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捐赠机构需要以公开透明的款物流向、高质量负责任的款物利用来化解潜在的信任危机。
“确实是CCTV4播出来的:当时是在红十字会受理捐款的现场记者采访的,记者问红十字会下一步要怎样做时,回答记者的是位女的,我记得她说:我们第一批物资是在陕西买的价值几百万的物资(具体数字忘了),第二批即将运抵灾区的物资是价值1千多万的1千顶帐篷。或许口误,或者还有其他物资吧!但当时她确实是这么说的。这么些天我也很纳闷,但愿是口误,但当时确实是这么播出来的。……红十字会口误最好,否则我们太伤心。”
18日开始的“万元帐篷”风波后,21日网友“一片真诚”发了上面这个帖子,再次说明自己“真的看到过那段新闻”。而在20日,中国红十字总会宣传处处长夏洪艳回应说,他们并没有找到接受CCTV4采访的这位“官员”,“红十字会没有人说过这些话”,而且截至19日,他们共向灾区送去价值1540多万元的13114顶帐篷,平均每顶帐篷1174元。此后,中国红十字会又数次澄清此事。
帐篷不只是帐篷,它带来了许多的怀疑:我们捐的钱有多少可以最终到达灾民手中?我们捐的钱会被提取多少管理费?会不会被挪作他用?还有网友找出一些报道,证明以前的灾难捐款,慈善组织可能截留部分捐款作为备灾基金,再加上烟台那则关于“提取一定比例支援灾区”被误解误传的报道,让人们恨不得直接把钱交到灾民手中。
接受捐赠的机构在这些舆论声中被抛到了潮头浪尖,中国红十字会无疑是这场漩涡的中心。相信红十字会还是相信“一片真诚”?老百姓不知道,因为他们不掌握足以做出判断的信息。也许正是如此,中国红十字会提请审计提前介入监督。在红十字会工作了20年的洪俊岭说,他参加了无数次的抢险、救援,纪检和审计提前介入,这还是第一次。“按照规定,每一笔捐赠都应有10张制式表格,包括接收、入库、分配、下发接收、基层入库、受益人签字等一系列环节。”
“万元帐篷”事件后,此次震灾中三个全国层面负责接收捐赠的机构,民政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中华慈善总会分别做了回应。
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江亦曼5月24日声明,中国红十字会募集的善款没有一分钱用在炒股上,也没有一分钱用于投资,全部存在国家的银行里,由此产生的利息也全部并入救灾专项资金。关于管理费,红十字会负责人回应,为保证项目实施,公益组织从捐款中提取不高于6.5%的项目支持费符合国际惯例,但此次赈灾中,中国红十字会并未从捐款中留取任何行政经费或管理费。对于下属的中国红十字会基金会,江亦曼说,根据我国有关规定,公募性基金会可以提取10%的管理费,但基金会已郑重承诺,此次赈灾中不提取任何行政管理费用,也不将捐款留作原始资金。
中华慈善总会负责人声明,慈善工作需要成本,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但他们将努力把所需成本降到最低。今年春季南方冰雪灾害接收捐款中,除极少量的项目管理费外,该会未提取任何工作经费,全部拨付灾区。
据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副司长庞陈敏介绍,5月前民政部已经发布了救灾捐赠管理办法,对救灾捐赠的管理包括资金使用倒了明确要求。他们对此次救灾捐赠的更具体的要求是:所有接收机构,各级民政部门接收的捐款,一律不得从捐款中开支任何工作性的费用。另外,要求红十字会和慈善总会等慈善组织,不得从此次救灾接收的捐款中提取部分留作原始资金。因为民政部门的工作费用已由政府支付。基金会可以收取管理费用于日常的工作经费,比例由各基金会的章程确定,但要对社会公布。
截至5月24日12时,我国共接收国内外捐赠款物261.011亿元,其中实际到账捐款171.47亿元,已向灾区拨付36.79亿元。中国红十字会是此次地震善款募捐最多的机构之一。
为了让这笔数字巨大的捐赠如捐赠者心愿般地被管理和使用,中央纪委、监察部、民政部、财政部和审计署5月20日发出通知,要求加强对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的监管,确保救灾款物真正用于灾区,用于受灾群众。国家审计署已经开始对救灾款使用的审计,审计长刘家义表示,审计机关将全程跟踪。另据审计司司长王中信说,审计署将从6月20日左右开始,每月公告一次审计情况,到最后将整个审计结果向社会全面公告。
至此,帐篷事件似乎才真的告一段落。帐篷、药品或者是其他物资,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国难当头,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时候,任何发国难财和不光明正大的行为都会让人们已经紧绷的神经一触即发,引起公愤。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葛道顺介绍,“在国外,不但慈善机构的每笔捐款都要有详细的使用说明向公众报告,其会计账目,甚至工作人员的工资都要公开。”而目前在我国,不少慈善组织的账目基本上不对外公开,这会导致资金运用效率不高,若再加上监督制约机制的不完善,就很容易发生内部腐败行为,加重人们产生信任危机。捐款者相对于接受捐赠机构来说,是弱势群体和付出的一方,产生信任怀疑本在情理之中,所以捐赠机构更需要以公开透明的款物流向、高质量负责任的款物利用来化解潜在的信任危机。从长远来看,我们需要以规范的慈善信息统计、披露和公示制度来构建成熟的慈善业运行体制。
