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党政领导干部应当逐级提拔。破格提拔干部必须从严掌握。”这有力地打消了当前群众对破格提拔的一些质疑。值得思考的是:破格提拔为什么会被质疑,如何来破解破格提拔中的问题呢?
一、“破格提拔”怪象及其原因分析
1.破格提拔容易催生政绩工程。政绩催生的动力有的来自想被破格提拔者,有的来自其上级领导。有的同志不满足于一步一个脚印地实干然后凭实绩得以升迁,觉得这样走常规道路速度太慢或难以达到期望的岗位。为了能在官场走得更快更顺利,他们把心思全用在快速出“政绩”上,无视当地经济社会实际和长远发展规划,急功近利,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只求快速出政绩,不管后果如何。另外,个别领导为了使自己“相中”的人能尽快“成长”,有意安排一些自己能掌控的“机遇”,让其牵头完成某项任务,其他人暗中协助,有了功劳全记在所“相中”的人身上。这样一来,“政绩”有了,破格提拔就有根有据了,遮人耳目。
2.破格提拔成为个别领导平衡照顾“关系户”、补偿“忠诚老下属”的金钥匙。在有的地方,个别领导除了工作需要按照文件政策提拔了一些干部,但由于主客观原因,对另外一些达不到选拔任用基本条件的“关系户”不能得罪,需要兼顾。为了平衡二者的关系,只有寻求破格提拔。也有个别领导对那些听自己的话、比较顺从、资历比较老、在一个工作岗位上时间长、乐于奉献且有一定成绩的人,又因职位有限,不能得到提拔或升迁,他们成了领导不能释怀的“心病”,总希望给他们一定的补偿,特别是个别老同志快到点了,以后提拔就没有机会了。虽然有年轻人很优秀,但考虑到年轻人来日方长,机会还多,出于照顾之心还是把机会先让给老同志。
3.“破格”的“格”走样。在破格提拔干部的实际操作中,个别领导为使自己欣赏的人得到提拔,对“格”潜心研究。这种“格”有如下几个特征:一是为一次性使用品。只适用于本次,以后不再是同一标准。因为每次破格提拔的“格”的条件和要求不同,缺乏可持续性。二是专为某人量身定制,具有排他性。因人而设“格”,只有某人最适合,其他人都不恰当。三是“格”的随意性很大。由个别领导设定,体现其意图,而不是领导集体的意思,从中可以透视官场的“潜规则”。四是这种“格”要能遮人耳目。他们相中的人选早已内定,设“格”只是为了避嫌而已。
二、破解“破格提拔”怪象的路径选择
1.“格”的制定应该具有科学性。一是破格只是正常提拔的有益补充,不能过于频繁,这是前提条件。二是请专业人士把脉,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科学制定破格的“格”。三是“格”要具有可持续性。让它成为想干大事者努力的目标。四是要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2.把破格者的个人情况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公示。一是充分利用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把破格者的个人资料公之于众。公布的内容应该包括破格者身份、家庭主要社会关系、年龄、学历、经历、工龄、党龄、主要业绩等方面,看是否真实,有无造假情形。二是畅通意见反馈渠道。如组织部开辟专用热线电话、破格提拔反馈意见箱,当地政府网开辟破格提拔意见窗口等,全方位收集意见和建议,接受民众的监督。对那些民意不高的,坚决不能破格提拔。
3.多方分析考察破格者的业绩。突出的业绩是破格提拔的重要凭据,一定要理性对待、科学分析。一是看其业绩是否有违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如果单纯为了业绩而业绩,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无益,甚至有害,这样的业绩是片面的,不能作为破格的依据。二是看业绩是否为破格者真实才能的体现。组织部门应该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开通热线电话、调查问卷、座谈等方式采集资料,邀请有关专业人士分析采集到的数据,对破格者的业绩进行科学的评判,由此决定是否破格。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可以初步判定破格者的发展方向,以供组织人事部门参考,将其安排最合适的岗位上。三是看其业绩是否有炒作的嫌疑。
4.对破格者实行缓冲上任制度和退出机制。破格者到一个新的岗位,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角色转变和心理调适,不是件容易的事,他们通常有本領恐慌、无从下手的感觉。可以采取如下方式:一是对破格者实行缓冲上任制度。如实行“老带新”,由原来职务的领导带动一两个月,以便破格者快速进入角色。在基本熟悉套路后,原有领导马上撤离,这样不至于出现工作断档的局面。二是对破格者实行弹性退出机制。到一个新的岗位,如果一年内群众意见大,工作毫无起色,对这样的破格者应该实行清退。有进有退,破格者才能感到压力,自觉为人民群众服好务。
5.建立破格提拔责任追究制度。对破格提拔不按程序操作、考察不严格、用人失误的领导及其相关人员,一律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群众反映不良的,一经查实,采取降职或免职处分。如果干部群众反映强烈、影响极坏,则处以开除公职;是党员者,实行双开。这样,可以震慑个别以身试法者,使破格提拔走上正轨。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石柱县委党校,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责编/赵哲)
