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古代巴蜀岩画的最早描述,见于南北朝的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他写到四川与湖北交界的西陵峡一带时,称:“人滩,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嵚崟,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俱,因名曰人滩也” 。他记下的岩画题材内容有虎、鹿等动物与人面形、神像、佛像、动物蹄印等,这些记载,远比1627年挪威彼得·阿尔弗逊在瑞典波罕斯浪发现第一幅史前岩画图像的内容还要丰富,在时间上,至少早千年以上。 可惜,经过1000多年的时光磨砺,这些岩画今天已不复可见。
目前,发现的隋唐以前的古蜀岩画主要见于5处:地处四川省川南山区珙县的原始岩画、大凉山深处昭觉县博什瓦黑的原始岩画与唐代岩画、美姑县原始岩画、仁寿县观音堂岩穴南北朝岩画和西昌市洛布日唐代岩画。它们组成了从川南山区到大凉山的一组独特的神秘又壮观的远古“色彩”画。

珙县原始岩画
珙县原始岩画位于在四川省川南地区的珙县山区麻塘坝。麻塘坝位于珙县洛表镇境内的西南面,距洛表镇2.5公里,跨红岩、麻塘两村,为一南北向的喀斯特岩溶槽谷。珙县原始岩画是珙县悬棺岩画的一部分。悬棺葬是风葬的一种形式,即将殓装尸体的棺材,悬置在临江靠水的高崖绝壁上。珙县是我国悬棺葬最集中的地区之一,这一带又是古代民族——僰人活动的地区,所以又称“僰人悬棺”。在一些悬棺附近的凹凸不平的石壁上,有着多为橙红色的生动的岩画。这些岩画的特点是分布在沿江河、溪流的两岸;绘于人迹罕至的悬棺附近的悬崖峭壁上;绘画皆呈红赭色;技法原始,构图简练;类型有太阳徽、车轮、人头椎髻、武士跃马横刀等图样。由于这一地区在古蜀时期为僰人居住的地方,又称僰人悬棺岩画。僰人历史上是个英勇善战的民族,至少从西周到明朝万历元年(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1573年)长达2500余年的时间里,他们生存、繁衍在我国的西南。曾参加过周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建立战功,被封为“僰侯”。古蜀的岩画就是由他们留下来的。因此,珙县岩画的上限是西周,下限已经是明代了 。
僰人悬棺岩画数量较大,各个朝代的均有,但原始岩画不多,王朝闻主编的《中国美术史》仅将3幅岩画列入原始绘画,它们分别是位于珙县麻塘坝九盏灯“星象纹岩画”“执伞状物的僰人岩画”和“佩刀舞者岩画” 。在发现的各朝代的僰人悬棺岩画中以单个人物画最多,骑马者次之。动物有虎、犀牛、鱼、鸟等,还有符号。动物中又以单身马为多,另画有马厩。这三幅原始岩画中,有两幅是人物画。
“执伞状物的僰人岩画”和“佩刀舞者岩画”描绘的人物是正身像,不绘面部,而着重表现四肢,通过四肢的不同姿态,可以看出人的动作、行为,面部特征尽管大都省略,但是他们的手持物、动态却不相同。“佩刀舞者”采用剪影式的色块平涂法,头部为简单勾勒了轮廓,但身体却全采用平涂,右手向上举起,左手向下攥住佩刀,昂首挺胸,神气得很。“执伞状物的僰人” 采用的是色块平涂法,画中的僰人两臂平行向下,双腿略微弯曲,做奔跑飞驰状,上面平涂一大片的红色。这两幅画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的人物身材比比例非常协调。与其他各地发现的原始岩画比较,珙县的原始岩画人物画像更为符合现代美术的标准。广西沧源崖画的人体多数简单地画成三角形,腿部经常画成两条细线,仅有少数注意表现人体的曲线。而珙县崖画一般都能画出人体的正确比例,及各部位的曲线 。从这一点来看,珙县崖画较著名的沧源崖画从技法上更胜一筹。当然这种剪影式的平图方法也跟所采用的材料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材料大都是有覆盖能力的矿物颜料,再加上是在高高的凹凸不平的崖壁上,因此不能像传统的细腻的工笔画那样采用晕染、分染的方式 。
