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食客眼中,一切食材皆是美景。当鲜笋小筏在瀑布倾落,漫天尽是香料雨,沐浴在食物的香气中,心情好到不行。这就是火锅风靡全世界的秘密,清鲜或是香辣,浓郁得是一锅化不开的味觉体验。汤底中释放食材精华,一场奇妙旅程就此开始。
2017年初,一部纪录片《寻味之旅2》的播放引起了巨大轰动和反响。用生蚝做仙山,以鸭蛋黄为落日,成就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打了光的萝卜片是高挂的圆月,棉花糖则成了流动的彩云,真可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看完,人们的第一感觉就是“惊艳”——肉山、笋舟、枸杞鱼……火锅是我们平时最喜欢吃的美食,但是经过排列组合,却变成一幅幅美爆了的山水画。而这部纪录片的导演就是80后青年陈硕。
拍摄《相逢》,
食物与人的相聚别离
80后青年陈硕出生于浙江宁波,从小喜欢哲学,喜欢美食。高考时考入四川大学哲学系。大学毕业后他却不想再研究哲学。因为平时非常爱看欧洲电影,就有了做导演的梦想。
但他并非专业出身,前后报考了两次电影学院,都失败了。家人劝他放弃梦想。但骨子里的倔强让他一个人只身前往法国,并考入了法国自由电影学院导演系,开始深入学习他喜欢的欧洲电影。
“我觉得小地方出来的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具有韧劲,不成功绝不罢休。”
机会来之不易,他特别珍惜。在法国的两年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系统地观看电影,开始接触纪录片,直到回国。
2010年回国后,他加入了上海一家影视公司成为一名编导。两年之后,就和搭档一起成立了上海自在映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拍纪录片,做微电影,有空的时候也会和电视台合作。凭借着努力和才气渐渐成了圈内小有名气的纪录片导演。
2014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在全国观众中引起了巨大热议和如潮好评。陈硕看了后,对《舌尖上的中国》导演团队很是钦佩,不曾想,却突然接到了《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的电话,邀请他拍摄《舌尖上的中国2》第六集《相逢》。他的第一反应是:惊喜!没想到自己也可以成为其中的一员。
然而,像他这样的年轻导演,所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用了一年半的时间,他和摄制组一起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把《相逢》呈现在了总导演的面前。在这集《相逢》中,人们讲述了食材、香料的汇聚、迁徙,以及配方、技艺的演变、再生;聚焦食物与人的每一次携手,呈现中国人的相聚别离背后藏匿着的深切情感。片中,象山、重庆、杭州等地的美食都一一得到呈现。
其中象山老人台湾之旅引发了无数观众情感上的共鸣。原来,陈硕在一次回乡途中,听象山当地的一位宣传干事讲了一个关于石浦镇和台湾小石浦镇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老人。于是他特意在夏天去石浦镇拜访了这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尽管他年事已高,但身体却特别好。见面那天天气很热,老人敞着衬衣,带他去阳台聊天,对着大海跟他讲过去打鱼的有趣故事,讲了当年全家除了他之外,都被带到台湾去的经历。那种爽朗和深情,瞬间打动了陈硕。听老人说,这么多年他一直靠在海边打鱼为生。虽然很快乐,但和亲人远隔海峡,却是他人生中最大的遗憾。于是,在陈硕的努力下,终于促成了老人去台湾小石浦镇探亲姐姐。
