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提出,教育要创建有生命的课堂。有生命的课堂,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是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是让学生终生受益的课堂;有生命的课堂,一定会使学生在知识的探索、学力的发挥上达到最佳状态,一定会使课堂教学获得最佳效益。精彩的教学情境是赋予课堂以生命,让课堂“活”起来的催化剂,是保证课堂“活”起来的必要条件。
我校特别关注教师的成长,为使我们的课堂能有声有色,真的“活”起来,学校要求每位教师都能设计有特色的优质教案,能上有活力的优质课。因此学校为教师创造各种条件,启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如:联片教研、网上教研、校内教研、组内教研等,为教师的成长发展铺路架桥。教师们通过观摩校内外名优教师的优质课,并结合自身的经验,撰写出有个性、有创新、有价值的情境导入案例,并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进而达到共同进步均衡发展。
概括起来,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让课堂“活”起来。
一、创设“意”境,让学生的兴趣“活”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出有意义的教学情境,借助拟人、类比等方法,通过图片展示、动画演示,新闻故事介绍等手段巧妙地将知识演绎出来,让学生一开始就觉得学习是件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事情,学生的兴趣必然会被立即调动起来。他们就会带着好奇、带着渴求情不自禁地投入学习,走进知识的王国。在这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活,他们会兴致盎然地投入学习,如饥似渴地消融知识,同化知识,学习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发自内心的自我追求,成为一种快乐有趣且有效有意义的活动。
例如:在讲酸碱的性质时,可通过魔术“无中生有”引入新课:先向学生展示一张白纸(事先处理过的),然后向白纸上喷洒无色液体A,纸上立刻出现一朵红花,再喷无色液体B,红花又消失了。此时不等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早已按捺不住内心的好奇了,他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恨不得马上弄清楚其中的奥秘。有了这种好奇心和探究热情,接下来的学习自然是事半功倍了。
二、创设“疑”境,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里之间制造出一种“不协调”,制造冲突,就可以为学生创造探究的空间和氛围,有的放矢地点燃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思考,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学生在“疑问—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思维的拓展和训练,迸发出睿智的火花,从而获取知识,增长能力。
例如:在学习“化学与健康”中有关蛋白质的知识时,可引入下列问题情境:
鸡蛋或鸭蛋储放在冰箱里时,怎样放置比较好?蛋的大头朝上还是朝下?是直立还是横放?为什么?
冷藏一段时间的鸡蛋或鸭蛋一旦出库放置是否更容易腐坏,为什么?
腌制的咸蛋在蛋黄表面会出现黄油,这是什么原因?
以上问题都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极易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还可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情,多对身边常见的现象进行思考,从而进一步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创设“忆”境,让学生的知识结构“活”起来
创设恰当的“忆”境,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同策略,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健全和丰富知识结构。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以“忆”启“新”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善于根据旧知识推测新知识,善于将新旧知识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联系与区别,善于将知识系统化;并且在这种比较、推理、归纳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相关能力也悄然得到锻炼和提高。久而久之,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不再是零散且杂乱无章的概念、原理的堆积,而是有秩有序的知识排列,是能为学生随心所用的“活”的知识网格。教学也就达到了“教为不教”,“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的终极目的。
例如: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忆总结: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如何选择原料?如何选择装置?如何收集和检验气体?解决以上问题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当学生对这些旧知识的回顾清晰明了时,对新知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学习自然水到渠成了。
当然,以上三境并非孤立,而是相互渗透,纵横交错的。无论教学情境形式如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活”。因为教师若只是把知识简单地罗列出来,叙述给学生听,这非常容易,你只需要大声朗读就行,亦或再进一步,抑扬顿挫地朗读,如此,学生所接受的不过是些干涩的文字。但,若把知识讲“活”,有声有色地讲,则学生所接受的就不再是简单而干巴德文字符号,而是精美的图画、优美的旋律、精彩的影片;是知识的熏陶、生活的启迪、探索的乐趣;是一种陶冶心灵的美的享受。精彩而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就是给那些简单的书面知识配上跳动的音符、绚丽的色彩、丰富的画面,就是赋予知识以生命,让知识“活”起来,在学生头脑中真正扎根、发芽、壮大。
