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润泽智慧人生 书墨飘香铸就家国栋梁

来源 :考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5273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一项特殊的事业,它的特殊性在于其崇高而神圣的使命。它面对的对象是人,是学生。教育崇高的使命是培养人,它的内容是以智慧培育智慧,以心灵滋养心灵。中国古代经典著作,被誉为“大道之源”的《周易》中提出“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思想,阐明了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它是教育的最本质诉求。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地提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纲要》所指,更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阶段,重传统、树价值、促发展的教育目标,新世纪的少年英才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润泽。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为更好地实现教育的育人功能,传承人文精神,全力打造了“大阅读”的特色课程。以“大阅读”为载体,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培养家国栋梁”的探索和实践活动,硕果盈枝。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德育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体育先进学校、全国艺术教育先进集体、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单位、重庆市最佳文明单位、重庆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重庆市德育先进集体、重庆市校务公开先进集体、重庆市依法治校示范校等荣誉称号,在全体十一中人精勤不倦地努力下,学校已是名闻遐迩、享誉巴渝。
  传承百年校园文化 树立当代育人目标
  现代文学先驱洪堡认为,“人的真正目的,是使自身的各种力量构成一个最崇高、最和谐的整体”, 而教育正是以培养“能使自身各种力量构成一个最崇高最和谐的整体”的人为终极目的。人文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就中国梦想所必需的精神内核。
  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创建于1912年,前身为“精益中学”和“文德女中”,1952年两校合并更名为“文益中学”,1953年命名为“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1982年被评为“四川省首批重点中学”,重庆直辖后被任命为“重庆市首批重点中学”。学校现有教职工446人,学生6500余人,以校园美、校风好、教风严、学风浓、师资强、质量高而闻名遐迩。学校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名校,在新时期更是形成了精勤不倦的教师工作作风。推行“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现代管理模式所形成的特色魅力是十一中呈现给社会最好的品牌。学校坚持自创办时期“启智育民、兴学强国”的办学追求,秉承“博文修德,精益求精”的百年校训,在新的历史时期赋予其更具体的内涵——培养“家国栋梁”。学校认为“家国栋梁”作为个体,能对自我负责;作为家庭成员,有家庭担当;作为公民,对社会、国家有贡献;即:塑造主体人格,成就家国梦想,培养出能够担任民族脊梁、家国栋梁的现代公民。“家国栋梁”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有人文精神、有科学素养、有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向,全力培养能够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青少年。
  追求人文精神复位 夯实阅读育人之基
  成为栋梁之才,固然要具备知识与能力,而一个更为重要的前提便是人文精神的素养。人文精神是人对自我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是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是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
  简而言之,人文精神就是人对于高贵而饱满灵魂的永恒追求。
  然而,晚清时期,西方现代学科体系的引入,以形式逻辑的线性思维重新切割了我们的认知版图,在实现“通人之学”到“专家之学”那华丽转身的同时,以“知识”为诉求的裙角把“人文”这个隐秘的灵魂尴尬地扫到了边缘。同时,现代主义和工业化,将技术推上了狂热崇拜的高峰,科学主义的盛行进一步扫荡了人文的恻隐和关怀,人被资本鞭打着异化为工具,不过是创造财富的手段而已。当后现代主义颠覆了所有权威和经典之后,娱乐至死的喧哗与骚动又让一切都陷入了浅薄与虚无。当今社会有思想、有认知、有内涵的教育工作者们仿佛站在精神大厦的废墟上,看到人蜕变为皮囊魅影,怎能不追问人文何在,灵魂何在?
  当代教育工作者越来越急切地意识到,如若通过教育去构建学生的健全人格,奠定学生发展基础,必须让人文复位,才能实现培养“家国栋梁”这一教育理想。学校提出的“家国栋梁”,其本质就是“有人文精神,有科学素养,有创新能力”的现代人。这其中,“人文精神”永远是培养的核心:有了人文精神,科学素养才会真正地成为时代的推动力而不是破坏力;有了人文精神,人才会在古往今来的宏大时空中观察思考,产生新的创造。如果没有人文的涵养,教育将是可怕又可悲的“社会工具制造流水线”,更无法完成实现民主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因此,学校将“复位人文精神”放在一个极为重要的高度进行思考,旨在培养学生成为有情怀的人:于己,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于人,诚信、友善、尊重、和谐;于国,爱国、守纪、责任、奉献。
  在教育中实现人文精神的复位,首先应当强调的就是“阅读”。学校正努力构建“教师乐教、善教、教得有效,学生乐学、善学、学得愉快,质量优异、师生满意、人民满意”的“幸福教育体系”,以“大阅读”为载体,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让每位学子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发展。
  全力打造阅读体系 面向国家培育英才
