演员在体验角色时赌钱花的钱,一点花费都没有。在伯克利我学会了不要钱,做好戏。
  1983年,我博士毕业回到台湾。当时台湾没有剧场工业,这是一个机会,我想创造剧场,也创造观众。我的第一部作品是《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上演时剧场里只有100多人,但这些观众里包括侯孝贤、杨德昌、吴念真、金士杰、卓明和朱天文。
  1985年,我们做了《那一夜,我们说相声》,原本是小规模的作品,但因为当时台湾的相声市场一片空白,结果相当轰动,正版录音带就卖了100万。
  当时我回到台湾,想买新的相声带子,唱片店老板却听不懂我在说什么,可是这个老板明明就是前几年我来他这儿买相声,谁是谁,他还如数家珍。现在回想起来,从零开始有从零开始的乐趣,就因为什么都没有,所以就变成了可能性很大。
  第二年,我们又做《暗恋桃花源》。这个戏对我们、对观众可能都是一个更成熟的东西,大家可以看到,剧场原来是这样一个更丰富的地方,你可以参与,可以哭、笑,可以参与社会讨论的时事。那种感觉是多层面的。所以,1986年后,就形成了剧场风潮。
  
  无剧本创作
  当时我更多的是采用即兴创作的方式,比如《那一夜,我们说相声》,我们是没有剧本的,是后来把演员说的话记下来。
  《暗恋桃花源》里很多场戏是在我家里排的。有一场“暗恋”中云之凡和江滨柳在病房相见的一场戏,我告诉扮演云之凡的丁乃竺和扮演江滨柳的金世杰一定不准哭,其他的就要靠他们即兴发挥。我只有一个大概的想法,30多年未见的初恋情人,一方已经躺在病床上病入膏肓。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这场戏不应该是哭戏。
  云之凡和江滨柳寒暄了几句,然后云之凡就往外走,我在心里喊,金宝啊,快留住她,这场戏不能就这样完了啊。但是我也没有说话。乃竺就在那里慢慢地转门把手,这时候,金宝说话了,“你这些年可曾想过我?” 乃竺回头,“其实我写了很多信给你。”金宝和乃竺都突然进入一种无法言喻的情绪,一时间完全了解到那场戏所代表的一切—30年的分别、大陆、台湾、一生、命运种种他们开始流泪,很自然的泪,接着缓缓说出了心里话。这场戏一排完,在场没有人敢出声。乃竺是我老婆,但我也不敢碰她。
  这就是即兴创作。这是一段很长的戏,而且排之前我明确说“不准哭”,但最后他们哭了,我接受了,这是那种情况下最自然的情感流露。所以在我心目中,在所有版本的云之凡中,没有人选能够超过丁乃竺,不仅因为她是我的老婆,更重要的是,这个角色就是她发明出来的,最有机的一个表现就是她。
  《暗恋桃花源》在1986年首演的时候,我们都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说实话,不知道观众会怎么想。第二天我回到学校,我的教授同事看到我就说,哇,太精彩了,你把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描写得太感人了。我心里想,有吗,原来这个戏是讲这个的,我还没考虑过。不同的人看会看到不同的东西,我也不敢否定他。我们做出作品,但我不能强迫你应该看到什么,不应该看到什么。
  我做过各种不同的演出。对我来讲,换不同的形式,换不同的布景,换不同的概念,都没有关系。适合怎么样就去怎么做。
  2003年春天的时候,《在那遥远的星球,一粒沙》上演,观众都戴着口罩来看,这真的是一景。那是“非典”时期,照理是不可能演出的。但我们1月时就把票卖完了,剧本还没写呢。4月“非典”来了,我们5月要演出,怎么办?能不能演?我们问相关部门,他们去剧院测空气,说里面随时能有70%的新鲜空气,在规定中,这种情况形同于户外,演不演随你。