正如余文森教授所说: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那么,就让我们共同努力,创设精彩的教学情境,为知识的传播和吸收制造出美味的汤,让课堂“活”起来。
我校特别关注教师的成长,为使我们的课堂能有声有色,真的“活”起来,学校要求每位教师都能设计有特色的优质教案,能上有活力的优质课。因此学校为教师创造各种条件,启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如:联片教研、网上教研、校内教研、组内教研等,为教师的成长发展铺路架桥。教师们通过观摩校内外名优教师的优质课,并结合自身的经验,撰写出有个性、有创新、有价值的情境导入案例,并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进而达到共同进步均衡发展。
概括起来,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让课堂“活”起来。
一、创设“意”境,让学生的兴趣“活”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出有意义的教学情境,借助拟人、类比等方法,通过图片展示、动画演示,新闻故事介绍等手段巧妙地将知识演绎出来,让学生一开始就觉得学习是件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事情,学生的兴趣必然会被立即调动起来。他们就会带着好奇、带着渴求情不自禁地投入学习,走进知识的王国。在这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活,他们会兴致盎然地投入学习,如饥似渴地消融知识,同化知识,学习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发自内心的自我追求,成为一种快乐有趣且有效有意义的活动。
例如:在讲酸碱的性质时,可通过魔术“无中生有”引入新课:先向学生展示一张白纸(事先处理过的),然后向白纸上喷洒无色液体A,纸上立刻出现一朵红花,再喷无色液体B,红花又消失了。此时不等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早已按捺不住内心的好奇了,他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恨不得马上弄清楚其中的奥秘。有了这种好奇心和探究热情,接下来的学习自然是事半功倍了。
二、创设“疑”境,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里之间制造出一种“不协调”,制造冲突,就可以为学生创造探究的空间和氛围,有的放矢地点燃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思考,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学生在“疑问—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思维的拓展和训练,迸发出睿智的火花,从而获取知识,增长能力。
例如:在学习“化学与健康”中有关蛋白质的知识时,可引入下列问题情境:
鸡蛋或鸭蛋储放在冰箱里时,怎样放置比较好?蛋的大头朝上还是朝下?是直立还是横放?为什么?
冷藏一段时间的鸡蛋或鸭蛋一旦出库放置是否更容易腐坏,为什么?
腌制的咸蛋在蛋黄表面会出现黄油,这是什么原因?
以上问题都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极易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还可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情,多对身边常见的现象进行思考,从而进一步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创设“忆”境,让学生的知识结构“活”起来
创设恰当的“忆”境,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同策略,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健全和丰富知识结构。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以“忆”启“新”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善于根据旧知识推测新知识,善于将新旧知识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联系与区别,善于将知识系统化;并且在这种比较、推理、归纳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相关能力也悄然得到锻炼和提高。久而久之,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不再是零散且杂乱无章的概念、原理的堆积,而是有秩有序的知识排列,是能为学生随心所用的“活”的知识网格。教学也就达到了“教为不教”,“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的终极目的。
例如: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忆总结: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如何选择原料?如何选择装置?如何收集和检验气体?解决以上问题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当学生对这些旧知识的回顾清晰明了时,对新知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学习自然水到渠成了。
当然,以上三境并非孤立,而是相互渗透,纵横交错的。无论教学情境形式如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活”。因为教师若只是把知识简单地罗列出来,叙述给学生听,这非常容易,你只需要大声朗读就行,亦或再进一步,抑扬顿挫地朗读,如此,学生所接受的不过是些干涩的文字。但,若把知识讲“活”,有声有色地讲,则学生所接受的就不再是简单而干巴德文字符号,而是精美的图画、优美的旋律、精彩的影片;是知识的熏陶、生活的启迪、探索的乐趣;是一种陶冶心灵的美的享受。精彩而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就是给那些简单的书面知识配上跳动的音符、绚丽的色彩、丰富的画面,就是赋予知识以生命,让知识“活”起来,在学生头脑中真正扎根、发芽、壮大。
正如余文森教授所说: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那么,就让我们共同努力,创设精彩的教学情境,为知识的传播和吸收制造出美味的汤,让课堂“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