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的忧思与文化的温暖

来源 :中国铁路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long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愁的忧思,远去的家园;友情的温暖,人文的情怀……读罢广铁文联秘书长陈志雄的散文集《忧伤的围屋》,掩卷之余,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就是这样的情愫。
  故乡情怀与乡间书写
  何谓文学,文学就是情学,也是人学,更是人性多元的表达……
  文学情感的表述,人文关怀的表达,始终是文学永恒的主题。纵观古今中外,无论是家国命运的鸿篇巨章,还是底层人物抑或个体生命的叙事记述,人类的情感与复杂的人性,始终是贯穿于整个文学艺术的一根血脉脐带,连接着属于人类心灵家园的文学心脏。有了这一根血脉脐带,文学的心脏便活力强劲、底蕴充沛、丰盈永恒。
  散文集《忧伤的围屋》,让我感受到了作家在书中传递给我们的文学情感表达,文学人文关注。我欣喜地从书中看到,作家志雄在散文写作的字里行间,处处透露出文学民间地气和故乡书写情怀。
  《忧伤的围屋》收录了作家33篇散文,分为“故土乡恋”“人生况味”“文化视线”三部分。“故土乡恋”部分,不仅是作家对故乡村庄的怀恋之情,更是作家浓浓乡愁情结的人文表达。位于赣南安远凤山火养堡的这些被称作围屋的客家民居,是作家故乡山村陈旧的老屋,也是他祖辈家族繁衍生息的地方。这些独具特色的客家围屋,遍布于赣南的崇山峻岭之中,是客家人长途迁徙后得以休养生息的家园。“故土乡恋”倾注了作家对故乡赣南安远凤山火养堡陈家围老屋乃至整个乡村人、事、物变迁状态中的情感与觉悟。
  在《老围屋的断想》里,我们可以看到作家祖辈们安居乐业的温暖画面:“遥想当年,祖上从中原南迁,在崇山峻岭扎根栖息。垒青砖、建围屋、广积粮……粮仓、水井、水道、草坪、畜栏、戏台,围屋像温暖的臂弯拥着人们,客家人的日子是何等安寧和洒脱。门窗、家具上雕刻的花鸟动物贴着亮闪闪的金铂,卵石铺砌成花朵的图案在走廊、庭院别致典雅。”
  故乡客家乡村的旧居围屋,始终是作家情感翱翔的地方。他生于斯长于斯,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围屋给他最大的感觉是有安全感。因为小时候听大人讲过太多的打仗故事,他觉得住在这种既像城堡又像营垒的围屋里,整个身心都很踏实。
  在《忧伤的围屋》里,我们感受到“图南围里能住上千人,大巷小巷、明道暗道数不胜数……图南围高墙壁垒,巷道幽暗却通风透气”。因为南围屋高大气派,作家小时候常跟着奶奶回老舅公家玩耍。又因为围屋之大从不敢单独行动,“玩打仗的游戏时,都得紧跟着小表叔一伙,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儿时的记忆是难以抹去的,特别是亲情。尽管过去了几十年,那温暖的亲情依然闪现在他的脑海里:“晴冬的晌午,温暖的阳光照进了天井,有只老母鸡带着几只小鸡在井沟里觅食,我正看得津津有味时,一缕清香飘过,远处的厅堂就传来老舅公家沙哑的声音——‘雄古仔食茶罗’。”这一声长辈慈爱的呼喊,多年来一直温暖着他。
