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创作题材改编的中国钢琴作品,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时代气息,在中国钢琴音乐领域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中汪立三先生创作的钢琴曲《蓝花花》历久弥新,广受演奏者的青睐。本文从创作背景与创作特征、创作技法及弹奏要点、全曲的演奏要求等方面,对改编的《蓝花花》进行分析探讨,以充分展示改编曲非凡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陕北民歌 钢琴改编曲 《蓝花花》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一 《蓝花花》的创作背景与创作特征
1949-1966年,我国的一些作曲家开始采用欧洲后期浪漫派的写法进行音乐创作,体现在作品中的形式常常是用民族特色的音调与西方大小调的和声相结合。1953年,汪立三先生运用了这种手法创作了钢琴曲《蓝花花》。
汪立三先生的创作从始至终都保持着许多一脉相承的共性:1、鲜明的民族精神和浓郁的民族风格;2、敢于创新,敢于突破传统;3、在他的作品中,善于运用复杂的节奏、多变的速度以及强烈的力度对比,以此来追求钢琴音响的丰富变化;4、在他的创作中善于运用复调的思维方式,使音乐达到多层面的立体效果。
改编曲《蓝花花》之所以历久弥新,广受演奏者的青睐,其成功之处体现在:民歌改编曲的速度、节奏、情绪变化更加多样性、复杂化;故事的戏剧矛盾更加突出;民歌韵味更加浓郁,音域更为宽广。
二 《蓝花花》的创作技法和弹奏要点
(一)创作技法
在创作风格上,此曲受到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的影响,在作曲技法上基本沿袭了传统的作曲手法,即在五声性的旋律上配置大小调和声。旋律使用了民族调式d羽调式,伴奏织体则采用的是西洋调式d小调,但在调式的写法中也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例如,第29小节在调式上直接由g羽调式转入c羽调式,而第32小节又由c羽调式直接转入be羽调式,这三种调式都是羽调式,由于调性的不同使人感到了音乐色彩的变化。
在和声的运用上,这首作品大部分还是采用了传统和声,其中也运用了一些当时其他作曲家不太敢用的不协和的和声。例如第35小节将调式中的宫音与变宫音同时放在一个和弦之内产生不协和的效果,反映出作者一定的创新意识。
(二)弹奏要点
《蓝花花》是一首由陕北传统民歌改编而成的钢琴曲,原歌曲采用了分节歌的形式和叙事的手法,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曲作者以这首民歌的曲调作为基础,运用变奏性的手法进行创作,将这首作品创作成一首集抒情性和悲剧性于一体的叙事曲。
1 第一部分主题+变奏Ⅰ(1-8、9-16)
(1)主题 Lento慢板。主题由四个小乐句构成,左手钢琴伴奏织体配以简单的和声,生动地描绘了蓝花花那美丽、善良的形象及对爱情美好的向往。
弹奏要领:第2小节最高声部出现了两个休止符及一个二分音符(和弦),在这里可理解为前面旋律的呼应,好似模拟人的假声唱法。第6小节左手的琶音节奏要紧凑,琶音可提前一点奏出,最后一个音与右手的双音对齐。第7小节最后一个十六分音符(弱拍上的不协和音)标记的保持音,准确细致地表现了歌唱的语气。
(2)变奏I Andantino小行板。速度比主题稍快一些。旋律在前四小节未做改动,后四小节音区提高了八度,音色显得更加清亮,同时旋律变为和弦织体,加强了旋律的厚度,以达到宽广而丰满的效果。
