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管理过程是一种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的运动过程,协调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作为一名校长,要想适时有效地做好协调工作,除了正确认识协调的意义和作用外,还要对存在于学校管理过程中的种种不协调因素进行准确的分析、正确的认识,采用适宜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有效的协调。
一、学校管理中不协调现象的成因
不协调现象客观存在于学校管理过程中,它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准确分析、正确认识是做好协调工作的前提条件。导致学校管理过程中不协调现象的原因很多,大致可以分以下几类:
(一) 由学校组织系统自身引起的不协调
学校管理是多层次多结构的,在层次上,学校管理目前为三层制;而具体组织结构,则是校长——主任——教研组(年级组)——班级等,再到师生个人,至少已有五个层次,各层次间纵横关系密切且复杂,都需不断协调。多结构是指学校管理每个层次都由一个以上的成分构成,如校领导层由党支部、校长与副校长、教职工代表大会等成分构成;中层管理部门这个层次由教务、政教、团队、总务后勤等成分构成;教务下面又由图书、实验、医务等成分构成;教师与学生,又由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等不同构成。各层次、各部门、各岗位、各工作人员都有它的职责要求,但运转中,时常会发生冲突,出现不协调现象,学校管理者要使其步调一致、效率高,必须及时有效地进行协调。
(二)由管理的运动过程引起的不协调
不管多么高明的领导者或领导集体,他的预见、预测与现实发展总是会产生一定差距或矛盾,这就要对基于这种预见、预测而制定的决策、措施和实践活动等做出一些必要的变动调整。随着工作的发展,新情况不断发生,组织结构及组织成员都可能出现新的不协调现象,从而使学校各种关系和比例发生变化。这时就应当积极合理地协调,促进工作向积极有利的方面变化,保证学校工作顺利开展。
(三)由社会发展引起的不协调
满足社会要求,提高适应社会能力,也需要学校管理者不断做出积极合理的协调。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学校既受社会制约,同时又密切为社会服务,社会对学校的要求是具体、明确的,而且随着自身的不断前进和发展对学校办学方向、目标、模式等都会产生不同的要求,学校必须适时调整满足社会要求,而这种要求和学校在自身调整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诸多不协调问题,如目前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除了大的课程改革外,校内必然还存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师资结构等的调整。
(四)由人的因素引起的不协调
1. 由认识引起的不协调
组织每个成员思想认识一致是协调的基础。不论什么样的学校,教职工思想觉悟都有差别,认识水平都存在差异,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他们观察问题的角度、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都会不同。这种思想认识上的不一致,往往会导致行为上的不协调。
2. 由角色冲突引起的不协调
在学校组织中,从领导到群众,从教师到学生,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地位,职责任务明确而不同,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各种角色由于位置的不同、工作内容有别,考虑问题、处理工作思路方法必然存在局限性,配合上经常会出现不合拍,从而引起各种各样的不协调。
3. 由需要引起的不协调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人有不同的需要,教职工在实现学校总体目标工作的同时,每个人在进修、提干、评优、入党、职称评聘等方面都有自己个人的思想和需要,但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如主观上努力不够、客观条件不允许等不一定能够得到实现和满足。当个人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有些人不能正确对待,就产生情绪波动和消极行为,从而引起工作中新的不协调。
4. 由非正式组织引起的不协调
任何一所学校,成员间都会因为同学、同乡等关系,因为气质、性格、兴趣、爱好、利益相同或相近等因素,形成一些类似小团体的现象,我们习惯称之为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不一定对学校工作都起负面作用,引导得法,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就会成为推动学校工作的积极因素。
(五)由领导者管理职能发挥不当引起的不协调
