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依据对新世纪条件下中等农职业教育对教学实习基地的要求的探讨。要想搞好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在教学基地的建设上务必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做到高标准、有规模、具特色、严管理、重效益。
关键词21世纪;中等农职业教育;教学实习基地;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G4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2-0248-02
21世纪,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人才不但要思想素质过硬,理论基础扎实,更要拥有过硬的实际操作技能,这就对长期填鸭式的黑板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尽快革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突破传统封闭的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加强技能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技能、培养新世纪应用型人才,已是摆在广大教学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这就使得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21世纪有无配套的高质量的教学实习基地是办好一所学校的主要条件,是决定学校发展乃至其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
过去,由于受时代、认识水平、思想观念等的局限,安徽省各中等农职业学校的教学实习基地作为教学的附设,多数仅仅用来为学生们提供演示,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甚至在经济上还成为了包袱。因此,深入挖掘、认识和发挥教学实习基地的功能,是提高中等农职业技术教育质量、深化职教改革的重要理论与实践课题。
通过查阅资料不难发现,近20年,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实习基地的作用及建设一直都在人们的研究范围之内,但由于受时代及认识观念的局限,研究仍较为片面、零散,未能全面系统的论证其职能及其建设要求,尤其在内容上往往相似,缺乏足够的创新,尤其在探索新世纪安徽省中等农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教学实习基地的要求研究更少。随着时代的推移、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才概念的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界必将对教学实习基地展开更深入而细致的探讨,从而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才能培养出适应21世纪的新型中等职业技术人才,才能使安徽省的中等职业教育充满生机、持续发展。
通过研究探索,笔者认为新世纪条件下教学实习基地要充分发挥其作用,除应具备基本的教学实习职能作用外,还应具有科研、示范、试验、辐射、生产、经营、服务等诸多功能。依据这一研究结果,要想搞好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在教学基地的建设上必须统筹规划、有的放矢,做到高标准、有规模、具特色、严管理、重效益。只有牢牢地把握住这个建设的中心,才能真正地突破传统观念,推动教学手段、教学管理及教育观念的重大变革,才能使教学实习基地充满生机、持续发展,进而更有力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社会,从根本上达到新世纪对教学实习基地的要求。
(1)高标准。主要指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应依据时代及教育发展的需要,不能象过去那样把教学实习基地作为教学的附设,仅为教学提供实验、实习演示的场所,缺乏足够的认识、投入、规模、管理、效益效果,而要按较高的标准来进行建设,这些建设标准主要包括:建设目标明确,管理机构健全,基本设施及技术水平先进,人员配备精良,实行用养结合及可持续发展等。
(2)有规模。这里主要指基地规模的大小。过去各校的基地规模往往比较小,多作为实验、实习之用,难以发挥其各种职能,新世纪的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应具备一定的规模,并且把这种上规模的基地再进一步有目的地划分成若干部分,如小规模的实验、科研基地,中等规模的示范基地,中、大规模的实习、生产基地,以便根据其用途进行有效的目标管理,科学地发挥基地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实习基地的职能作用。
(3)具特色。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各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的目标相应的进行,应充分反映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办学特色,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能盲目机械地模仿和照搬其他学校的基地建设模式,要走出一条适合安徽科技学院发展的基地建设特色之路。
(4)严管理。要想充分发挥教学基地的功能,管理好基地是关键。因此,对于基地的管理,必须加强领导、健全制度、明确责任、提高效益。其中,加强目标管理又是管理的重点,对所有基地应提出综合目标,尤其是经济目标,专业教师必须尽可能地牵头负责其管理,并且与校方签订联益目标合同,其职责既有科研项目开发、技术推广服务、创造经济效益,也有资料积累、档案建立等。对基地管理者,学校一定要科学地实行宏观控制,确保管中求活,要既能调动专业教师积极性,又能强化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基地的作用。因此,一是需要拥有一支业务精、责任心强、数量相当、结构合理的基地科技人员队伍;二是学校一定要改革旧的管理模式,建立一套合理的奖惩体制,要管放结合,切实调动基地教师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条件下,努力发展生产,积极开展科学试验、技术推广、经营服务等,以最大限度的地提高教学实习基地的综合效益。
