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研活动是基层教研工作的基本形式。基层教研多半是通过动态活动这一平台来开展的,形成强烈的动感效应,呈现生生不息的教研生态,实现对教育教学的强势驱动,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如果说校本教研解决的是教研主体问题,那么活动教研则是实现校本教研的一条有效途径。活动教研将教研活动作为一个工作体系来统筹考虑,有利于创新教研工作,有利于驱动教育教学工作科学发展,有利于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率。
一、活动教研必须遵循的原则
以校为本的教研是新课程的重要成果。新课程教研活动是建立在校本教研层面上的。校本教研是指以学校为基地,以课程实施过程中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内容,以教师为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所开展的教研。据此,教研活动必须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教研重心下移原则。以学校为基地,关键要把教研活动的重心置于学校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做到教研活动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使教学过程成为研究活动的过程。因为教学研究的问题是从学校教学实践中归纳和汇集的,而不是预设和推演的。对于许多教学问题,如果脱离了具体的教学情境坐而论道,容易做到,但意义不大。只有在学校的具体教学情境中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在学校的教学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果为教师提供持续地关注某个或某些有意义的教学问题的教研活动平台,想方设法在教学行为中解决问题,并且不断地回头反思解决问题,那么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2.全员教研原则。教师是主体的要求,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教研活动的参与对象应具全员性。只有当越来越多的教师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解决实际教学问题能力的时候,学校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才有真正的可能。为此要建立健全压力和利益的双向驱动机制,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还要注重活动的多层次,特别是开展由下而上的活动,保证人人有参与教研的机会。
3.尊崇个性化教学原则。要使校本教研富有生机和活力,呈现生生不息的生态,还应尊重教师主体的个性化教学,反对一成不变、千篇一律的模式化教学。教学并非一般的科学,而属于人文科学。如果过于看重整齐刻板的教学模式的便捷,而忽略不同教学个体及其要求的作用,那么,就会压抑教师的创造激情和能量,堵塞教学的生命之源,教改之路只会越走越窄,教育发展难以持续。所以,在教研活动中,只宜对教学规律性和普遍性的问题进行探究,给教师个性和创造力的发挥留下广阔的空间,而不要刻意从某些具体的操作步骤、操作模式上去约束教师。要大力弘扬既注意引进和应用教改共同的成果,又不走“复重建设”之路,不搞别人教学模式的翻版,而注重在他人基础上寻求个性发展之路的精神。
二、活动教研必须建立的制度
1.建立“四位一体”的活动制度。“四位一体”,实际上是指在教研活动中整合活动资源,将教学竞赛、观摩、研讨、课题联成一体。教学竞赛应含研讨课、说课等形式,让尽可能多的教师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增强教师荣誉感和优质意识的同时,增强其自信心和自我意识;观摩应着眼于竞赛教学和公开教学的对接,既为广大教师提供多层次的学习机会,又扩大教研的参与面;研讨应以评课为主,避免理念学习与个例分析的脱节,做到在研讨中评课,在评课中研讨,使研讨活动目标集中、内容实在、效果明显;围绕课题开展活动,则是为了保证教研内容集中,层次提升。
“四位一体”活动具有较强的系列性和群众性,要求有相应的组织作保证。因此,“四位一体”活动应实行开放式的组织管理,复赛和展示课系列活动的承办均应由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分担,实现教研重心下移;可邀请一些学科带头人和教导主任担任评委,以优化教研队伍结构。另外,对学校也要有硬性规定。校长均是本校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并充分依靠教导处,发挥其职能作用。任何学校都不得擅自取消初赛及其系列活动,也不得在参加竞赛、观摩和评课的人数上打折扣。学校在“四位一体”活动中的表现和成绩,列为学校目标考评的重要指标。
