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的小学习作课堂,仍然存在着教师一讲到底,一评到底,学生只能被动作文的倾向。因此,我们需要探寻习作蹊径,让习作课堂敞亮起来。
一、 创设辅导情境,启发真情作文
敞亮的习作课堂应使学生源于自我,发自内心的真我表达。我们在教学《精彩的一堂课》时,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 任务情境——鼓励学生真情告白。老师出示作文任务:写一件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事,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语句要生动、具体;字数在400字以上,随后访谈学生接受任务后的感受,大多数学生表示怕写作文,心情郁闷。
2. 聊天情境——协助学生症结归类。教师话题一转,和同学们聊起了怕作文这一话题,倾听孩子的心声。
3. 采访情境——帮助学生解决困惑。教师通过让学生采访,讲述自己从怕写到爱写的转变过程,相机归类习作症结。(1) 题材的问题;(2) 生动、具体的问题。通过习作案例比较,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
4. 回顾情境——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教师和学生共同分享这节课的学习感受。
5. 真情作文——一个永恒的纪念。教师深情讲述:在记忆的长河中,短暂而快乐的这节课也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你我淡忘,为了给自己留下一个永恒的纪念,我打算和大家一起用笔记载下这节聊天课的过程和自己的感受,然后在自己所写的作文题目下面,签上自己精心设计的明星式的签名,与大家互相交流。同时,也请每位同学在你所读作文的最后留下一个你自己设计的漂亮的明星式签名。这样,我和全班42位同学,都会欣赏到42篇作文,还能得到42个读者和美丽潇洒的签名,真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礼物啊,好不好?老师还提供学生参考题目:《哈哈,竟有这样的作文课》《时光啊,请停下您的脚步》《曹老师啊,你真……》《聊天课上的启示》……
这堂课上,学生真情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心之所想,有话可写,有情可诉,便写成了一篇篇心灵佳作。
二、 创新评价手段,激发习作动力
长期以来,习作评价存在着评改标准偏高,评价方式单一、评价环境压抑、评价技术陈旧等弊端。针对习作教学的现状,我们对习作评改标准、评价方法、评价环境、评价技术等诸多因素作了有益的思考和探索,构建生动的习作课堂。
如在《我有一个好名字》的习作指导课上,老师先游戏激趣,以五星评价鼓励学生在习作中勇于摘星。接着出示赛题——我有一个好名字,让学生读题、审题,明确习作重点。随后开始指导习作:能写好中心句“我有一个 ________ 的名字”,可得第一颗星;能把名字的来历、含义写清楚,得第二颗星;能把从名字中感受到什么,将会怎么做写出来的,得第三颗星。再辅以出示下水作文,让学生比较“三星作文”和“五星作文”的区别,通过学生的自主评析,明晰文中能用上成语、古诗词等好词句,展开合理想象,把句子说生动,说具体的,奖励一到两颗星。最后指导评价,组织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并要求学生把作文带回家,让家长参与评价,激发习作动力。
上述案例中,教师创新评价手段,以竞赛的形式,通过五星评价,促进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尽最大所能去争取更大进步。通过学生、家长等多元的评价对象,促使评价更具激励效能。教师关注了学生习作的差异性,运用弹性的评价标准,三星保底,四星、五星争优,激励学生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完成自己的习作。
三、 引导写出“作后感”,提高习作水平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接纳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经验、态度等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其过程中的过失,应当让学生在实践中自我省悟,自我矫正。教师应在习作讲评课中加强交流、讨论的环节,指导学生学会写“作后感”。
所谓“作后感”,是指学生在讲评、交流的基础上,围绕自己或他人习作中的成败,归纳出的习作评析或经验总结。由于作后感是以学生交流、讨论为基础,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根据教师的批语,在主动参与中深刻认识自我和他人的成败得失,在合作学习中获取多方面的作文经验,并通过作后感将学习信息及时而显性地反馈给教师,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最新认识,因人施教,从而使作文评讲课在真正意义上收到全员参与,共同提高的效果。
作后感的主要类型有:
