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与汪精卫:恩怨情仇何知晓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d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学良和汪精卫同是民国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二者都是年纪轻轻就声名鹊起,一個是统领千军万马、叱咤风云的少帅;一个是“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的民主革命者。在其后的发展中,一个被铭刻于历史的纪念碑上,赢得亿万民众的尊敬;一个则被钉在民族的耻辱柱上,遭到世人的唾骂。两个出身、经历、追求和信仰都不相同的人物,却因时运与机缘,演绎了一段恩怨情仇。
  “年轻时我最佩服汪精卫”
  汪精卫,1883年生于广东三水,本名兆铭。“精卫”是他在《民报》上发表文章时所使用的笔名,取自“精卫填海”。汪精卫少时生得眉清目秀,后来曾一度被列为民国“四大美男”之一。他于1902年春考中秀才,1904年又考取了官费留日生,东渡日本政法大学留学。在日本,他开始投身革命,并成为孙中山最得力的助手。孙中山病危时,其著名的《总理遗嘱》就是由汪精卫代笔起草的。
  1910年,年仅27岁的汪精卫置生死于度外,刺杀溥仪的父亲、摄政王载沣。虽然暗杀失利,身陷大狱,却因此闻名天下。“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汪精卫在狱中写的这首诗,悲壮动人、脍炙人口,被传诵一时,激励了很多有为青年投身到资产阶级革命中。
  汪精卫口才极佳,他的演讲极具煽动力。在南洋演讲时,有一个华侨巨富的女儿名叫陈璧君,为其所动,从此弃学离家,汪精卫去哪,她跟到哪,只为聆听汪的精彩演说。汪精卫也为陈璧君的如此痴情所动,后与之结为连理。
  对于这么一位叱咤一时的风云人物,张学良也早就想一睹他的风采,只是苦于没有机会。到了1921年,为了联合反直,奉粤之间往来频繁,汪精卫作为孙中山的使者,曾6次来奉天,张学良才与汪精卫有了初步接触。
  汪精卫第一次到奉天,曾举行过一次讲演。张学良听到汪精卫那条理清楚、慷慨激昂的现场版演讲时,全身热血沸腾,完全被这位年轻的革命家折服了。此后,每次汪精卫到奉,张学良都登门拜访,促膝相谈。谈得越多,了解得越深,张学良对汪精卫的钦佩之情就越深。
  多年后,张学良回忆说:“年轻时我最佩服汪精卫!”此话并非虚言。客观地说,汪精卫对张学良民主爱国政治思想的形成曾起过积极的影响。
  中原大战“伤”了汪精卫
  此后,张学良一路攀升,最终荣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之职。而汪精卫却在政权的争夺中败于蒋介石之手,甚至一度出走香港。
  其实,在国民党内论资历与名望,以及与孙中山的个人关系,汪精卫都超过蒋介石。1925年改组大元帅府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时,汪精卫还以全票当选为国民政府主席。但由于军权掌握在蒋介石手中,没过多久,他就落了下风。
  此外,汪精卫败于蒋介石,还有他个性的原因。汪精卫不贪钱财、不近女色,与他周围的污浊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汪精卫对自己的部下要求很严,从不搞“封官许愿”,由于跟他捞不到什么好处,愿意跟随他的人就很少。另外,汪精卫讨厌拜把子那一套,蒋介石曾两次给汪精卫送去兰谱,希望和汪精卫结为“拜把兄弟”,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作为国民党内资深的元老级人物,无论是从资历、声望、理论水平还是政治经验等诸方面综合来看,汪精卫仍不失为蒋介石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因而,在反蒋的军阀们想拧成一根绳讨伐蒋介石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汪精卫。于是,张发奎于1929年9月17日在湖北率先发表《拥汪讨蒋宣言》,电请汪精卫回国。