“确实是CCTV4播出来的:当时是在红十字会受理捐款的现场记者采访的,记者问红十字会下一步要怎样做时,回答记者的是位女的,我记得她说:我们第一批物资是在陕西买的价值几百万的物资(具体数字忘了),第二批即将运抵灾区的物资是价值1千多万的1千顶帐篷。或许口误,或者还有其他物资吧!但当时她确实是这么说的。这么些天我也很纳闷,但愿是口误,但当时确实是这么播出来的。……红十字会口误最好,否则我们太伤心。”
18日开始的“万元帐篷”风波后,21日网友“一片真诚”发了上面这个帖子,再次说明自己“真的看到过那段新闻”。而在20日,中国红十字总会宣传处处长夏洪艳回应说,他们并没有找到接受CCTV4采访的这位“官员”,“红十字会没有人说过这些话”,而且截至19日,他们共向灾区送去价值1540多万元的13114顶帐篷,平均每顶帐篷1174元。此后,中国红十字会又数次澄清此事。
帐篷不只是帐篷,它带来了许多的怀疑:我们捐的钱有多少可以最终到达灾民手中?我们捐的钱会被提取多少管理费?会不会被挪作他用?还有网友找出一些报道,证明以前的灾难捐款,慈善组织可能截留部分捐款作为备灾基金,再加上烟台那则关于“提取一定比例支援灾区”被误解误传的报道,让人们恨不得直接把钱交到灾民手中。
接受捐赠的机构在这些舆论声中被抛到了潮头浪尖,中国红十字会无疑是这场漩涡的中心。相信红十字会还是相信“一片真诚”?老百姓不知道,因为他们不掌握足以做出判断的信息。也许正是如此,中国红十字会提请审计提前介入监督。在红十字会工作了20年的洪俊岭说,他参加了无数次的抢险、救援,纪检和审计提前介入,这还是第一次。“按照规定,每一笔捐赠都应有10张制式表格,包括接收、入库、分配、下发接收、基层入库、受益人签字等一系列环节。”
“万元帐篷”事件后,此次震灾中三个全国层面负责接收捐赠的机构,民政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中华慈善总会分别做了回应。
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江亦曼5月24日声明,中国红十字会募集的善款没有一分钱用在炒股上,也没有一分钱用于投资,全部存在国家的银行里,由此产生的利息也全部并入救灾专项资金。关于管理费,红十字会负责人回应,为保证项目实施,公益组织从捐款中提取不高于6.5%的项目支持费符合国际惯例,但此次赈灾中,中国红十字会并未从捐款中留取任何行政经费或管理费。对于下属的中国红十字会基金会,江亦曼说,根据我国有关规定,公募性基金会可以提取10%的管理费,但基金会已郑重承诺,此次赈灾中不提取任何行政管理费用,也不将捐款留作原始资金。
中华慈善总会负责人声明,慈善工作需要成本,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但他们将努力把所需成本降到最低。今年春季南方冰雪灾害接收捐款中,除极少量的项目管理费外,该会未提取任何工作经费,全部拨付灾区。
据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副司长庞陈敏介绍,5月前民政部已经发布了救灾捐赠管理办法,对救灾捐赠的管理包括资金使用倒了明确要求。他们对此次救灾捐赠的更具体的要求是:所有接收机构,各级民政部门接收的捐款,一律不得从捐款中开支任何工作性的费用。另外,要求红十字会和慈善总会等慈善组织,不得从此次救灾接收的捐款中提取部分留作原始资金。因为民政部门的工作费用已由政府支付。基金会可以收取管理费用于日常的工作经费,比例由各基金会的章程确定,但要对社会公布。
截至5月24日12时,我国共接收国内外捐赠款物261.011亿元,其中实际到账捐款171.47亿元,已向灾区拨付36.79亿元。中国红十字会是此次地震善款募捐最多的机构之一。
为了让这笔数字巨大的捐赠如捐赠者心愿般地被管理和使用,中央纪委、监察部、民政部、财政部和审计署5月20日发出通知,要求加强对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的监管,确保救灾款物真正用于灾区,用于受灾群众。国家审计署已经开始对救灾款使用的审计,审计长刘家义表示,审计机关将全程跟踪。另据审计司司长王中信说,审计署将从6月20日左右开始,每月公告一次审计情况,到最后将整个审计结果向社会全面公告。
至此,帐篷事件似乎才真的告一段落。帐篷、药品或者是其他物资,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国难当头,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时候,任何发国难财和不光明正大的行为都会让人们已经紧绷的神经一触即发,引起公愤。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葛道顺介绍,“在国外,不但慈善机构的每笔捐款都要有详细的使用说明向公众报告,其会计账目,甚至工作人员的工资都要公开。”而目前在我国,不少慈善组织的账目基本上不对外公开,这会导致资金运用效率不高,若再加上监督制约机制的不完善,就很容易发生内部腐败行为,加重人们产生信任危机。捐款者相对于接受捐赠机构来说,是弱势群体和付出的一方,产生信任怀疑本在情理之中,所以捐赠机构更需要以公开透明的款物流向、高质量负责任的款物利用来化解潜在的信任危机。从长远来看,我们需要以规范的慈善信息统计、披露和公示制度来构建成熟的慈善业运行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