  阅读是人类最为重要的精神活动。它展现了精神活动神奇超凡的延展性,让时空的限度因那文字的攒集,而隐灭在心灵与心灵的契合中。这种超越时空的心灵交流,使人类成为这个星球上记忆最为超群的生物种群,文明不再为无涯时空淘洗殆尽,而能够成为基因般的存在,潜伏在字里行间的深处,一代一代延续,直到在某一个时刻,被阅读者唤醒。阅读如此全面地涵盖了人文精神于人性、理性和超越性三个层面。在阅读中,人能够增见识长学问,拓展思路,改变思维习惯,促进个人进步,消除寂寞,净化心灵,修身养性;能有机会参与到整个人类的精神生活中,思考人性,培养理性,追求生活之于我们的意义。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阅读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发育史。”我们需要通过大量的、广泛的、高品质的阅读,来培养被人文与科学深深浸润的现代人,来培养担得起家庭、社会、民族和国家期许的家国栋梁。   阅读如此重要,而当下社会却如此功利浮躁。人们遭遇信仰的缺失、文化的失落、娱乐的泛滥、使得读书风气日益式微。在这样的浮泛世风下,教育工作者应当实现阅读在新时代的意义书写,进而实现人文精神的全面培养。德国大作家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书籍能让人开阔视野,体验百味人生。学校提出“天天大阅读,书香育栋梁”的口号,进行了相应的课程改革,将“大阅读”定位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全力突出“大”字的意义,为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创建阅读的条件。
  拓宽阅读视野,增长学生见识 学校坚持让学生的目光不仅触及畅销书,更要回到传统经典的范畴;不只触及文学类,同时也拓展到更广泛的社会及自然科学范畴。学校规定从每周六节的语文课中,专门划出一节开设为图书馆课外阅读课,让学生在校园中的三个图书阅览室进行课外阅读。图书馆的书籍丰富多彩,涵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多个方面,包括各种文学作品、哲学美学著作、历史类书籍、美术音乐乃至数学、物理、医学、植物学等各种书籍近10多万册,期刊近300种,并不断根据师生的需求购进新书。大量的藏书为学生广泛阅读提供足够的选择,为他们编织起知识的天空,让其自由地翱翔。
  学校在阅读课之外,还每周安排一课时的选修课。这些选修课内容涉及影视、文学、历史、哲学、地理、时事政治、古今中外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课程十分丰富。例如学校开设了“汉服与古代礼仪”“明朝那些皇帝”“美国民主趣谈”“欧美大学校园行”“电影里的美妙表达”“重庆老街行走”“时事评论写作”“演讲与表达”“辩论之见招拆招”……这些内容不单单由语文教师讲授,而且是联合各学科老师之力量,共同进行新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引导学生在更广泛的社会生活中阅读、实践、思考、积淀,表达与碰撞。
  同时,学校的研究性学习,更是由各科教师牵头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是丰富多元的,有关于二战老兵的“被遗忘的历史”,有关乎教育评价的“从游戏评价策略看教育的评价激励”,有关于本土文化的“失落的重庆”……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各方面各学科的资料查找、阅读、研究,视野得到了更大的拓展,见识得到了更大的增长。
  开拓阅读空间,营造书香校园 学校力图在课堂内外、校园内外,通过师生、社会的共同努力,营造阅读的氛围,让学生重回书香世界,感受知识的洗礼,品味生活的真谛。每周的课外阅读课给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做了制度保证,形成了学校的常规课程。而在课堂阅读之外,学校广泛开辟了线下阅读阵地,三五名学生组成读书小组,同读喜欢的一本书,方便交流读书感受。他们还组织了读书漂流的活动。同学在公共读书角自由取用自己喜好的书籍,阅读并进行旁批,阅读结束后自觉地还书,方便其他同学阅读。这些书籍便带着不同阅读者不同的批注漂流下去,形成一种有趣的交流,不仅仅是书籍,更是思想。
  保证阅读时间,助力学生发展 学校全力保证阅读工作的长久可持续性,一方面在学校层面开展持续性常态化的形式;一方面是在学生层面奠定其终生发展基础,促进养成学生终生阅读习惯。学校将阅读作为常态化的形式,开展不同年级的主题阅读。根据各年级学生成长阶段、心理特点以及其他人文学科开设情况,整合图书馆资源,整理出初一到高二的阅读主题:初一“成长与感恩”、初二“自然与生命”、初三“社会与精神”、高一“人物与心灵”、高二“历史与哲学”。根据这些不同的主题,进行书目推荐。由此,形成一个有导向、有梯度的主题阅读系列,以此作为学生主题阅读的依托。学校设计了主题阅读读书卡《书墨余香》,与图书室进行大规模的读书卡评比活动,把学生的读书卡按年级整理成册,每个年级形成一本《书墨余香》主题阅读读书册精华本,与其他图书馆书籍一起放在书架上,供学生翻阅。定期举行主题阅读演讲比赛和征文比赛,让读书成为学生生活重要的一部分,并成为一种习惯。
  创新阅读形式,滋养学生生命 学校实行了多措并举,让阅读方式变得多样化,它包括阅读的渠道、阅读的活动、阅读载体的多样化。学校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大量地进行专题阅读。一是教师的专题研究。教师提供专题方向,学生进行拓展梳理。例如女性形象系列研究专题之一——“那些绽放在课文内的红颜”;女性形象系列研究专题之二——“那些散落在历史中的美人”;古诗意象的跨界解读专题,人物拓展阅读专题——比如对曹操、鲁迅、乔布斯等人物的解读分析;经典共享专题——比如对金庸小说的解读等、对《战马》的解读及背景研究等,并且借助学校系列讲座——“文幼章大讲坛”的形式,让教师面向全校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共享阅读感受。二是开设学生的专题论坛。学生根据自己平时阅读的兴趣,开坛论道,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进行专题探讨与交流。比如“我也论‘道’”“佛曰”。通过这种形式的讨论,学生之间思想进行碰撞,灵感得以迸发,启迪了自身智慧。
  学校还积极成立了与“大阅读”相关的社团,如读书社、演讲社、辩论社、文学社、话剧社等等,各自推行与阅读相关的课外活动,阅读征文大赛、读书演讲比赛、课本剧演出、辩论等活动。在“大阅读”的理念指导下,学校大力营造“书香校园”的氛围,生成了多个阅读课题,分头推进了大量的阅读活动。全校教师力图统筹各种资源,突破线性的学科体系,开展以阅读为主体的各种活动,唤醒学生的阅读热情,实现灵魂的注入。依靠“大阅读”的开阔格局,重新召唤出阅读对人文情怀的濡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经过全校师生不懈努力,以“大阅读”为龙头,舞动起校园中的人文精神。在广泛阅读的号召下,学生积极进行社团活动,营造出校园书香氛围,享受到阅读的美好,体验到精神的成长,进而认识到阅读是一种重要而美好的生活方式。在这方教育净土里,阅读的活水汇成一汪清泉,滋养学生的心田,让他们幸福成长;人文精神的深刻内涵,化为一道力量流入学生的身躯,让他们挺起民族的脊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
其他文献
刘利民,男,汉族,1955年10月生,河北清苑人,1984年9月入党,1975年9月参加工作,俄罗斯国立普希金俄语学院俄语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现任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就农民工工作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就如何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要不断提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保障水平,继续消除随迁子女就学障碍,加强随迁子女学籍管