  汪精卫回国后,以“中国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监委员联席会议”的名义发布命令,分别委任阎锡山、冯玉祥、张发奎、唐生智、石友三、胡宗锋、何键、李宗仁为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路军总司令。他一人统领这些反蒋大军,一时声势极盛。
  但这支七拼八凑的队伍内部矛盾错综复杂,指挥不灵,步调不一。不到半年,汪精卫的反蒋大军就被蒋介石各个击破或收买瓦解。
  到了1930年初,“中原大战”正式爆发后,阎锡山电请汪精卫北上主持党务。汪精卫在北平组织“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并被奉为“扩大会议”的领袖。此后不久,汪精卫、阎锡山等人又成立了反蒋国民政府。为争取东北军这一强大的力量,汪精卫又是去电又是派人,并应允优越条件,期望张学良能站在自己这边。
  面对当年的偶像,张学良或许心中会有一丝别样情怀,但面对是支持国家统一,还是助力纷争乱战的选择,张学良最终站在了蒋介石一边,十万东北军进关,武装调停中原大战。当得知张学良已经出兵助蒋,汪精卫呆立无语,于20日匆匆离开北平。
  张学良的选择,让汪精卫痛失难遇的一次倒蒋机会。此后,他便对这位东北少帅产生了难以化解的怨恨。
  北平交恶反目成仇
  1932年初,汪蒋二人再度释怨,重新合作,汪精卫就任行政院院长之职。这一时期,他对日采取“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方针。淞沪抗战正酣之际,汪精卫曾商请坐镇北方的张学良进兵热河,以牵制日军。但张学良却以“巩固后方”为辞,拒绝了汪的要求,让汪精卫很是不悦。
  此后不久,汪精卫偕宋子文飞抵北平,与张学良进行了一次长谈。之后,二人交恶,甚至掀起一轮互相攻击的电报战。
  对于这次会谈的内容,过去从未披露过,史家也难知其真相。在沉淀了几十年之后,张学良终于自揭谜团:“汪精卫对我说,现在,你的军队应该跟日本人打一下。我就问他,是真打吗?你中央是不是有所准备、有所办法?如果没有,打一下结果会怎样?一定打败!那你为什么要打呢?他说,现在外面的压力太大,南京政府受不了啦,你呀,军队动一动,跟日本人打一打,就可以了。你要是不这样,政府恐怕就维持不住了。打一下,可以先平息一下国内反对的声浪。我说,汪先生,你这是在说什么话?让我的部下打一下,让我的部下拿生命来换你们的政治生命?我张学良从来没有靠牺牲我部下的生命,来换取我的政治生命。为这事,你中央政府也好,你也好,都别来找我!”
  当时,宋子文陪汪精卫一起去的。在张学良拒绝以后,汪精卫十分气愤,说:“我一个行政院长这么大地位来跟你谈。”张学良说:“不能因为你行政院长来了,我就把我部下牺牲多少维持你的政治生命。咱们有良心的人不做这个。你既然是政府的人,要打就下命令,何必跟我商量?你跟我商量当然就是有余地。你跟我商量,让我自动来主持这事,政府不负责任,我不走这路。”
  张学良还揭露:“我当时就看出这个人(指汪精卫)没人格。我从前非常佩服他,后来他做了没人格的事。这个人,胡汉民说他的一句话很有意思,那时他还没失败。我出国回来,到香港去见胡先生。胡汉民这个(人)非常好,很会说笑话,他说个小故事骂了两个人,一个是汪先生,一个是蒋先生。他说:‘汪精卫当年在总理孙中山孙先生面前专办外交,办外交的人是不说真话的。汪精卫就是习惯了,跟谁也不说真话了。’汪说:‘我在总理面前是乱说话的,什么话都说,养成一个坏习惯,总理能饶恕我。现在我说出毛病来了。’这个话很有意思。”
  (摘自《兰台世界》,肖建杰/文,《张学良口述历史》,唐德刚著,中国档案出版社)
其他文献
生于危难  1937年7月底,随着北平、天津和河北其他地区的相继沦陷,华北的大片领土落入敌手。从1941年3月到1942年底,日军为了巩固其统治,在整个华北地区推行了全面实行法西斯统治的治安强化运动。面对敌人疯狂的“蚕食”和“扫荡”,地处冀中平原的冀中根据地也受到了威胁,形势岌岌可危。为了扭转不利局面,从1941年6月起,华北八路军先后派出“武装工作团”和“武装宣传团”等小分队,打入敌占区后方,宣
期刊
孔东梅是毛泽东的外孙女,也是毛家第三代里唯一的女孩。其母亲是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女儿李敏,是贺子珍为毛泽东所生的六个孩子中唯一留在身边的。  1996年,孔东梅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进入了泰康人寿保险公司。她去的时候泰康人寿刚刚开始创建,几乎每天都得忙到晚上八九点钟才能回家。她在办公室做行政,从端茶倒水打杂做起,几乎在各个部门都干过。1999年,孔东梅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国际传播与媒体研究硕士