  “故土乡恋”中《文砣的“破烂王”生活》《寻找广东舅婆》传递出了作家对族亲的深挚爱意和血脉亲情。《红色围屋逝去的族亲们》,用鲜血为红色江山谱写了一曲恢宏壮烈的革命凯歌。红色围屋里族亲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作家为有这样的族亲而自豪,对他们充满无限敬意和深切缅怀。《清明的思绪》里,不仅感念太公太奶、爷爷奶奶,还让人不忘红军先烈。香火点燃时,清明不只是祭祀,更是感恩。
  作家书写的老家围屋不仅有长辈族亲,还有自己童年的足音、儿时的玩伴、邻家的女孩……那熟悉的乡音,那嬉闹的笑声,那劳作的田野,那慈爱的叮咛,一切都随着他从乡村围屋走出而凝结成了围屋情结,这情结便成记忆乡愁,根深蒂固于他心中,永远无法抹去。
  随着时代的发展,乡村的进步,维系着族亲血脉的老围屋,不可避免地要逐渐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这些浮动着儿时嬉戏踪影安放乡愁的陈家围老屋,如今已“瓦砾破碎,户枢已蠹,岁月的青苔爬上了断梁残垣,老围屋用掉了牙的嘴叙说着往事,叙说着沧桑……”目睹此情此景,在《忧伤的围屋》中作家不无感伤:“于我来说,它既熟悉又陌生,既温暖又凄冷,既感怀而又无奈。”但老围屋毕竟“阻隔了目光,封闭了思想”,因跟不上时代进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家万户离老宅。”“于是,日渐老去的围屋成了文物。围屋是客家人的历史文脉。”
  历史文脉是割不断的,只会在民族血脉延续中开拓前进。重返故里,作家欣喜地发现老围屋地基上“种上了菜,满园青绿……围外栋栋钢筋水泥楼宅拔地而起,楼上楼下,电视电话,老围屋成了新农村立在大地上的一块纪念碑。”历史车轮滚滚前行,作家是清醒的,家园故土始终是灵魂栖息的港湾,老围屋终将以纪念碑的形势矗立在乡村大地上。
  我以为,作家将笔触及故土乡村时的那一片爱恋之情,目光所及故乡那片热土时深情的凝视,无一不是充满温情与包容的,从而折射出他对于城镇化和现代化农村建设的思索。
  民间品质与悲悯情怀
  赣南安远凤山火养堡的陈家围屋是作家陈志雄的根脉所在,也是他情感温暖的归处。在外奔波,风尘仆仆,疲了累了,念到故乡,走回围屋,总有一抹温暖的光束照亮自己。围屋的根,就这样深深扎在了他的心里,再也无法撼动。
  作家浓墨重彩的《火养堡纪事》,展现出了凤山浓厚的族人风情和生命遭遇。当火养堡人可以扬眉吐气的时光,唯有一个女人──奶奶沉默不语,郁郁寡欢。这个女人便是那个特殊的时代,被特定的指标强加于身的牺牲品。当年作家的太公在赶墟时跟人吵架,骂过乡人王麻子“我拿一坛光洋就能压死你”的狠话,这句狠话被当年土改工作队“铁算盘”利用,将“地主”的帽子强行戴到了太公头上。太公去后,“一罈光洋”大话换来的“地主帽子”继承给了爷爷。爷爷之后,这顶“地主帽子”又顺理成章地戴到了奶奶头上……从此,一个家庭,仅仅因为与人吵架时的骂语,便被打入另册,其苦难与屈辱波及子孙。真是荒唐的年代荒诞的行为,人性的扭曲竟是如此地乖张。
  可以想象,对于作家的太爷爷乃至后辈子孙,“地主帽子”在他们家族的身心会烙上多少痛苦磨难,留下几多的隐忍与伤疤。   《火养堡纪事》可以说是陈家老围屋的烟火众生相。“住在茶堂里的师范生”和清,因为穷困潦倒被乡人看不起:“读了师范还不如咱没点墨的。”但和清是火养堡围屋的最后坚守者,从围屋来又从围屋去。东排屋的女人锦秀年轻守寡,为抚养儿子誓不改嫁,靠一己之力住上洋楼,但劳累与岁月摧残了这个坚贞的女人;牌司令和生虽然身残,但在乡村很有号召力;民兵连长和金看管所谓的“四类分子”时,良心并未泯灭;生产队长和希管理上“和稀泥”,在特殊年代委曲求全也实属无奈;德高望重的老秀才和北排屋的几兄弟俗人俗事,令人唏嘘;既不姓马又不姓石的两家人,命运巧合;种西瓜的能手和兴,疯女人堂客离家出走生死不明,读之叹息;为捞取政治资本,大放衛星的大队书记和华:下放劳动改造,不会农活的资本家老两口等等……这些人物作家虽着墨不多,但跃然纸上,灵动活现,印象深刻。众多火养堡的族亲人物,各有各的人物禀性与世俗特征,各有各的酸甜苦辣和悲欢离合。作家笔触过处使人读之悲喜交集,掩卷之余令人若有所思……
