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深入贯彻中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科学谋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结合长春实际,我委组织力量围绕《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统筹推进长春市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
一、认真分析我市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现状及趋势
近年来,全市上下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不断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县域工业发展较快。2009年全市县域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达到427亿元,保持30%以上的增速,是2000年的8倍,工业增加值326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0%,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达到655亿元,占全市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的14.8%,已成为全市第二大支柱产业。县域工业化率稳步提升,已由2000年的27%提高到目前的34%。县域省级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建设初具规模,累计建成面积已达到50平方公里,具备较好的承载能力,为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达到54%。截止到2008年末,全市68个建制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43.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达到44.75万人,2000年以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约48亿元。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省、市、县、乡四级推进村达到521个,农村面貌有了较大改观。农村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产量已经达到180亿斤的阶段性水平,粮食主导产业地位凸显,农机装备水平显著提升,综合农机化水平已达到51.5%,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逐年提高,科技贡献率已达到50%以上,畜牧业稳步发展,肉类总产量达到205万吨,比2000年增长2.8倍,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稳定达到100万人以上,农民人均收入保持7%以上的增长速度。
尽管我市“三化”进程不断加快,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在农村工业化上,存在着总量小、质量差、发展慢等问题。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县域经济发展差距明显,主要差在工业上,我市县域工业化率只有34%,比全市工业化率低17个百分点,与沈阳、大连、青岛、郑州等市相比都低15个百分点以上。以我市县域综合实力最好的九台市为例,尽管2008年在全省排在第5位,但在全国县域综合实力评比中却排在第255位,从经济总量上看,2008年九台市工业增加值完成43.6亿元,分别比全国百强县第1名江阴市、东北十强县第1名瓦房店市、吉林省县域工业增加值第1名前郭县低94.4%、56.9%和67.8%。从经济质量上看,2008年九台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分别比江阴市、瓦房店市和吉林省县域地方财政收入最高的延吉市低2.4、0.2和18.5个百分点。二是在城镇化上,存在着规划不合理、设施不完善、特色不鲜明、环境不整洁等问题,尤其是在人口规模、经济实力、发展动力、集聚和支撑能力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具体表现在:城镇缺乏聚集力,多数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差,自来水普及率低,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及消防设施不足,综合承载能力及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不强;产业缺乏拉动力,多数小城镇没有真正形成特色主导产业,产业链条短,经济实力不强;规划缺乏约束力,全市城镇规划批准率低、修编率低,建设随意性大,缺乏统一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与城镇建设要求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现行户籍制度限制人口流动,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现象普遍,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进城务工经商人员没有享受到城镇就业人员的同等待遇,现行的土地制度也导致了征地难等问题。三是在农业现代化上,存在着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支撑乏力、组织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具体表现在:农业生产受“水”制约的问题比较突出,灌溉条件十分有限,“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功能不强,农业装备水平仍然落后;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特色产业规模小,特别是都市农业刚刚起步,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够合理,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输出不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增多;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速度不快,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不多。上述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解决。
当前,我市加速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正面临着十分难得的历史机遇。国家深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扶持力度,我市作为老工业基地和粮食主产区将得到更多的支持。长吉图开发开放规划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我们提供了先行先试的平台。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次转移以及国际资本对国内投资增长日趋明显,长春已经成为国内外的投资热点。省委、省政府支持长春在全省率先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有利于长春进一步加快发展。
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进程来看,统筹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我市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
二、深刻理解统筹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及意义
工业化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工业生产并取得经济主导地位的发展过程。农村工业化,是指通过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包括技术、工艺、机具装备、生产组织、经营管理等)来改造传统农业在内的农村产业和经济结构,促使农村经济系统向现代化转型,最终达到城乡经济一体化上的国民经济一元化目标。按发展进程分,当工业化率达到20%-40%,为工业化初期,40%-60%为半工业化,60%以上为工业化。目前,我国工业化率已达到49%。我市工业化率为51%,正处于工业化中期。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的过程。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3260美元,城镇化已达到47.5%。我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5700美元,城镇化率达到54%,正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期。