“四位一体”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可以摆脱封闭式的教研活动形式,有力地推动校本教研的深入进行。一是可为校本教研创设浓厚的氛围。由于压力和利益的双向驱动,学校和教师积极参与活动,其教育教学理念得到大洗礼,增强了教研意识;由于活动的目的性、针对性强,可解决学校和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具体困难,获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激发教研兴趣;由于降低了教研门槛,形成了人人参与、共同攻关的教研气氛。二是可为校本教研提供基本工作思路。“四位一体”活动,做活了教研这篇大文章,它足以启示我们,选准切入点是教研活动是否有灵性的重要体现。三是可为校本教研提供激活工作机制的经验。运用开放式教研机制,将活动下放到点、下放到片,由牵头学校筹办具体活动,使承办学校与教研室结成教研伙伴关系,积累了主办教研活动的经验;运用开放式教研机制,聘请学校业务负责人和骨干教师担任竞赛评委,促使他们在新课程方面先行一步,起到兼职教研员的作用;运用开放式教研机制,打破观摩、竞赛、评课的界线,使教研活动更灵活、具体、高效。四是可使校本教研的目的更加凸显。活动引导教师探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观念的更新,落实到具体便是如何上好一堂课,研讨教学中急需解决的具体问题,这就针对性强,与校本教研的方向、目的一致,为校本教研提供了应用性选题。
2.建立教学思维创新活动制度。其内容是组织教师对一些已上过的研讨课从理念上进行再认识,改进教学,从中归纳出典型的经验教训,完善或创立课题。这是教研活动的延伸、扩展和深化。活动应从三个方面保证实效。一是要提出理论研讨的切入点。(1)合理取舍,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教学创新的生长点。课改过程中难免有穿新鞋走老路或脱离实际的超前现象。要用新的教育观、价值观重新认识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行批判性借鉴,深化对新课程的认识;(2)突出主体,寻找教学创新的增长点。传统教学的主要弊端是教师始终是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其个性,是新理念的落脚处,是教学创新的增长点。(3)回归生活,寻找教学创新的伸展点。打破以往“以本为本”的教科书垄断地位,自觉地把自然、社会和生活等融入教学之中,拓宽视野,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步入知识殿堂,让他们获得一种独立、自我的学习体验,为教学提供创新的广阔天地。二是要确定活动形式。活动以研讨为主。组织开展评课、课后反思等多种竞赛,因其切入角度小、内容具体、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符合教师教学的实际需求,是研讨活动的有效形式。三是要规定活动办法。做到竞赛与研讨相结合、参赛与参与研讨相结合,并将活动评点作为一个主要项目。
3.建立均衡发展活动制度。这是教研活动的必要补充。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的原因,一些边远山区规模较小的学校,或硬件不行,或师资力量不强,在组织和参与教研活动方面存在诸多困难,难以达到理想的教研效果,需要提供活动支撑。除了在开展全县性的主题活动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外,还应定期开展送课下乡、送研下乡活动。这类活动由教研员牵头,组织学科骨干教师下去,通过“示范教学——畅谈体会——专家点评”的实施过程,帮助当地教师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把握,收到“众人搭台——一人唱戏——大家受益”的效果。
4.建立活动驱动制度。这是教研活动的保证。其主要方法有:一是打破被动执行的片面做法,重视意识驱动过程。教研活动不仅应体现在学校和教师本体的行为上,更要体现在其思维意识上。然而,由被动执行到自主意识的形成,有一个中间环节,既活动主题的渗透过程。故在开展教研活动前,需要安排过程研讨交流这样一个环节,让执行者站在决策者的角度参与谋划。大凡一项重大活动出台,如“全员教研活动”“教学思维创新活动”等,都要拟就多个问题进行广泛调研,然后以意见的形式下发,一般不应直接下发方案,而是要求各个学校自行拟订活动方案。教研室的任务是组织学校领导和其他相关代表就活动方案进行形成性研讨和交流。这一过程的充分运用,极大增强了学校自主参与和创新的意识,使他们从内心实实在在地感觉到:这是我们自己的事,这是我们想到的事,这是我们应该办好的事。二是打破牵引教研的片面做法,形成教研活动互动机制。建立校本教研示范校,充分依靠其自主性创造和挖掘校本教研经验,并为其提供展示的平台。同时,以这些示范校为牵头单位,与其他学校开展联片拉手教研活动,形成校际交流、以强带弱、片片互动的格局。三是打破精英竞赛的片面做法,实行滚动式评奖制。以激励式的教学教研竞赛为主,让更多的人在竞赛中受益而得到鼓励。在同类竞赛中,凡获得一等奖者,一般不参加下次的竞赛,让更多的人有获奖的机会。四是打破专家引领的片面做法,不断打造学科明星。课改需要引领,而最可有效的引领者来自教师群体。要通过展板、研习会、报告会、培训会等平台,拓宽打造本地学科明星的空间。实现由教学行为到体系形成的引领跨越,从目标和层次上保证校本教研活动的效果。(作者单位:江西省南丰县教育局教研室)■
