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玉米价格创下新高,这再次提醒我们,相比人口增长和食品结构的改变,全球粮食产量一直相对平稳,加上水资源和土壤肥力的减退,以及气候变化导致的早期效应,因此全球粮食生产及供给将遭遇严重考验。
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之后世界范围内的货币宽松政策对食品价格的影响如何还不清楚。粮价对天气特别敏感,人们正越来越担心,粮食供应将成为比石油供应更持久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因为食品是消费中最缺乏弹性的部分。一旦发生恶性通胀,情况会更加糟糕。
玉米价格偏离理性
今年以来,干旱的情况一直困扰着美国中西部,严重损害了美国的玉米产量。市场已经清楚地反应了出来——近期玉米价格暴涨。但是干旱和作物价格的上涨匹配吗?
玉米供应的预期令人失望,最近美国的作物和农民调查报告反映了这点。供应量下降18.2亿蒲式耳至129.7亿蒲式耳。然而,供应量下降12.3%,并不足以匹配玉米价格在过去一个月内上涨近50%。假设玉米的需求量不变,根据旱灾损失调整后的供需平衡价格约为每蒲式耳7.10美元,比目前的价格明显要低。
除了这种定价的偏离,其他基本因素也有利于玉米价格的下降。中西部的天气情况正在改善,由于暴雨的降临,爱荷华州、伊利诺伊州和内布拉斯加州的高温平均会下降10摄氏度。另外,由于预期饲料价格上涨,农民提前宰杀牲畜,减少的牲畜数量将减少对玉米的长期需求;另一方面,巴西甘蔗乙醇成为更具成本优势的乙醇生产方法,这会大大降低美国对玉米乙醇的需求。
总体而言,由于市场对美国中西部干旱影响的夸大和恐惧,玉米价格已经偏离其合理值。
粮价背后的政治巧合?
上世纪60年代前后的绿色革命对粮食影响颇深,它使粮食生产和化肥燃料有了直接关联。现代食品生产依赖农药、化肥、机械、干燥系统、远程运输、运输包装以及冷冻。所有的环节都依赖燃料能源,而现代种子品种需要更多的水,这就需要更复杂的灌溉,又需要更多的化石燃料,并加剧了原有的供水紧张。据专家预测,制造热量为1卡路里的食品,需要耗费6到10卡路里的化石燃料。
而现在,食品被转化为能源,这加剧了原有的食品供应紧张。在美国约有40%的玉米作物被用作生物能源,而在全球范围内,生物燃料耗费的粮食和植物油分别为6.5%和8%。于是油价的上涨和下跌与粮食价格波动就变得更加紧密了。
最近全球崩溃的理论泛滥,而全世界达成的共识是,2010年年底以来发生在中东、北非等地的革命,是粮食价格高涨的因素之一。
食物是消费中最缺乏弹性的部分。像石油一样,价格上涨拉动了其他消费品价格的上涨,从而导致裁员、失业以及违约。在那些最发达的国家,约有10%的可支配收入花在食品上,但在其他的很多地区,其食品消费占到家庭可支配收入的50%以上。
金融、石油和食品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这几个市场直接的相互依存关系越强,不稳定的风险就越大。美国大规模的量化宽松政策推动了全球商品泡沫,该影响已经施加在了全球粮食市场上。换句话说,来自美国的压力,让中东和北非的公民流离失所。
食品一直是社会福利和社会和平的中流砥柱。自金融危机以来,粮农组织给出的食品价格指数以及政治和社会动乱的爆发次数之间有较大的相关性。2007年年末到2008年是食品价格的第一个高峰,其食品价格指数从2004年的100点,上升到2008年的220点以上,在该段时间里集中爆发了索马里、印度、莫桑比克、也门、埃及等12个国家发生了暴动;2009-2010年是世界粮价的一个低谷,也是世界相对和平的时期;但到了2010年末和2011年,粮价又进入了一段高峰时期,食品价格指数几近240点,埃及、利比亚、也门等16个国家集中发生了暴乱,而暴乱的规模远较2008年的高峰大,暴乱次数也上了一个数量级。总的来说,金融危机以来,在食品价格达到一定的高点之后,社会暴乱发生的次数和规模对食品价格更加正相关。
食品价格上涨的一个后果是导致了利比亚的革命,结果使得全球经济每天少了近两百万桶高品质油的供给。因此,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平均超过100美元/桶,全球经济堪忧,许多大的经济体的增长开始失速。从这个角度看,量化宽松政策暂时取代了银行的风险,转化为了高油价和高食品价格,进而对实体经济产生长远的革命性影响。
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通过食品价格的传导,引致中东、北非等地的革命潮,这看似天马行空的想法却成了最终的事实。
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之后世界范围内的货币宽松政策对食品价格的影响如何还不清楚。粮价对天气特别敏感,人们正越来越担心,粮食供应将成为比石油供应更持久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因为食品是消费中最缺乏弹性的部分。一旦发生恶性通胀,情况会更加糟糕。
玉米价格偏离理性
今年以来,干旱的情况一直困扰着美国中西部,严重损害了美国的玉米产量。市场已经清楚地反应了出来——近期玉米价格暴涨。但是干旱和作物价格的上涨匹配吗?