  《火养堡纪事》留存了作家儿时的记忆,他在这里嬉戏玩耍、生长成熟,喜怒哀乐尽在其中。我以为《火养堡纪事》不仅仅是一篇纪实散文,更是一篇叙事小说。作家在切身亲历了故乡客家围屋生存体验与忧伤感悟中,书写出乡村老家围屋里底层的生存状态,寄寓了对亲朋族群奔波生计的悲悯同情,展现了围屋老家亲族群体在困境里闪现的真善本质,表达了在苦难逆境中实现自我超越的进取精神。
  火养堡众多的人和事逐渐远去,但作家的梦里依然是故乡的火养堡。大风吹过田野,火养堡旧事依然会浮现在他的眼前。这便是作家的乡愁忧思。
  在“故土乡恋”中,作家不可抑制地爱恋故乡,满怀深情地书写围屋,书写围屋数百年的坚守与期待,书写客家人的思念和衷肠。老家客家围屋的今昔变迁,在他笔下已经成为了回望故乡的文字符号。
  嗅着安远的泥土气息,作家笔下所传达出的民间乡村,就是一个充满忧思、曾经苦难然而散发着真善美的民间乡村。以民间的书写,传播乡村善和爱的民间品德,足见一个作家的胸怀和品质。
  故乡的情结,也是我们每个远离故乡的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无论你走多远走多久,游子的根总系在那个青草的故乡。而作家陈志雄的根,显而易见是系在他远在赣南安远县凤山乡火养堡的陈家老围屋。
  文化视野与艺途人生
  作为广东省文联全委会委员、广东省作家协会理事的志雄,还主管广铁管内湘粤琼三省铁路文学艺术工作。长期对文学艺术的执着追求与身体力行,使得他对铁路文学艺术各个门类都很熟悉并精通业务。他开创性的工作作风不仅将广铁文联工作做得有声有色,还及时将文联的关怀和温暖送到文友身边,凝聚合力。
  在繁忙的铁路文艺组织与管理事务中,他见缝插针,利用休息日和出差间隙,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了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六部著作,在路内外反响热烈。《忧伤的围屋》书里“人生况味”和“文化视线”两部分,不仅有文化人的心路历程,更有社会万象和世道人心的思考。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为读者开启了一扇窥视铁路文化行业的窗口。
  志雄的父亲是一名铁路工程师,作为铁二代,他对铁路情有独钟。在《火车之恋》中,他娓娓叙说了看火车、乘火车、坐卧铺的经历;在《铁路人的性格》里,他发现铁路人的性格就像枕木,承受重压,负重前行;《开往天山的列车》,讲述了广九列车员的春运故事和背后的辛酸,他们是天山背后的一道亮丽风景;《武广通道上的三次浪潮》用翔实文献史料,展现了百年粤汉铁路翻天覆地的变化;《石门记忆》对历史人物与现代社会进行了省思拷问;《考驾记》是生活的小插曲,体现了百折不挠的精神。
  《挥春六载福心田》,用文学艺术记录春运、书写春运、服务春运,是广铁文联春天开出的花朵;《大树下的文化盛宴》,走近一线铁路职工家属,是广铁艺术家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成功实践;《非常5+1的追梦之旅》《我“被高铁”的创纪录》,为我们呈现了广铁在文学艺术创作上的追求与成就,揭示了铁路艺术家们对文艺的崇高信仰与创造精神;《给文友们的一封信》,向我们袒露了一个文化官员的心声和悲喜;《文艺盛会亲历记》,讲述了适逢文艺春天,参加文艺盛会的由衷喜悦与自豪。