一、活动教研必须遵循的原则
以校为本的教研是新课程的重要成果。新课程教研活动是建立在校本教研层面上的。校本教研是指以学校为基地,以课程实施过程中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内容,以教师为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所开展的教研。据此,教研活动必须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教研重心下移原则。以学校为基地,关键要把教研活动的重心置于学校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做到教研活动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使教学过程成为研究活动的过程。因为教学研究的问题是从学校教学实践中归纳和汇集的,而不是预设和推演的。对于许多教学问题,如果脱离了具体的教学情境坐而论道,容易做到,但意义不大。只有在学校的具体教学情境中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在学校的教学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果为教师提供持续地关注某个或某些有意义的教学问题的教研活动平台,想方设法在教学行为中解决问题,并且不断地回头反思解决问题,那么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2.全员教研原则。教师是主体的要求,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教研活动的参与对象应具全员性。只有当越来越多的教师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解决实际教学问题能力的时候,学校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才有真正的可能。为此要建立健全压力和利益的双向驱动机制,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还要注重活动的多层次,特别是开展由下而上的活动,保证人人有参与教研的机会。
3.尊崇个性化教学原则。要使校本教研富有生机和活力,呈现生生不息的生态,还应尊重教师主体的个性化教学,反对一成不变、千篇一律的模式化教学。教学并非一般的科学,而属于人文科学。如果过于看重整齐刻板的教学模式的便捷,而忽略不同教学个体及其要求的作用,那么,就会压抑教师的创造激情和能量,堵塞教学的生命之源,教改之路只会越走越窄,教育发展难以持续。所以,在教研活动中,只宜对教学规律性和普遍性的问题进行探究,给教师个性和创造力的发挥留下广阔的空间,而不要刻意从某些具体的操作步骤、操作模式上去约束教师。要大力弘扬既注意引进和应用教改共同的成果,又不走“复重建设”之路,不搞别人教学模式的翻版,而注重在他人基础上寻求个性发展之路的精神。
二、活动教研必须建立的制度
1.建立“四位一体”的活动制度。“四位一体”,实际上是指在教研活动中整合活动资源,将教学竞赛、观摩、研讨、课题联成一体。教学竞赛应含研讨课、说课等形式,让尽可能多的教师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增强教师荣誉感和优质意识的同时,增强其自信心和自我意识;观摩应着眼于竞赛教学和公开教学的对接,既为广大教师提供多层次的学习机会,又扩大教研的参与面;研讨应以评课为主,避免理念学习与个例分析的脱节,做到在研讨中评课,在评课中研讨,使研讨活动目标集中、内容实在、效果明显;围绕课题开展活动,则是为了保证教研内容集中,层次提升。
“四位一体”活动具有较强的系列性和群众性,要求有相应的组织作保证。因此,“四位一体”活动应实行开放式的组织管理,复赛和展示课系列活动的承办均应由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分担,实现教研重心下移;可邀请一些学科带头人和教导主任担任评委,以优化教研队伍结构。另外,对学校也要有硬性规定。校长均是本校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并充分依靠教导处,发挥其职能作用。任何学校都不得擅自取消初赛及其系列活动,也不得在参加竞赛、观摩和评课的人数上打折扣。学校在“四位一体”活动中的表现和成绩,列为学校目标考评的重要指标。