期刊
据记者从河北省教育厅获悉,经河北省政府批准并报教育部备案,自2015年1月1日起河北省取消体育高考加分项目。对已经获得加分资格的考生,加分项目暂时予以保留,加分分值降为5分,2018年起全部取消。河北省教育厅要求凡符合高考报名条件的应届毕业生,高级中等教育阶段(三年内)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称号的运动员,如申请2015年高考体育优惠加分,须参加河北省统一组织的资格认定专项测试。
期刊
陶西平  湖南省益阳市人。曾任北京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北京市市长助理,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现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教育家都是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克服重重困难和阻力,经受次次失败与挫折,最终寻找到解决一个或者多个问题的途径,从而引导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  倡导教育家办学,对于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提高中国总体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倡导教育家办学需要探
期刊
余文森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63年7月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2012年4月至今担任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  根据笔者多年的实践研究,要把优秀教师培养成为卓越教师,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帮助他们提炼自己的教学主张,并围绕教学主张开展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教学主张是专业影响力的核心。优秀教师在专业上有两个基本特征:有经验、有思考。有经验,但经验也可能成为桎梏,提炼教学主张也就是引领优秀教
期刊
郝平,男,汉族,1959年9月生,山东青岛人,1982年6月入党,1982年8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现任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  青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健康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事关亿万家庭的福祉,是每一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的根基。开展体育活动,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根本途径,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近
期刊
17日,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由佛山市教育局等四部门联合制定的《佛山市学校体育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针对当前关注度最高的校园足球开展,《计划》首度提出至2017年,在全市范围将建立200所校园足球推广学校。《计划》也提出通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反映该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如果指标连续三年下降,校长将被给予行政问责。
期刊
文本对话是初中生进行文本阅读的高级形式,也是初中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只有这样,才能让初中生通过文本语言的学习来形成相应的语感能力,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笔者认为,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文本对话,设计好导读问题是关键,因为导读问题是引发初中生文本阅读的有效触发器,有效的导读问题能够调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思维,从而引导
期刊
评价在哪里,课堂活力就在哪里,改革就在哪里!首先,大家先来看看以下两个故事:  “考几分?”“有没有考到双百啊?”……这些话语在人们的耳边萦绕了几十年,笔者就是在这种“关切”的询问里长大的,今天人们又用同样的“关切”理所当然地束缚了孩子;但这种提问和这种回答意味什么?意义在何处?  教师提供一篇优秀和糟糕的文章,由学生来分析,找出其特征。学生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找出其基本差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确定
期刊
王继平,男,汉族,1961年9月生,湖北襄樊人,1983年8月参加工作,1986年3月入党,研究生学历,华中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北京大学管理学硕士。现任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巡视员、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德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工作领导小组成员。  今年初,教育部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
期刊
近年来,在蓬勃发展、日新月异的教育领域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慢慢崭露头角,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们密切关注与实践的热点话题。其中北京师范大学集宁附属中学就是一所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学校。  北京师范大学集宁附属中学始建于2008年,是内蒙古自治区示范高中学校。学校总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现有教学班64个,学生3500多名,教职员工260名。  附中人立足教育实际,以“依托名校办名校”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