弹奏要领:1、第13、14小节右手在弹奏上应注意大和弦的旋律音要明确深刻饱满,以肩臂推送力量为主。第15、16小节注意手腕保持平衡,右手1指、5指指尖站立支撑于琴键,使和弦与八度音程转换时保持力度的均衡,旋律线条的流畅;2、伴奏声部分为两个声部,低声部的切分音要准确、音量弱,且要有弹性,中声部副旋律的双音要连贯,使人感受到一条旋律线。短琶音式的伴奏声部使音乐更富有流动性,弹奏时注意弱起节奏的特点,重音应放在第一个音符上,大指应有控制,不要太突出;3、这一变奏在由疏而密的节奏和由弱渐强的力度变化中,情绪逐渐活跃起来。同时在变奏中,速度上可稍做伸缩处理。
2 第二部分变奏Ⅱ+变奏Ⅲ(17-44、45-61)
(1)变奏Ⅱ Piu moss,更加活跃
弹奏要领:第17-31小节无论旋律在哪只手,伴奏音型都要弹得连贯、清晰,腕部放松,手指要贴键,动作不要太大,控制音量;第28小节左手弹奏的是类似于过门的一段旋律,应很有表情地把每个音弹好,并与后一小节右手的旋律衔接上;第33小节在速度上可以稍作加快处理,第34小节为渐慢;在速度处理上第35小节变为严肃、庄重的,速度突然放慢,目的是为了推出后面带有叹息声调的强音;第37小节音量突然弱下来、好似轻声的叹息,之后音量逐渐弱下来,直到第42小节切分节奏再一次加快,目的是为了与第44小节速度衔接上。这几小节从速度到力度上的强烈对比,使叙事性产生了戏剧性的情节吸引力。
(2)变奏Ⅲ Agitato,饱含激情
全曲的高潮部分,乐曲展开的幅度较大,旋律在右手,其中主题旋律是隐含在连续跑动的十六分音符中,左手伴奏配以下行双音音阶来衬托右手主题这种焦急不安、激动的情绪。
弹奏要领:这一段中十六分音符的弹奏,既快速灵巧又富有内在活力,手腕从第一个音开始即随着旋律线条的起伏回转,运用腕部微小动作,有伸缩性地控制指尖的力量,弹奏出尖锐而有弹性的音质。左手的双音可处理为跳音,短促而富有弹性,衬托出旋律的躁动不安。第57小节开始旋律是由空拍带出来的,连音符要与左手的和弦衔接好,从弱到强积蓄力量,内心充满激情把音乐推向高潮,一气呵成。
3 第三部分变奏Ⅳ+尾声(62-74、75-88)
(1)变奏Ⅳ Appassionato,要富有激情。经过用疾速的快板表现出一番淋漓尽致的斗争,音乐很自然地引出了再现主题。这次的主题在情绪上比变奏更酣畅热烈。
弹奏要领:第66与68小节,节奏中附点的弹奏不要急,要把附点四分音符的拍子弹足。这一变奏中弹奏和弦时手掌不能松懈,要有一定紧张度,使指尖能支撑住大臂下来的力量,同时和弦与和弦之间要连贯,运用腕部的动作把每个和弦衔接起来,注意要使高音部旋律从浓厚的和声音响中凸显出来。这一段大和弦的连奏要合理使用气力,在和弦弹下去以后,手臂和腕部很快地放松,否则就难以把连续的和弦弹得连贯而富于歌唱性。第69小节左手注意连续两个连音符与右手八分音符在节奏上的配合。
(2)结束段molto espressivo,再次引用了变奏Ⅱ的扩充段落,那个带有悲剧色彩的下行音调,加剧了故事的悲剧色彩,使旋律的感情色彩更浓。
弹奏要领:在弹奏时要控制好声部音量和音色的布局,在触键时要缓慢,采用轻而不虚、透而不重的触键方法,做出细微的内心情感变化。
此曲作曲手法简朴,表现感情却很深沉,为演奏提供了力度起伏、音色浓淡、节奏紧凑与松驰等表现手段运用的可能性。在弹奏时应根据旋律线条的动势做出触键的变化处理,弹奏出细致的音色变化及节奏的伸缩处理。速度的变化要予以恰当把握,随着音乐的进行,随时把自己融进去,将自己的情感宣泄融进整个乐曲之中。
三 《蓝花花》全曲的演奏要求
1 音色与触键
《蓝花花》这首作品在音色上主要是以柔和优美歌唱的旋律线与富有弹性的、清脆的快速音群以及宏亮饱满、铿锵深沉的和弦形成对比。例如:主题是一首婉转动人优美的民歌,因此弹奏时需臂膀、手腕、手指互相配合,臂膀自然而松弛地向指尖送力,手腕要柔韧而有弹性,掌关节与手指一、二关节共同承受臂膀的重量并成为手指发力点,发音时用指端部的肉垫弹奏,深且慢地触键,甚至慢慢地把琴键压到底部,随着音符的变化,重心的转移由手指贴着键盘从一个指头自然地不留缝隙地交移到另一个指头,这样才能弹奏出柔和、细腻、圆润的音色。当乐曲的主题由单音变为饱满连贯的大和弦时,这时的指触应从柔和到坚定,触键应以指尖为主,从肩到肘腕都要放松,重量集中于指尖,要建立前紧后松的感觉,同时在整齐弹出所有的和弦音的基础上,突出小指旋律声部,下键速度应缓慢,下键后立刻放松。
2 速度要求
