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绣:一匹价值两斤黄金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ake_96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马王堆绣品出土之前,湘绣有据可考的历史最远只能追溯到明代,1972年的考古发现,无疑把它的历史向前推了一大步。
  为了更好表现图案的浓淡阴阳、色阶渐变,李厚芑将一股绣线劈作多股,每股粗细仅相当于头发丝的十分之一。
  长沙大火几乎摧毁了湘绣的根基,许多老字号湘绣作坊被付之一炬,绣工罹难者十有七八。直到解放前夕,湘绣仍没有从那场灾难中恢复过来。
  回顾湘绣的历史,有两段最让人激动:一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当年的墓主人使用了许多湘绣随葬,它们完好保存至今,向今人展示了湘绣的渊源;二是创办“彩霞吴莲仙女红”——这既是一个湘绣品牌,也是一个作坊名称,在“彩霞吴莲仙女红”极盛的晚清时代,湘绣风靡大江南北,场面一时无二。
  作为一种湖南地方绣种,湘绣起起落落,几番“走出去”又“返回来”,最终退守湖南一隅。在湘绣的发源地,今天的长沙,人们偶尔还能见到几块湘绣招牌探出街头,零零落落,半遮半掩,丝毫透不出它“中国名绣”应有的傲人霸气。
  湘绣的辉煌已不复从前。尽管它在技艺传承方面还后继有人,可从行业的规模、效益来看,湘绣正在渐渐失去影响力。生存还是没落,这是千年湘绣面临的新问题。
  马王堆汉墓里的湘绣祖宗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被整体发掘。作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马王堆汉墓出土了海量文物,大大小小、各种各样有数千件之多。
  墓葬的主人名叫辛追,她是西汉初年长沙国丞相、轪侯利仓的妻子。辛追大概是一个“文化人”和服饰爱好者,在后来清理出的几千件文物中,帛书、简册、丝绸衣物、绣品就占了半数以上,也正因为她的这个爱好,久远年代的西汉刺绣才能遗留至今,被今人窥见。
  马王堆出土的绣品,大致可分为“乘云绣”、“长寿绣”、“信期绣”3类。所谓“乘云绣”,就是在丝帛上绣上翻腾飞卷的五彩祥云,云雾中隐约可见露着头部的凤鸟,作为凤鸟乘云的象征;“长寿绣”用多种彩色丝线绣出花穗状的流云,流云中有仅露头部的飞龙——汉代传说龙能引导人们成仙,长生不老,所以称这类图案为“长寿绣”;“信期绣”的绣纹以燕子为主题,燕子是南迁北归的候鸟,每年总是按期归来,故称它为“信期绣”。
  “乘云绣”、“长寿绣”、“信期绣”的名字可不是后人杜撰,它们都明明白白记录在一同出土的随葬品清单上。最初,这些古怪名称还真让人云里雾里,可当它们呈现在眼前时,人们顿时恍然大悟——“嗨!这不就是湘绣么!”虽然已在地下埋了2000多年,但这些绣品无论从图案还是到针法都清晰可辨,尤其是针法,主要分类有平针、辫子针、接针、打籽针等,它们无不带有鲜明的湘绣特征。在马王堆绣品出土之前,湘绣有据可考的历史最远只能追溯到明代,1972年的考古发现,无疑把它的历史向前推了一大步。“在马王堆之前,中国刺绣的老大哥是苏绣,它保存有南宋时期的刺绣实物。可等到马王堆绣品出土,湘绣的起源时间一下就超过了苏绣,跨到了西汉早期,什么是一步跨千年?这就是!事实面前苏绣肯定要让位,现在的老大哥就是湘绣”,“湘绣在西汉时就价格不菲,据史书记载,像长寿绣这类高档刺绣品,当时一匹的价值是2万钱。汉代黄金1斤值1万钱,2万钱就是2斤黄金,可见刺绣在汉代是价比黄金的。最早的湘绣就是奢侈品,它带有很强的内府造痕迹,选料不计工本,普通老百姓也根本无法享受”,苏秉瑜是湘绣专家,也是最早一批研究马王堆绣品的学者之一。
  据苏秉瑜考证,湘绣技艺从官府流向民间,时间大概是在三国乱世,这一点史籍上也有断断续续的记载。很多的内府刺绣技艺在流转过程中消失,“打个比方,就像把温棚里的花突然搬出去,让它接受大自然的考验,很多花肯定受不了。湘绣也一样。到了民间,以前繁琐奢华的技艺立刻失去支撑,消失的消失,退化的退化。现代湘绣与西汉湘绣有类似的地方,但也不是完全传承。除了一些基本针法,现代湘绣更多的是吸取了苏绣、粤绣的创作特征。所以于历史,湘绣可以称老大,可在技法上湘绣就没那么足的底气了”。今天,包括苏秉瑜在内的湖南湘绣技师、专家正在酝酿一个“湘绣振兴计划”,其中,变革创作技法就是他们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湘绣与湘军,一段清末繁荣史