(5)重效益。效益是衡量基地建设成功与否最为重要的标准。在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中,要通过对实习基地的规模、特色、管理及建设标准的精确把握来获得学校实习基地的最大实际效益,而这种效益概括起来包括教育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且应以教育效益为中心,经济效益为重点,对基地做到科学的养用结合,以使其充满生机和持续发展。①教育效益。作为专业教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其首先应考虑与学校所开设的专业相一致。通过在教学基地的实习锻炼,可使同学们在干中学、学中干,充分地把课堂所学到的有关理论知识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来充实理论,真正地达到既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同时,培养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创造力以及严于律己、不怕苦累、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良好素质,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②经济效益。指科学有效地利用教学实习基地进行生产经营创收,一方面可增强基地的自身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实习提供了更有利的场所,从而提高办学质量和声誉。③社会效益。主要是指实习基地应具有社会性,即教学实习基地除满足学校所计划的人才培养外,应成为当地科技致富和科技兴农的典范,使实践基地成为新技术、新模式的示范推广中心,将科技成果向乡镇、村组和广大的农户辐射,在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给农民做好示范、带好路,让他们看到前途和希望,以达到促进经济发展和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目的,起到相应的示范、辐射、推广作用,真正的通过农职业教育把科技与农业联系起来。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在振兴农村经济中发挥最好的作用,才能开教育渠、引科技水、灌农业田,有力地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④生态效益。主要是指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应符合自然发展的规律,根据学校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最大限度的保护和科学利用环境,注重其可持续发展。
总之,教学基地的建设,应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做到高标准、有规模、具特色、严管理、重效益,以充分发挥其教学、实习、科研、示范、试验、辐射、生产、经营、服务等作用,使其不但能够真正满足教学实习以提高技能,还能充分利用其技术、人才、资源、信息等优势,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把新技术辐射到千家万户,使之成为人才培养基地、科技推广基地、创收基地,以全面实现其教育、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这样才能有助于对原有教学理论的革新和发展,有助于推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育观念的变革,对未来安徽省中等农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及学校自身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柯妍.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对策思考[J].巴音职教,2006(4):19-22.
[2] 杨发根.提高中等农职业教育学生综合素质的探讨[J].云南农业,2008(6):29-31.
[3] 邰连春.农科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8(30):208.
关键词21世纪;中等农职业教育;教学实习基地;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G4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2-0248-02
21世纪,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人才不但要思想素质过硬,理论基础扎实,更要拥有过硬的实际操作技能,这就对长期填鸭式的黑板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尽快革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突破传统封闭的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加强技能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技能、培养新世纪应用型人才,已是摆在广大教学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这就使得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21世纪有无配套的高质量的教学实习基地是办好一所学校的主要条件,是决定学校发展乃至其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
过去,由于受时代、认识水平、思想观念等的局限,安徽省各中等农职业学校的教学实习基地作为教学的附设,多数仅仅用来为学生们提供演示,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甚至在经济上还成为了包袱。因此,深入挖掘、认识和发挥教学实习基地的功能,是提高中等农职业技术教育质量、深化职教改革的重要理论与实践课题。
通过查阅资料不难发现,近20年,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实习基地的作用及建设一直都在人们的研究范围之内,但由于受时代及认识观念的局限,研究仍较为片面、零散,未能全面系统的论证其职能及其建设要求,尤其在内容上往往相似,缺乏足够的创新,尤其在探索新世纪安徽省中等农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教学实习基地的要求研究更少。随着时代的推移、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才概念的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界必将对教学实习基地展开更深入而细致的探讨,从而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才能培养出适应21世纪的新型中等职业技术人才,才能使安徽省的中等职业教育充满生机、持续发展。
通过研究探索,笔者认为新世纪条件下教学实习基地要充分发挥其作用,除应具备基本的教学实习职能作用外,还应具有科研、示范、试验、辐射、生产、经营、服务等诸多功能。依据这一研究结果,要想搞好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在教学基地的建设上必须统筹规划、有的放矢,做到高标准、有规模、具特色、严管理、重效益。只有牢牢地把握住这个建设的中心,才能真正地突破传统观念,推动教学手段、教学管理及教育观念的重大变革,才能使教学实习基地充满生机、持续发展,进而更有力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社会,从根本上达到新世纪对教学实习基地的要求。