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生产资料和管理方法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力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关系现代化和农村上层建筑现代化(即农村政治民主化)。我市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型期。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省委、省政府做出了统筹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客观要求,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从一定意义讲,现代化就是工业化。只有工业发展起来了,农村富余劳动力才能有效转移,城镇化才能具备物质基础和产业支撑,农业现代化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城镇化是破解 “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扩大农村内需、优化农业结构、改善农村民生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现代化是整个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农业发展支撑工业化,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又有效解决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三化”相互促进,相互交织,相辅相成,有机统一。
从我市实际出发,统筹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还有其重要的意义。其一,我市县域经济还比较薄弱,实现县域突破,必须以工业突破为核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构筑起以工业为主导的县域经济格局。其二,我市正面临着长吉图开发开放、长吉一体化发展、大城市扩张、小城镇崛起、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的战略机遇期,加快推进城镇化,是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巨大动力。其三,我市农业资源优势明显,农业农村经济多年来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做强农业基础产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不仅是促进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其四,我市做为超大城市和省会中心城市带动作用明显,农业农村发展潜力巨大,充分发挥城乡互补优势,统筹推进“三化”,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战略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要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走长春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重要任务,把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作为重要手段,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攻方向,以科技进步和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着力加快推进“六个转变”。一是加快推进农业增长动力由主要依靠土地、农资消耗,向更加依赖科技和资本驱动转变;二是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活劳动投入,向更加注重可控的设施生产和机械化转变;三是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主体由兼业化的小农户,向专业化的现代农业市场主体和职业农民转变;四是加快推进农业经营方式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五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并重
转变;六是加快推进农业发展内涵由注重一产,向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变。
三、科学确定我市统筹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思路及对策
解决“三农”问题,核心是要打破现有城乡二元结构,关键是要统筹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经济发展规律,把“三化”统筹作为主攻方向和关键之举,走出一条符合长春实际的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的新路子。
(一)强力推进农村工业化,构筑新型县域工业体系
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契机,牢固树立工业强县思想,坚持投资拉动和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发展资源特色产业,坚持走园区化、集群式发展的路子,构筑新型县域工业体系,壮大县域经济。到2015年,县域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要突破2000亿元,增速要保持在30%以上,在全市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目前的9.7%上升到15%以上。县域工业化率要力争达到50%,提高16个百分点。
1.抓好县域省级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建设。县域省级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是县域工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各县(市)区要积极探索集群式发展模式,在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内建设一些功能定位明确、主导产业突出的特色园区。要进一步扶持县域省级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加快发展、率先发展,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高承载能力。到2015年,要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60亿元,累计建成面积再扩大一倍,达到100平方公里,努力把部分县域省级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建成国家级。
2.抓好重大工业项目建设。项目是产业发展的支撑。要从我市资源优势出发,尽快做大做强县域内有竞争力的产业,构建具有区域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紧紧围绕汽车及其零部件、轨道客车及其零部件、农产品加工、农机装备、生物医药、光电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八大产业,建设一大批投资额度大、带动作用强、技术含量高的重大县域工业项目。今后五年,县域每年要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50亿元以上、建设3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200个以上。
3.抓好农产品加工业千亿增产工程建设。农产品加工业要在预期实现五年新增千亿元产值目标的基础上,到2015年达到2000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再翻一番,建成国内最大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向世界级的农产品加工基地迈进。加快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群体,全力推进十大加工体系建设。到2015年形成玉米加工能力700万吨,产值1100亿元;玉米秸秆加工400万吨,产值50亿元;肉牛加工100万头,皮革加工100万张,有机肥10万吨,产值200亿元;生猪屠宰加工1500万头,产值150亿元;禽类加工5亿只,产值120亿元;兔屠宰加工2000万只,产值10亿元;乳制品加工50万吨,产值55亿元;鹿产品加工10万只,产值25亿元;稻米加工100万吨,产值40亿元;食用菌和蔬菜加工22万吨,产值65亿元。
(二)快速推进城镇化,构筑多元化的城镇化体系