《蓝花花》在速度方面还有许多处rubato(伸缩处理),自由速度是情感展开过程中一个自由的微妙变化,在乐谱上标记出来是浪漫主义乐派的一个很有特色的风格特征。在弹奏这种节拍时,应像挂在绳索上的物体摆动一般,有比率地放宽或紧缩,不要突快、突慢,把拍子的律动打破了。要弹好弹性节拍,还需多听、多想、多细心体会,养成良好的乐感;过分地夸张地滥用弹性节拍有可能弄巧成拙,破坏音乐的进行与内在联系。
3 踏板
踏板的运用是一种艺术,但许多人却把它作为掩盖演奏技术缺陷的工具。踏板不仅是丰富音色的工具,更是拓展作品演奏艺术空间的法宝。
在钢琴作品《蓝花花》中,第一部分(慢板)的主题由四个小乐句构成,左手钢琴伴奏织体配以简单的和声,可以采用 “连音踏板”或“节奏性踏板”。在乐曲的第2-3小节,看似简单的乐句之间的连接,在右手旋律最高声部出现的一个二分音符(和弦)与第三小节第一个音符衔接时,更换踏板必须收到一种无缝的又不被模糊的连接效果,这种情况就应运用“连音踏板”的方法。在第7小节,左手的伴奏音型变为密集的两组八分音符,踏板方式应及时调整为“节奏性踏板”,它的有利之处是在慢的歌唱性段落中,当每个和声在新换的踏板中被抓住时,它得到了最大数量的共振泛音。
敏锐的听觉直接影响着运用踏板后产生的音响效果。乐谱上的踏板标记必须要客观地对待,乐谱仅能够指出此处运用踏板的大致意图,所以在使用踏板时,要综合踏板法、音乐史、听觉等多方面因素,做适当的增删。
4 美学与情感
其实真正的领悟并不完全取决于纯粹的钢琴技巧和近乎完整的知识体系,而是将内心最自然、最真实的情感,通过技术与认知的平台,诚挚地传递给听众,还作曲家编创的历史原色,展示演奏的崭新姿彩。
“尽善尽美”的儒家思想是中国钢琴音乐的美学标准。“和”是中国几千年来不曾改变的审美态度。从某种角度来说,“善”与“美”侧重于艺术形式,强调音乐作品对于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即以人们的政治、道德标准(善)作为评价音乐作品艺术形式的标准(美)。“和”侧重于艺术内涵,一方面继承总结前人的音乐谐和论,主张音乐作品与人生实践、观念、意识的完美契合;另一方面从哲学思想和伦理学思想上,映射出儒家的“中和”的性质——音乐的情感表现要有所节制,适度而不过分,使音乐审美的内在情感体验与外在表现都保持“中和”的状态。
在演奏本首钢琴作品的过程中,注重结合中国本民族的审美观念,将主观的意识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之上,把人类内在的个性心理文化渗入到实际的演奏中去,与作者的创作情感共呼吸,与作者所表现的情潮共起伏,真正地感悟到“内得于心,外应于器”的境界、物我合一的状态,使作品的演奏更富生命的活力,具有丰满、完整的效果。
四 结论
综上分析,民歌钢琴改编曲《蓝花花》在保留了原民歌音乐的主旋律、歌词和基本风貌的基础上,作曲家大胆地运用了现代作曲技术理论,在曲式结构、段落布局、润腔装饰等方面加以改进、创新,巧妙地将一些极富西北戏曲风韵的素材和西部民歌特有的吐字发声装饰音吸收融合进来,从而使改编曲在人物形象的描绘和思想情感的深度挖掘、彰显故事的戏剧性矛盾冲突及艺术张力等方面,显示出其卓尔不群的艺术修养和风格。较之原民歌,这首改编曲无论在思想情感还是艺术表现力等方面都远远超出,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它的成功,无疑为古老传统民歌的改编与创新开辟了一条新路,也为后人流下了许多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 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和发展》,华乐出版社,1996年版。
[2] 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版。