所以,陈硕和团队跟着老人从石浦镇拍到了台湾,在那里“相逢”了许多台湾美食。
等到这一席色香味俱全的《相逢》播出后,竟然引发了收视狂潮。陈硕一下子出名了,成了有为的青年纪录片导演,也让他彻底走上了拍摄寻味美食纪录片的道路。
打破常规,
把火锅拍北宋古画
有了《舌尖》的经验,陈硕在后来的片子中,把朴素的人文情怀发挥得淋漓尽致。不久后他又加入到了《寻味之旅》的拍摄工作。出于对美食的热爱,更是出于对艺术的追求,陈硕明白,有《舌尖》拍摄在前,如果《寻味之旅》没有新的创意,只能成为《舌尖》的跟风之作。因此,创作之初,他就决定要把《寻味之旅》拍成艺术片。2015年,陈硕推出了他的《寻味之旅1》,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尤其是餐饮业的关注。
其实,对于餐饮行业来说,是故步自封还是独辟蹊径,一直以来都让餐饮人困惑。菜单、菜品、推广活动甚至是餐厅装修,人们总是不断尝试着去进行改变。而陈硕的拍摄,不用演员,更不像广告,每一帧截屏都美的能做桌面。
2016年年底的一天,陈硕偶然间翻开了一部古画书籍,其中有一页是北宋“天才少年”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南景江水浩荡,北景群山起伏,咫尺尽显祖国锦绣山川。好一幅名垂千古的山水画卷!陈硕内心里不由得一片翻腾,突然有一个新颖奇特的想法:要拍一部由食材实景搭建而成的《千里江山图》。
可是用什么美食来展现呢?不但要气势恢宏,场面壮观,还要食材精致,符合审美。陈硕突然想到自己最喜欢的美食——火锅。
早年川大上学时,陈硕就特别喜欢吃火锅,每周三次,还吃不够。他觉得因为火锅是同一个时间烹食,各种香料、各种食材在锅中翻滚得很是“壮观”。但在他眼里,火锅更像是一趟美味宽广无边的海上,点缀着错落有致的岛屿,烟雾氤氲、安静迷人,一叶扁舟在缓缓行驶。更重要的是,火锅把人情的相逢与别离,漓淋尽致地体现出来。大家围坐在火锅旁,开心地边吃边聊,亲密感大增。
于是,整个团队开始筹划,并很快与火锅界的领头羊“小肥羊”达成了协议。既然演员是食材,那首先就是要选角。团队成员绞尽脑汁,脑洞大开最终定下了158名“演員”:延续第一部,竹笋依然是主角,饰演小船;生蚝饰仙山,雄伟巍峨;鳕鱼片因外形相似,夺下“徽派建筑”一角;而鸭蛋黄也“辉煌”了一把,成了落日;“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迷人画幅里,打光后的萝卜片也成了圆月;再点缀些许枸杞,出墙红杏便活灵活现。
这样简单的食材搭成充满诗意的布景,唯美震撼的画面中不乏趣味性。
其次拍摄的过程也十分辛苦。由于经费不足,他们只能在普通摄影棚内拍摄,而这时,灰尘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在拍摄前,团队都要用滤网捞一遍水,再用描图纸筛两遍,趁着没有灰尘,马上把镜头完成。为此陈硕笑言,我们的工作人员都快赶上清洁工,这项工作每天必做。 其中有个“茴香雨”的场景,为了节省时间,他们只能在摄影棚两边搭景,同时开工。而看似唯美简单的茴香雨,其实并不容易。原来工作人员要高举倒满茴香的滤网,平直放至实景上方。在导演的指挥下,轻轻抖动滤网,让茴香均匀洒下,像密集的雨丝,撩动观众的情绪。在这一过程中,两人抖动的速度和频率要尽可能接近,这对力量的控制很是考验。最初拍摄两名工作人员配合不好,出来的效果让陈硕不太满意,就一遍遍反复拍,直到拍出最美的艺术效果,他才满意。在几个大的摄像灯照射下,尽管是隆冬,但他们却早已汗流浃背。
另个一个“鱼跃龙门”的画面,为了让鲜肉瞬间腾空而出,惊艳四座,他修改了不下10遍。再有,作为片子最大主角的“船”,更是精益求精。陈硕回忆,为了做出有良好平衡感的小船,造型组的同事试了一遍又一遍,装马达、焊架子……最麻烦的,是控制小船的平衡度。不管是装小马达,还是焊接架子,拍摄的时候,它说翻就翻。所以整个食品造型组从拍摄起,就一直在做小船,摆造型,从没停下。