注重发挥长春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坚持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以长吉一体化发展、“三城两区"建设、经济强乡(镇)建设为载体,以提高城镇化水平、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坚持高标准规划,突出抓好卫星城、县城、中心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注重提高城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产业支撑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向城镇转移,逐步构筑起长春市——县城——中心镇渐次发展的城镇化体系。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60%,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1.坚持高标准规划。从我市实际出发,着眼于建立多元化的城镇体系,科学编制城镇发展规划,重点谋划卫星城打造、县城扩容和中心镇提升,突出优化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注重培育和打造特色。具体抓好四个层面:一是加快发展卫星城。要加快城中村“村”转“居”、城郊镇城市化步伐。重点发展西新、城西、奋进和新湖4个从属型城镇和合心、兰家、英俊3个独立型城镇,尽快融入主城。抓好卫星城建设。重点建设富峰、合隆、兴隆山、卡伦、奢岭五大分团,将其建成20-30万人口规模、产业关联度高、经济互补性强、适宜人居的新城。双阳区要在全市大规划背景下,建设特色经济鲜明、生态环境优良、城市风貌独特的山水园林化新城区。二是突出发展县城。榆树、农安、德惠、九台4个县城,要建设成拥有30-50万人口规模、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中等城市。榆树市要坚持农业、工业、商业全面发展,文化、教育、卫生整体推进,建设区域性的重点城市;九台市要借助长吉轴线区位优势,依托长春国际机场,坚持矿产资源和农产品资源开发并重、工贸并举,成为长吉经济带的要素集散地和产业制高点;农安县和德惠市要以承接城市产业转移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建设绿色食品城。三是择优发展中心镇。要本着突出重点、择优扶持的原则,依托县域省级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加快中心镇建设。要坚持分类指导,立足每个镇的实际,突出特色,搞好功能定位。努力把劝农、米沙子、五棵树、菜园子、东湖等一批重点镇,建设成为5-10万人口以上的小城市,五棵树镇要建成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东北重镇。乐山、玉潭、新湖、四家子等镇,要逐步退出普通玉米种植,重点发展为城市服务的都市农业。对伏龙泉、靠山、上河湾、弓棚、大坡、岔路口等具有明显沿河、沿路优势以及商贸传统的集镇,也要按小城市发展规模,超前规划,积极建设,促使其向小城市迈进。四是梯次推进新农村建设。既要积极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又要完善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建设基本公共服务比较健全、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社会管理体系比较完善的新农村。全面启动实施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千村提升”工程,按照“点线结合、重点推进”的原则,加快形成样板村引导、示范村带动、提升村整体推进的新农村建设格局。把市级领导重点包保的20个村打造成样板村,集中力量建设147个省级示范村,整体推进乡容村貌综合整治。着力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完成农村泥草房改造。撤并零星农村居民点,建设农村新型社区。
2.培育壮大支柱产业。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撑,是财政收入的来源,是社会就业的载体,因而是立镇之基。要坚持产业立镇、经济强镇。抓住国内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借助国家和省支持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快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县城和重点镇集聚。要立足城镇的区位特征、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宜工则工、宜牧则牧、宜商则商,搞好产业布局,特别是要借助县域省级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的平台,大力扶持乡镇企业发展,强化产业支撑,促进要素集聚、产业集群,围绕打造工业强镇、商贸大镇、旅游名镇和民族集镇,努力打造一批布局合理、产业发达、特色鲜明、富有活力、适宜人居的经济强镇,着力培育一批财政收入超5000万元、超亿元的强镇。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城镇建设的主要载体,具有重要的先导性作用。应紧紧抓住当前国家扩大内需、加大投资的有利时机,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重点谋划建设一批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改造老城区,建设新城区,铺好路网,进一步完善水、电、气、热等公用设施,不断提高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同时,还要集中整治私搭乱建和脏乱差问题,着力提升城镇综合管理水平。
4.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农村城镇化的本质是农民变市民。今后农村新增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是到城镇就业,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城镇的吸纳作用,搞好就地就近转化,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引导农民合理有序地进城务工经商,由自发、分散的流动性转移向永久性迁移转变,重点要搞好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培训,转变观念,提高素质。要取消对农民进城的不合理限制,加快城镇户籍、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市场化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同时,还要通过改革农地制度等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离土进镇就业。
(三)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构筑优质高效的农业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是个大农业,它不仅包括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还包括产前和产后,实际贯穿了一二三产业。发展现代农业,重点要把握两条:一个是要用现代经营方式发展农业,一个是要用现代科技装备提升农业,也就是建设一个高效的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水利化、标准化、科技化和产业化水平。要发挥我市农业的比较优势,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改造升级步伐,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1.推进农业规模化,优化产业结构。农业规模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大力培育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家庭经营向提高集约化水平转变,统一经营向提高组织化程度转变。要重点扶持各类农机合作社的发展,采取土地入股、带地入社等形式,利用农机作业优势,对分散在一家一户的粮田进行统一经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农田向种粮能手和大户集中。到2015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500个,覆盖全市各乡村。推进增产30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规划实施,通过“十大工程”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使我市粮食产量稳定在180亿斤的阶段性水平,打造国家粮食核心产区。积极发展特色经济作物。重点抓好20个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区和新增2万亩棚膜蔬菜项目建设,加快君子兰产业发展步伐。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加快建设肉牛、奶牛、肉鸡、肉鹅、生猪和鹿业六大牧业经济体系,深入推进2000个健康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到2015年,全市畜禽总量发展到7亿头(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60万吨、48万吨和16万吨。