[3] 向乾坤:《中国钢琴名曲解读》,四川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4] 修海林、罗晓平:《音乐美学通论》,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简介:李琦,女,1979—,河北秦皇岛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钢琴艺术演奏与教学,工作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关键词:陕北民歌 钢琴改编曲 《蓝花花》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一 《蓝花花》的创作背景与创作特征
1949-1966年,我国的一些作曲家开始采用欧洲后期浪漫派的写法进行音乐创作,体现在作品中的形式常常是用民族特色的音调与西方大小调的和声相结合。1953年,汪立三先生运用了这种手法创作了钢琴曲《蓝花花》。
汪立三先生的创作从始至终都保持着许多一脉相承的共性:1、鲜明的民族精神和浓郁的民族风格;2、敢于创新,敢于突破传统;3、在他的作品中,善于运用复杂的节奏、多变的速度以及强烈的力度对比,以此来追求钢琴音响的丰富变化;4、在他的创作中善于运用复调的思维方式,使音乐达到多层面的立体效果。
改编曲《蓝花花》之所以历久弥新,广受演奏者的青睐,其成功之处体现在:民歌改编曲的速度、节奏、情绪变化更加多样性、复杂化;故事的戏剧矛盾更加突出;民歌韵味更加浓郁,音域更为宽广。
二 《蓝花花》的创作技法和弹奏要点
(一)创作技法
在创作风格上,此曲受到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的影响,在作曲技法上基本沿袭了传统的作曲手法,即在五声性的旋律上配置大小调和声。旋律使用了民族调式d羽调式,伴奏织体则采用的是西洋调式d小调,但在调式的写法中也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例如,第29小节在调式上直接由g羽调式转入c羽调式,而第32小节又由c羽调式直接转入be羽调式,这三种调式都是羽调式,由于调性的不同使人感到了音乐色彩的变化。
在和声的运用上,这首作品大部分还是采用了传统和声,其中也运用了一些当时其他作曲家不太敢用的不协和的和声。例如第35小节将调式中的宫音与变宫音同时放在一个和弦之内产生不协和的效果,反映出作者一定的创新意识。
(二)弹奏要点
《蓝花花》是一首由陕北传统民歌改编而成的钢琴曲,原歌曲采用了分节歌的形式和叙事的手法,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曲作者以这首民歌的曲调作为基础,运用变奏性的手法进行创作,将这首作品创作成一首集抒情性和悲剧性于一体的叙事曲。
1 第一部分主题+变奏Ⅰ(1-8、9-16)
(1)主题 Lento慢板。主题由四个小乐句构成,左手钢琴伴奏织体配以简单的和声,生动地描绘了蓝花花那美丽、善良的形象及对爱情美好的向往。
弹奏要领:第2小节最高声部出现了两个休止符及一个二分音符(和弦),在这里可理解为前面旋律的呼应,好似模拟人的假声唱法。第6小节左手的琶音节奏要紧凑,琶音可提前一点奏出,最后一个音与右手的双音对齐。第7小节最后一个十六分音符(弱拍上的不协和音)标记的保持音,准确细致地表现了歌唱的语气。
(2)变奏I Andantino小行板。速度比主题稍快一些。旋律在前四小节未做改动,后四小节音区提高了八度,音色显得更加清亮,同时旋律变为和弦织体,加强了旋律的厚度,以达到宽广而丰满的效果。
弹奏要领:1、第13、14小节右手在弹奏上应注意大和弦的旋律音要明确深刻饱满,以肩臂推送力量为主。第15、16小节注意手腕保持平衡,右手1指、5指指尖站立支撑于琴键,使和弦与八度音程转换时保持力度的均衡,旋律线条的流畅;2、伴奏声部分为两个声部,低声部的切分音要准确、音量弱,且要有弹性,中声部副旋律的双音要连贯,使人感受到一条旋律线。短琶音式的伴奏声部使音乐更富有流动性,弹奏时注意弱起节奏的特点,重音应放在第一个音符上,大指应有控制,不要太突出;3、这一变奏在由疏而密的节奏和由弱渐强的力度变化中,情绪逐渐活跃起来。同时在变奏中,速度上可稍做伸缩处理。
2 第二部分变奏Ⅱ+变奏Ⅲ(17-44、45-61)