整个纪录片均采用探针镜头来实现食材风景的全景式呈现,再配合高速摄影机来抓取转瞬即逝的场景,比如肉片收缩的特写等。所以拍出的效果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另外美食太多也有烦恼,那就是在片子剪辑时难以取舍。陈硕说,当时自己很心疼,因为每剪掉一部片子,就相当于剪掉团队成员的心血,但是为了追求最美的剪辑效果,他也只好忍痛割爱。
不过,这些坚持,最终成就了堪比大片的《寻味之旅2》。
坚持本真,
唯爱和美食不可辜负
2017年5月,这部美轮美奂的记录片正式推出。没有著名演员代言,没有大肆宣传品牌,仅仅是巧借158位食材“演员”,就重现了一幕幕烟波浩淼、山峦叠嶂、鸿雁长飞、鱼龙潜跃的壮美景致,又搭建了“绿水人家绕”“长河落日圆”“斜风细雨不须归”“轻舟已过万重山”等一幅幅充满哲学意境的诗意美景。
食材唯美,场景唯美,伴随着轻轻吟唱的音乐,一幅独具中国味道的美食画卷,完美呈现在观众眼前。强调意境,懂得取舍,用中国人特有的山水情怀,勾起人们对于民族美食的向往,尽管才短短的两分钟,但观众却被美妙所深深打动,为用心精巧而感叹,同时更是赚足了观众们大把口水。
上线播出第一天,就获得了几十万播放量,一夜间刷爆网络。有人评价说,“这是我看过最唯美的一部纪录片,连食物都变得活灵活现,场景更是美不胜收。”
面对观众的赞美和业界的肯定,陈硕谦虚地说:我就是个最普通的导演,坚持艺术家的本真。而这恰恰得益于陈硕曾经的拍摄经历。
原来,《相逢》拍完后不久,有一次陈硕回到了拍《舌尖》时的一家面馆,因为纪录片的宣传效果,老板的生意比之前更好,也更忙了,忙得都顾不上打理自己的形象,连上衣纽扣都系错了。陈硕好心建议:“老板你这么忙,不如多雇点人,或者开些分店。”没想到老板一口拒绝了:“不行,既然电视里说我那么好,我就得对食客負责,绝不能糊弄顾客。开分店,不亲自打理,很容易出问题,哪怕忙点少赚点也要对得起食客们。”
老板朴实的话让陈硕很感动,也更加坚信:做食物和拍片子,其实都一样,都是手艺人。手艺人就是要把手艺做到最好。好食材、好手艺、好创意,都不可辜负,同时更饱含着他一对中国美食文化的深情。
编辑贺长虹
2017年初,一部纪录片《寻味之旅2》的播放引起了巨大轰动和反响。用生蚝做仙山,以鸭蛋黄为落日,成就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打了光的萝卜片是高挂的圆月,棉花糖则成了流动的彩云,真可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看完,人们的第一感觉就是“惊艳”——肉山、笋舟、枸杞鱼……火锅是我们平时最喜欢吃的美食,但是经过排列组合,却变成一幅幅美爆了的山水画。而这部纪录片的导演就是80后青年陈硕。
拍摄《相逢》,
食物与人的相聚别离
80后青年陈硕出生于浙江宁波,从小喜欢哲学,喜欢美食。高考时考入四川大学哲学系。大学毕业后他却不想再研究哲学。因为平时非常爱看欧洲电影,就有了做导演的梦想。
但他并非专业出身,前后报考了两次电影学院,都失败了。家人劝他放弃梦想。但骨子里的倔强让他一个人只身前往法国,并考入了法国自由电影学院导演系,开始深入学习他喜欢的欧洲电影。
“我觉得小地方出来的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具有韧劲,不成功绝不罢休。”
机会来之不易,他特别珍惜。在法国的两年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系统地观看电影,开始接触纪录片,直到回国。
2010年回国后,他加入了上海一家影视公司成为一名编导。两年之后,就和搭档一起成立了上海自在映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拍纪录片,做微电影,有空的时候也会和电视台合作。凭借着努力和才气渐渐成了圈内小有名气的纪录片导演。
