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干群和谐就是干部与群众民主平等、互帮互助、和睦相处、关系融洽,即“鱼水关系”。在建立和谐社会过程中,干部是首要因素,干群和谐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关键。加强干部队伍的建设,形成干群和谐关系,为建立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关键词:和谐社会;干群和谐;关系
中图分类号:D663.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5-0012-02
一、干群和谐的含义及本质
据考证,“干部”一词是来自于列宁时代的苏联。在马克思著作中最先出现的是“无产阶级领袖”一词。在中国古代,叫皇帝、朝廷官员、大人。新中国建立后,一般称“领导”、“首长”。改革开放后,普遍称为“干部”、“负责人”,现在称“官员”、“上司”。今天的干部就是在群众中产生出来的负责一定工作或担任一定职务的人。“群众”在中国古代叫“老百姓”、“平民”。在马克思著作中,群众是历史上的大多数人,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今天“群众”就是工人、农民和广大知识分子以及其他劳动者和爱国者。在历史上,皇帝、官员处在社会上层,是统治阶级,以统治压迫和剥削人民为生,群众处在社会下层,是被统治阶级,受剥削和压迫,因此,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是水火不相融的。在马克思看来,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社会的主人翁,干群关系只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不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更不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干部是从人民群众中产生的,他们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然而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干部忘记了权力是人民给予的,胡作非为,以权谋私,已引起群众的公愤,导致群众时常处于一种对少数干部的怨恨、逆反的心理状态中,这样怎会有工作的积极性呢?这样一种干群关系怎能使社会和谐呢?因此,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关键就是要处理好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干群和谐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关键。干群和谐就是干部与群众民主平等、互帮互助、和睦相处、关系融洽,即“鱼水关系”。干群和谐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干部如何服务群众,即干部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服务效果。另一方面是群众如何推荐、培养、监督干部,干群和谐影响到人与人的和谐和人与社会的和谐,也影响人的心态和谐,干群和谐至关重要,干群和谐说到底就是干部要把群众当成“上帝”,上帝才会保佑苍生,也正如孟子所说“民为贵,君为轻”唐朝宰相魏征也说“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1]194-195。
二、干群和谐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关键
和谐社会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那么现阶段为什么干群和谐是关键呢?这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分析。
(一)从理论上看
1.历史上普遍认为“圣君”、“贤臣”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历朝历代统治阶级都认为历史是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尤其是他们这些帝王将相。尽管这是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但它从另一方面说明帝王将相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历史上出现的“尧舜时期”、“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应该说都与他们有很大的关系。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主要是他们能很好地处理与老百姓之间的关系,得到老百姓的真心拥护,这一经验就值得后人借鉴。
2.马克思、恩格斯肯定无产阶级“领袖”在社会发展中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发展是人民群众推动的,同时也认为个人在历史上也起重要作用,他们认为无产阶级领袖比一般人站得高些、看得远些,在无产阶级革命中作用很大。同时认为,群众需要领袖。没有领袖,群众的斗争就会陷入自发摸索和涣散的状态之中[1]196-199。
3.干群和谐由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所决定
(1)从矛盾的主次来看,和谐社会包含了人与人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干群和谐等,社会上所有的和谐都是和谐社会的一部分。但是在众多的和谐关系中,起决定作用、占主导地位、规定和影响着其他关系的存在和发展的是干群关系,干群和谐是主要矛盾,是矛盾的主要方面。(2)从点和面关系来看,和谐社会是全局、整体。一个和谐社会是整体和谐,不是哪一方面和谐。干群和谐只是和谐社会中一个方面的和谐、某一点的和谐,但干群和谐这一“点”对于和谐社会的整个“面”影响很大,如果这一“点”不和谐,那么整个“面”就不可能和谐。(3)从量变和质变关系来看,和谐社会是一个变化发展过程,开始是量变然后才是质变,某个方面的和谐只是量变,只有整个社会都和谐了才表明社会发生了质变,和谐社会真正建立了,但事物发展总是由量变发展到质变,干群和谐就是通向和谐社会目标的量变,这种量变非常重要,和谐社会的质变依赖于干群和谐的量变,干群和谐了,那么整个社会其他关系就会受到影响,其他关系都和谐了,和谐社会就发生了质变,理想的社会也就形成了。(4)从否定之否定关系来看,和谐社会形成是一个由和谐→不和谐→整个社会的和谐的过程。在和谐社会的辩证发展过程中,不和谐与和谐总是相比较存在的,不和谐是绝对的,和谐是相对的。干群和谐与和谐社会建立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这种对立统一推动着社会由不和谐走向和谐。
(二)从实践上看
1.干群关系紧张、矛盾激化是导致社会不和谐的关键因素
过去朝代频繁更替,多数原因是统治者官场腐败,官逼民反。秦末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就是由于秦二世专制、暴政引起的,隋末农民起义是由于隋炀帝的专制独裁造成的,唐末农民起义是由于唐玄宗的专制统治引起的,后来的南宋钟相、杨幺农民起义,元末朱元璋农民起义,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清末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无不都是各朝代统治阶级暴政弄得民不聊生所致。现实中出现的干群关系紧张,主要原因也是由少数领导干部的所作所为引起的,前几年中国个别农村因为乡政府干部向农民摊派过多,农民情绪过激把乡政府牌子都取了下来,干群矛盾非常尖锐,连农妇之间吵架都说“你比干部还要坏”,可见干部在群众心目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2.人民给予干部权力,只允许干部为人民服务,不允许干部以权谋私
干部以权谋私是造成干群不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造成社会不和谐的直接原因。毛泽东曾说:“人民要解放,就把权力委托给能够代表他们的、能够忠实为他们办事的人,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2]。如果我们干部有了权力不能很好地为人民服务,就辜负了人民的信任,人们就会对干部恨之入骨。目前少数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比较严重,这些都是导致干群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因素。在党的八大上,邓小平就指出:“执政党的地位,很容易使我们同志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对于党组织和党员来说,不是比过去减少而是比过去增加了”[3]。有些干部稍稍有点工作成绩,就夸大个人的作用,强调个人的权威,只能听人奉承表扬,不能受人批评监督,久而久之就脱离群众,有些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小集团或个人的私利,滋生腐败现象,更是破坏了党群关系。我们的干部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现代化建设时期都必须依靠群众。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的顺利推进,都需要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干群和谐则社会稳[4]。