“星象纹岩画”绘在深黑色的峭壁上,正中是一个土红色圆点,圆点周围绘出六条光芒状的白色状带,状带物外面的峻黑岩石上则散布着大块大块的土红色块,最外层是非常粗的不规则的白色圆圈。日月崇拜是我国众多岩画中一个永恒的题材,在岩画中所表现的对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崇拜比较普遍,无论是北方岩画还是南方的原始岩画中都出现了很多这方面的内容。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生存中对太阳和月亮的信赖就会产生一种亲近感。此幅“星象纹”岩画一方面反映了日月神崇拜是远古僰人的一种信仰,同时也说明了由于当时文字还没有发明,古代的僰人不得不用符号图纹来表示对神灵信仰的客观状况。

僰人岩画作画方法上是采用彩绘,都是用颜料画成的,用色上均用土红色,不同于世界其他地区多色的情况。这种颜料是将赤铁矿石弄成粉末,并与某种液体调和而成。颜料调好以后,画者当是用竹、羽毛、芦苇等纤维一类的东西或者手指蘸了颜料,在石壁上作画。
昭觉县原始岩画与唐代岩画
昭觉县原始岩画与唐代岩画均属博什瓦黑石刻岩画一个体系。博什瓦黑,彝族译音意为“岩石上的龙蛇”。它 位于昭觉县碗厂乡团结村博什瓦黑的南坡上,与普格县红毛依达乡毗邻。西距西昌约50公里,东距昭觉县城56公里。
在我国西南滇、桂、黔等省区,迄今所知,昭觉岩画年代为最早,时间上属于前期岩画,距今约5000年到3000年。昭觉县有一幅岩画表现一个集体舞蹈的场面,并有蹄印,大约是与舞蹈相关的崇拜物。另外,还有两组原始阴刻岩画,一组上刻四个人像,分上下两层,每层两人。人像刻线简单,有的五官不全,有的缺上肢,作风粗犷,为原始刻石。其中,上部两人,左为女,女阴突出,作手舞足蹈状;右为男,与上述女子对舞,而且作裸体形象,显然为一种性舞蹈。另一组,岩石上阴刻两个人像,只有身体的简略轮廓,为原始岩画 。
昭觉县唐代岩画, 画面面积为440平方米。画像坐落在16块天然巨大的岩壁上,以阴纹线刻略有起伏的雕刻手法,雕凿佛、菩萨、明王、梵僧、佛涅槃图,以及男女生殖繁衍图及汉式、梵式佛塔,巨石上残留汉文咒语, 共19组27幅,最大的一块顶部面积为198平方米。除少数原始岩画外,岩画绝大部分是佛教阴线镌刻画像,部分造像的面部采用了浅浮雕手法。岩画分为南、西、北三个岩画区,南区有8块岩画石刻,西区有5块岩画石刻,北区有3块岩画石刻。岩画以一尊长达7.6米的卧佛为中心,共有27幅,其中神佛像47尊、世俗人物15尊、佛塔2座、禽兽25个。表现题材是典型的彝族题材《支格阿龙》《龙图》《南诏王出巡图》《毕摩作法图》等。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南诏王出行图”和“毕摩做法图”。 “南诏王出巡图”,刻于悬岩,画面高8.8米,长 17.2米,描绘的是南诏王等6人骑马出巡场面。南诏王气宇轩昂,头戴高冠、高居马背,头顶上空一条巨龙腾空而舞,前后侍从簇拥,浩浩荡荡结队而行。画面错落有致,疏密得当,骑马人的特征各异,诸佛、菩萨、明王及人物的造型技法显示出浓郁的地方风格。马的姿态也各不相同,阴刻造“线”轻松娴熟,比例准确而生动;还有两条猎狗在骏马脚下奔跑,一前一后,相互呼应,极具生动,从狗的造型上看得出是凉山彝族人特有的“土猎狗”。此画是博什瓦黑岩画群中最精彩的作品,是非常珍贵的古代绘画。
“毕摩做法图” 表现了一位法力高强而充满智慧和灵性的毕摩(彝族社会的原始宗教职业从事者)正在做法术的场面的形象。毕摩面容祥和,卷发辫子,戴着大玛瑙耳环,盘腿而坐,手持法器,他用铁链栓着的狼当祭物,以超凡的法力招来“神鹰”,即毕摩的附体之神“安萨”,展翅飞向毕摩的方向,造型准确生动,线条凝重流畅,显示出神鹰所向披靡的无限神力。这是一幅表现彝族毕摩文化精髓内涵的独特作品。