  这就是台湾有趣的地方,他干脆就说不要演,我还舒服一点。这样我怎么决定啊,万一人家到剧场来,真的得了“非典”怎么办。但是如果这一场不演,排戏就要到两年后。当时人们有太多恐惧,出门都不敢。但是最后,每天爆满。这让我很感动,台湾人真可爱,命可以不要,戏一定要看。
  其实我每次都是这样做的,《宝岛一村》也是,这个戏2008年12月5日上演,9月30日我第一次演员见面时,当时没有剧本,只有一页纸的大纲。我的创作节奏必然如此,因为我需要确定演员才能编剧。但我没有压力,觉得一定会做出来。
  
  佛学之路
  我学佛30多年了,很自然就走进去了。很多人对佛教有种误会,因为“教”字很可怕,很多人觉得“教”就是宗教,就必须跟信仰,甚至跟迷信、跟偶像有关。其实我认识的佛教,在某一方面来讲就是4个字:追求真理。
  佛教不是你要信仰的东西,它是一条道路。释迦牟尼也一直强调:你不要迷信我,我的话一句一句你都去检视,你觉得OK你就做。
  我是一个所谓的知识分子,我看过那么多书,我还有一个博士学位,号称应该知道很多事情。但是在我看来,学术界跟百货公司很像,其实也是流行潮流一个接着一个来:什么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后马克思时代一大堆新名词新概念来来去去,简直跟米兰秋季最新时装发布没什么区别。我有一个朋友在加州伯克利大学东亚系任教,他说他教一个研究所的课程,名字叫“怀旧与物品”,我问这就是你的课名啊?他说很抱歉,课就是这种名字,流行什么就讲什么。
  我看来看去,觉得佛学、佛法是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破的东西,一直有深度在里面。对人生的根本道理,不一定是那么玄,所有人、事情都有一个原因,所有事情都有一个结果。这是很简单的概念。
  佛学可以教我们如何放松自己。在一个人很满的时候,是无法创作的,头脑需要把杂物移开,腾出空间,创意才能蹦出来。如果塞满了东西,尤其是观念和标签,创意是无法存在的。
  这么多年我有好多种生活在进行,我在教书,在做创作,在养育孩子,在学佛后来就像已故戏剧家郭宝昆讲的,其实就变成了一件事情,会互相串来串去。
  
  我的命题作文
  我人生中最大的一个命题作文是担任2009年台湾听障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
  我们对创意很有信心,但对执行完全没有信心。剧场有剧场的美学,这种大型的场合是另外一套:这些人哪里来?哪里去?化妆在哪里?服装在哪里?
  另外一个困难是它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我当时压力很大,因为这是台湾50多年来最大的一件事情,最重要的是找到整个活动的口号,后来定为“Power in me”,就是“力量在我”。我这次学到很多,其实听障人士大部分不把自己当听障人士,不把自己当残疾人士。你可能是膝盖不好,走路一拐一拐,那我只是听不见,但我有别的方式来感受声音。所以,力量还是在自己。他们听到这句话就说OK。
  开幕式的指导精神找到了,就开始聆听素材,寻找听障者,开始认识台湾一些听障的运动员。他们帮我找到一位,长得很帅,是一个拿过金牌的十项全能选手。我和他聊,就感觉他们真的什么都可以做,和我们没有差别。
  当时也有很大压力,因为台湾分蓝绿阵营,这次活动又是在台北市做。那时有媒体到处在讲,“赖声川要把张惠妹摔死”。一切都不靠谱,我没有时间回应这些,不可能嘛,我不会做这样的事情。
