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训练的工具存在,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各种领域。本文以“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为题,对其实践应用展开新探究,断定能否对学生物理学习产生积极作用,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是否有利。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中物理;实践
引言:物理是一门知识范围广阔,系统性极强的综合性学科,涵盖了自然科学、生活科学、技术科学等多方面概念,但由于物理课时有限,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多重的物理抽象概念很困难,于是,在物理教学中引进了“思维导图”教学方式,开发学生大脑思维能力,从而优化知识结构与学习结构。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于20世纪60年代被英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托尼·博赞提出。思维导图在人们的运用过程中被称为实用型的思维工具,利用图像与文字结合,将主题思想与其分支层次性表现出来。同时协调左右脑发展,利用阅读思维与大脑记忆的特征,使得人们在抽象与具体、机械与文艺方面能力得以平衡发展。思维导图即运用于学习、思考、记忆等思维的导向地图,对培养人体大脑发散思维非常有利。因为思维导图的强大作用,在各个国家多方面领域均有使用,比如新加坡小学教学、许多500强企业员工培养等,而中国对其应用的历史已有20多年。
二、“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实践
(一)研究对象:某高级中学高一五班和高一六班。两个班级中考成绩平均分相差不大,且人数均45人,同一位授课教师。而高一物理学习任务较为轻松,可塑性极好。设置五班为实验班,六班为对照班。
(二)研究内容
将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小节《弹力》作为教学内容,实验班采取思维导图模式进行教学,而对照班采用常规模式教学。本章内容主要是讲各种不同力的作用,对学生今后物理学习来说十分重要。而这次研究主要从弹力学习进行教学设计,对于学生物理发展无疑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研究开始之前,两个班第一次物理测试成绩分别为实验班67.93、对照班68.16,且最高分与最低分差别不大,其测试主要内容涉及到力的认识与重力两小节的知识,由此可见,对照班与实验班对力的学习基础较为相等。
(三)研究过程
1.研究内容导入
向实验班同学讲述思维导图理论知识并使学生能够独立构建出简单思维导图。在讲述过程中,说明此研究的意义所在,让同学们得以重视思维导图知识的学习。
2.教学内容导入
在第二节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重力的知识,在这一节中将学习弹力的知识。通过前面两节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了力的三要素以及作用效果,对于弹力学生在初中时已初步接触,通过弹簧的形变来理解弹力,但对于弹力内容学习还不够深入。对此,高中教科版在物理教材中对弹力学习进一步深化教学。
3.教学目标
了解形变的概念,以及在形变时产生的弹力;能够准确的判断弹力的有无与方向并画出物体所受弹力;掌握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
4.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让学生根据初中学习的弹力知识与记忆,画出简单的思维导图。然后教师可以将弹力这一小节的学习目标画出一个思维导图:
学习目标—
[形变的概念]
[弹力产生的原因]
[判断弹力的有无及方向]
[胡克定律]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将学习内容具体化,得以直观的向学生展示目标内容,明确学习方向,利于对重点内容的学习。
其次,让同学们捏橡皮泥,压弹簧、木板以及塑料泡沫并观察不同的形状变化。引导学生说出他们形状变化的区别:压弹簧之后还会恢复原来的形状,但橡皮泥不会恢复原有形状,而木板与塑料泡沫没有太大的形状变化。老师:一般将能恢复原有形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不能恢复的叫做塑性形变或者非弹性形变,而木板与塑料泡沫也有相应的形变过程,只是介于弹性形变与塑性形变之间。老师可以在这方面多举一些生活当中的例子,之后引导学生完成形变概念的思维导图。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那么产生弹性形变的条件是什么?如果不与产生这个条件的物体接触会发生形变吗?