  湘绣发展的确吸纳了众家之长,但因此说它拾人牙慧、毫无创造,显然也是有失公允的。清代晚期,在“天时”、“人和”的共同作用下,无论是技法还是影响力,湘绣都迎来了一次发展高潮。
  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轰轰烈烈,几乎占据了清王朝的半壁江山。当糟朽腐败的八旗兵、绿营兵无法与起义军对抗时,曾国藩和他领导的湘军顺势登上了历史舞台。
  往后的故事不必赘述,现代教科书已经给了曾国藩和湘军扣了一个帽子——“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刽子手”。1864年7月,湘军攻陷天京(今南京),太平天国覆灭。清王朝是马背上起家,历来重视军功,许多建立了“盖世奇功”的湘军将领因此加官晋爵。他们履职京城,风光无限,但身在异乡的孤独感却不时袭来。为了同乡抱团,这些湖南籍官员迫切需要一种外在符号来获得认同,凝聚精神。此时的湘绣就成了他们的首选。
  市场有需求,这是湘绣崛起的天时。与此同时,“人和”的因素也开始闪现——李厚芑[qǐ]、胡莲仙两位绣女,在湘绣技法上独辟蹊径,从此让湘绣具有了区别于苏绣、粤绣的特色。
  李厚芑首创“劈丝”和“掺针绣”法,为了更好地表现图案的浓淡阴阳、色阶渐变,李厚芑将一股绣线劈作多股,每股粗细仅相当于头发丝的十分之一。在绣品色彩渐变的地方预先留出空隙,配好绣线后上针,按不同颜色和色阶一针一针掺绣。用掺针绣技法完成的绣品,图案精细、富有立体感,更赋予了绣品一种雍容华贵的感觉。
  李厚芑是湘绣新技法的开创者,而让技法发扬光大、名扬天下的却是湘阴绣女胡莲仙。胡莲仙是苏州吴县人,自幼学绣,对苏绣工艺了如指掌,20岁时她随夫迁居湖南湘阴。正是在这里,胡莲仙学会了湘绣的“劈丝”和“掺针绣”技法。清光绪初年,胡莲仙在长沙尚德街创办“彩霞吴莲仙女红”绣品店,专营湘绣产品,很快供不应求。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胡莲仙湘绣首度进京,在湖南会馆内陈列展卖,一举轰动京城。在京湖南籍官商蜂拥采购,仅光绪二年这年,胡莲仙湘绣就“获利巨万”,迅速占领了市场。而用湘绣制作的各色衣物、饰品从此也成了京城湖南人的“制式穿戴”——湘绣为他们提供了群体认同,借助他们,湘绣也在帝国首都站稳脚跟,开枝散叶。   清末是湘绣发展的黄金年代,在中国北方,它甚至一度与“绣坛大佬”苏绣平分秋色,互争雄长。“劈丝”与“掺针绣”技法也进入各地绣工传习所(相当于今天的刺绣职业学校),成为必修课程。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湘绣大师胡莲仙去世,归葬在长沙新码头史家港,社会各界人士纷纷赶来祭拜,礼送大师最后一程。
  现代湘绣的振兴难题
  胡莲仙不仅是清末湘绣技艺的领军人物,同时,她还具有敏锐的市场意识,推动了湘绣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的进程。胡莲仙的去世,是湘绣发展的一大挫折,其后再没有一位人物能像她一样,引领湘绣走向新的高潮。
  1911年清王朝覆灭,中国北方政局大乱,好不容易闯出的市场迅速破碎萎缩。湘绣最后一次被世人关注是在1929年——当年6月1日,孙中山先生灵柩由北京碧云寺迁往南京中山陵安葬,当时覆盖灵柩的就是一件湘绣棺罩。它长约6.6米、宽约2米,底料为蓝灰色杭缎,中绣国民党青天白日党徽,四围用白丝线绣回纹图案环绕,整件棺罩精美庄严,堪称民国时期湘绣绝品之一。该棺罩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湘绣退出北方市场,退回长沙之后,继续惨淡经营。假如时局稳定、社会繁荣,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湘绣多半还能东山再起。可历史就是不容假设,接踵而至的抗战烽火让湘绣跌入了深渊——1938年日寇进犯长沙,国民政府奉行坚壁清野、“焦土政策”,一把大火将长沙烧了个干干净净。那是好一场焚城烈焰!据侥幸逃出的人事后回忆——“只见城中烈焰升腾而起,映红了整个夜空,来不及撤退的长沙百姓,披头散发寻找亲人的,顿足捶胸的,望着大火发呆的,扑向火丛抢救财产的……房倒屋塌的轰隆声,伴随着歇斯底里的失望绝叫……”