2.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物质装备水平。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要基础。未来几年,机械化生产方式将占据农业耕作方式主导地位,我市农业机械化将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期,我们要充分发挥地处平原、土地相对集中连片的优势,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积极争取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支持,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到2015年,新增大中型农机具2万台,全市农机总动力达800万千瓦,大中型农机主要生产环节作业面积达到800万亩以上,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加快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玉米、水稻全程机械化面积要达到50%。
3.推进农田水利化,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针对旱灾频发的现实,着力破解“水”制约的问题。充分开发利用地下、地表以及空中云水资源,加快灌区改造和维修工程建设,搞好打井开源,提高水利工程防洪除涝灌溉能力,做到旱能浇、涝能排。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引进和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重点实施3万亩旱田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推广5万亩保护性耕作技术,春种遇旱催芽坐水种面积达到450万亩,占玉米总播种面积的1/3,玉米生长发育的拔节孕穗、抽穗扬花、灌浆等关键期遇旱灌溉能力达到100万亩。
4.推进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实施农业标准化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重要手段,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加快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认证体系,引导企业按照国际通行的准则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打造一批在国际国内市场有竞争力的品牌;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蔬菜、水果整体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加快长春绿色食品城建设。到2015年,全市认证“三品”的数量要达到1000个,认定基地面积达到300万亩,增幅要分别达到40%和20%。
5.推进农业科技化,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生产技术科学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动力源泉。抓好重大农业科研项目研发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农业良种化率要力争达到100%,先进适用技术覆盖面达到98%以上。特别是要强化对粮食增产技术的研究、推广力度。加强农业科技培训。继续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抓好长春农博园等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
6.推进农业产业化,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现阶段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模式。要围绕推进农业产业化线状跃升,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加合作社、带基地、连农户的经营模式,推进生产要素整合,建立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到2015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覆盖面要达到85%以上。
一、认真分析我市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现状及趋势
近年来,全市上下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不断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县域工业发展较快。2009年全市县域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达到427亿元,保持30%以上的增速,是2000年的8倍,工业增加值326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0%,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达到655亿元,占全市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的14.8%,已成为全市第二大支柱产业。县域工业化率稳步提升,已由2000年的27%提高到目前的34%。县域省级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建设初具规模,累计建成面积已达到50平方公里,具备较好的承载能力,为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达到54%。截止到2008年末,全市68个建制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43.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达到44.75万人,2000年以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约48亿元。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省、市、县、乡四级推进村达到521个,农村面貌有了较大改观。农村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产量已经达到180亿斤的阶段性水平,粮食主导产业地位凸显,农机装备水平显著提升,综合农机化水平已达到51.5%,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逐年提高,科技贡献率已达到50%以上,畜牧业稳步发展,肉类总产量达到205万吨,比2000年增长2.8倍,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稳定达到100万人以上,农民人均收入保持7%以上的增长速度。
尽管我市“三化”进程不断加快,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在农村工业化上,存在着总量小、质量差、发展慢等问题。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县域经济发展差距明显,主要差在工业上,我市县域工业化率只有34%,比全市工业化率低17个百分点,与沈阳、大连、青岛、郑州等市相比都低15个百分点以上。以我市县域综合实力最好的九台市为例,尽管2008年在全省排在第5位,但在全国县域综合实力评比中却排在第255位,从经济总量上看,2008年九台市工业增加值完成43.6亿元,分别比全国百强县第1名江阴市、东北十强县第1名瓦房店市、吉林省县域工业增加值第1名前郭县低94.4%、56.9%和67.8%。从经济质量上看,2008年九台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分别比江阴市、瓦房店市和吉林省县域地方财政收入最高的延吉市低2.4、0.2和18.5个百分点。二是在城镇化上,存在着规划不合理、设施不完善、特色不鲜明、环境不整洁等问题,尤其是在人口规模、经济实力、发展动力、集聚和支撑能力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具体表现在:城镇缺乏聚集力,多数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差,自来水普及率低,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及消防设施不足,综合承载能力及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不强;产业缺乏拉动力,多数小城镇没有真正形成特色主导产业,产业链条短,经济实力不强;规划缺乏约束力,全市城镇规划批准率低、修编率低,建设随意性大,缺乏统一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与城镇建设要求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现行户籍制度限制人口流动,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现象普遍,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进城务工经商人员没有享受到城镇就业人员的同等待遇,现行的土地制度也导致了征地难等问题。