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内通信事业取得显著成效,重点是无线电的应用,增加了使用无线电的频率,使得电磁环境较为复杂,频谱资源匮乏,竞争越演越激烈,因而增加了无线电监管的难度。最近几年来,无线电监测部门开展大量监测工作,主要是为获取频谱监测数据,以便可以为频谱评估、干扰查找提供参考依据。该文对无线电监测面临的问题展开了研究,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无线电监测;面临问题;对策;研究
结合无线电监测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目的是为顺利开展无线电监测工作,从而推动国内通信事业的健康发展。
1. 无线电监测工作现状
甘肃省处于我国西南部,地处黄河中上游,地域宽阔。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间,大多数处于二级阶梯,东部和陕西相接,南部和四川相邻,西部和新疆、青海相连,北部和内蒙古接壤,东西相隔大约1600公里,纵横45.37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70%左右。随着甘肃省无线电业务发展的加快,开拓的业务涉及多个方面,比如,固定业务、航空业务。因为频段涉及范围广,导致电磁环境发生变化,所以,目前必须对固定监测站的建设工作引起重视,同时还应适当使用移动监测(图1所示)。
1.1 固定监测站
建设固定监测站主要是为监测无线电。其中,固定监测站能组网完成监听、频谱分析、储存数据等功能,最重要的是,还可以统计分析测量数据,比如,电平分布分析、回放信号频谱等,同时还可以监视、识别固定区域的无线电信号,并对辐射源进行控制。也就是说,固定监测站除了可以设置任务以外,还能及时掌握频谱信息,
1.2 移动监测
移动监测是指利用移动监测车或者是其他便携式设备对关键边贸口的现场进行监测,主要是为掌握无线电频谱的使用情况,而且还可以重点监测广播电视与移动通信等频段,判别越界信号。
结合无线电发展现状以及设备使用情况,制定《电磁环境测试规范》,同时依照甘肃省无线电站的建设现状,创新测试方法,当开展测试工作时,监测人员应重点监测经济繁华地区,且人口较为密集,同时对边境电磁环境的监测也不能放松警惕,针对各种环境的无线电监测工作,目的是为了观察无线电频段使用率的变化情况。
2. 无线电监测工作面临的问题
当前无线电监测工作是将移动监测作为核心,严格依照相关规定监测无线电。通过监测数据、监测报告,找出面临的问题:
2.1 监测数据实用性低
尽管依照规定展开监测,但因设备落后,系统不配套,致使数据参数不满足要求,更无法保证数据的完整、精确,以至于数据的整体性较低,根本难以反映电磁环境的变化情况。
2.2 监测时间不够
由于监测时间受到限制,加之,邊境线上情况复杂,难以进行连续开展监测工作。短时间监测只表明一个时间段的频谱情况,假如没有长时间进行监测,其数据不能作为参考,更不具备说服性。
2.3 数据信息不全面
开展监测工作时,获取的数据无法实现共享,更不能对其进行分析。目前监测统计分析系统具备的功能简单,不能实现对电磁环境监测的评价以及监测数据的深度挖掘。一般来说,大部分频谱数据主要为瀑布图、表格或频谱图,难以实现对发射源参数、环境参数等进行综合处理,导致频谱数据难以为频谱管理提供参考,更不能立即转换有价值的信息。
3. 解决无线电监测面临问题的对策
由于无线电使用频繁,信号受干扰、信号越界等现象时常发生。又因为移动监测的能力有限,故难以对国内关键口岸进行定期监测,更无法掌握无线电频谱的运用情况。针对上述现象,无线电监测部门应立即采取相关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3.1 不断提高无线电监测水平
监测规范化主要是为满足无线电监测要求,使用先进设备,规范测试行为。当扩大无线电监测范围时,必须运用现代化技术,采购监测设备,使其成为监测载体,当然,必须标准化,保证输出数据也趋于标准化。测试规划是指,制定的监测方案必须详细、科学,确保和监测数据相统一。
3.2 合理增加移动监测时间和次数
由于无线电业务较多,且复杂,致使信号受到干扰,因而,为体现移动监测的特性,必须监测主要频段,并将其保护好,另外,还可以多次进行监测,保证监测时间连贯,进而提高数据的整体性。
3.3 创建固定监测站为主,移动监测为辅的监测体系
在边境重点位置建设固定监测站,设置为自动扫描监测模式,监测人员实施两班倒不间隔工作,详细掌握频谱情况以及信号干扰情况,重点凸显自身优势,主要是为解决数据不完整问题。在单次任务模式中,移动监测灵活,适应用性强,而且还可以监测指定区域,但需花费一定成本。所以,采取固定监测站监测为核心,移动监测为辅的监测体系,上述模式相辅相成。
3.4 创建台站数据库