  作家志雄散文的可贵之处,我以为一是从个体生命着笔,二是真诚真情地写作,透过平凡质朴的人生经历,揭示其美好的心灵境界。在“文化视线”里,作家塑造了一群鲜活的铁路民间艺术家形象:《肇庆三铁笔》描写了三位铁路书法家的追求和人格魅力;《在诗路上跑马拉松的蔡宗周》勤耕苦读,著作等身;《摇着笔头走铁路》再现了报社总编30年的新闻写作实践与收获;《老裴的精彩人生》呈现了一个摄影人痴迷摄影,终成事业的形象;《旗哥与旗歌印象》倾诉了对这位“腰边别个破旧的牛皮包,行走在繁华的广州街头”的“民间艺人”无私奉献的情谊。这些弥漫着温馨与爱意、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真实而美好地站在我们身边。作家用他的温情定格了这些画面。
  志雄为人朴实,作文有情。散文集《忧伤的围屋》处处流露出作家对乡情、对围屋、对友人剪不断理还乱的悲喜忧伤,折射出一个文化人内心深处面对世道人心的审美思索。
  《忧伤的围屋》出版,标志着作家近年来写作新的精神高度,是他对岁月、对故乡、对围屋、对母亲最好的纪念。我们谨致祝贺的同时,也有理由相信他在文学的道路上会走得更远,用人文的写作情怀,丰富这个日新月异但更需要精神财富的世界。
  作者简介:江南月皎洁,真名张旗。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广铁分会员理事。
其他文献
力歌这部中篇小说讲述的是当年学校“六君子”借校庆之名与学校老党委书记鲁振铎聚会的故事。这样一个看似寻常的小事,却被他写得曲里拐弯、风生水起、妙趣横生。  小说是叙事艺术,小说家的功力在于展示叙事能力。有时候读小说,读着读着,我们自己都晕了。因为突然感觉不出自己是读小说还是进入到一种新生活之中,似乎不仅可以和小说中人物握手、谈话和拥抱,甚至还可以感受到小说人物目光的爱抚和体恤的温暖。比如这篇《我们的
期刊
老马最近心情不错,一是因为局里后院新建了一座池塘,里面养了几十尾漂亮的锦鲤。老马除了工作之外没什么业余爱好,唯一的爱好就是喂鱼。工作上的压力再大,只要去街心花园的池塘边上喂一会儿鱼,心情立时云淡风轻。当然,老马高兴最主要的原因是局长采纳了自己的建议。  局里大楼重新装修后,张局长也想把原先光秃秃的后院装饰一下。身为办公室主任的老马知道张局平时最爱研究堪舆之术,便找了一个自称是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专家来
期刊
亲爱的读者,当你看到这个题目时,定然以为笔者纯粹虚妄事实任意杜撰,换位思考,倘若我不身临其境亲眼目睹,也会责怪作者信口开河异想天开。诚然,峭壁和小虾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岂能牵强附会混为一谈呢?且慢,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自有你意想不到的生机盎然的生命景色,自有你体验不到的详静融洽的生活乐趣。文章乃案头之山水,山水乃大地之文章。你不妨听完我这段真实描述,就如随我走进深山游览了一番,自会顿时释怀继而啧
期刊
渐行渐远的绿皮火车,悄悄隐退到历史的长河中。我对绿皮车刻骨铭心的怀念,是因为它承载了我激情燃烧的岁月和浓烈淳朴的爱情。至今难忘1991年那个美丽的夏天,我与丁琼在绿皮车上相识,未曾想到一时的邂逅竟促成了一份永远的美丽,一见钟情竟注定了我与她相随一生的情缘。  那年,我考上西安一所大学,趁暑假回长沙看望父母。我乘坐西安至广州的绿皮火车在信阳站停留时,我的座位对面来了一位穿着连衣碎花裙的少女,一双会说
