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一节地理公开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us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课时以西气东输为案例,探究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过程以地理空间尺度思想为指导,探讨西气东输对全国的宏观意义及对调出区、沿线与调入区的具体意义。整个教学过程注重方法迁移,理论模型构建,渗透可持续发展观念,升华人文情感。
  关键词:西气东输;教学设计;资源跨区域调配
  一、 课堂回顾
  [课前准备]提供西气东输对区域地理环境影响相关图表、文字材料等;对学生进行分组;指导学生准备工作。
  [视频导入]播放视频《行走在西气东输的大道上》,在音乐背景下欣赏西气东输一路创造的繁荣、绿色与和谐。
  [过渡]西气东输,一条横跨祖国的巨龙,架起东西部的绿色桥梁;它从古海大道到江南水乡,所到之处冉冉风采映红山川。今天大家一起探讨西气东输带来的和谐与绿色——西气东输的意义。
  [探究1]
  主题:从全国尺度探讨西气东输的宏观意义
  (说明:在教师引导下逐步得出结论。)
  结论:从国家层面看:天然气源头在西部,市场却在东部沿海,这一严重供需不平衡是西气东输得以产生的现实基础。东西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再加上中央政府调控,得以发挥资源最大效益,实现能源的供需平衡,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和谐共赢,这是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最终目的,也是区域发展的主题。
  [过渡]从调出区、沿线、调入区三个空间阐述西气东输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具体影响。
  [探究2]
  主题:分析西气东输对调出区(西部地区)的影响。
  (说明:自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由教师板书展示结果。)
  思考:按照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将分析的结果分类。
  结论: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某一区域影响(如西部地区),从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方面出发: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从积极与消极辩证角度开展,具体分析方法如图:
  [过渡]结合对调出区(西部)的分析,可将方法迁移到沿线地区与调入区(东部)。
  [探究3]
  主题:分析西气东输对沿线地区与调入区(东部地区)的影响。
  (说明:由于沿线途径地区较多,选取河西走廊与华北平原两个有显著差异的地区为代表。)
  探究途径:分两组代表沿线地区和东部地区,阅读材料,小组合作探究并展示结果。
  结论:板书展示西气东输对西部、沿线地区及东部的影响。
  [思考]比较西气东输对西部、沿线地区及东部影响的异同点。
  结论:西气东输对西部(调出区)侧重把能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对东部(调入区)侧重缓解能源短缺,优化能源结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西气东输对西部、沿线及东部均带动环境改善、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可持续发展。
  [理论构建]
  多媒体展示分析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影响的理论框架(从调出区、沿线、调入区和国家两个空间尺度,从利与弊辩证角度分析西气东输环境、经济与社会效益)。
  [过渡]西气东输是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一个缩影,而上述方法只是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影响的一般法则,我国有南水北调、西电东送等工程,不同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均有其特殊性。
  [迁移运用]展示家乡案例——皖电东送材料,分析皖电东送的意义。
  二、 几点思考
  (一) 关注地理尺度、培养空间视角
  地理必修三以“区域”为载体,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阐述如何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陈静生、蔡运龙等人认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个综合性研究课题,包括不同认识层次,不同空间尺度,也包括自然与人文诸多要素”。该句话揭示地理空间尺度思想是区域地理核心思想之一,尤其在必修三地理描述、地理分析、地理问题解决等问题教学中有深刻体现。
  (二) 注重方法迁移、构建理论模型
  《必修三》以区域为载体,运用案例形式呈现,以说明不同区域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存在着不同的问題,应采用不同的对策和措施。这一模块侧重案例教学,以案析理,由理及案,更侧重方法迁移,理论框架构建,旨在把方法教给学生。
  本课时在分析西气东输对具体某一区域影响中,先以西部地区为例,从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出发,且深入挖掘该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的内涵与切入点,分析过程从积极与消极两个角度辩证展开。
  (三) 渗透地理情感、升华人文情怀
  我们应把地理情感渗透地理课堂,赋予学生更高的人文精神,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也是地理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真谛。
  在分析西气东输对地理环境影响过程中,由《行走在西气东输的大道上》进入课堂,展现西气东输蜿蜒八千里,创造一路和谐与繁荣,这不失为一部祖国的繁荣见证史。然后从宏观角度出发,展现西气东输这一宏伟工程促进我国不同区域的和谐发展,再者从可持续发展三个内涵为切入点,探究西气东输的影响。在分析每一方面利弊过程中,强调国家在西气东输建设中对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实施“给戈壁多留点绿地,给动植物一片蓝天的”绿色计划,旨在帮助学生升华人文情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参考文献:
  [1] 陈澄,樊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 戴敖锁.基于地理空间尺度思想——高中区域地理教材优化[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02):26-29.
  作者简介:黄景,安徽省蚌埠市,蚌埠铁路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信息時代的飞速发展,为初中英语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文章从“互联网 ”个性化学习、创新作业形式、展示学习平台、转变评价方式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教师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初中生的英语学习。  关键词:互联网;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实践探索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改变了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摘要:《电工技术》课程是我院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的技术平台共享基础课程。本文结合课程设置的特点,利用信息化平台采用了抛锚式的教学模式,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关键词:抛锚式电工技术;信息平台;课程  我院的《电工技术》课程面向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大一学生。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是湖南省特色示范专业群,包括机电一体化技術电气自动化等五个专业。五个专业的相
摘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动作示范是最常用、最直观的一种教学方法。运用动作示范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并掌握运动技能,达到动作的自动化,大幅度提高运动水平。小学生年龄较小,思维能力较低,领悟参透能力相对较弱,观察模仿能力却很强,因此,动作示范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动作示范;小学体育;教学;运用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动作示范是最常用、最直观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指教师通过具体的动作示范,让学生在没有
摘要:课堂是对教学活动造成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将以《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为案例展开研究,结合相关课题,全面分析在高中政治课堂中,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希望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我国高中政治课堂的改革提供更有效的帮助,为构建新型高中政治课堂奠定良好基础,下文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展开更为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政治课堂;融合  何谓高效的政治课堂教
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体育课程标准》,以“健康第一”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理念,本着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主,站在低年级学生的角度和立场,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心理活动,
摘要:科技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前进。然而就当下互联网的规划及其拓展的现实运用状况而言,依旧暴露出不少问题,而怎样满足互联网路各个节点通讯所需的基础上,挑选出能够提高互联通信效率的计算机互联网路由的运作效率。本论文分析了计算机网络路由选择数学模型,介绍进化计算方法,最后分析的是改进量子的计算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互联网;路由选择;改进量子;计算方法  一、 引言  
摘要:近些年,国家对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的重视程度正在逐步增强,学校合理地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组织了各式各样的体育运动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文章将会根据足球运动目前在校園内的发展状况,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办法,希望可以对校园足球运动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校园足球;发展现状;解决方案  体育课在中小学校园里普遍受重视程度不高,学校更加侧重于文化课程的教育。为了改善这类情况,教育部
摘要:恐惧心理是学生在体育课程中客观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对学生体育课程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平时多年的教学实践研究,一直致力于寻求体育教学中中学生如何克服恐惧心理的方法,最大限度地缓解直至消除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恐惧心理,从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课;恐惧心理;克服方法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体育教学是改善和发展中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方
摘要:体育教学在小学教育体系中占有很大比重,对小学生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方面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构建适合当代小学生成长的体育教育教学体系,是目前教育部门所应重点关心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现有的小学体育教学模式进行简要分析,提出了相应改进和改革體育教学的措施,希望能够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发展;创新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