学生:条件是对产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施加力的作用,不与物体接触一定不会发生形变。
老師再将弹力的定义总结出来,并告诉学生弹力产生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直接接触,一个是发生形变。
教师在弹力定义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判断弹力方向的学习,学习完之后再引导学生画出一个关于弹力定义与方向的思维导图。在学习判断是否有弹力与胡克定律时,按照教师自己设计的学习教案进行教学,学习完某一部分就引导学生画出相应的思维导图,对此,本文不再赘述。在最后结课时,给学生布置作业课后能够独立完成弹力这一小节的总结思维导图。
5.实践研究结果
通过第二章第三小节的学习,给两个班级制定了一个关于弹力知识的小测试,然后进行比较。实验班平均成绩71.54,对照班69.23,发现实验班平均成绩有显著提高,且实验班最低分比对照班最低分高出8分。
结束语
通过实践研究,可以断定讲新思维导图运用与物理教学能够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发展,有效提升高中学生物理成绩。而且,新思维导图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大脑思考能力,对高中学生的未来路途也十分有利。不仅是物理学科,各教育工作者还可以将思维导图运用于其他学科,这也是对教育事业开拓一条崭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姜莹. 思维导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
[2]欧斌. 基于思维导图高中生发散思维训练[D].福建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中物理;实践
引言:物理是一门知识范围广阔,系统性极强的综合性学科,涵盖了自然科学、生活科学、技术科学等多方面概念,但由于物理课时有限,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多重的物理抽象概念很困难,于是,在物理教学中引进了“思维导图”教学方式,开发学生大脑思维能力,从而优化知识结构与学习结构。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于20世纪60年代被英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托尼·博赞提出。思维导图在人们的运用过程中被称为实用型的思维工具,利用图像与文字结合,将主题思想与其分支层次性表现出来。同时协调左右脑发展,利用阅读思维与大脑记忆的特征,使得人们在抽象与具体、机械与文艺方面能力得以平衡发展。思维导图即运用于学习、思考、记忆等思维的导向地图,对培养人体大脑发散思维非常有利。因为思维导图的强大作用,在各个国家多方面领域均有使用,比如新加坡小学教学、许多500强企业员工培养等,而中国对其应用的历史已有20多年。
二、“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实践
(一)研究对象:某高级中学高一五班和高一六班。两个班级中考成绩平均分相差不大,且人数均45人,同一位授课教师。而高一物理学习任务较为轻松,可塑性极好。设置五班为实验班,六班为对照班。
(二)研究内容
将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小节《弹力》作为教学内容,实验班采取思维导图模式进行教学,而对照班采用常规模式教学。本章内容主要是讲各种不同力的作用,对学生今后物理学习来说十分重要。而这次研究主要从弹力学习进行教学设计,对于学生物理发展无疑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研究开始之前,两个班第一次物理测试成绩分别为实验班67.93、对照班68.16,且最高分与最低分差别不大,其测试主要内容涉及到力的认识与重力两小节的知识,由此可见,对照班与实验班对力的学习基础较为相等。
(三)研究过程
1.研究内容导入
向实验班同学讲述思维导图理论知识并使学生能够独立构建出简单思维导图。在讲述过程中,说明此研究的意义所在,让同学们得以重视思维导图知识的学习。
2.教学内容导入
在第二节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重力的知识,在这一节中将学习弹力的知识。通过前面两节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了力的三要素以及作用效果,对于弹力学生在初中时已初步接触,通过弹簧的形变来理解弹力,但对于弹力内容学习还不够深入。对此,高中教科版在物理教材中对弹力学习进一步深化教学。
3.教学目标
了解形变的概念,以及在形变时产生的弹力;能够准确的判断弹力的有无与方向并画出物体所受弹力;掌握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
4.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让学生根据初中学习的弹力知识与记忆,画出简单的思维导图。然后教师可以将弹力这一小节的学习目标画出一个思维导图:
学习目标—
[形变的概念]
[弹力产生的原因]
[判断弹力的有无及方向]
[胡克定律]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将学习内容具体化,得以直观的向学生展示目标内容,明确学习方向,利于对重点内容的学习。
其次,让同学们捏橡皮泥,压弹簧、木板以及塑料泡沫并观察不同的形状变化。引导学生说出他们形状变化的区别:压弹簧之后还会恢复原来的形状,但橡皮泥不会恢复原有形状,而木板与塑料泡沫没有太大的形状变化。老师:一般将能恢复原有形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不能恢复的叫做塑性形变或者非弹性形变,而木板与塑料泡沫也有相应的形变过程,只是介于弹性形变与塑性形变之间。老师可以在这方面多举一些生活当中的例子,之后引导学生完成形变概念的思维导图。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那么产生弹性形变的条件是什么?如果不与产生这个条件的物体接触会发生形变吗?
学生:条件是对产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施加力的作用,不与物体接触一定不会发生形变。
老師再将弹力的定义总结出来,并告诉学生弹力产生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直接接触,一个是发生形变。
教师在弹力定义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判断弹力方向的学习,学习完之后再引导学生画出一个关于弹力定义与方向的思维导图。在学习判断是否有弹力与胡克定律时,按照教师自己设计的学习教案进行教学,学习完某一部分就引导学生画出相应的思维导图,对此,本文不再赘述。在最后结课时,给学生布置作业课后能够独立完成弹力这一小节的总结思维导图。
5.实践研究结果
通过第二章第三小节的学习,给两个班级制定了一个关于弹力知识的小测试,然后进行比较。实验班平均成绩71.54,对照班69.23,发现实验班平均成绩有显著提高,且实验班最低分比对照班最低分高出8分。
结束语
通过实践研究,可以断定讲新思维导图运用与物理教学能够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发展,有效提升高中学生物理成绩。而且,新思维导图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大脑思考能力,对高中学生的未来路途也十分有利。不仅是物理学科,各教育工作者还可以将思维导图运用于其他学科,这也是对教育事业开拓一条崭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姜莹. 思维导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
[2]欧斌. 基于思维导图高中生发散思维训练[D].福建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