(一) 省悟型作后感。这类作后感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批语或作文要求,把自己在交流、讨论中发现的缺点、问题叙述出来,并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修改意见。如一学生在《我那淘气的小表弟》习作中有这样一段外貌描写:“小表弟圆圆的脸,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一笑就露出两个小酒窝,个子不高不矮……”
该生在小组讨论后写了如下的作后感:“通过交流讨论,我觉得我文中的外貌描写不能反映出小表弟淘气的个性,所以作了以下修改:‘小表弟的衣服上总有泥巴、油渍,一看就是手不停脚不住的淘气包,即使笑得那么可爱,也藏不住大眼睛中流露出的狡猾(师改“黠”)目光,真是个精灵鬼!’修改后再读读,小表弟的淘气样仿佛又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了我眼前,原来外貌描写对写活人物还挺重要呢。”这种修改的效果,远比老师给学生详改或“逼”学生修改要好得多,其体会和感受也必然深刻。
(二) 推广型作后感。不少学生的作文写得较好,并且积累、形成了一定的经验技巧,教师让他们通过作后感的形式谈自己取材、构思及谋篇布局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并向其他同学作推广介绍。这种作后感不仅能让孩子拥有成就感,更能让他们用易懂的童言传授习作经验,使更多的同学喜闻乐听。如在写“夸夸我们的班集体”一文时,一位学生的构思很有新意。作文取题为《爱的交响曲》,作文结构和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乐章 爱的呼唤(取材:一位偷窃的同学在大家的热心帮助下,深受感动而痛改前非。)
第二乐章 爱的奉献(取材:全班同学为一特困生捐款、捐物,献爱心。)
第三乐章 爱的腾飞(取材:班集体互助互爱,接连取得许多成绩和荣誉。)
结尾:这温暖的班集体啊,每天都在演奏着动人的旋律。我们不正是一个个小音符,在谱写着这首爱的交响曲吗?
他在作后感中这样写道:“这次作文我最大的成功在于构思与众不同,这是因为我参加了学校的器乐队,了解了贝多芬写的《生命交响曲》是由几个乐章组成。此外,平时我特喜欢看报,报纸上经常把内容分成一个个片段加上小标题来写,写作时我由此受到启发,产生了这种构思。当头脑里闪过这种构思时,心里兴奋得不得了,下笔很快,一口气写成了这篇作文,我想这可能就是作家所说的灵感吧!我最大的体会就是“灵感很重要”,它来自于平时多读书,多读报,多参加课外活动。”
这个孩子不但用准确、浅显的儿童语言,讲清了“灵感”这个即使是成年人也很难阐述透彻的抽象概念,而且悟出了写好作文的真谛。他的切身体会对其他同学的启发作用显然要比老师空洞乏味的理论说教大得多。
此外,还有借鉴型作后感、欣赏型作后感等。
(作者单位:无锡市查桥实验小学)
一、 创设辅导情境,启发真情作文
敞亮的习作课堂应使学生源于自我,发自内心的真我表达。我们在教学《精彩的一堂课》时,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 任务情境——鼓励学生真情告白。老师出示作文任务:写一件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事,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语句要生动、具体;字数在400字以上,随后访谈学生接受任务后的感受,大多数学生表示怕写作文,心情郁闷。
2. 聊天情境——协助学生症结归类。教师话题一转,和同学们聊起了怕作文这一话题,倾听孩子的心声。
3. 采访情境——帮助学生解决困惑。教师通过让学生采访,讲述自己从怕写到爱写的转变过程,相机归类习作症结。(1) 题材的问题;(2) 生动、具体的问题。通过习作案例比较,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
4. 回顾情境——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教师和学生共同分享这节课的学习感受。
5. 真情作文——一个永恒的纪念。教师深情讲述:在记忆的长河中,短暂而快乐的这节课也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你我淡忘,为了给自己留下一个永恒的纪念,我打算和大家一起用笔记载下这节聊天课的过程和自己的感受,然后在自己所写的作文题目下面,签上自己精心设计的明星式的签名,与大家互相交流。同时,也请每位同学在你所读作文的最后留下一个你自己设计的漂亮的明星式签名。这样,我和全班42位同学,都会欣赏到42篇作文,还能得到42个读者和美丽潇洒的签名,真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礼物啊,好不好?老师还提供学生参考题目:《哈哈,竟有这样的作文课》《时光啊,请停下您的脚步》《曹老师啊,你真……》《聊天课上的启示》……
这堂课上,学生真情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心之所想,有话可写,有情可诉,便写成了一篇篇心灵佳作。
二、 创新评价手段,激发习作动力
长期以来,习作评价存在着评改标准偏高,评价方式单一、评价环境压抑、评价技术陈旧等弊端。针对习作教学的现状,我们对习作评改标准、评价方法、评价环境、评价技术等诸多因素作了有益的思考和探索,构建生动的习作课堂。