2014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在全国观众中引起了巨大热议和如潮好评。陈硕看了后,对《舌尖上的中国》导演团队很是钦佩,不曾想,却突然接到了《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的电话,邀请他拍摄《舌尖上的中国2》第六集《相逢》。他的第一反应是:惊喜!没想到自己也可以成为其中的一员。
然而,像他这样的年轻导演,所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用了一年半的时间,他和摄制组一起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把《相逢》呈现在了总导演的面前。在这集《相逢》中,人们讲述了食材、香料的汇聚、迁徙,以及配方、技艺的演变、再生;聚焦食物与人的每一次携手,呈现中国人的相聚别离背后藏匿着的深切情感。片中,象山、重庆、杭州等地的美食都一一得到呈现。
其中象山老人台湾之旅引发了无数观众情感上的共鸣。原来,陈硕在一次回乡途中,听象山当地的一位宣传干事讲了一个关于石浦镇和台湾小石浦镇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老人。于是他特意在夏天去石浦镇拜访了这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尽管他年事已高,但身体却特别好。见面那天天气很热,老人敞着衬衣,带他去阳台聊天,对着大海跟他讲过去打鱼的有趣故事,讲了当年全家除了他之外,都被带到台湾去的经历。那种爽朗和深情,瞬间打动了陈硕。听老人说,这么多年他一直靠在海边打鱼为生。虽然很快乐,但和亲人远隔海峡,却是他人生中最大的遗憾。于是,在陈硕的努力下,终于促成了老人去台湾小石浦镇探亲姐姐。
所以,陈硕和团队跟着老人从石浦镇拍到了台湾,在那里“相逢”了许多台湾美食。
等到这一席色香味俱全的《相逢》播出后,竟然引发了收视狂潮。陈硕一下子出名了,成了有为的青年纪录片导演,也让他彻底走上了拍摄寻味美食纪录片的道路。
打破常规,
把火锅拍北宋古画
有了《舌尖》的经验,陈硕在后来的片子中,把朴素的人文情怀发挥得淋漓尽致。不久后他又加入到了《寻味之旅》的拍摄工作。出于对美食的热爱,更是出于对艺术的追求,陈硕明白,有《舌尖》拍摄在前,如果《寻味之旅》没有新的创意,只能成为《舌尖》的跟风之作。因此,创作之初,他就决定要把《寻味之旅》拍成艺术片。2015年,陈硕推出了他的《寻味之旅1》,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尤其是餐饮业的关注。
其实,对于餐饮行业来说,是故步自封还是独辟蹊径,一直以来都让餐饮人困惑。菜单、菜品、推广活动甚至是餐厅装修,人们总是不断尝试着去进行改变。而陈硕的拍摄,不用演员,更不像广告,每一帧截屏都美的能做桌面。
2016年年底的一天,陈硕偶然间翻开了一部古画书籍,其中有一页是北宋“天才少年”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南景江水浩荡,北景群山起伏,咫尺尽显祖国锦绣山川。好一幅名垂千古的山水画卷!陈硕内心里不由得一片翻腾,突然有一个新颖奇特的想法:要拍一部由食材实景搭建而成的《千里江山图》。
可是用什么美食来展现呢?不但要气势恢宏,场面壮观,还要食材精致,符合审美。陈硕突然想到自己最喜欢的美食——火锅。
早年川大上学时,陈硕就特别喜欢吃火锅,每周三次,还吃不够。他觉得因为火锅是同一个时间烹食,各种香料、各种食材在锅中翻滚得很是“壮观”。但在他眼里,火锅更像是一趟美味宽广无边的海上,点缀着错落有致的岛屿,烟雾氤氲、安静迷人,一叶扁舟在缓缓行驶。更重要的是,火锅把人情的相逢与别离,漓淋尽致地体现出来。大家围坐在火锅旁,开心地边吃边聊,亲密感大增。