  那天当阿妹飞完,落地之后,我长吁了一口气。虽然知道她真的不会摔,100%不会摔。我们所有的装置都是最安全的,我本来希望是一家伦敦公司帮我们做钢丝,但是最后中标的是另一家公司,专门在山里救难的。我问他们,做过舞台吗?没有。大型活动呢?没有,但我们很会救人。后来他们跟我说,“我们就是很会搞绳子,保证安全,艺术完全不懂,你教我们,我们可以开发。”我都快疯了,但是真的安全,绳子都比别人的要粗。
  必须要讲的是我们的闭幕式。整个活动的压轴戏是足球赛,一定是在最后一天最后一场,不要问我为什么。踢完足球5点钟,闭幕式7:30,你让我怎么办。球赛可以换场地吗?不可以,那闭幕式可以换场地吗?也不可以。
  如果踢延长赛还要Pk的话,那我就疯掉了。我最后就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台湾的民间有办桌,意思就是婚丧喜事,在街上摆一二百桌宴席,请大家吃饭。我就问他们摆400张桌子要多长时间,他们说1个小时,那菜怎么办?前一天开始做。
  我们的闭幕式就是这样。所有选手进来后都有点搞不清状况,原来就是让他们吃饭—12道精美的台湾美食。我想,闭幕典礼就是要让他们不要忘记这个晚上,不要忘记台湾。而几万名观众,就发盒饭,他们坐在观众席一边吃一边看别人吃。那种欢乐的感觉,从来没有一个奥运闭幕式是这样。
  听障奥运会的开幕式是在2009年9月5日,台北市9月下雨的几率都很小。但我还是想办法保证没有雨。有可能吗?当然有可能,一定有可能。我就许个愿,我就吃素,吃一年,从2009年1月1日吃到2009年12月31日,请求老天9月5日不要下雨。
  但是到了9月1日,每天都开始下雨,我从小在台北长大,没看到过9月份这样下雨的。我想老天爷是跟我做对。9月5日,没下雨。但是到闭幕式9月16日那天,下午6点多,雨滴开始下。我在想不要吧,结果10分钟后雨就停了。所以给导演们一个秘密,如果你想哪天不下雨,这个方法证实是有效的。
  创意是一场人生修行,需要经验的积累和技巧的磨练。我教了20多年的编剧,始终想不通一件事——创意可以教会吗?现在我明白了,在学校里得到的只是方法,只有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才能得到智慧。这还需要每个人自己领悟。正如佛教里的一个观点,缺乏善巧方法的智慧以及缺乏智慧的善巧方法,同样被称为束缚。
其他文献
1978年11月27日,中国科学院计算所34岁的工程技术员柳传志按时上班,到传达室拎了一把热水瓶,跟老保安开了几句玩笑,然后从写着自己名字的信格里取出了当日的《人民日报》。半小时后,在办公室的他从《人民日报》上第一次看到允许养牛的新闻。在那个寒意料峭的早冬,他内心充盈了巨大的幸福感—当时他就解读出,时代正在变换,希望即将涌现。  33年后的初夏,在史玉柱的忽悠下,67岁的柳传志剃了个光头。事后,联
期刊
电影贵在求新,最近日程表上的众多电影,虽然都是旧人物,但却努力融入新元素。刚刚上映的《变形金刚3》,是一部3D电影;即将上映的《蓝精灵》,让蓝爸爸和蓝妹妹离开了他们的村庄,以穿越的方式来到纽约;《丁丁历险记:独角兽的秘密》拒绝了真人出镜,采用“表情捕捉+CG动画”的方式;正在拍摄的《超人:钢铁之躯》,则主张写实精神,展现超人的农庄生活。  不过,即便有这些与时俱进的变化,看好莱坞的这类英雄电影,依
期刊
安德斯·贝林·布雷维克是个纯正的欧洲白人,平时话不多,有着雅利安人的优雅;他个儿魁梧,1.8米以上的高空优势,是日耳曼人一直以来对混血的拉丁矮人的矜持。金发碧眼白肤,使他在欧洲人身份认证中多了一些高加索人种的优势感。当他开着装满炸药的汽车冲向奥斯陆政府大楼以及背着一包各式枪支,打出“开花弹”狂杀人时,他可能把自己已经视为欧洲人类学意义上最纯正的“维京人”了。在维京人被招安为诺曼人之前,他们就是杀人
