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醒觉,是了解自己所做的事,能讲清为什么做,能讲清怎么做;醒觉,就是当自己去做自己喜欢的事项,而不是自己应做的重要事项时,我們知道自己是在游离状态。
在进入新环境时,我們的感觉特别敏锐,看到被忽视的细节,感受到氛围的微妙,我們也在反复思索自身每一动作的目的与对错。当我們进入舒适状态时,一切都仿佛变成背景,行动也像自动似的。这种状态切换是人的天然本能,它让我們不被细节困扰,从而节省能量。但是,它带来的问题可能和解决的问题一样多,其中最大的负面是,让我們失去与自身行动和外部事物的关联。
从工作者的非常理性的角度看:我們在工作中发挥个人能量之处,就是用行动带来结果。失去对行动的主动感觉,失去对外部事物的关联和觉知,是让我們失去了对行动的把握,而把它交给不可知的外力,却期望得到想要的结果。无意识的行动,只能得到不可知的结果;放弃对行动的主导权,也就放弃了发挥创意的机会。
解决之道,就是“醒觉”(mindfulness),也就是清醒地觉察到自己和外界。醒觉要解决的不是判断力、不是发掘个人的智慧、不是积累经验与技能,醒觉是我們真正觉察到自己的行动、了解到外界的真实情形。而真正的“觉察”是指:让自己安静,去分辨办公室里工作伙伴敲击键盘的节奏,去公园里听昆虫的叫声和树的声音,去看每天走的人行道的小缝,去感受自己的脚步。
在《和谐领导》(resonant leadership)中,管理学家理查德•伯亚斯、安妮•麦基提出了和谐领导力需要三种因素:警醒之心(mindfulness)、希望之心(hope)和怜惜之心(companss’lon)。所谓警醒之心,是对所有一切都能清醒认识的能力,它不仅指能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内在体验,还包括能密切关注我們周围正在发生的事。
我們可以具体到工作者的每日生活来讨论醒觉。醒觉是,了解自己所做的事,能讲清为什么做,能讲清怎么做。这看似简单,但绝非容易。“在做什么”就不容易回答,匠人与宫殿的故事耳熟能详。工地上有三个匠人,被问到这个问题,有三种回答:在砌墙,在盖房子,在建造伟大的宫殿。这三种都是可接受的答案,第三种回答也并非就是最佳答案,因为它既可能显示工作者有远大理想,也可能说明工作者的好高骛远。能够清晰地把“怎么做”讲述清楚并贴近现实,是优秀工作者的共同特征。对这个问题的不佳回答举不胜举:过于空洞,逻辑与步骤混乱。
知道在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是醒觉的第一层面。是事实层面,更深一步的第二层面是优先级的认知。醒觉是,知道整体而言的关键事项是什么,知道每天的重要事项是什么,并通过醒觉让认知和行动是一致的。在被问到自己的时间分配时,我們都能大致描述比例分配、各做什么,但如果真的记录和比较一下,认知和行动惊人的不一致就会摆在眼前。醒觉,就是当自己去做自己喜欢的事项,而不是自己应做的重要事项时,我們知道自己是在游离状态。
工作者的醒觉的第三层面是清醒认知与反思层面。醒觉是,知道自己为什么做出现在这样的选择,知道现在这样的选择和行动会带来什么结果,以及通过事后的总结、复盘与反思来加深认知。在这里,醒觉使我們清晰地知道,当前的选择是基于什么假设,受限于哪些限制条件,哪个部分是超出条件限制的部分,什么是可能根据实际情形调整的。醒觉也是在行动时,我們有意识地感受到自己采取每一步行动,知道行动的可能结果,当意料之外的情形(无论好与坏)出现时能感受到。反思,被天然地视为有意识的部分,唯一需要特别说的是,我們应该有意识地观察自己念头的流动,看到自己的念头。
醒觉还是打开对细微之处的感知,摒弃一切理所当然。例行、惯例、理所当然,是醒觉的大敌。在诸如绘画、写字这样的行动,我們的行动马上看到结果,但工作者所面对的情形常是,行动和结果之间的分离,我們就用例行、惯例、理所当然来弥补这种分隔,而放弃感知和思考。问题是,这种弥补常常不可靠。并且,对这种细节的感知和思考,小可以带来细部的创新,大可以因而看到影响深远的问题。这第四层面是醒觉对微妙之处的感知层面,醒觉就像手艺人或匠人一样感受到自己的动作和结果。