于是,整个团队开始筹划,并很快与火锅界的领头羊“小肥羊”达成了协议。既然演员是食材,那首先就是要选角。团队成员绞尽脑汁,脑洞大开最终定下了158名“演員”:延续第一部,竹笋依然是主角,饰演小船;生蚝饰仙山,雄伟巍峨;鳕鱼片因外形相似,夺下“徽派建筑”一角;而鸭蛋黄也“辉煌”了一把,成了落日;“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迷人画幅里,打光后的萝卜片也成了圆月;再点缀些许枸杞,出墙红杏便活灵活现。
这样简单的食材搭成充满诗意的布景,唯美震撼的画面中不乏趣味性。
其次拍摄的过程也十分辛苦。由于经费不足,他们只能在普通摄影棚内拍摄,而这时,灰尘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在拍摄前,团队都要用滤网捞一遍水,再用描图纸筛两遍,趁着没有灰尘,马上把镜头完成。为此陈硕笑言,我们的工作人员都快赶上清洁工,这项工作每天必做。 其中有个“茴香雨”的场景,为了节省时间,他们只能在摄影棚两边搭景,同时开工。而看似唯美简单的茴香雨,其实并不容易。原来工作人员要高举倒满茴香的滤网,平直放至实景上方。在导演的指挥下,轻轻抖动滤网,让茴香均匀洒下,像密集的雨丝,撩动观众的情绪。在这一过程中,两人抖动的速度和频率要尽可能接近,这对力量的控制很是考验。最初拍摄两名工作人员配合不好,出来的效果让陈硕不太满意,就一遍遍反复拍,直到拍出最美的艺术效果,他才满意。在几个大的摄像灯照射下,尽管是隆冬,但他们却早已汗流浃背。
另个一个“鱼跃龙门”的画面,为了让鲜肉瞬间腾空而出,惊艳四座,他修改了不下10遍。再有,作为片子最大主角的“船”,更是精益求精。陈硕回忆,为了做出有良好平衡感的小船,造型组的同事试了一遍又一遍,装马达、焊架子……最麻烦的,是控制小船的平衡度。不管是装小马达,还是焊接架子,拍摄的时候,它说翻就翻。所以整个食品造型组从拍摄起,就一直在做小船,摆造型,从没停下。
整个纪录片均采用探针镜头来实现食材风景的全景式呈现,再配合高速摄影机来抓取转瞬即逝的场景,比如肉片收缩的特写等。所以拍出的效果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另外美食太多也有烦恼,那就是在片子剪辑时难以取舍。陈硕说,当时自己很心疼,因为每剪掉一部片子,就相当于剪掉团队成员的心血,但是为了追求最美的剪辑效果,他也只好忍痛割爱。
不过,这些坚持,最终成就了堪比大片的《寻味之旅2》。
坚持本真,
唯爱和美食不可辜负
2017年5月,这部美轮美奂的记录片正式推出。没有著名演员代言,没有大肆宣传品牌,仅仅是巧借158位食材“演员”,就重现了一幕幕烟波浩淼、山峦叠嶂、鸿雁长飞、鱼龙潜跃的壮美景致,又搭建了“绿水人家绕”“长河落日圆”“斜风细雨不须归”“轻舟已过万重山”等一幅幅充满哲学意境的诗意美景。
食材唯美,场景唯美,伴随着轻轻吟唱的音乐,一幅独具中国味道的美食画卷,完美呈现在观众眼前。强调意境,懂得取舍,用中国人特有的山水情怀,勾起人们对于民族美食的向往,尽管才短短的两分钟,但观众却被美妙所深深打动,为用心精巧而感叹,同时更是赚足了观众们大把口水。
上线播出第一天,就获得了几十万播放量,一夜间刷爆网络。有人评价说,“这是我看过最唯美的一部纪录片,连食物都变得活灵活现,场景更是美不胜收。”
面对观众的赞美和业界的肯定,陈硕谦虚地说:我就是个最普通的导演,坚持艺术家的本真。而这恰恰得益于陈硕曾经的拍摄经历。
原来,《相逢》拍完后不久,有一次陈硕回到了拍《舌尖》时的一家面馆,因为纪录片的宣传效果,老板的生意比之前更好,也更忙了,忙得都顾不上打理自己的形象,连上衣纽扣都系错了。陈硕好心建议:“老板你这么忙,不如多雇点人,或者开些分店。”没想到老板一口拒绝了:“不行,既然电视里说我那么好,我就得对食客負责,绝不能糊弄顾客。开分店,不亲自打理,很容易出问题,哪怕忙点少赚点也要对得起食客们。”
老板朴实的话让陈硕很感动,也更加坚信:做食物和拍片子,其实都一样,都是手艺人。手艺人就是要把手艺做到最好。好食材、好手艺、好创意,都不可辜负,同时更饱含着他一对中国美食文化的深情。
编辑贺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