玉米供应的预期令人失望,最近美国的作物和农民调查报告反映了这点。供应量下降18.2亿蒲式耳至129.7亿蒲式耳。然而,供应量下降12.3%,并不足以匹配玉米价格在过去一个月内上涨近50%。假设玉米的需求量不变,根据旱灾损失调整后的供需平衡价格约为每蒲式耳7.10美元,比目前的价格明显要低。
除了这种定价的偏离,其他基本因素也有利于玉米价格的下降。中西部的天气情况正在改善,由于暴雨的降临,爱荷华州、伊利诺伊州和内布拉斯加州的高温平均会下降10摄氏度。另外,由于预期饲料价格上涨,农民提前宰杀牲畜,减少的牲畜数量将减少对玉米的长期需求;另一方面,巴西甘蔗乙醇成为更具成本优势的乙醇生产方法,这会大大降低美国对玉米乙醇的需求。
总体而言,由于市场对美国中西部干旱影响的夸大和恐惧,玉米价格已经偏离其合理值。
粮价背后的政治巧合?
上世纪60年代前后的绿色革命对粮食影响颇深,它使粮食生产和化肥燃料有了直接关联。现代食品生产依赖农药、化肥、机械、干燥系统、远程运输、运输包装以及冷冻。所有的环节都依赖燃料能源,而现代种子品种需要更多的水,这就需要更复杂的灌溉,又需要更多的化石燃料,并加剧了原有的供水紧张。据专家预测,制造热量为1卡路里的食品,需要耗费6到10卡路里的化石燃料。
而现在,食品被转化为能源,这加剧了原有的食品供应紧张。在美国约有40%的玉米作物被用作生物能源,而在全球范围内,生物燃料耗费的粮食和植物油分别为6.5%和8%。于是油价的上涨和下跌与粮食价格波动就变得更加紧密了。
最近全球崩溃的理论泛滥,而全世界达成的共识是,2010年年底以来发生在中东、北非等地的革命,是粮食价格高涨的因素之一。
食物是消费中最缺乏弹性的部分。像石油一样,价格上涨拉动了其他消费品价格的上涨,从而导致裁员、失业以及违约。在那些最发达的国家,约有10%的可支配收入花在食品上,但在其他的很多地区,其食品消费占到家庭可支配收入的50%以上。
金融、石油和食品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这几个市场直接的相互依存关系越强,不稳定的风险就越大。美国大规模的量化宽松政策推动了全球商品泡沫,该影响已经施加在了全球粮食市场上。换句话说,来自美国的压力,让中东和北非的公民流离失所。
食品一直是社会福利和社会和平的中流砥柱。自金融危机以来,粮农组织给出的食品价格指数以及政治和社会动乱的爆发次数之间有较大的相关性。2007年年末到2008年是食品价格的第一个高峰,其食品价格指数从2004年的100点,上升到2008年的220点以上,在该段时间里集中爆发了索马里、印度、莫桑比克、也门、埃及等12个国家发生了暴动;2009-2010年是世界粮价的一个低谷,也是世界相对和平的时期;但到了2010年末和2011年,粮价又进入了一段高峰时期,食品价格指数几近240点,埃及、利比亚、也门等16个国家集中发生了暴乱,而暴乱的规模远较2008年的高峰大,暴乱次数也上了一个数量级。总的来说,金融危机以来,在食品价格达到一定的高点之后,社会暴乱发生的次数和规模对食品价格更加正相关。
食品价格上涨的一个后果是导致了利比亚的革命,结果使得全球经济每天少了近两百万桶高品质油的供给。因此,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平均超过100美元/桶,全球经济堪忧,许多大的经济体的增长开始失速。从这个角度看,量化宽松政策暂时取代了银行的风险,转化为了高油价和高食品价格,进而对实体经济产生长远的革命性影响。
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通过食品价格的传导,引致中东、北非等地的革命潮,这看似天马行空的想法却成了最终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