期刊
经典影片《严密监视的列车》是1966年的捷克作品。本文只是借用这个片名,来描述另一部中国观众相当熟悉的《卡桑德拉大桥》。《卡桑德拉大桥》1976年出品,1981~1982年在我国公映,大概是改革开放后最早引进的惊险灾难片。该片表面上描述一列失控的火车,以及车上形形色色的乘客。但在我看来,最精彩的戏剧冲突一直停留在日内瓦的控制室里,一边是美军上校斯蒂芬·麦肯奇,另一边是女医生斯特拉德纳,前者由好莱坞
期刊
圣经上说:“上帝用六天的时间创造了世界”。巴西人说:“上帝在第七天创造了里约热内卢。”听起来像是巴西人的自我褒奖,或是里约人的一厢情愿。但不得不说,里约热内卢的确是得到了上天的恩赐——大海、山脉、森林和海滩,造就了这座独一无二的城市。这里是桑巴、足球与嘉年华之都,无论你是因看过如同城市宣传片一样的《里约大冒险》《速度与激情5》而后知后觉地喜欢上这里,还是早就爱上这座城市足有二十年,这都无关紧要,因
期刊
题目来自最近在看的一本书,讲述的是当代艺术打造的财富传奇。我自己对当代艺术圈子有一定了解,就感觉作者写得很实在。也因为自己的了解是有限的,这本书解答了我对当代艺术的价格操纵方式等的很多疑窦。作者唐·汤普森曾经在金融界浸淫多年,自有一套科学的工作态度及相对客观冷静的话语体系,比之评论家哲学而飘渺的艺术评论,更有真实可言。   上周,我工作的画廊来了一对夫妇买画。女的管挑画,男的管买,男主人不断地强调
期刊
张爱玲有一句名言,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虱子,很多幸福美好的场景后面常常遮掩的是惨淡无聊的生活,谢霆锋张柏芝惊天婚变,把一个明星大家庭的千疮百孔坦露了个明明白白,也让一个特别有趣的女人浮出水面一那个女人,就是谢霆锋的妈妈,狄波拉。    锦袍下的真相  在不间断的新闻采访里,当事人的真实关系一一浮出水面,这可能是娱乐新闻之所以好看的另一面。报纸上天天花团锦簇晒幸福的俊男美女们竟然私下里如此疏
期刊
1962年,当乌苏拉·安德丝穿着白色比基尼从碧波荡漾的大海中走出来时,那性感惹火的身材,不光让詹姆斯·邦德无法移开视线,也让银幕前的观众们荷尔蒙急速高升。此后的每一部007系列电影,都会有一位身材火辣的漂亮姑娘成就詹姆斯·邦德的“艳福”和观众的“眼福”,比如苏菲·玛索,再比如哈里·贝瑞。但第一任邦女郎乌苏拉·安德丝却不是第一个扮演邦女郎的美人儿,琳达·克里斯汀早在1954年根据007系列小说改编的
期刊
2011年8月3日,开罗警察学院审判大厅的铁笼中,  穆巴拉克安静地躺着,  一身白衣,他语气坚定地否认着对于自己的指控,  带着疲惫与不屑兼具的表情。  今年年初,埃及人用18天的抗议推翻了穆巴拉克长达30年的统治,  并最终将其送上了以铁笼为代表的审判席,  但同穆巴拉克这位“埃及当代法老”走上末路形成对比的则是一个新埃及的未来,  那些走上开罗解放广场取得这一胜利的人们,  要想真的收获一个
期刊
在所有的歌唱混响效果里,我最偏爱教堂混响。人类空旷的心灵,回响成的赞美和忏悔,如此深远持久。阿维尼翁很多教堂在戏剧节期间也是演出现场,宗教和世俗在艺术中走到了一起。这让我们想起了中国古老的庙会,也是烧香拜佛,搭台唱戏,天人合一。  在圣马丁教堂,我们看了两个声音实验艺术家的表演,一个用扳手敲击钢琴内部零件,还有一个打击各种奇奇怪挂的器皿,工具有锯条、饭碗、铁罐,这些生活中的声音被他们奇妙地化解成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