如在《我有一个好名字》的习作指导课上,老师先游戏激趣,以五星评价鼓励学生在习作中勇于摘星。接着出示赛题——我有一个好名字,让学生读题、审题,明确习作重点。随后开始指导习作:能写好中心句“我有一个 ________ 的名字”,可得第一颗星;能把名字的来历、含义写清楚,得第二颗星;能把从名字中感受到什么,将会怎么做写出来的,得第三颗星。再辅以出示下水作文,让学生比较“三星作文”和“五星作文”的区别,通过学生的自主评析,明晰文中能用上成语、古诗词等好词句,展开合理想象,把句子说生动,说具体的,奖励一到两颗星。最后指导评价,组织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并要求学生把作文带回家,让家长参与评价,激发习作动力。
上述案例中,教师创新评价手段,以竞赛的形式,通过五星评价,促进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尽最大所能去争取更大进步。通过学生、家长等多元的评价对象,促使评价更具激励效能。教师关注了学生习作的差异性,运用弹性的评价标准,三星保底,四星、五星争优,激励学生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完成自己的习作。
三、 引导写出“作后感”,提高习作水平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接纳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经验、态度等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其过程中的过失,应当让学生在实践中自我省悟,自我矫正。教师应在习作讲评课中加强交流、讨论的环节,指导学生学会写“作后感”。
所谓“作后感”,是指学生在讲评、交流的基础上,围绕自己或他人习作中的成败,归纳出的习作评析或经验总结。由于作后感是以学生交流、讨论为基础,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根据教师的批语,在主动参与中深刻认识自我和他人的成败得失,在合作学习中获取多方面的作文经验,并通过作后感将学习信息及时而显性地反馈给教师,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最新认识,因人施教,从而使作文评讲课在真正意义上收到全员参与,共同提高的效果。
作后感的主要类型有:
(一) 省悟型作后感。这类作后感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批语或作文要求,把自己在交流、讨论中发现的缺点、问题叙述出来,并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修改意见。如一学生在《我那淘气的小表弟》习作中有这样一段外貌描写:“小表弟圆圆的脸,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一笑就露出两个小酒窝,个子不高不矮……”
该生在小组讨论后写了如下的作后感:“通过交流讨论,我觉得我文中的外貌描写不能反映出小表弟淘气的个性,所以作了以下修改:‘小表弟的衣服上总有泥巴、油渍,一看就是手不停脚不住的淘气包,即使笑得那么可爱,也藏不住大眼睛中流露出的狡猾(师改“黠”)目光,真是个精灵鬼!’修改后再读读,小表弟的淘气样仿佛又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了我眼前,原来外貌描写对写活人物还挺重要呢。”这种修改的效果,远比老师给学生详改或“逼”学生修改要好得多,其体会和感受也必然深刻。
(二) 推广型作后感。不少学生的作文写得较好,并且积累、形成了一定的经验技巧,教师让他们通过作后感的形式谈自己取材、构思及谋篇布局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并向其他同学作推广介绍。这种作后感不仅能让孩子拥有成就感,更能让他们用易懂的童言传授习作经验,使更多的同学喜闻乐听。如在写“夸夸我们的班集体”一文时,一位学生的构思很有新意。作文取题为《爱的交响曲》,作文结构和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乐章 爱的呼唤(取材:一位偷窃的同学在大家的热心帮助下,深受感动而痛改前非。)
第二乐章 爱的奉献(取材:全班同学为一特困生捐款、捐物,献爱心。)
第三乐章 爱的腾飞(取材:班集体互助互爱,接连取得许多成绩和荣誉。)
结尾:这温暖的班集体啊,每天都在演奏着动人的旋律。我们不正是一个个小音符,在谱写着这首爱的交响曲吗?
他在作后感中这样写道:“这次作文我最大的成功在于构思与众不同,这是因为我参加了学校的器乐队,了解了贝多芬写的《生命交响曲》是由几个乐章组成。此外,平时我特喜欢看报,报纸上经常把内容分成一个个片段加上小标题来写,写作时我由此受到启发,产生了这种构思。当头脑里闪过这种构思时,心里兴奋得不得了,下笔很快,一口气写成了这篇作文,我想这可能就是作家所说的灵感吧!我最大的体会就是“灵感很重要”,它来自于平时多读书,多读报,多参加课外活动。”
这个孩子不但用准确、浅显的儿童语言,讲清了“灵感”这个即使是成年人也很难阐述透彻的抽象概念,而且悟出了写好作文的真谛。他的切身体会对其他同学的启发作用显然要比老师空洞乏味的理论说教大得多。
此外,还有借鉴型作后感、欣赏型作后感等。
(作者单位:无锡市查桥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