三是在农业现代化上,存在着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支撑乏力、组织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具体表现在:农业生产受“水”制约的问题比较突出,灌溉条件十分有限,“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功能不强,农业装备水平仍然落后;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特色产业规模小,特别是都市农业刚刚起步,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够合理,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输出不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增多;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速度不快,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不多。上述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解决。
当前,我市加速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正面临着十分难得的历史机遇。国家深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扶持力度,我市作为老工业基地和粮食主产区将得到更多的支持。长吉图开发开放规划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我们提供了先行先试的平台。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次转移以及国际资本对国内投资增长日趋明显,长春已经成为国内外的投资热点。省委、省政府支持长春在全省率先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有利于长春进一步加快发展。
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进程来看,统筹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我市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
二、深刻理解统筹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及意义
工业化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工业生产并取得经济主导地位的发展过程。农村工业化,是指通过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包括技术、工艺、机具装备、生产组织、经营管理等)来改造传统农业在内的农村产业和经济结构,促使农村经济系统向现代化转型,最终达到城乡经济一体化上的国民经济一元化目标。按发展进程分,当工业化率达到20%-40%,为工业化初期,40%-60%为半工业化,60%以上为工业化。目前,我国工业化率已达到49%。我市工业化率为51%,正处于工业化中期。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的过程。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3260美元,城镇化已达到47.5%。我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5700美元,城镇化率达到54%,正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期。
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生产资料和管理方法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力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关系现代化和农村上层建筑现代化(即农村政治民主化)。我市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型期。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省委、省政府做出了统筹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客观要求,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从一定意义讲,现代化就是工业化。只有工业发展起来了,农村富余劳动力才能有效转移,城镇化才能具备物质基础和产业支撑,农业现代化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城镇化是破解 “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扩大农村内需、优化农业结构、改善农村民生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现代化是整个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农业发展支撑工业化,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又有效解决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三化”相互促进,相互交织,相辅相成,有机统一。
从我市实际出发,统筹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还有其重要的意义。其一,我市县域经济还比较薄弱,实现县域突破,必须以工业突破为核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构筑起以工业为主导的县域经济格局。其二,我市正面临着长吉图开发开放、长吉一体化发展、大城市扩张、小城镇崛起、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的战略机遇期,加快推进城镇化,是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巨大动力。其三,我市农业资源优势明显,农业农村经济多年来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做强农业基础产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不仅是促进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其四,我市做为超大城市和省会中心城市带动作用明显,农业农村发展潜力巨大,充分发挥城乡互补优势,统筹推进“三化”,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战略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要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走长春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重要任务,把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作为重要手段,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攻方向,以科技进步和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着力加快推进“六个转变”。一是加快推进农业增长动力由主要依靠土地、农资消耗,向更加依赖科技和资本驱动转变;二是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活劳动投入,向更加注重可控的设施生产和机械化转变;三是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主体由兼业化的小农户,向专业化的现代农业市场主体和职业农民转变;四是加快推进农业经营方式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五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并重
转变;六是加快推进农业发展内涵由注重一产,向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变。
三、科学确定我市统筹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思路及对策