3.一些地方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主要原因是干群关系和谐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最理想的社会,但作为共产主义社会低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在许多方面还不够完善,尤其中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更是在某些方面、某些领域存在大量不和谐情况,需要人们去创造条件把这些不和谐因素转变成和谐因素。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干部得力和领导有方,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有些根据地就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由于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的正确领导,党员干部身先士卒,人民群众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形成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如一人的和谐状态。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虽然处在恶劣的环境中,但由于我们党员干部大公无私、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甘于奉献,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极大地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从而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壮大了党的力量和人民武装。人民一直从心底敬佩这一时期的党员干部,怀念这一时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也涌现出一些典型地区和单位。如:河南的南街村、江苏的华西村等,这些地方之所以能够取得一定的成就,其主要原因是这里有一支过硬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他们能够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服务。
目前,有一些地方问题很多,经济落后,社会不稳,治安混乱,人心涣散,群众意见很大,上访不断,整个地方显现出极不和谐的状态。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还是领导干部无能,是干部无能导致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人民生活水平的停滞不前,甚至下降。群众对这样的领导干部怎么能没有意见?如此的干群关系,又怎么能促进社会的和谐?
因此,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领导干部是关键。只有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顺利地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舒远招.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28.
[3]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4.
[4]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17-319.
关键词:和谐社会;干群和谐;关系
中图分类号:D663.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5-0012-02
一、干群和谐的含义及本质
据考证,“干部”一词是来自于列宁时代的苏联。在马克思著作中最先出现的是“无产阶级领袖”一词。在中国古代,叫皇帝、朝廷官员、大人。新中国建立后,一般称“领导”、“首长”。改革开放后,普遍称为“干部”、“负责人”,现在称“官员”、“上司”。今天的干部就是在群众中产生出来的负责一定工作或担任一定职务的人。“群众”在中国古代叫“老百姓”、“平民”。在马克思著作中,群众是历史上的大多数人,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今天“群众”就是工人、农民和广大知识分子以及其他劳动者和爱国者。在历史上,皇帝、官员处在社会上层,是统治阶级,以统治压迫和剥削人民为生,群众处在社会下层,是被统治阶级,受剥削和压迫,因此,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是水火不相融的。在马克思看来,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社会的主人翁,干群关系只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不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更不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干部是从人民群众中产生的,他们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然而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干部忘记了权力是人民给予的,胡作非为,以权谋私,已引起群众的公愤,导致群众时常处于一种对少数干部的怨恨、逆反的心理状态中,这样怎会有工作的积极性呢?这样一种干群关系怎能使社会和谐呢?因此,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关键就是要处理好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干群和谐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关键。干群和谐就是干部与群众民主平等、互帮互助、和睦相处、关系融洽,即“鱼水关系”。干群和谐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干部如何服务群众,即干部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服务效果。另一方面是群众如何推荐、培养、监督干部,干群和谐影响到人与人的和谐和人与社会的和谐,也影响人的心态和谐,干群和谐至关重要,干群和谐说到底就是干部要把群众当成“上帝”,上帝才会保佑苍生,也正如孟子所说“民为贵,君为轻”唐朝宰相魏征也说“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1]194-195。
二、干群和谐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关键
和谐社会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那么现阶段为什么干群和谐是关键呢?这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分析。
(一)从理论上看
1.历史上普遍认为“圣君”、“贤臣”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历朝历代统治阶级都认为历史是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尤其是他们这些帝王将相。尽管这是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但它从另一方面说明帝王将相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历史上出现的“尧舜时期”、“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应该说都与他们有很大的关系。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主要是他们能很好地处理与老百姓之间的关系,得到老百姓的真心拥护,这一经验就值得后人借鉴。