计划决策是学校领导的重要管理职能之一。决策的关键在于为学校工作选择正确的目标,如果总体目标决策不当,必然会导致全盘工作重大失误。近年来一些学校置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不顾,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教育质量下降,教训是深刻的。有的人检查教育失误时,认为片面追求升学率也是强调智育,我认为这是不深刻的。“片追”最多只能认为是“知育”,绝不能称之为“智育”,因为死记硬背只会扼杀学生智力发展。有人做过比较,我国参加国际上奥林匹克知识竞赛等活动获奖很多,但获“诺贝尔”奖的却没有;中国留学生在国外考试成绩都很优秀,但成为经营、管理佼佼者却很少,卓有成效的更少。
二、怎样进行有效的协调
要管理好学校,校长必须不断增强协调意识,提高协调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讲,管理的水平就是协调的水平,领导的艺术就是协调的艺术,领导的协调能力与领导者自身品德修养、知识水平、业务素质、作风方法等密切相关。要提高协调能力,校长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在工作中怎样进行有效的协调?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民主协商
在工作中,校长与广大教职工的关系是平等的同志式关系,民主协商是校长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和工作关系的基本方式。要注意两点:一是校长要正确处理职、权、责的关系,绝不能独断专行,一人说了算。二是要尊重教师的人格。
(二)合理分工
要注意三点:一是只有合理的分工才便于协调,家长制的领导和不合理分工的协作是不能提高学校管理效能的。二是分工要科学,要按照系统论原理,使每一个具体目标都要成为学校总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形成完整的体系。三是要用人适当,要根据人的业务能力、爱好特长、经验水平,从工作需要出发合理安排,做到量才授職,用人要用其长、避其短。四是要合理授权,现在是改革开放的时代,创新成为时代的主题,工作中一定要授予部门和下属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基本权力。
(三)统筹兼顾
所谓的统筹兼顾就是统一策划、兼顾全局的意思,这是协调的基本原则。要注意:一是不论什么时候、面对什么样复杂的具体工作都要心中有全局,全面安排,统筹兼顾,不能以偏概全、顾此失彼。二是在全面安排、统筹兼顾的同时,要突出重点,善于解决主要矛盾。三是要兼顾集体和教职工个人利益。
(四)公正热情
校长处事务必公正公平,要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对亲近者、拥护者不偏袒、不护短;对疏远者不排斥、不冷落,要以诚待人、热情待人;对待反对自己的人也要宽厚容人,推心置腹、耐心说服,不能随意指责,更不能以势压人。总之,工作不分亲疏远近,应当一视同仁。
一、学校管理中不协调现象的成因
不协调现象客观存在于学校管理过程中,它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准确分析、正确认识是做好协调工作的前提条件。导致学校管理过程中不协调现象的原因很多,大致可以分以下几类:
(一) 由学校组织系统自身引起的不协调
学校管理是多层次多结构的,在层次上,学校管理目前为三层制;而具体组织结构,则是校长——主任——教研组(年级组)——班级等,再到师生个人,至少已有五个层次,各层次间纵横关系密切且复杂,都需不断协调。多结构是指学校管理每个层次都由一个以上的成分构成,如校领导层由党支部、校长与副校长、教职工代表大会等成分构成;中层管理部门这个层次由教务、政教、团队、总务后勤等成分构成;教务下面又由图书、实验、医务等成分构成;教师与学生,又由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等不同构成。各层次、各部门、各岗位、各工作人员都有它的职责要求,但运转中,时常会发生冲突,出现不协调现象,学校管理者要使其步调一致、效率高,必须及时有效地进行协调。
(二)由管理的运动过程引起的不协调
不管多么高明的领导者或领导集体,他的预见、预测与现实发展总是会产生一定差距或矛盾,这就要对基于这种预见、预测而制定的决策、措施和实践活动等做出一些必要的变动调整。随着工作的发展,新情况不断发生,组织结构及组织成员都可能出现新的不协调现象,从而使学校各种关系和比例发生变化。这时就应当积极合理地协调,促进工作向积极有利的方面变化,保证学校工作顺利开展。
(三)由社会发展引起的不协调
满足社会要求,提高适应社会能力,也需要学校管理者不断做出积极合理的协调。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学校既受社会制约,同时又密切为社会服务,社会对学校的要求是具体、明确的,而且随着自身的不断前进和发展对学校办学方向、目标、模式等都会产生不同的要求,学校必须适时调整满足社会要求,而这种要求和学校在自身调整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诸多不协调问题,如目前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除了大的课程改革外,校内必然还存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师资结构等的调整。