开展无线电监测工作,一方面获取数据信息,方便管理无线电。但因目前数据信息较为繁琐,不论监测数据还是频谱信息,都被列入单次任务模式中。只不过数据无法实现共享,难以进行挖掘,更不可能对其进行分析。基于此,首先应创建数据库,为完整保存数据,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还能将不同时期的数据进行比较借助后台统计分析,制定频率资源评估报告,从而全面掌握频率资源。其次,当展示频谱资源时,系统自动提供数据信息,便于及时观察频率使用情况,真正实现智能掌控频谱资源。再次,为开展监测工作,还应合理使用技术设备,并将其作为基础,结合固定监测站、便携式设备以及移动监测等,完成对关键地区的监管,达到提高监测水平的目的,确保无线电设备实现其价值。最后,还应建设无线电管理信息化平台、无线电信息系统、台站数据库、监测数据库、GIS以及频谱监测数据库等系统,其中,GIS被称为地学信息系统,作为一种空间信息系统,主要是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的支撑下,收集、管理、分析地理数据。在该系统中,位置和地理信息不仅是LBS的核心,更是LBS的前提条件。在地理信息中,应用相关技术获得位置信息后,还应分析该地的地理环境,进而提供信息服务,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4. 结语
综上所述,现如今无线电得到广泛运用,尤其是其监测工作,该项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直接影响到无线电日后的发展,所以,必须高度重视无线电监测工作,并将监测数据当成核心,努力解决监测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使其朝着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还应运用无线电新技术尽快解决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无线电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丽英.基于网格化无线电监测系统的技术问题分析[J].电子世界,2019(17):176-177.
[2]白晶.基于信息栅格的无线电监测系统自组网技术研究[J].中国无线电,2019(07):38-41.
[3]朱亚磊.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党委书记李景春赴云南省无线电监测中心调研[J].中国无线电,2019(04):2-3.
【关键词】无线电监测;面临问题;对策;研究
结合无线电监测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目的是为顺利开展无线电监测工作,从而推动国内通信事业的健康发展。
1. 无线电监测工作现状
甘肃省处于我国西南部,地处黄河中上游,地域宽阔。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间,大多数处于二级阶梯,东部和陕西相接,南部和四川相邻,西部和新疆、青海相连,北部和内蒙古接壤,东西相隔大约1600公里,纵横45.37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70%左右。随着甘肃省无线电业务发展的加快,开拓的业务涉及多个方面,比如,固定业务、航空业务。因为频段涉及范围广,导致电磁环境发生变化,所以,目前必须对固定监测站的建设工作引起重视,同时还应适当使用移动监测(图1所示)。
1.1 固定监测站
建设固定监测站主要是为监测无线电。其中,固定监测站能组网完成监听、频谱分析、储存数据等功能,最重要的是,还可以统计分析测量数据,比如,电平分布分析、回放信号频谱等,同时还可以监视、识别固定区域的无线电信号,并对辐射源进行控制。也就是说,固定监测站除了可以设置任务以外,还能及时掌握频谱信息,
1.2 移动监测
移动监测是指利用移动监测车或者是其他便携式设备对关键边贸口的现场进行监测,主要是为掌握无线电频谱的使用情况,而且还可以重点监测广播电视与移动通信等频段,判别越界信号。
结合无线电发展现状以及设备使用情况,制定《电磁环境测试规范》,同时依照甘肃省无线电站的建设现状,创新测试方法,当开展测试工作时,监测人员应重点监测经济繁华地区,且人口较为密集,同时对边境电磁环境的监测也不能放松警惕,针对各种环境的无线电监测工作,目的是为了观察无线电频段使用率的变化情况。
2. 无线电监测工作面临的问题
当前无线电监测工作是将移动监测作为核心,严格依照相关规定监测无线电。通过监测数据、监测报告,找出面临的问题:
2.1 监测数据实用性低
尽管依照规定展开监测,但因设备落后,系统不配套,致使数据参数不满足要求,更无法保证数据的完整、精确,以至于数据的整体性较低,根本难以反映电磁环境的变化情况。