在进入新环境时,我們的感觉特别敏锐,看到被忽视的细节,感受到氛围的微妙,我們也在反复思索自身每一动作的目的与对错。当我們进入舒适状态时,一切都仿佛变成背景,行动也像自动似的。这种状态切换是人的天然本能,它让我們不被细节困扰,从而节省能量。但是,它带来的问题可能和解决的问题一样多,其中最大的负面是,让我們失去与自身行动和外部事物的关联。
从工作者的非常理性的角度看:我們在工作中发挥个人能量之处,就是用行动带来结果。失去对行动的主动感觉,失去对外部事物的关联和觉知,是让我們失去了对行动的把握,而把它交给不可知的外力,却期望得到想要的结果。无意识的行动,只能得到不可知的结果;放弃对行动的主导权,也就放弃了发挥创意的机会。
解决之道,就是“醒觉”(mindfulness),也就是清醒地觉察到自己和外界。醒觉要解决的不是判断力、不是发掘个人的智慧、不是积累经验与技能,醒觉是我們真正觉察到自己的行动、了解到外界的真实情形。而真正的“觉察”是指:让自己安静,去分辨办公室里工作伙伴敲击键盘的节奏,去公园里听昆虫的叫声和树的声音,去看每天走的人行道的小缝,去感受自己的脚步。
在《和谐领导》(resonant leadership)中,管理学家理查德•伯亚斯、安妮•麦基提出了和谐领导力需要三种因素:警醒之心(mindfulness)、希望之心(hope)和怜惜之心(companss’lon)。所谓警醒之心,是对所有一切都能清醒认识的能力,它不仅指能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内在体验,还包括能密切关注我們周围正在发生的事。
我們可以具体到工作者的每日生活来讨论醒觉。醒觉是,了解自己所做的事,能讲清为什么做,能讲清怎么做。这看似简单,但绝非容易。“在做什么”就不容易回答,匠人与宫殿的故事耳熟能详。工地上有三个匠人,被问到这个问题,有三种回答:在砌墙,在盖房子,在建造伟大的宫殿。这三种都是可接受的答案,第三种回答也并非就是最佳答案,因为它既可能显示工作者有远大理想,也可能说明工作者的好高骛远。能够清晰地把“怎么做”讲述清楚并贴近现实,是优秀工作者的共同特征。对这个问题的不佳回答举不胜举:过于空洞,逻辑与步骤混乱。
知道在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是醒觉的第一层面。是事实层面,更深一步的第二层面是优先级的认知。醒觉是,知道整体而言的关键事项是什么,知道每天的重要事项是什么,并通过醒觉让认知和行动是一致的。在被问到自己的时间分配时,我們都能大致描述比例分配、各做什么,但如果真的记录和比较一下,认知和行动惊人的不一致就会摆在眼前。醒觉,就是当自己去做自己喜欢的事项,而不是自己应做的重要事项时,我們知道自己是在游离状态。
工作者的醒觉的第三层面是清醒认知与反思层面。醒觉是,知道自己为什么做出现在这样的选择,知道现在这样的选择和行动会带来什么结果,以及通过事后的总结、复盘与反思来加深认知。在这里,醒觉使我們清晰地知道,当前的选择是基于什么假设,受限于哪些限制条件,哪个部分是超出条件限制的部分,什么是可能根据实际情形调整的。醒觉也是在行动时,我們有意识地感受到自己采取每一步行动,知道行动的可能结果,当意料之外的情形(无论好与坏)出现时能感受到。反思,被天然地视为有意识的部分,唯一需要特别说的是,我們应该有意识地观察自己念头的流动,看到自己的念头。
醒觉还是打开对细微之处的感知,摒弃一切理所当然。例行、惯例、理所当然,是醒觉的大敌。在诸如绘画、写字这样的行动,我們的行动马上看到结果,但工作者所面对的情形常是,行动和结果之间的分离,我們就用例行、惯例、理所当然来弥补这种分隔,而放弃感知和思考。问题是,这种弥补常常不可靠。并且,对这种细节的感知和思考,小可以带来细部的创新,大可以因而看到影响深远的问题。这第四层面是醒觉对微妙之处的感知层面,醒觉就像手艺人或匠人一样感受到自己的动作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