期刊
一  几天前我回到乡下,妈妈告诉我说:“五婶死了,死在我家门前的玉米地里,是自己喝的敌敌畏死的。”这个消息对于我来说像晴天霹雳,令我震惊。我怎么都想不明白五婶那么坚强的一个人,怎么会自杀。妈妈说:“还不是婆媳关系不好,三子不孝顺被气死的。”“这,这不可能吧,我知道五婶最疼爱的就是三子,三子是五婶的心尖,到底发生了怎样的事情,才使得五婶就这么哀怨地离开三子?”往事一件件像放电影似的在我眼前展开…… 
期刊
编者的话:《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是一部中华文化的集大成作品。它问世两百多年来,人们对它阅读、探究的热情经久不衰。一部《红楼梦》,引多少文人墨客诵读研习,又有多少“红学”爱好者撰文著书,可谓汗牛充栋了。自新年伊始首期,本刊开辟“莫友品《红楼梦》随笔”栏目,将陆续推出作家莫友阅读《红楼梦》的感想随笔。以品味《红楼梦》写作技巧为主线,意在文学借鉴,重在写作进步。视角独特,夹叙夹议,由浅入深
期刊
夸张,是为了强调或突出事物、事件和人物的某些特征,有意的、自然的、言过其实而合乎情理的表达。夸张可以直指事物的本质,或把人的外貌、内心世界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让自然景物、人类社会活动大放异彩。  文学创作中,通过把写作对象的特点、特征或动作,进行夸大和渲染,赋予一种新奇与变化的情趣,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和阅读兴趣,增添作品的审美趣味,称之为夸张艺术。  夸张这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作品中的人和事加以
期刊
公元710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平常的年份,大唐帝国的政局,波诡云谲,杀机四伏。  6月,唐帝国第六任皇帝李显被妻子皇后韦氏和女儿安乐公主毒死,太子李重茂登基;十几天后,临淄王李隆基发动宫廷政变,诛杀韦氏全族和安乐公主;稍后,李重茂迫于形势,让皇位于他的叔父、李隆基的父亲李旦,李隆基晋位太子,本年二十七岁。  大唐帝国由此在艰险中突破了瓶颈,迈向了第二次辉煌。  然而,在每个中国人的记忆里,发生在
期刊
一  晨光熹微,雀鸣声声。老陈在院子里搬长木板,院里院外忙进忙出,厚实的脚步声唤醒了睡梦中的小陈。小陈的母亲在厨房熬好了小米粥,此刻正在炒鸡蛋,葱香味传到了小陈的鼻子里,他一下子来了精神,迅速起了床。  老陈见小陈舀了盆水想洗脸,忙叫住他道:“先别急着洗,咱先把家伙什都装上车,少不了再洗一次,不然吃了饭再装的话日头就毒热起来了。”  小陈没出声,奔向墙边扛起一根长木板往门外的破旧五征三轮车走。  
期刊
阳光头绳  阿书是奶奶的小孙女,最喜欢和奶奶一起在阳光下晒太阳聊天了。  奶奶也曾是个小姑娘,也曾绑着两条黑油油的辫子。她常说:“真想要两条橙色的头绳呀。”  “为什么是橙色呢,我觉得红色最好看!”阿书瞅瞅怀里火红的野蔷薇花。  奶奶边给她编辫子,边笑眯眯地说:“你瞧,阳光就是最最鲜亮的橙色啊。”  “不是的。”阿书在心里说,“老师讲过,阳光是金黄色的。”  但阿书是个很乖很乖的孩子,所以她只是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