期刊
1949年7月,陈炎清军前受命,率领49名干部,昼夜兼程,向湘西挺进。他在湘西工作了5年,以伤残之躯走遍了湘西的山岭,为湘西剿匪建政、发展地方武装、捍卫新生的人民政权、保卫农村民主改革,建立了不朽功勋。1954年,陈炎清离开湘西,但在他的身后却留下了一串串的故事,各族群众口耳相传,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早年被白求恩称为“最坚强的硬汉”  陈炎清1929年参加革命。大革命时期,他屡立战功,是红
期刊
卓玥是邓榕的独生女,邓小平的外孙女。她16岁去美国留学,在那里读完高中、大学。在美国,卓玥会在课余时间去做义工,比如在敬老院陪老人读书,帮他人照看孩子等,也参加过一些慈善活动。毕业前,她还在“希望工程”打过工,在山西学校教过书。  卓玥从小对慈善事业有着特殊的感情,这与家庭的熏陶有很大关系。在卓玥眼里,爷爷(邓小平)通常不讲大道理,都是用实际行动来影响大家———他和奶奶卓琳经常给“希望工程”捐款,
期刊
陈晓丹出生于上海,是国家发展开发银行董事长陈元的千金,中共元老陈云的孙女。  自小向“学霸”看齐的陈晓丹,本科就读于美国杜克大学经济系,学习优秀的她在当地的华人圈小有名气。本科毕业后陈晓丹任职于摩根士坦利纽约总部,担任金融分析师。3年后考入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  陈晓丹遗传了母亲的美丽基因,生而甜美动人。幼时的她利落的短发倍显活泼可爱,待到少女初成长时,面庞柔润,眉目清秀,十分漂亮。  2006年
期刊
曾任四川省北川县副县长  兰辉始终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用生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好干部,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心系群众、为民尽责的公仆情怀,自觉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更好发挥表率作用。  ———2013年9月22日习近平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向兰辉学习  车子无法通行的地方就步行  兰辉,1965年4月出生在北川县曲山镇一个普通的回族家庭,1
期刊
朱新华是朱德唯一的孙女,为解放军总医院干休所门诊部主任。作为伟人的孙女,她的特殊身份令很多人羡慕。但多年来,她只把自己看作普通一兵。  1970年,只有16岁的朱新华入伍,被分配到广州部队医院当卫生员。  当时的工作需要她给一些病人端屎倒尿,这让年轻的朱新华很难接受。于是,她给爷爷写了封信,想利用关系调动一下工作。但爷爷没有答应,在回信中鼓励她工作要从最基层做起,才能好好锻炼自己,成为有用之才。正
期刊
邓小平之孙邓卓棣出生于美国,但他没有选择西化之路,他在媒体的揣测和传闻中回到了中国,追寻祖母和父亲的足迹,进入北大,完成本科学业后才选择去大洋彼岸。2007年,22岁的邓卓棣从北大法律系毕业,前往美国杜克大学,一年后获得法学硕士学位,并获得律师事务所的工作资格,伟凯律师事务是2009年全球第十大律师事务所,邓卓棣在伟凯律师事务所工作了两年左右。  2013年5月3日,邓卓棣被报道担任广西百色市平果
期刊
两岸密使活动,始于蒋介石在台主政时期。1950年5月,在蒋介石授意下,蒋经国指派李次白前往上海会见上海市长陈毅,试探和谈的可能性。但此后朝鲜战争爆发,李次白留在了大陆。朝鲜战争结束后,北京对台展开和平攻势,蒋经国选中新加坡《南洋商报》驻香港特约记者曹聚仁前往北京。但蒋介石决定多派一名更有分量的密使———“立法委员”、国民党候补中央委员宋宜山前往北京。由于宋宜山写给蒋介石的书面报告,对大陆成就赞扬颇
期刊
【1900- 1972,浙江兰溪人,民国著名记者、作家】  建国后,到底是谁首先提出“第三次国共合作”,到底是谁向海外报道了这一讯息?要回答这一问题,不能不提到一位重要的神秘的传奇人物———被周恩来总理誉为“爱国人士”,曾为国共两党领袖共同奉为“座上宾”的“两岸密使”曹聚仁先生。  游船上密会香港来客  上世纪50年代,国民党退踞台湾,海峡两岸形成了隔海相望的政治格局,很多人愿意为国共两党牵线搭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