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川南山区到大凉山的远古“色彩”画

来源 :中国西部·旅游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00G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古代巴蜀岩画的最早描述,见于南北朝的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他写到四川与湖北交界的西陵峡一带时,称:“人滩,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嵚崟,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俱,因名曰人滩也” 。他记下的岩画题材内容有虎、鹿等动物与人面形、神像、佛像、动物蹄印等,这些记载,远比1627年挪威彼得·阿尔弗逊在瑞典波罕斯浪发现第一幅史前岩画图像的内容还要丰富,在时间上,至少早千年以上。 可惜,经过1000多年的时光磨砺,这些岩画今天已不复可见。
  目前,发现的隋唐以前的古蜀岩画主要见于5处:地处四川省川南山区珙县的原始岩画、大凉山深处昭觉县博什瓦黑的原始岩画与唐代岩画、美姑县原始岩画、仁寿县观音堂岩穴南北朝岩画和西昌市洛布日唐代岩画。它们组成了从川南山区到大凉山的一组独特的神秘又壮观的远古“色彩”画。


  珙县原始岩画
  珙县原始岩画位于在四川省川南地区的珙县山区麻塘坝。麻塘坝位于珙县洛表镇境内的西南面,距洛表镇2.5公里,跨红岩、麻塘两村,为一南北向的喀斯特岩溶槽谷。珙县原始岩画是珙县悬棺岩画的一部分。悬棺葬是风葬的一种形式,即将殓装尸体的棺材,悬置在临江靠水的高崖绝壁上。珙县是我国悬棺葬最集中的地区之一,这一带又是古代民族——僰人活动的地区,所以又称“僰人悬棺”。在一些悬棺附近的凹凸不平的石壁上,有着多为橙红色的生动的岩画。这些岩画的特点是分布在沿江河、溪流的两岸;绘于人迹罕至的悬棺附近的悬崖峭壁上;绘画皆呈红赭色;技法原始,构图简练;类型有太阳徽、车轮、人头椎髻、武士跃马横刀等图样。由于这一地区在古蜀时期为僰人居住的地方,又称僰人悬棺岩画。僰人历史上是个英勇善战的民族,至少从西周到明朝万历元年(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1573年)长达2500余年的时间里,他们生存、繁衍在我国的西南。曾参加过周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建立战功,被封为“僰侯”。古蜀的岩画就是由他们留下来的。因此,珙县岩画的上限是西周,下限已经是明代了 。
  僰人悬棺岩画数量较大,各个朝代的均有,但原始岩画不多,王朝闻主编的《中国美术史》仅将3幅岩画列入原始绘画,它们分别是位于珙县麻塘坝九盏灯“星象纹岩画”“执伞状物的僰人岩画”和“佩刀舞者岩画” 。在发现的各朝代的僰人悬棺岩画中以单个人物画最多,骑马者次之。动物有虎、犀牛、鱼、鸟等,还有符号。动物中又以单身马为多,另画有马厩。这三幅原始岩画中,有两幅是人物画。
  “执伞状物的僰人岩画”和“佩刀舞者岩画”描绘的人物是正身像,不绘面部,而着重表现四肢,通过四肢的不同姿态,可以看出人的动作、行为,面部特征尽管大都省略,但是他们的手持物、动态却不相同。“佩刀舞者”采用剪影式的色块平涂法,头部为简单勾勒了轮廓,但身体却全采用平涂,右手向上举起,左手向下攥住佩刀,昂首挺胸,神气得很。“执伞状物的僰人” 采用的是色块平涂法,画中的僰人两臂平行向下,双腿略微弯曲,做奔跑飞驰状,上面平涂一大片的红色。这两幅画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的人物身材比比例非常协调。与其他各地发现的原始岩画比较,珙县的原始岩画人物画像更为符合现代美术的标准。广西沧源崖画的人体多数简单地画成三角形,腿部经常画成两条细线,仅有少数注意表现人体的曲线。而珙县崖画一般都能画出人体的正确比例,及各部位的曲线 。从这一点来看,珙县崖画较著名的沧源崖画从技法上更胜一筹。当然这种剪影式的平图方法也跟所采用的材料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材料大都是有覆盖能力的矿物颜料,再加上是在高高的凹凸不平的崖壁上,因此不能像传统的细腻的工笔画那样采用晕染、分染的方式 。