解决“三农”问题,核心是要打破现有城乡二元结构,关键是要统筹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经济发展规律,把“三化”统筹作为主攻方向和关键之举,走出一条符合长春实际的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的新路子。
(一)强力推进农村工业化,构筑新型县域工业体系
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契机,牢固树立工业强县思想,坚持投资拉动和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发展资源特色产业,坚持走园区化、集群式发展的路子,构筑新型县域工业体系,壮大县域经济。到2015年,县域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要突破2000亿元,增速要保持在30%以上,在全市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目前的9.7%上升到15%以上。县域工业化率要力争达到50%,提高16个百分点。
1.抓好县域省级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建设。县域省级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是县域工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各县(市)区要积极探索集群式发展模式,在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内建设一些功能定位明确、主导产业突出的特色园区。要进一步扶持县域省级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加快发展、率先发展,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高承载能力。到2015年,要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60亿元,累计建成面积再扩大一倍,达到100平方公里,努力把部分县域省级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建成国家级。
2.抓好重大工业项目建设。项目是产业发展的支撑。要从我市资源优势出发,尽快做大做强县域内有竞争力的产业,构建具有区域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紧紧围绕汽车及其零部件、轨道客车及其零部件、农产品加工、农机装备、生物医药、光电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八大产业,建设一大批投资额度大、带动作用强、技术含量高的重大县域工业项目。今后五年,县域每年要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50亿元以上、建设3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200个以上。
3.抓好农产品加工业千亿增产工程建设。农产品加工业要在预期实现五年新增千亿元产值目标的基础上,到2015年达到2000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再翻一番,建成国内最大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向世界级的农产品加工基地迈进。加快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群体,全力推进十大加工体系建设。到2015年形成玉米加工能力700万吨,产值1100亿元;玉米秸秆加工400万吨,产值50亿元;肉牛加工100万头,皮革加工100万张,有机肥10万吨,产值200亿元;生猪屠宰加工1500万头,产值150亿元;禽类加工5亿只,产值120亿元;兔屠宰加工2000万只,产值10亿元;乳制品加工50万吨,产值55亿元;鹿产品加工10万只,产值25亿元;稻米加工100万吨,产值40亿元;食用菌和蔬菜加工22万吨,产值65亿元。
(二)快速推进城镇化,构筑多元化的城镇化体系
注重发挥长春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坚持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以长吉一体化发展、“三城两区"建设、经济强乡(镇)建设为载体,以提高城镇化水平、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坚持高标准规划,突出抓好卫星城、县城、中心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注重提高城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产业支撑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向城镇转移,逐步构筑起长春市——县城——中心镇渐次发展的城镇化体系。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60%,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1.坚持高标准规划。从我市实际出发,着眼于建立多元化的城镇体系,科学编制城镇发展规划,重点谋划卫星城打造、县城扩容和中心镇提升,突出优化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注重培育和打造特色。具体抓好四个层面:一是加快发展卫星城。要加快城中村“村”转“居”、城郊镇城市化步伐。重点发展西新、城西、奋进和新湖4个从属型城镇和合心、兰家、英俊3个独立型城镇,尽快融入主城。抓好卫星城建设。重点建设富峰、合隆、兴隆山、卡伦、奢岭五大分团,将其建成20-30万人口规模、产业关联度高、经济互补性强、适宜人居的新城。双阳区要在全市大规划背景下,建设特色经济鲜明、生态环境优良、城市风貌独特的山水园林化新城区。二是突出发展县城。榆树、农安、德惠、九台4个县城,要建设成拥有30-50万人口规模、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中等城市。榆树市要坚持农业、工业、商业全面发展,文化、教育、卫生整体推进,建设区域性的重点城市;九台市要借助长吉轴线区位优势,依托长春国际机场,坚持矿产资源和农产品资源开发并重、工贸并举,成为长吉经济带的要素集散地和产业制高点;农安县和德惠市要以承接城市产业转移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建设绿色食品城。三是择优发展中心镇。要本着突出重点、择优扶持的原则,依托县域省级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加快中心镇建设。要坚持分类指导,立足每个镇的实际,突出特色,搞好功能定位。努力把劝农、米沙子、五棵树、菜园子、东湖等一批重点镇,建设成为5-10万人口以上的小城市,五棵树镇要建成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东北重镇。乐山、玉潭、新湖、四家子等镇,要逐步退出普通玉米种植,重点发展为城市服务的都市农业。对伏龙泉、靠山、上河湾、弓棚、大坡、岔路口等具有明显沿河、沿路优势以及商贸传统的集镇,也要按小城市发展规模,超前规划,积极建设,促使其向小城市迈进。四是梯次推进新农村建设。既要积极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又要完善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建设基本公共服务比较健全、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社会管理体系比较完善的新农村。全面启动实施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千村提升”工程,按照“点线结合、重点推进”的原则,加快形成样板村引导、示范村带动、提升村整体推进的新农村建设格局。把市级领导重点包保的20个村打造成样板村,集中力量建设147个省级示范村,整体推进乡容村貌综合整治。着力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完成农村泥草房改造。撤并零星农村居民点,建设农村新型社区。
2.培育壮大支柱产业。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撑,是财政收入的来源,是社会就业的载体,因而是立镇之基。要坚持产业立镇、经济强镇。抓住国内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借助国家和省支持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快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县城和重点镇集聚。要立足城镇的区位特征、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宜工则工、宜牧则牧、宜商则商,搞好产业布局,特别是要借助县域省级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的平台,大力扶持乡镇企业发展,强化产业支撑,促进要素集聚、产业集群,围绕打造工业强镇、商贸大镇、旅游名镇和民族集镇,努力打造一批布局合理、产业发达、特色鲜明、富有活力、适宜人居的经济强镇,着力培育一批财政收入超5000万元、超亿元的强镇。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城镇建设的主要载体,具有重要的先导性作用。应紧紧抓住当前国家扩大内需、加大投资的有利时机,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重点谋划建设一批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改造老城区,建设新城区,铺好路网,进一步完善水、电、气、热等公用设施,不断提高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同时,还要集中整治私搭乱建和脏乱差问题,着力提升城镇综合管理水平。