2.2 监测时间不够
由于监测时间受到限制,加之,邊境线上情况复杂,难以进行连续开展监测工作。短时间监测只表明一个时间段的频谱情况,假如没有长时间进行监测,其数据不能作为参考,更不具备说服性。
2.3 数据信息不全面
开展监测工作时,获取的数据无法实现共享,更不能对其进行分析。目前监测统计分析系统具备的功能简单,不能实现对电磁环境监测的评价以及监测数据的深度挖掘。一般来说,大部分频谱数据主要为瀑布图、表格或频谱图,难以实现对发射源参数、环境参数等进行综合处理,导致频谱数据难以为频谱管理提供参考,更不能立即转换有价值的信息。
3. 解决无线电监测面临问题的对策
由于无线电使用频繁,信号受干扰、信号越界等现象时常发生。又因为移动监测的能力有限,故难以对国内关键口岸进行定期监测,更无法掌握无线电频谱的运用情况。针对上述现象,无线电监测部门应立即采取相关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3.1 不断提高无线电监测水平
监测规范化主要是为满足无线电监测要求,使用先进设备,规范测试行为。当扩大无线电监测范围时,必须运用现代化技术,采购监测设备,使其成为监测载体,当然,必须标准化,保证输出数据也趋于标准化。测试规划是指,制定的监测方案必须详细、科学,确保和监测数据相统一。
3.2 合理增加移动监测时间和次数
由于无线电业务较多,且复杂,致使信号受到干扰,因而,为体现移动监测的特性,必须监测主要频段,并将其保护好,另外,还可以多次进行监测,保证监测时间连贯,进而提高数据的整体性。
3.3 创建固定监测站为主,移动监测为辅的监测体系
在边境重点位置建设固定监测站,设置为自动扫描监测模式,监测人员实施两班倒不间隔工作,详细掌握频谱情况以及信号干扰情况,重点凸显自身优势,主要是为解决数据不完整问题。在单次任务模式中,移动监测灵活,适应用性强,而且还可以监测指定区域,但需花费一定成本。所以,采取固定监测站监测为核心,移动监测为辅的监测体系,上述模式相辅相成。
3.4 创建台站数据库
开展无线电监测工作,一方面获取数据信息,方便管理无线电。但因目前数据信息较为繁琐,不论监测数据还是频谱信息,都被列入单次任务模式中。只不过数据无法实现共享,难以进行挖掘,更不可能对其进行分析。基于此,首先应创建数据库,为完整保存数据,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还能将不同时期的数据进行比较借助后台统计分析,制定频率资源评估报告,从而全面掌握频率资源。其次,当展示频谱资源时,系统自动提供数据信息,便于及时观察频率使用情况,真正实现智能掌控频谱资源。再次,为开展监测工作,还应合理使用技术设备,并将其作为基础,结合固定监测站、便携式设备以及移动监测等,完成对关键地区的监管,达到提高监测水平的目的,确保无线电设备实现其价值。最后,还应建设无线电管理信息化平台、无线电信息系统、台站数据库、监测数据库、GIS以及频谱监测数据库等系统,其中,GIS被称为地学信息系统,作为一种空间信息系统,主要是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的支撑下,收集、管理、分析地理数据。在该系统中,位置和地理信息不仅是LBS的核心,更是LBS的前提条件。在地理信息中,应用相关技术获得位置信息后,还应分析该地的地理环境,进而提供信息服务,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4. 结语
综上所述,现如今无线电得到广泛运用,尤其是其监测工作,该项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直接影响到无线电日后的发展,所以,必须高度重视无线电监测工作,并将监测数据当成核心,努力解决监测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使其朝着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还应运用无线电新技术尽快解决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无线电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丽英.基于网格化无线电监测系统的技术问题分析[J].电子世界,2019(17):176-177.
[2]白晶.基于信息栅格的无线电监测系统自组网技术研究[J].中国无线电,2019(07):38-41.
[3]朱亚磊.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党委书记李景春赴云南省无线电监测中心调研[J].中国无线电,2019(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