  “星象纹岩画”绘在深黑色的峭壁上,正中是一个土红色圆点,圆点周围绘出六条光芒状的白色状带,状带物外面的峻黑岩石上则散布着大块大块的土红色块,最外层是非常粗的不规则的白色圆圈。日月崇拜是我国众多岩画中一个永恒的题材,在岩画中所表现的对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崇拜比较普遍,无论是北方岩画还是南方的原始岩画中都出现了很多这方面的内容。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生存中对太阳和月亮的信赖就会产生一种亲近感。此幅“星象纹”岩画一方面反映了日月神崇拜是远古僰人的一种信仰,同时也说明了由于当时文字还没有发明,古代的僰人不得不用符号图纹来表示对神灵信仰的客观状况。


  僰人岩画作画方法上是采用彩绘,都是用颜料画成的,用色上均用土红色,不同于世界其他地区多色的情况。这种颜料是将赤铁矿石弄成粉末,并与某种液体调和而成。颜料调好以后,画者当是用竹、羽毛、芦苇等纤维一类的东西或者手指蘸了颜料,在石壁上作画。
  昭觉县原始岩画与唐代岩画
  昭觉县原始岩画与唐代岩画均属博什瓦黑石刻岩画一个体系。博什瓦黑,彝族译音意为“岩石上的龙蛇”。它 位于昭觉县碗厂乡团结村博什瓦黑的南坡上,与普格县红毛依达乡毗邻。西距西昌约50公里,东距昭觉县城56公里。
  在我国西南滇、桂、黔等省区,迄今所知,昭觉岩画年代为最早,时间上属于前期岩画,距今约5000年到3000年。昭觉县有一幅岩画表现一个集体舞蹈的场面,并有蹄印,大约是与舞蹈相关的崇拜物。另外,还有两组原始阴刻岩画,一组上刻四个人像,分上下两层,每层两人。人像刻线简单,有的五官不全,有的缺上肢,作风粗犷,为原始刻石。其中,上部两人,左为女,女阴突出,作手舞足蹈状;右为男,与上述女子对舞,而且作裸体形象,显然为一种性舞蹈。另一组,岩石上阴刻两个人像,只有身体的简略轮廓,为原始岩画 。
  昭觉县唐代岩画, 画面面积为440平方米。画像坐落在16块天然巨大的岩壁上,以阴纹线刻略有起伏的雕刻手法,雕凿佛、菩萨、明王、梵僧、佛涅槃图,以及男女生殖繁衍图及汉式、梵式佛塔,巨石上残留汉文咒语, 共19组27幅,最大的一块顶部面积为198平方米。除少数原始岩画外,岩画绝大部分是佛教阴线镌刻画像,部分造像的面部采用了浅浮雕手法。岩画分为南、西、北三个岩画区,南区有8块岩画石刻,西区有5块岩画石刻,北区有3块岩画石刻。岩画以一尊长达7.6米的卧佛为中心,共有27幅,其中神佛像47尊、世俗人物15尊、佛塔2座、禽兽25个。表现题材是典型的彝族题材《支格阿龙》《龙图》《南诏王出巡图》《毕摩作法图》等。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南诏王出行图”和“毕摩做法图”。   “南诏王出巡图”,刻于悬岩,画面高8.8米,长 17.2米,描绘的是南诏王等6人骑马出巡场面。南诏王气宇轩昂,头戴高冠、高居马背,头顶上空一条巨龙腾空而舞,前后侍从簇拥,浩浩荡荡结队而行。画面错落有致,疏密得当,骑马人的特征各异,诸佛、菩萨、明王及人物的造型技法显示出浓郁的地方风格。马的姿态也各不相同,阴刻造“线”轻松娴熟,比例准确而生动;还有两条猎狗在骏马脚下奔跑,一前一后,相互呼应,极具生动,从狗的造型上看得出是凉山彝族人特有的“土猎狗”。此画是博什瓦黑岩画群中最精彩的作品,是非常珍贵的古代绘画。
  “毕摩做法图” 表现了一位法力高强而充满智慧和灵性的毕摩(彝族社会的原始宗教职业从事者)正在做法术的场面的形象。毕摩面容祥和,卷发辫子,戴着大玛瑙耳环,盘腿而坐,手持法器,他用铁链栓着的狼当祭物,以超凡的法力招来“神鹰”,即毕摩的附体之神“安萨”,展翅飞向毕摩的方向,造型准确生动,线条凝重流畅,显示出神鹰所向披靡的无限神力。这是一幅表现彝族毕摩文化精髓内涵的独特作品。
  博什瓦黑岩画,集佛教文化及彝族毕摩文化、武士文化、图腾文化等于一体,是彝汉文化交融的活化石,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描绘逼真,入木三分,形象生动,风格各异,画像众多,画幅之大,是迄今摩崖石刻画像中少见的。它不仅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也有极高的历史考古价值,为研究中国西南地方史、宗教史、民族史、文化艺术史以及南方的佛教艺术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原始资料,同时也是研究南诏国地方政权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活动的有力佐证。
  美姑县原始岩画
  美姑县峨曲古乡觉莫村的“濮人石刻”画像,坐落在一块面积9平方米的峭壁岩石上,刻有像哑铃状、月琴状、半月状、火钳状、梳子状、宫灯状、蛇状等图形,还有一些模糊的三角形、不规则的四边形和水纹形等。图形内容丰富多彩,刻线古朴雅拙,构图精疏简陋,基本推断距今应有4000年的历史,是人类早期的杰作。○13美姑县峨曲古乡位于美姑县北部,距县城31公里。