(四)由人的因素引起的不协调
1. 由认识引起的不协调
组织每个成员思想认识一致是协调的基础。不论什么样的学校,教职工思想觉悟都有差别,认识水平都存在差异,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他们观察问题的角度、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都会不同。这种思想认识上的不一致,往往会导致行为上的不协调。
2. 由角色冲突引起的不协调
在学校组织中,从领导到群众,从教师到学生,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地位,职责任务明确而不同,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各种角色由于位置的不同、工作内容有别,考虑问题、处理工作思路方法必然存在局限性,配合上经常会出现不合拍,从而引起各种各样的不协调。
3. 由需要引起的不协调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人有不同的需要,教职工在实现学校总体目标工作的同时,每个人在进修、提干、评优、入党、职称评聘等方面都有自己个人的思想和需要,但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如主观上努力不够、客观条件不允许等不一定能够得到实现和满足。当个人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有些人不能正确对待,就产生情绪波动和消极行为,从而引起工作中新的不协调。
4. 由非正式组织引起的不协调
任何一所学校,成员间都会因为同学、同乡等关系,因为气质、性格、兴趣、爱好、利益相同或相近等因素,形成一些类似小团体的现象,我们习惯称之为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不一定对学校工作都起负面作用,引导得法,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就会成为推动学校工作的积极因素。
(五)由领导者管理职能发挥不当引起的不协调
计划决策是学校领导的重要管理职能之一。决策的关键在于为学校工作选择正确的目标,如果总体目标决策不当,必然会导致全盘工作重大失误。近年来一些学校置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不顾,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教育质量下降,教训是深刻的。有的人检查教育失误时,认为片面追求升学率也是强调智育,我认为这是不深刻的。“片追”最多只能认为是“知育”,绝不能称之为“智育”,因为死记硬背只会扼杀学生智力发展。有人做过比较,我国参加国际上奥林匹克知识竞赛等活动获奖很多,但获“诺贝尔”奖的却没有;中国留学生在国外考试成绩都很优秀,但成为经营、管理佼佼者却很少,卓有成效的更少。
二、怎样进行有效的协调
要管理好学校,校长必须不断增强协调意识,提高协调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讲,管理的水平就是协调的水平,领导的艺术就是协调的艺术,领导的协调能力与领导者自身品德修养、知识水平、业务素质、作风方法等密切相关。要提高协调能力,校长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在工作中怎样进行有效的协调?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民主协商
在工作中,校长与广大教职工的关系是平等的同志式关系,民主协商是校长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和工作关系的基本方式。要注意两点:一是校长要正确处理职、权、责的关系,绝不能独断专行,一人说了算。二是要尊重教师的人格。
(二)合理分工
要注意三点:一是只有合理的分工才便于协调,家长制的领导和不合理分工的协作是不能提高学校管理效能的。二是分工要科学,要按照系统论原理,使每一个具体目标都要成为学校总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形成完整的体系。三是要用人适当,要根据人的业务能力、爱好特长、经验水平,从工作需要出发合理安排,做到量才授職,用人要用其长、避其短。四是要合理授权,现在是改革开放的时代,创新成为时代的主题,工作中一定要授予部门和下属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基本权力。
(三)统筹兼顾
所谓的统筹兼顾就是统一策划、兼顾全局的意思,这是协调的基本原则。要注意:一是不论什么时候、面对什么样复杂的具体工作都要心中有全局,全面安排,统筹兼顾,不能以偏概全、顾此失彼。二是在全面安排、统筹兼顾的同时,要突出重点,善于解决主要矛盾。三是要兼顾集体和教职工个人利益。
(四)公正热情
校长处事务必公正公平,要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对亲近者、拥护者不偏袒、不护短;对疏远者不排斥、不冷落,要以诚待人、热情待人;对待反对自己的人也要宽厚容人,推心置腹、耐心说服,不能随意指责,更不能以势压人。总之,工作不分亲疏远近,应当一视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