博什瓦黑岩画,集佛教文化及彝族毕摩文化、武士文化、图腾文化等于一体,是彝汉文化交融的活化石,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描绘逼真,入木三分,形象生动,风格各异,画像众多,画幅之大,是迄今摩崖石刻画像中少见的。它不仅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也有极高的历史考古价值,为研究中国西南地方史、宗教史、民族史、文化艺术史以及南方的佛教艺术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原始资料,同时也是研究南诏国地方政权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活动的有力佐证。
美姑县原始岩画
美姑县峨曲古乡觉莫村的“濮人石刻”画像,坐落在一块面积9平方米的峭壁岩石上,刻有像哑铃状、月琴状、半月状、火钳状、梳子状、宫灯状、蛇状等图形,还有一些模糊的三角形、不规则的四边形和水纹形等。图形内容丰富多彩,刻线古朴雅拙,构图精疏简陋,基本推断距今应有4000年的历史,是人类早期的杰作。○13美姑县峨曲古乡位于美姑县北部,距县城31公里。
仁寿县南北朝岩画
仁寿县南北朝岩画位于仁寿县龙桥乡北约5公里的练武村观音堂岩后山穴墓四穴,,分布在距地表1.5-4米高、长28.5米范围的峭壁之上。画面内容十分丰富庞杂,有人、鱼、马、鸡、驴、针叶树、太阳、月亮等。人物之间还各刻有“天地”二字,字迹完整清晰。整幅岩画显得散漫,无格局,画像线条零乱简单,工艺粗糙,刀法朴拙,且刻痕浅显,形象略显粗劣或夸张:马头似猪,鸡似鸵鸟,鱼似鲨鱼。但此图奇异之处在于:一是太阳中心圆圈呈太极图案,可见岩画有道教色彩;二是翩翩起舞者一组四人,身着长袖、宽摆长衣,其舞姿和服饰均似少数民族风格。据考证,仁寿的文宫、清水、龙马等地是古代僚人主要的聚居地,此画应是这个遗址的表现。岩画似乎极力表现的是日月高悬、万物复苏、人人安居乐业的一种世外桃源生活,有浓郁的民俗民风生活气息。观音堂岩画画面大,内容多,保存完整。
西昌唐代岩画
西昌唐代岩画,也叫西昌洛布日岩画,○15位于西昌市川兴区大箐乡觉巴村阿力山,海拔约3000米,距离市区约19公里。洛布日,彝族译音意为“刻在石头上的菩萨”。岩画大小共8幅,约30平方米,系用线条阴刻在6个大小不等的石头上,且裸露,虽经千载风霜雨雪,但画面仍清晰可见。画面的内容均为佛教宗教画,如佛、菩萨、天王和供养人等。供养人所载头巾,是典型的唐代式样。刻绘手法细腻,雕像栩栩如生,堪称一组珍贵的古代石刻绘画精品。

目前,发现的隋唐以前的古蜀岩画主要见于5处:地处四川省川南山区珙县的原始岩画、大凉山深处昭觉县博什瓦黑的原始岩画与唐代岩画、美姑县原始岩画、仁寿县观音堂岩穴南北朝岩画和西昌市洛布日唐代岩画。它们组成了从川南山区到大凉山的一组独特的神秘又壮观的远古“色彩”画。

珙县原始岩画
珙县原始岩画位于在四川省川南地区的珙县山区麻塘坝。麻塘坝位于珙县洛表镇境内的西南面,距洛表镇2.5公里,跨红岩、麻塘两村,为一南北向的喀斯特岩溶槽谷。珙县原始岩画是珙县悬棺岩画的一部分。悬棺葬是风葬的一种形式,即将殓装尸体的棺材,悬置在临江靠水的高崖绝壁上。珙县是我国悬棺葬最集中的地区之一,这一带又是古代民族——僰人活动的地区,所以又称“僰人悬棺”。在一些悬棺附近的凹凸不平的石壁上,有着多为橙红色的生动的岩画。这些岩画的特点是分布在沿江河、溪流的两岸;绘于人迹罕至的悬棺附近的悬崖峭壁上;绘画皆呈红赭色;技法原始,构图简练;类型有太阳徽、车轮、人头椎髻、武士跃马横刀等图样。由于这一地区在古蜀时期为僰人居住的地方,又称僰人悬棺岩画。僰人历史上是个英勇善战的民族,至少从西周到明朝万历元年(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1573年)长达2500余年的时间里,他们生存、繁衍在我国的西南。曾参加过周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建立战功,被封为“僰侯”。古蜀的岩画就是由他们留下来的。因此,珙县岩画的上限是西周,下限已经是明代了 。