2.马克思、恩格斯肯定无产阶级“领袖”在社会发展中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发展是人民群众推动的,同时也认为个人在历史上也起重要作用,他们认为无产阶级领袖比一般人站得高些、看得远些,在无产阶级革命中作用很大。同时认为,群众需要领袖。没有领袖,群众的斗争就会陷入自发摸索和涣散的状态之中[1]196-199。
3.干群和谐由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所决定
(1)从矛盾的主次来看,和谐社会包含了人与人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干群和谐等,社会上所有的和谐都是和谐社会的一部分。但是在众多的和谐关系中,起决定作用、占主导地位、规定和影响着其他关系的存在和发展的是干群关系,干群和谐是主要矛盾,是矛盾的主要方面。(2)从点和面关系来看,和谐社会是全局、整体。一个和谐社会是整体和谐,不是哪一方面和谐。干群和谐只是和谐社会中一个方面的和谐、某一点的和谐,但干群和谐这一“点”对于和谐社会的整个“面”影响很大,如果这一“点”不和谐,那么整个“面”就不可能和谐。(3)从量变和质变关系来看,和谐社会是一个变化发展过程,开始是量变然后才是质变,某个方面的和谐只是量变,只有整个社会都和谐了才表明社会发生了质变,和谐社会真正建立了,但事物发展总是由量变发展到质变,干群和谐就是通向和谐社会目标的量变,这种量变非常重要,和谐社会的质变依赖于干群和谐的量变,干群和谐了,那么整个社会其他关系就会受到影响,其他关系都和谐了,和谐社会就发生了质变,理想的社会也就形成了。(4)从否定之否定关系来看,和谐社会形成是一个由和谐→不和谐→整个社会的和谐的过程。在和谐社会的辩证发展过程中,不和谐与和谐总是相比较存在的,不和谐是绝对的,和谐是相对的。干群和谐与和谐社会建立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这种对立统一推动着社会由不和谐走向和谐。
(二)从实践上看
1.干群关系紧张、矛盾激化是导致社会不和谐的关键因素
过去朝代频繁更替,多数原因是统治者官场腐败,官逼民反。秦末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就是由于秦二世专制、暴政引起的,隋末农民起义是由于隋炀帝的专制独裁造成的,唐末农民起义是由于唐玄宗的专制统治引起的,后来的南宋钟相、杨幺农民起义,元末朱元璋农民起义,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清末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无不都是各朝代统治阶级暴政弄得民不聊生所致。现实中出现的干群关系紧张,主要原因也是由少数领导干部的所作所为引起的,前几年中国个别农村因为乡政府干部向农民摊派过多,农民情绪过激把乡政府牌子都取了下来,干群矛盾非常尖锐,连农妇之间吵架都说“你比干部还要坏”,可见干部在群众心目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2.人民给予干部权力,只允许干部为人民服务,不允许干部以权谋私
干部以权谋私是造成干群不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造成社会不和谐的直接原因。毛泽东曾说:“人民要解放,就把权力委托给能够代表他们的、能够忠实为他们办事的人,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2]。如果我们干部有了权力不能很好地为人民服务,就辜负了人民的信任,人们就会对干部恨之入骨。目前少数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比较严重,这些都是导致干群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因素。在党的八大上,邓小平就指出:“执政党的地位,很容易使我们同志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对于党组织和党员来说,不是比过去减少而是比过去增加了”[3]。有些干部稍稍有点工作成绩,就夸大个人的作用,强调个人的权威,只能听人奉承表扬,不能受人批评监督,久而久之就脱离群众,有些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小集团或个人的私利,滋生腐败现象,更是破坏了党群关系。我们的干部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现代化建设时期都必须依靠群众。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的顺利推进,都需要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干群和谐则社会稳[4]。
3.一些地方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主要原因是干群关系和谐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最理想的社会,但作为共产主义社会低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在许多方面还不够完善,尤其中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更是在某些方面、某些领域存在大量不和谐情况,需要人们去创造条件把这些不和谐因素转变成和谐因素。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干部得力和领导有方,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有些根据地就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由于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的正确领导,党员干部身先士卒,人民群众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形成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如一人的和谐状态。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虽然处在恶劣的环境中,但由于我们党员干部大公无私、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甘于奉献,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极大地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从而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壮大了党的力量和人民武装。人民一直从心底敬佩这一时期的党员干部,怀念这一时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也涌现出一些典型地区和单位。如:河南的南街村、江苏的华西村等,这些地方之所以能够取得一定的成就,其主要原因是这里有一支过硬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他们能够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服务。
目前,有一些地方问题很多,经济落后,社会不稳,治安混乱,人心涣散,群众意见很大,上访不断,整个地方显现出极不和谐的状态。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还是领导干部无能,是干部无能导致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人民生活水平的停滞不前,甚至下降。群众对这样的领导干部怎么能没有意见?如此的干群关系,又怎么能促进社会的和谐?
因此,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领导干部是关键。只有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顺利地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舒远招.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28.
[3]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4.
[4]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17-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