(1)变奏Ⅱ Piu moss,更加活跃
弹奏要领:第17-31小节无论旋律在哪只手,伴奏音型都要弹得连贯、清晰,腕部放松,手指要贴键,动作不要太大,控制音量;第28小节左手弹奏的是类似于过门的一段旋律,应很有表情地把每个音弹好,并与后一小节右手的旋律衔接上;第33小节在速度上可以稍作加快处理,第34小节为渐慢;在速度处理上第35小节变为严肃、庄重的,速度突然放慢,目的是为了推出后面带有叹息声调的强音;第37小节音量突然弱下来、好似轻声的叹息,之后音量逐渐弱下来,直到第42小节切分节奏再一次加快,目的是为了与第44小节速度衔接上。这几小节从速度到力度上的强烈对比,使叙事性产生了戏剧性的情节吸引力。
(2)变奏Ⅲ Agitato,饱含激情
全曲的高潮部分,乐曲展开的幅度较大,旋律在右手,其中主题旋律是隐含在连续跑动的十六分音符中,左手伴奏配以下行双音音阶来衬托右手主题这种焦急不安、激动的情绪。
弹奏要领:这一段中十六分音符的弹奏,既快速灵巧又富有内在活力,手腕从第一个音开始即随着旋律线条的起伏回转,运用腕部微小动作,有伸缩性地控制指尖的力量,弹奏出尖锐而有弹性的音质。左手的双音可处理为跳音,短促而富有弹性,衬托出旋律的躁动不安。第57小节开始旋律是由空拍带出来的,连音符要与左手的和弦衔接好,从弱到强积蓄力量,内心充满激情把音乐推向高潮,一气呵成。
3 第三部分变奏Ⅳ+尾声(62-74、75-88)
(1)变奏Ⅳ Appassionato,要富有激情。经过用疾速的快板表现出一番淋漓尽致的斗争,音乐很自然地引出了再现主题。这次的主题在情绪上比变奏更酣畅热烈。
弹奏要领:第66与68小节,节奏中附点的弹奏不要急,要把附点四分音符的拍子弹足。这一变奏中弹奏和弦时手掌不能松懈,要有一定紧张度,使指尖能支撑住大臂下来的力量,同时和弦与和弦之间要连贯,运用腕部的动作把每个和弦衔接起来,注意要使高音部旋律从浓厚的和声音响中凸显出来。这一段大和弦的连奏要合理使用气力,在和弦弹下去以后,手臂和腕部很快地放松,否则就难以把连续的和弦弹得连贯而富于歌唱性。第69小节左手注意连续两个连音符与右手八分音符在节奏上的配合。
(2)结束段molto espressivo,再次引用了变奏Ⅱ的扩充段落,那个带有悲剧色彩的下行音调,加剧了故事的悲剧色彩,使旋律的感情色彩更浓。
弹奏要领:在弹奏时要控制好声部音量和音色的布局,在触键时要缓慢,采用轻而不虚、透而不重的触键方法,做出细微的内心情感变化。
此曲作曲手法简朴,表现感情却很深沉,为演奏提供了力度起伏、音色浓淡、节奏紧凑与松驰等表现手段运用的可能性。在弹奏时应根据旋律线条的动势做出触键的变化处理,弹奏出细致的音色变化及节奏的伸缩处理。速度的变化要予以恰当把握,随着音乐的进行,随时把自己融进去,将自己的情感宣泄融进整个乐曲之中。
三 《蓝花花》全曲的演奏要求
1 音色与触键
《蓝花花》这首作品在音色上主要是以柔和优美歌唱的旋律线与富有弹性的、清脆的快速音群以及宏亮饱满、铿锵深沉的和弦形成对比。例如:主题是一首婉转动人优美的民歌,因此弹奏时需臂膀、手腕、手指互相配合,臂膀自然而松弛地向指尖送力,手腕要柔韧而有弹性,掌关节与手指一、二关节共同承受臂膀的重量并成为手指发力点,发音时用指端部的肉垫弹奏,深且慢地触键,甚至慢慢地把琴键压到底部,随着音符的变化,重心的转移由手指贴着键盘从一个指头自然地不留缝隙地交移到另一个指头,这样才能弹奏出柔和、细腻、圆润的音色。当乐曲的主题由单音变为饱满连贯的大和弦时,这时的指触应从柔和到坚定,触键应以指尖为主,从肩到肘腕都要放松,重量集中于指尖,要建立前紧后松的感觉,同时在整齐弹出所有的和弦音的基础上,突出小指旋律声部,下键速度应缓慢,下键后立刻放松。
2 速度要求
《蓝花花》在速度方面还有许多处rubato(伸缩处理),自由速度是情感展开过程中一个自由的微妙变化,在乐谱上标记出来是浪漫主义乐派的一个很有特色的风格特征。在弹奏这种节拍时,应像挂在绳索上的物体摆动一般,有比率地放宽或紧缩,不要突快、突慢,把拍子的律动打破了。要弹好弹性节拍,还需多听、多想、多细心体会,养成良好的乐感;过分地夸张地滥用弹性节拍有可能弄巧成拙,破坏音乐的进行与内在联系。
3 踏板