僰人悬棺岩画数量较大,各个朝代的均有,但原始岩画不多,王朝闻主编的《中国美术史》仅将3幅岩画列入原始绘画,它们分别是位于珙县麻塘坝九盏灯“星象纹岩画”“执伞状物的僰人岩画”和“佩刀舞者岩画” 。在发现的各朝代的僰人悬棺岩画中以单个人物画最多,骑马者次之。动物有虎、犀牛、鱼、鸟等,还有符号。动物中又以单身马为多,另画有马厩。这三幅原始岩画中,有两幅是人物画。
“执伞状物的僰人岩画”和“佩刀舞者岩画”描绘的人物是正身像,不绘面部,而着重表现四肢,通过四肢的不同姿态,可以看出人的动作、行为,面部特征尽管大都省略,但是他们的手持物、动态却不相同。“佩刀舞者”采用剪影式的色块平涂法,头部为简单勾勒了轮廓,但身体却全采用平涂,右手向上举起,左手向下攥住佩刀,昂首挺胸,神气得很。“执伞状物的僰人” 采用的是色块平涂法,画中的僰人两臂平行向下,双腿略微弯曲,做奔跑飞驰状,上面平涂一大片的红色。这两幅画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的人物身材比比例非常协调。与其他各地发现的原始岩画比较,珙县的原始岩画人物画像更为符合现代美术的标准。广西沧源崖画的人体多数简单地画成三角形,腿部经常画成两条细线,仅有少数注意表现人体的曲线。而珙县崖画一般都能画出人体的正确比例,及各部位的曲线 。从这一点来看,珙县崖画较著名的沧源崖画从技法上更胜一筹。当然这种剪影式的平图方法也跟所采用的材料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材料大都是有覆盖能力的矿物颜料,再加上是在高高的凹凸不平的崖壁上,因此不能像传统的细腻的工笔画那样采用晕染、分染的方式 。
“星象纹岩画”绘在深黑色的峭壁上,正中是一个土红色圆点,圆点周围绘出六条光芒状的白色状带,状带物外面的峻黑岩石上则散布着大块大块的土红色块,最外层是非常粗的不规则的白色圆圈。日月崇拜是我国众多岩画中一个永恒的题材,在岩画中所表现的对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崇拜比较普遍,无论是北方岩画还是南方的原始岩画中都出现了很多这方面的内容。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生存中对太阳和月亮的信赖就会产生一种亲近感。此幅“星象纹”岩画一方面反映了日月神崇拜是远古僰人的一种信仰,同时也说明了由于当时文字还没有发明,古代的僰人不得不用符号图纹来表示对神灵信仰的客观状况。

僰人岩画作画方法上是采用彩绘,都是用颜料画成的,用色上均用土红色,不同于世界其他地区多色的情况。这种颜料是将赤铁矿石弄成粉末,并与某种液体调和而成。颜料调好以后,画者当是用竹、羽毛、芦苇等纤维一类的东西或者手指蘸了颜料,在石壁上作画。
昭觉县原始岩画与唐代岩画
昭觉县原始岩画与唐代岩画均属博什瓦黑石刻岩画一个体系。博什瓦黑,彝族译音意为“岩石上的龙蛇”。它 位于昭觉县碗厂乡团结村博什瓦黑的南坡上,与普格县红毛依达乡毗邻。西距西昌约50公里,东距昭觉县城56公里。
在我国西南滇、桂、黔等省区,迄今所知,昭觉岩画年代为最早,时间上属于前期岩画,距今约5000年到3000年。昭觉县有一幅岩画表现一个集体舞蹈的场面,并有蹄印,大约是与舞蹈相关的崇拜物。另外,还有两组原始阴刻岩画,一组上刻四个人像,分上下两层,每层两人。人像刻线简单,有的五官不全,有的缺上肢,作风粗犷,为原始刻石。其中,上部两人,左为女,女阴突出,作手舞足蹈状;右为男,与上述女子对舞,而且作裸体形象,显然为一种性舞蹈。另一组,岩石上阴刻两个人像,只有身体的简略轮廓,为原始岩画 。