“四位一体”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可以摆脱封闭式的教研活动形式,有力地推动校本教研的深入进行。一是可为校本教研创设浓厚的氛围。由于压力和利益的双向驱动,学校和教师积极参与活动,其教育教学理念得到大洗礼,增强了教研意识;由于活动的目的性、针对性强,可解决学校和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具体困难,获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激发教研兴趣;由于降低了教研门槛,形成了人人参与、共同攻关的教研气氛。二是可为校本教研提供基本工作思路。“四位一体”活动,做活了教研这篇大文章,它足以启示我们,选准切入点是教研活动是否有灵性的重要体现。三是可为校本教研提供激活工作机制的经验。运用开放式教研机制,将活动下放到点、下放到片,由牵头学校筹办具体活动,使承办学校与教研室结成教研伙伴关系,积累了主办教研活动的经验;运用开放式教研机制,聘请学校业务负责人和骨干教师担任竞赛评委,促使他们在新课程方面先行一步,起到兼职教研员的作用;运用开放式教研机制,打破观摩、竞赛、评课的界线,使教研活动更灵活、具体、高效。四是可使校本教研的目的更加凸显。活动引导教师探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观念的更新,落实到具体便是如何上好一堂课,研讨教学中急需解决的具体问题,这就针对性强,与校本教研的方向、目的一致,为校本教研提供了应用性选题。
2.建立教学思维创新活动制度。其内容是组织教师对一些已上过的研讨课从理念上进行再认识,改进教学,从中归纳出典型的经验教训,完善或创立课题。这是教研活动的延伸、扩展和深化。活动应从三个方面保证实效。一是要提出理论研讨的切入点。(1)合理取舍,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教学创新的生长点。课改过程中难免有穿新鞋走老路或脱离实际的超前现象。要用新的教育观、价值观重新认识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行批判性借鉴,深化对新课程的认识;(2)突出主体,寻找教学创新的增长点。传统教学的主要弊端是教师始终是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其个性,是新理念的落脚处,是教学创新的增长点。(3)回归生活,寻找教学创新的伸展点。打破以往“以本为本”的教科书垄断地位,自觉地把自然、社会和生活等融入教学之中,拓宽视野,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步入知识殿堂,让他们获得一种独立、自我的学习体验,为教学提供创新的广阔天地。二是要确定活动形式。活动以研讨为主。组织开展评课、课后反思等多种竞赛,因其切入角度小、内容具体、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符合教师教学的实际需求,是研讨活动的有效形式。三是要规定活动办法。做到竞赛与研讨相结合、参赛与参与研讨相结合,并将活动评点作为一个主要项目。
3.建立均衡发展活动制度。这是教研活动的必要补充。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的原因,一些边远山区规模较小的学校,或硬件不行,或师资力量不强,在组织和参与教研活动方面存在诸多困难,难以达到理想的教研效果,需要提供活动支撑。除了在开展全县性的主题活动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外,还应定期开展送课下乡、送研下乡活动。这类活动由教研员牵头,组织学科骨干教师下去,通过“示范教学——畅谈体会——专家点评”的实施过程,帮助当地教师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把握,收到“众人搭台——一人唱戏——大家受益”的效果。
4.建立活动驱动制度。这是教研活动的保证。其主要方法有:一是打破被动执行的片面做法,重视意识驱动过程。教研活动不仅应体现在学校和教师本体的行为上,更要体现在其思维意识上。然而,由被动执行到自主意识的形成,有一个中间环节,既活动主题的渗透过程。故在开展教研活动前,需要安排过程研讨交流这样一个环节,让执行者站在决策者的角度参与谋划。大凡一项重大活动出台,如“全员教研活动”“教学思维创新活动”等,都要拟就多个问题进行广泛调研,然后以意见的形式下发,一般不应直接下发方案,而是要求各个学校自行拟订活动方案。教研室的任务是组织学校领导和其他相关代表就活动方案进行形成性研讨和交流。这一过程的充分运用,极大增强了学校自主参与和创新的意识,使他们从内心实实在在地感觉到:这是我们自己的事,这是我们想到的事,这是我们应该办好的事。二是打破牵引教研的片面做法,形成教研活动互动机制。建立校本教研示范校,充分依靠其自主性创造和挖掘校本教研经验,并为其提供展示的平台。同时,以这些示范校为牵头单位,与其他学校开展联片拉手教研活动,形成校际交流、以强带弱、片片互动的格局。三是打破精英竞赛的片面做法,实行滚动式评奖制。以激励式的教学教研竞赛为主,让更多的人在竞赛中受益而得到鼓励。在同类竞赛中,凡获得一等奖者,一般不参加下次的竞赛,让更多的人有获奖的机会。四是打破专家引领的片面做法,不断打造学科明星。课改需要引领,而最可有效的引领者来自教师群体。要通过展板、研习会、报告会、培训会等平台,拓宽打造本地学科明星的空间。实现由教学行为到体系形成的引领跨越,从目标和层次上保证校本教研活动的效果。(作者单位:江西省南丰县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