(1)高标准。主要指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应依据时代及教育发展的需要,不能象过去那样把教学实习基地作为教学的附设,仅为教学提供实验、实习演示的场所,缺乏足够的认识、投入、规模、管理、效益效果,而要按较高的标准来进行建设,这些建设标准主要包括:建设目标明确,管理机构健全,基本设施及技术水平先进,人员配备精良,实行用养结合及可持续发展等。
(2)有规模。这里主要指基地规模的大小。过去各校的基地规模往往比较小,多作为实验、实习之用,难以发挥其各种职能,新世纪的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应具备一定的规模,并且把这种上规模的基地再进一步有目的地划分成若干部分,如小规模的实验、科研基地,中等规模的示范基地,中、大规模的实习、生产基地,以便根据其用途进行有效的目标管理,科学地发挥基地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实习基地的职能作用。
(3)具特色。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各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的目标相应的进行,应充分反映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办学特色,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能盲目机械地模仿和照搬其他学校的基地建设模式,要走出一条适合安徽科技学院发展的基地建设特色之路。
(4)严管理。要想充分发挥教学基地的功能,管理好基地是关键。因此,对于基地的管理,必须加强领导、健全制度、明确责任、提高效益。其中,加强目标管理又是管理的重点,对所有基地应提出综合目标,尤其是经济目标,专业教师必须尽可能地牵头负责其管理,并且与校方签订联益目标合同,其职责既有科研项目开发、技术推广服务、创造经济效益,也有资料积累、档案建立等。对基地管理者,学校一定要科学地实行宏观控制,确保管中求活,要既能调动专业教师积极性,又能强化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基地的作用。因此,一是需要拥有一支业务精、责任心强、数量相当、结构合理的基地科技人员队伍;二是学校一定要改革旧的管理模式,建立一套合理的奖惩体制,要管放结合,切实调动基地教师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条件下,努力发展生产,积极开展科学试验、技术推广、经营服务等,以最大限度的地提高教学实习基地的综合效益。
(5)重效益。效益是衡量基地建设成功与否最为重要的标准。在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中,要通过对实习基地的规模、特色、管理及建设标准的精确把握来获得学校实习基地的最大实际效益,而这种效益概括起来包括教育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且应以教育效益为中心,经济效益为重点,对基地做到科学的养用结合,以使其充满生机和持续发展。①教育效益。作为专业教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其首先应考虑与学校所开设的专业相一致。通过在教学基地的实习锻炼,可使同学们在干中学、学中干,充分地把课堂所学到的有关理论知识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来充实理论,真正地达到既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同时,培养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创造力以及严于律己、不怕苦累、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良好素质,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②经济效益。指科学有效地利用教学实习基地进行生产经营创收,一方面可增强基地的自身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实习提供了更有利的场所,从而提高办学质量和声誉。③社会效益。主要是指实习基地应具有社会性,即教学实习基地除满足学校所计划的人才培养外,应成为当地科技致富和科技兴农的典范,使实践基地成为新技术、新模式的示范推广中心,将科技成果向乡镇、村组和广大的农户辐射,在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给农民做好示范、带好路,让他们看到前途和希望,以达到促进经济发展和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目的,起到相应的示范、辐射、推广作用,真正的通过农职业教育把科技与农业联系起来。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在振兴农村经济中发挥最好的作用,才能开教育渠、引科技水、灌农业田,有力地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④生态效益。主要是指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应符合自然发展的规律,根据学校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最大限度的保护和科学利用环境,注重其可持续发展。
总之,教学基地的建设,应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做到高标准、有规模、具特色、严管理、重效益,以充分发挥其教学、实习、科研、示范、试验、辐射、生产、经营、服务等作用,使其不但能够真正满足教学实习以提高技能,还能充分利用其技术、人才、资源、信息等优势,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把新技术辐射到千家万户,使之成为人才培养基地、科技推广基地、创收基地,以全面实现其教育、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这样才能有助于对原有教学理论的革新和发展,有助于推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育观念的变革,对未来安徽省中等农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及学校自身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柯妍.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对策思考[J].巴音职教,2006(4):19-22.
[2] 杨发根.提高中等农职业教育学生综合素质的探讨[J].云南农业,2008(6):29-31.
[3] 邰连春.农科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8(3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