昭觉县唐代岩画, 画面面积为440平方米。画像坐落在16块天然巨大的岩壁上,以阴纹线刻略有起伏的雕刻手法,雕凿佛、菩萨、明王、梵僧、佛涅槃图,以及男女生殖繁衍图及汉式、梵式佛塔,巨石上残留汉文咒语, 共19组27幅,最大的一块顶部面积为198平方米。除少数原始岩画外,岩画绝大部分是佛教阴线镌刻画像,部分造像的面部采用了浅浮雕手法。岩画分为南、西、北三个岩画区,南区有8块岩画石刻,西区有5块岩画石刻,北区有3块岩画石刻。岩画以一尊长达7.6米的卧佛为中心,共有27幅,其中神佛像47尊、世俗人物15尊、佛塔2座、禽兽25个。表现题材是典型的彝族题材《支格阿龙》《龙图》《南诏王出巡图》《毕摩作法图》等。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南诏王出行图”和“毕摩做法图”。 “南诏王出巡图”,刻于悬岩,画面高8.8米,长 17.2米,描绘的是南诏王等6人骑马出巡场面。南诏王气宇轩昂,头戴高冠、高居马背,头顶上空一条巨龙腾空而舞,前后侍从簇拥,浩浩荡荡结队而行。画面错落有致,疏密得当,骑马人的特征各异,诸佛、菩萨、明王及人物的造型技法显示出浓郁的地方风格。马的姿态也各不相同,阴刻造“线”轻松娴熟,比例准确而生动;还有两条猎狗在骏马脚下奔跑,一前一后,相互呼应,极具生动,从狗的造型上看得出是凉山彝族人特有的“土猎狗”。此画是博什瓦黑岩画群中最精彩的作品,是非常珍贵的古代绘画。
“毕摩做法图” 表现了一位法力高强而充满智慧和灵性的毕摩(彝族社会的原始宗教职业从事者)正在做法术的场面的形象。毕摩面容祥和,卷发辫子,戴着大玛瑙耳环,盘腿而坐,手持法器,他用铁链栓着的狼当祭物,以超凡的法力招来“神鹰”,即毕摩的附体之神“安萨”,展翅飞向毕摩的方向,造型准确生动,线条凝重流畅,显示出神鹰所向披靡的无限神力。这是一幅表现彝族毕摩文化精髓内涵的独特作品。
博什瓦黑岩画,集佛教文化及彝族毕摩文化、武士文化、图腾文化等于一体,是彝汉文化交融的活化石,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描绘逼真,入木三分,形象生动,风格各异,画像众多,画幅之大,是迄今摩崖石刻画像中少见的。它不仅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也有极高的历史考古价值,为研究中国西南地方史、宗教史、民族史、文化艺术史以及南方的佛教艺术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原始资料,同时也是研究南诏国地方政权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活动的有力佐证。
美姑县原始岩画
美姑县峨曲古乡觉莫村的“濮人石刻”画像,坐落在一块面积9平方米的峭壁岩石上,刻有像哑铃状、月琴状、半月状、火钳状、梳子状、宫灯状、蛇状等图形,还有一些模糊的三角形、不规则的四边形和水纹形等。图形内容丰富多彩,刻线古朴雅拙,构图精疏简陋,基本推断距今应有4000年的历史,是人类早期的杰作。○13美姑县峨曲古乡位于美姑县北部,距县城31公里。
仁寿县南北朝岩画
仁寿县南北朝岩画位于仁寿县龙桥乡北约5公里的练武村观音堂岩后山穴墓四穴,,分布在距地表1.5-4米高、长28.5米范围的峭壁之上。画面内容十分丰富庞杂,有人、鱼、马、鸡、驴、针叶树、太阳、月亮等。人物之间还各刻有“天地”二字,字迹完整清晰。整幅岩画显得散漫,无格局,画像线条零乱简单,工艺粗糙,刀法朴拙,且刻痕浅显,形象略显粗劣或夸张:马头似猪,鸡似鸵鸟,鱼似鲨鱼。但此图奇异之处在于:一是太阳中心圆圈呈太极图案,可见岩画有道教色彩;二是翩翩起舞者一组四人,身着长袖、宽摆长衣,其舞姿和服饰均似少数民族风格。据考证,仁寿的文宫、清水、龙马等地是古代僚人主要的聚居地,此画应是这个遗址的表现。岩画似乎极力表现的是日月高悬、万物复苏、人人安居乐业的一种世外桃源生活,有浓郁的民俗民风生活气息。观音堂岩画画面大,内容多,保存完整。
西昌唐代岩画
西昌唐代岩画,也叫西昌洛布日岩画,○15位于西昌市川兴区大箐乡觉巴村阿力山,海拔约3000米,距离市区约19公里。洛布日,彝族译音意为“刻在石头上的菩萨”。岩画大小共8幅,约30平方米,系用线条阴刻在6个大小不等的石头上,且裸露,虽经千载风霜雨雪,但画面仍清晰可见。画面的内容均为佛教宗教画,如佛、菩萨、天王和供养人等。供养人所载头巾,是典型的唐代式样。刻绘手法细腻,雕像栩栩如生,堪称一组珍贵的古代石刻绘画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