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中非语言符号的应用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ber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访活动是新闻活动全过程的第一阶段,是有新闻价值的客观事实通过记者的感官和意识加工转化为记者的主观认识的过程。采访也是记者与被采访对象进行信息交流与分享的动态过程,从传播学角度讲,记者与采访对象交流与分享的是信息符号,除声音、语言外,还包括手势、姿势、表情等非语言符号的运用。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通过大量试验得出这样一个结果:“在信息的全部表达中,说话占7%,态度占38%,而表情动作占55%。”此结果反映的是人际交流中最初接触的规律,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最初接触时,信息的传播有90%以上是靠非语言方式实现的。“非语言的符号不容易系统地编成准确的语言,但大量不同的信息正是通过它们传给我们的。”因此,研究新闻采访中非语言符号的运用,对于提高采访质量意义重大。
  
  一、记者的非语言符号的应用
  
  记者是采访活动的主动者,应充分调动各种因素,获取新闻信息。采访中,记者巧妙地运用非语言符号,可以起到以下四种作用。
  1.赢得信任。进入采访阶段,记者的表现会使采访对象的心理发生“首因效应”。“首因效应”,也称“最初效应”,是人们交往中的第一印象。被采访对象会根据记者的非语言符号来判断是否接受采访或在多大程度上敞开自己的心扉。
  记者能否在最初的几分钟内以自身形象获取采访对象的信任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第一印象有助于双方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有助于采访活动的顺利进行。对方先看到的是你的外在形象,除了天生的外貌之外,得体的着装、和蔼的态度可以使对方对你产生好感。因此,高明的记者在采访前,不仅要了解被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还包括兴趣、爱好,以及某些特殊的情感和特殊的心理特征等,以便于用恰当的表情神态、语言行动影响对方,消除双方交流的心理隔阂,引导双方进入良好的沟通状态。
  2.表明态度。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某种姿势来表达自己的态度,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也需要利用身体动作来表达自己对新闻事件或采访者的态度,或同情,或怜悯,或赞叹,或反对,从而与采访对象产生心理共鸣。
  一代名记者穆青被人尊称为人民的记者,许多人向他讨教采访的技巧,他总是说:“有感情,没技巧。”穆青所说的没技巧,许多时候正是通过他的非语言符号来表达的。如,他采访植树模范潘从正,与他一起植树;他采访被打成“黑劳模”的任羊成,未等任羊成讲完自己的故事,他早已泪水盈眶……这种对劳动人民深深的感情,对采访对象充满尊敬的态度,不仅为他采访到许多真实感人的情况提供了可能,也为穆青与许多采访对象结下了深厚感情打下了基础。
  在电视媒体中,采访者通过体态语言,表明自己的态度,引起采访对象以及受众的心理认同,从而较好地完成电视采访节目的也不乏其例。比如,《焦点访谈》在1996年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播出的《走进麻风村》中,记者采访时主动与麻风病人握手。记者的态度和情感在这个小小的动作中得以充分体现,感受到这一切的不仅是麻风病人,还有观众。之后,这位记者说:“我和麻风病人握手就是想利用电视这种大众传媒最有效的方式消除人们对麻风病人的偏见和对麻风病的恐惧心理。”
  3.交流情感。眼睛、表情、手势等被称为体态语言,它有时能传达出比有声语言更为丰富的信息,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记者在与采访对象的交流中运用非语言符号,可以比较含蓄地表达情感,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使采访进行得更加顺利。如认真倾听的姿势,关注的眼神,善意的微笑等,传达给对方的是肯定的信息,对方得到这种反馈,就会更有兴致往下说、往下谈。而没有表情的面庞,怀疑的目光,意义双关的微笑,则会让对方感到不安,无意说出关键性的东西。
  4.获取信息。非语言符号还可以被用作强调记者希望引起采访对象注意的问题和细节。比如,在提问中,记者可以利用手势动作加强提问的语气,从而使采访对象注意到记者提问的要点,有时,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停顿,都对对方的心理起着微妙的作用。著名的主持人华莱士就有类似的经验:“我发现,在电视采访中,你可以做的唯一最有意思的事就是:提一个巧妙的问题,在对方答复之后,停止它三四秒钟,好像你还在等他再说点什么。你说怪不怪?对方会觉得有点窘迫,于是谈出更多的东西。”
  在现场播报评述中,节目主持人可以利用动作加强播报评述的力度,从而使观众注意到记者播报内容的重点。在其他各种场合的新闻采访中,记者同样可以利用自己的非语言动作引起采访对象的注意,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
  
  二、善于抓取被采访对象的非语言符号
  
  记者在采访中充分运用非语言符号的同时,还应注意观察被采访对象的非语言符号的运用,这是记者获得新闻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对研究人类传播的学者来说,无意中露出的非语言提示比有意给的有意思得多。……通过非语言方式给的信息,许多是来自内心深处的,难以压制。”人类学家霍尔教授告诉我们:“一个成功的交际者不但需要他人的有声语言,更重要的是观察他人的无声信号,并且能在不同的场合正确使用这种信号。”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不仅是采访者,也是一位观察者。某部队一位新闻报道员在迎接舰艇训练归来时,看到通信员递给舰长一封厚厚的信。舰长打开后只看了一眼,就急忙装上信,一丝情不自禁的微笑浮现在脸上。就这一丝微笑,被报道员看到了,经过进一步采访,了解到舰长与他妻子之间的许多故事,写出了一篇好稿子。
  记者在观察中,眼神、面部表情等体态语言和服饰等无声语言,与有声语言及形体语言,均传达着被采访对象的思想、个性、文化修养、艺术品位,记者在此观察得是否仔细,体现了记者采访能力的高低。2004年3月25日,英国首相布莱尔与利比亚总统卡扎菲进行会谈,一时被媒体誉为“破冰之旅”。然而,一些英国媒体却发出《卡扎菲没把布莱尔放在眼里》的报道,原来,一位记者抓住了会谈现场卡扎菲跷着二郎腿等“肢体语言”,报道了卡扎菲潜意识中对布莱尔的真实态度。
  因此作为一名记者,在日常观察中,要尽可能掌握这些知识,通过观察对象的身体语言,准确捕捉到对方最真实的情感和深层心理,并适时调整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符号,进而实现与采访对象自然、和谐的交流。
  (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
  编校:张红玲
其他文献
利用1958-2009年中国北方243个测站逐月降水资料,采用聚类分析和旋转经验正交展开方法,从年变化和年际变化的尺度,对中国北方降水进行了分区研究。按照降水年变化的相似性,将北方
本研究以甲醛为研究对象,通过MTT法确定甲醛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的剂量-反应关系,用彗星实验检测甲醛的遗传毒性,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不同剂量毒物刺激下revl、rev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