踏板的运用是一种艺术,但许多人却把它作为掩盖演奏技术缺陷的工具。踏板不仅是丰富音色的工具,更是拓展作品演奏艺术空间的法宝。
在钢琴作品《蓝花花》中,第一部分(慢板)的主题由四个小乐句构成,左手钢琴伴奏织体配以简单的和声,可以采用 “连音踏板”或“节奏性踏板”。在乐曲的第2-3小节,看似简单的乐句之间的连接,在右手旋律最高声部出现的一个二分音符(和弦)与第三小节第一个音符衔接时,更换踏板必须收到一种无缝的又不被模糊的连接效果,这种情况就应运用“连音踏板”的方法。在第7小节,左手的伴奏音型变为密集的两组八分音符,踏板方式应及时调整为“节奏性踏板”,它的有利之处是在慢的歌唱性段落中,当每个和声在新换的踏板中被抓住时,它得到了最大数量的共振泛音。
敏锐的听觉直接影响着运用踏板后产生的音响效果。乐谱上的踏板标记必须要客观地对待,乐谱仅能够指出此处运用踏板的大致意图,所以在使用踏板时,要综合踏板法、音乐史、听觉等多方面因素,做适当的增删。
4 美学与情感
其实真正的领悟并不完全取决于纯粹的钢琴技巧和近乎完整的知识体系,而是将内心最自然、最真实的情感,通过技术与认知的平台,诚挚地传递给听众,还作曲家编创的历史原色,展示演奏的崭新姿彩。
“尽善尽美”的儒家思想是中国钢琴音乐的美学标准。“和”是中国几千年来不曾改变的审美态度。从某种角度来说,“善”与“美”侧重于艺术形式,强调音乐作品对于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即以人们的政治、道德标准(善)作为评价音乐作品艺术形式的标准(美)。“和”侧重于艺术内涵,一方面继承总结前人的音乐谐和论,主张音乐作品与人生实践、观念、意识的完美契合;另一方面从哲学思想和伦理学思想上,映射出儒家的“中和”的性质——音乐的情感表现要有所节制,适度而不过分,使音乐审美的内在情感体验与外在表现都保持“中和”的状态。
在演奏本首钢琴作品的过程中,注重结合中国本民族的审美观念,将主观的意识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之上,把人类内在的个性心理文化渗入到实际的演奏中去,与作者的创作情感共呼吸,与作者所表现的情潮共起伏,真正地感悟到“内得于心,外应于器”的境界、物我合一的状态,使作品的演奏更富生命的活力,具有丰满、完整的效果。
四 结论
综上分析,民歌钢琴改编曲《蓝花花》在保留了原民歌音乐的主旋律、歌词和基本风貌的基础上,作曲家大胆地运用了现代作曲技术理论,在曲式结构、段落布局、润腔装饰等方面加以改进、创新,巧妙地将一些极富西北戏曲风韵的素材和西部民歌特有的吐字发声装饰音吸收融合进来,从而使改编曲在人物形象的描绘和思想情感的深度挖掘、彰显故事的戏剧性矛盾冲突及艺术张力等方面,显示出其卓尔不群的艺术修养和风格。较之原民歌,这首改编曲无论在思想情感还是艺术表现力等方面都远远超出,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它的成功,无疑为古老传统民歌的改编与创新开辟了一条新路,也为后人流下了许多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 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和发展》,华乐出版社,1996年版。
[2] 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版。
[3] 向乾坤:《中国钢琴名曲解读》,四川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4] 修海林、罗晓平:《音乐美学通论》,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简介:李琦,女,1979—,河北秦皇岛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钢琴艺术演奏与教学,工作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