4.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农村城镇化的本质是农民变市民。今后农村新增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是到城镇就业,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城镇的吸纳作用,搞好就地就近转化,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引导农民合理有序地进城务工经商,由自发、分散的流动性转移向永久性迁移转变,重点要搞好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培训,转变观念,提高素质。要取消对农民进城的不合理限制,加快城镇户籍、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市场化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同时,还要通过改革农地制度等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离土进镇就业。
(三)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构筑优质高效的农业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是个大农业,它不仅包括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还包括产前和产后,实际贯穿了一二三产业。发展现代农业,重点要把握两条:一个是要用现代经营方式发展农业,一个是要用现代科技装备提升农业,也就是建设一个高效的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水利化、标准化、科技化和产业化水平。要发挥我市农业的比较优势,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改造升级步伐,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1.推进农业规模化,优化产业结构。农业规模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大力培育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家庭经营向提高集约化水平转变,统一经营向提高组织化程度转变。要重点扶持各类农机合作社的发展,采取土地入股、带地入社等形式,利用农机作业优势,对分散在一家一户的粮田进行统一经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农田向种粮能手和大户集中。到2015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500个,覆盖全市各乡村。推进增产30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规划实施,通过“十大工程”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使我市粮食产量稳定在180亿斤的阶段性水平,打造国家粮食核心产区。积极发展特色经济作物。重点抓好20个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区和新增2万亩棚膜蔬菜项目建设,加快君子兰产业发展步伐。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加快建设肉牛、奶牛、肉鸡、肉鹅、生猪和鹿业六大牧业经济体系,深入推进2000个健康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到2015年,全市畜禽总量发展到7亿头(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60万吨、48万吨和16万吨。
2.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物质装备水平。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要基础。未来几年,机械化生产方式将占据农业耕作方式主导地位,我市农业机械化将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期,我们要充分发挥地处平原、土地相对集中连片的优势,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积极争取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支持,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到2015年,新增大中型农机具2万台,全市农机总动力达800万千瓦,大中型农机主要生产环节作业面积达到800万亩以上,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加快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玉米、水稻全程机械化面积要达到50%。
3.推进农田水利化,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针对旱灾频发的现实,着力破解“水”制约的问题。充分开发利用地下、地表以及空中云水资源,加快灌区改造和维修工程建设,搞好打井开源,提高水利工程防洪除涝灌溉能力,做到旱能浇、涝能排。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引进和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重点实施3万亩旱田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推广5万亩保护性耕作技术,春种遇旱催芽坐水种面积达到450万亩,占玉米总播种面积的1/3,玉米生长发育的拔节孕穗、抽穗扬花、灌浆等关键期遇旱灌溉能力达到100万亩。
4.推进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实施农业标准化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重要手段,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加快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认证体系,引导企业按照国际通行的准则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打造一批在国际国内市场有竞争力的品牌;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蔬菜、水果整体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加快长春绿色食品城建设。到2015年,全市认证“三品”的数量要达到1000个,认定基地面积达到300万亩,增幅要分别达到40%和20%。
5.推进农业科技化,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生产技术科学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动力源泉。抓好重大农业科研项目研发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农业良种化率要力争达到100%,先进适用技术覆盖面达到98%以上。特别是要强化对粮食增产技术的研究、推广力度。加强农业科技培训。继续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抓好长春农博园等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
6.推进农业产业化,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现阶段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模式。要围绕推进农业产业化线状跃升,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加合作社、带基地、连农户的经营模式,推进生产要素整合,建立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到2015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覆盖面要达到8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