  仁寿县南北朝岩画
  仁寿县南北朝岩画位于仁寿县龙桥乡北约5公里的练武村观音堂岩后山穴墓四穴,,分布在距地表1.5-4米高、长28.5米范围的峭壁之上。画面内容十分丰富庞杂,有人、鱼、马、鸡、驴、针叶树、太阳、月亮等。人物之间还各刻有“天地”二字,字迹完整清晰。整幅岩画显得散漫,无格局,画像线条零乱简单,工艺粗糙,刀法朴拙,且刻痕浅显,形象略显粗劣或夸张:马头似猪,鸡似鸵鸟,鱼似鲨鱼。但此图奇异之处在于:一是太阳中心圆圈呈太极图案,可见岩画有道教色彩;二是翩翩起舞者一组四人,身着长袖、宽摆长衣,其舞姿和服饰均似少数民族风格。据考证,仁寿的文宫、清水、龙马等地是古代僚人主要的聚居地,此画应是这个遗址的表现。岩画似乎极力表现的是日月高悬、万物复苏、人人安居乐业的一种世外桃源生活,有浓郁的民俗民风生活气息。观音堂岩画画面大,内容多,保存完整。
  西昌唐代岩画
  西昌唐代岩画,也叫西昌洛布日岩画,○15位于西昌市川兴区大箐乡觉巴村阿力山,海拔约3000米,距离市区约19公里。洛布日,彝族译音意为“刻在石头上的菩萨”。岩画大小共8幅,约30平方米,系用线条阴刻在6个大小不等的石头上,且裸露,虽经千载风霜雨雪,但画面仍清晰可见。画面的内容均为佛教宗教画,如佛、菩萨、天王和供养人等。供养人所载头巾,是典型的唐代式样。刻绘手法细腻,雕像栩栩如生,堪称一组珍贵的古代石刻绘画精品。

其他文献
【摘要】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教育领域已经开始采用网络教育方式,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但是,如果过于依赖网络教育而忽视传统教育模式中有价值的内容,容易诱发严重的教育发展问题,对教育质量造成不利影响。为应对此类问题,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为例,研究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模式的特点及二者所具有的優势,提出二者互动共存的措施和建议,旨在为高校思政教育中网络与传统教育模式的良好应用提供借鉴。  【
期刊
【摘要】当今社会,受助大学生发扬家国情怀,积极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是以己之力担当时代使命与责任。在回顾和总结现有关于大学生资助体系和社会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德育研究的基础上,从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角度展开探讨,寻找社会志愿服务对受助大学生德育影响的内在规律,从而找到对大学生德育培养有最大效用的改进方式,让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展现家国情怀,通过社会志愿服务提升自己的反哺能力,展现自身的感恩情怀,进而完善资
期刊
【摘要】产教融合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根据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特点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对内蒙古民族大学校企合作环境下的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校企合作 数字媒体技术 人才培养模式  内蒙古民族大学地处内蒙古通辽市,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建设高校,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建高校,也是国家“十三五”中
期刊
【摘要】2020年1月,在我国武汉爆发了严重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伴随着春运,疫情迅速扩大到全国范围内,感染人数成几何倍数增长,严重威胁着人民健康。党和国家领导人迅速做出反应,带领各省市机关、医疗工作者、军队和基层人民在全国范围内打响了一场震撼世界的抗疫攻坚战。学校在校领导的带领下,全体教职员工强化自身建设,努力学习互联网知识以及线上授课技巧,并从管理角度,全面完善线上授课方法和内容,坚决打好教学工