一、“破格提拔”怪象及其原因分析
1.破格提拔容易催生政绩工程。政绩催生的动力有的来自想被破格提拔者,有的来自其上级领导。有的同志不满足于一步一个脚印地实干然后凭实绩得以升迁,觉得这样走常规道路速度太慢或难以达到期望的岗位。为了能在官场走得更快更顺利,他们把心思全用在快速出“政绩”上,无视当地经济社会实际和长远发展规划,急功近利,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只求快速出政绩,不管后果如何。另外,个别领导为了使自己“相中”的人能尽快“成长”,有意安排一些自己能掌控的“机遇”,让其牵头完成某项任务,其他人暗中协助,有了功劳全记在所“相中”的人身上。这样一来,“政绩”有了,破格提拔就有根有据了,遮人耳目。
2.破格提拔成为个别领导平衡照顾“关系户”、补偿“忠诚老下属”的金钥匙。在有的地方,个别领导除了工作需要按照文件政策提拔了一些干部,但由于主客观原因,对另外一些达不到选拔任用基本条件的“关系户”不能得罪,需要兼顾。为了平衡二者的关系,只有寻求破格提拔。也有个别领导对那些听自己的话、比较顺从、资历比较老、在一个工作岗位上时间长、乐于奉献且有一定成绩的人,又因职位有限,不能得到提拔或升迁,他们成了领导不能释怀的“心病”,总希望给他们一定的补偿,特别是个别老同志快到点了,以后提拔就没有机会了。虽然有年轻人很优秀,但考虑到年轻人来日方长,机会还多,出于照顾之心还是把机会先让给老同志。
3.“破格”的“格”走样。在破格提拔干部的实际操作中,个别领导为使自己欣赏的人得到提拔,对“格”潜心研究。这种“格”有如下几个特征:一是为一次性使用品。只适用于本次,以后不再是同一标准。因为每次破格提拔的“格”的条件和要求不同,缺乏可持续性。二是专为某人量身定制,具有排他性。因人而设“格”,只有某人最适合,其他人都不恰当。三是“格”的随意性很大。由个别领导设定,体现其意图,而不是领导集体的意思,从中可以透视官场的“潜规则”。四是这种“格”要能遮人耳目。他们相中的人选早已内定,设“格”只是为了避嫌而已。
二、破解“破格提拔”怪象的路径选择
1.“格”的制定应该具有科学性。一是破格只是正常提拔的有益补充,不能过于频繁,这是前提条件。二是请专业人士把脉,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科学制定破格的“格”。三是“格”要具有可持续性。让它成为想干大事者努力的目标。四是要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2.把破格者的个人情况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公示。一是充分利用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把破格者的个人资料公之于众。公布的内容应该包括破格者身份、家庭主要社会关系、年龄、学历、经历、工龄、党龄、主要业绩等方面,看是否真实,有无造假情形。二是畅通意见反馈渠道。如组织部开辟专用热线电话、破格提拔反馈意见箱,当地政府网开辟破格提拔意见窗口等,全方位收集意见和建议,接受民众的监督。对那些民意不高的,坚决不能破格提拔。
3.多方分析考察破格者的业绩。突出的业绩是破格提拔的重要凭据,一定要理性对待、科学分析。一是看其业绩是否有违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如果单纯为了业绩而业绩,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无益,甚至有害,这样的业绩是片面的,不能作为破格的依据。二是看业绩是否为破格者真实才能的体现。组织部门应该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开通热线电话、调查问卷、座谈等方式采集资料,邀请有关专业人士分析采集到的数据,对破格者的业绩进行科学的评判,由此决定是否破格。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可以初步判定破格者的发展方向,以供组织人事部门参考,将其安排最合适的岗位上。三是看其业绩是否有炒作的嫌疑。
4.对破格者实行缓冲上任制度和退出机制。破格者到一个新的岗位,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角色转变和心理调适,不是件容易的事,他们通常有本領恐慌、无从下手的感觉。可以采取如下方式:一是对破格者实行缓冲上任制度。如实行“老带新”,由原来职务的领导带动一两个月,以便破格者快速进入角色。在基本熟悉套路后,原有领导马上撤离,这样不至于出现工作断档的局面。二是对破格者实行弹性退出机制。到一个新的岗位,如果一年内群众意见大,工作毫无起色,对这样的破格者应该实行清退。有进有退,破格者才能感到压力,自觉为人民群众服好务。
5.建立破格提拔责任追究制度。对破格提拔不按程序操作、考察不严格、用人失误的领导及其相关人员,一律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群众反映不良的,一经查实,采取降职或免职处分。如果干部群众反映强烈、影响极坏,则处以开除公职;是党员者,实行双开。这样,可以震慑个别以身试法者,使破格提拔走上正轨。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石柱县委党校,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责编/赵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