  长沙大火几乎摧毁了湘绣的根基,许多老字号湘绣作坊付之一炬,绣工罹难者十有七八。直到解放前夕,湘绣仍没有从那场灾难中恢复过来,所有的技艺仅靠几个老技师艰难维持,苟延残喘。
  “湘绣在抗战时期的损失,用伤筋动骨这个词都不能形容,简直可以说是油尽灯枯。解放后有统计,1953年,曾经偌大一个湘绣行业只剩下技师9人,绣工稀稀拉拉几百人,差不多算是垮掉了。后来公私合营,国家牵头成立了很多湘绣厂、研究所,确实培养了不少人才,但离湘绣振兴还远得很。最近二十多年,湘绣虽然走向了市场,但还是没有掀起什么大浪,2010年湘绣的国内销售仅是苏绣的十分之一,更别说走出国门挣点外汇了”,苏秉瑜对湘绣行业的现状了如指掌:“市场打不开何来收益,没有收益又有谁愿意干?刺绣这行费时费力,就拿湘绣绣虎来说,头部毛要竖起,针法要刚劲,如此才能虎虎生威;肚子、胸膛、脸边的毛则要用耸毛针,往外走则要用边毛针;舌头要用柔和些的游针;而眼睛则要用短针、短线,以漩游针斜刺、急走,层层绣出。一幅成功的作品,至少要耗费绣工数月的时间,如果作品完成了迟迟卖不出去,或者收益低,那真是得不偿失”。
  据苏秉瑜讲,上述困境苏绣都曾遇到过,可人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多多少少都克服了,可湘绣还在摸索、试探——“以前湘绣收徒弟很严格,第一关就是看手,手出汗的不行,手毛糙的更不行……这些门槛现在都降低了,广教门徒,起码要在湖南普及湘绣技术。毕竟要先有人,才谈得上振兴”。
其他文献
自古诗与酒、酒与诗便已缔结连理。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最古老的诗集《诗经》就已有诗酒相伴的记录,古时候的文人墨客喜欢借酒助兴,彰显英雄本色,坦露真实情感。  古往今来,泸州老窖的浓浓酒香蕴含了许多文人墨客的思想与激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泸州诗酒文化传奇。无数英雄豪杰、文人墨客曾手捧酒樽,感受凝聚着蜀人精魂的滴滴浓香,并与之结下不解之缘——他们纷纷以酒入诗、入文、入赋、入词、入联,至今,我们依旧能从
【摘要】初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初高中阶段的词汇教学衔接教学更是推动学生英语学习质量提升的核心内容。作为教师,要想有效地推动学生的学习质量提升,就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以词汇衔接为主要内容,使学生对高中英语学习的信心不断增强,进而推动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当前的初高中英语课本主要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情况和学生所需接受的教育内容,充分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同时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主要将
【摘要】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课外阅读十分必要,本文展示了我校初一年级开展的持续默读活动实践,用数据说明开展持续默读前后学生阅读能力的变化,并总结了开展持续默读活动的收获与反思,希望可以为老师们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初中;持续默读;实践  【作者简介】朱文佳(1989.01-),女,北京人,北京四中璞瑅学校,中学英语教师,硕士。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对我国中小学生的英语阅