期刊
【摘要】以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为例,重点分析小学古文教学策略。结合当下小学古文教学现状,从注重朗读,加强学生语感培养、增强指导,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创新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几点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其目的在于提高小学古文教学水平,为小学生文学素养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 小学古文 有效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古文教学占据重要位置,不但关乎学生的文化素质,还与小学生的语文成绩有莫大联系
期刊
【摘要】维吾尔语教学中,语音、语法内容是整个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由于生源不同,来自全国各地的母语非维吾尔语学生对维吾尔语的认识、了解有所不同。因此,在维吾尔语相关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任课老师、学生都会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探析维吾尔语语音、语法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其对策。  【关键词】维吾尔语教学 问题 对策  一、现状  西北民族大学维吾尔语本科专业2011年开始招收来自全国各地的母语非
期刊
【摘要】部编版《语文课程标准》诗歌部分,要求诵读诗歌,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感受语言的优美。重视学生的整体感知、领悟、体验和背诵,学生主要以吸收、内化诗歌为主,但同时也非常注重发展学生的诗歌和写作能力,鼓励学生运用诗歌技巧、修辞和诗歌样式特点来写诗,并有相应的修改方法指导,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创作诗歌。  【关键词】诗歌创作 联想 想象  初中生对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创作比较陌生,因此,课堂上的指
期刊
英国和北欧是我国重要的远程客源市场。为进一步加强“美丽中国之旅”系列产品在欧洲重点市场的推广力度,继今年5月国家旅游局组织长城沿线省(区、市)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举行宣传推广活动后,“美丽中国-古老长城”旅游产品首次在欧洲亮相。从8月20日至29日,以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江为团长的中国长城旅游推广团,前往英国、丹麦和瑞典三国,开展为期10天的旅游宣传推广和友好交流活动。  中国长城旅游推广团一行32人
期刊
小说的标题叫《受戒》,开头的第一句话是:“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我一开始以为这是一篇写佛门生活的作品,它也确实描述的是出家人的故事,只是读着读着,我渐渐觉得小说中的人与事虽然未离佛门,但作者真正要表现的东西却与佛的本意相去甚远。我感受到的并非佛寺的森严和佛徒生活的单调与清冷,而是与之相反的浓郁的世俗生活的情致与意趣,我实在看不出作为小说主人公的明海在这里到底受了什么戒,反倒是他和他的伙伴们在这里尽
期刊
韩寒曾凭一篇《杯中窥人》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同借此理,我在这儿写一篇《杯中窥影》,只是此处的“杯”喻指我的个人经历,透过我的经历来说说《后会无期》。  一部电影能引起你的共鸣,你才会觉得好,我也这么认为,并适用于任何艺术作品。村上春树那么多佳作,我最喜欢《挪威的森林》,不是说它的艺术性最高,而是我也曾有过相似的经历。  解读作品,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创作者。创作者韩寒被称为“现象级”作家,同样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