雷州半岛有着极为特殊的地理位置——长约130公里的半岛伸入南海,全境属于热带地区;雷州半岛地属边陲,向北群山阻隔,向南茫茫大海,因此雷州半岛开发较晚,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半岛大部分地区独自发展。这些地理因素,使雷州半岛孕育出了特点鲜明、独领风骚的雷州文化。  由于地处热带,空气湿润,天气复杂多变,雷州半岛雷电频发,一年中有200多天打雷。这一天气特征便在雷州半岛上形成了绝无仅有的“雷神崇拜”。其次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和影响力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开始设立英文版网站对外宣传当地文化与产业。本篇论文旨在通过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根据三维转换(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探讨昆明信息港网站的外宣翻译现状,并提出一些建议,希望为网站翻译工作者提供些许参考价值。  【关键词】生态翻译學;网站外宣翻译;三维转换;昆明信息港  【作者简介】陈俊宏(1996-),男,汉族,河南信阳人,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
都兰猎场累计接待外籍猎人668人次,捕猎野生动物近千只。  即使发现了目标,猎人也不能随意开枪,导猎员会尽量指定年龄大的雄性动物作为猎物——“打公不打母、打老不打幼”是国际惯例。  当地的一位牧民被雇作向导,在都兰猎场里奔波劳累了几天,狩猎结束时他得到了1万美元的酬劳,从当地的收入水平看,这无疑是一笔巨款。  角。  许多人开始关注这一神秘陌生的体育运动——它的发生地、经营者、参与者以及种种细节。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巨大变革,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手段都有了转型与发展。对于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来说,互联网给翻译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仅拓展了课堂教学,而且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便利。本文主要解析网络环境下的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模式。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顾菲(1979-),女,山东青岛人,青岛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
巫家拳创始人巫必达左脚微跛,因此摒弃了少林拳里的长桥大马、跳跃翻滚等腿脚动作,转而添加一些内家拳的心法,编创出刚柔相济的巫家拳。  巫家拳在湖南流传广泛,练习者众多。辛亥革命领导人之一的黄兴和“鉴湖女侠”秋瑾都曾练过巫家拳。  湖南自古便是一块尚武之地,不仅民间练武风气极盛,乡社武装遍布全省,在军中也有“无湘不成军”的谚语。在湖南,“全国武术之乡”就有东安和新化两个。据1936年的统计数据,湖南每
【摘要】英语分层教学是指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进行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作业分层设计是分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方法不能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帮助其更好地完成初中英语学习。本文从分层教学的含义入手,探究分层教学及分层作业设计策略。  【关键词】初中英语;分层教学;分层作业  【作者简介】吴金姬,福建省顺昌县第一中学。  英语教学大纲指出,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面向全体
300多年前的扬州,一群前明的失意文人在扬州虹桥聚会,他们饮酒赋诗,追忆前朝,由此诞生了一场足以与东晋兰亭修禊相媲美的活动——虹桥修禊。此后,虹桥修禊成为扬州的文化盛事,自创办之日起参与过的诗人已不下万人,著名的瘦西湖也在这场盛事中得以命名。如今,兰亭修禊早已默然,而虹桥修禊却在沉沦百年之后由今人发起,在当下时节焕发出新的生机,诗意满扬州……  2014年4月2日,家住扬州的李淑仪起了个大早,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