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儿童攻击性行为会引发生理和心理问题,是一个社会应该高度关注的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人们需要深入了解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各种因素。根据以往研究表明,导致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有四个主要因素:父母教养方式、基因、暴力电影和教师。而其中父母教养方式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本文将着重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并探讨遗传因素、暴力电影和教师的影响,然后将这三个因素与中心因素进行比较。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儿童攻击性行为;暴力电影;教师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近些年来被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Mayer(1976)将攻击性行为定义为“公然的行为,包括意图造成有害的刺激或对另一个有机体的破坏性行为”。攻击性行为不仅对社会构成威胁,而且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许多研究表明,个体攻击性行为的发展具有周期性和连续性特征。早期的攻击性行为可以预测其成年后的攻击性倾向。如果父母在孩子青春期之前不干预他们的攻击性行为,那么儿童很容易形成攻击性的性格,未来将导致与他人交往困难甚至犯罪。
一、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关系
1. 三种类型的养育方式会助长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养育方式的不同维度,包括情感、行为和心理控制(Barber,1994;Siequeland,1996),这些都对儿童个性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aumrind(1967)将所有维度的养育方式分为三个子风格,即权威型、溺爱型和专制型。第一种权威型的育儿方式,又称民主型,指的是能够对儿童的需求有相应的反应,因此,由这些父母抚养的儿童会采取积极的行动,并能与其他儿童相处得很好(Baumrind,1973)。而溺爱型的父母虽然对儿童的需求很敏感,但对儿童道德约束却很少。由于这些宽容的父母经常提供负面的强化信息,他们将培养儿童在不满足需求情况下产生攻击性行为(Casas et al.,2006)。专制型的父母往往会对儿童有较高的要求,而对其需求没有明显反馈,导致儿童始终处于一种较为压抑的状态之下,这种养育方式容易导致儿童的身体攻击(Kawabata et al.,2011)。综上所述,如果儿童在一个温暖和谐的环境中成长,他们就不太可能养成好斗的性格,因为他们从父母那里学会了对他人友好,并调节自己的情绪。因此,权威型的育儿方式是最有效的育儿方式。相比之下,其他两种类型的育儿方式则比较容易塑造儿童的攻击性人格。
2. 母性和父性亲子关系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虽然母亲和父亲的育儿方式有相似的效应,但是父亲和母亲所采用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个性和行为有不同的影响。母亲被认为更有可能使用权威型和溺爱型的育儿方式(Conrade&Ho,2001),而父亲通常采用专制型的育儿方式。因此,母亲往往对儿童有很多积极的反应,但父亲的反应往往是带有指导和要求的。积极的反应会让儿童觉得更安全。如果一个儿童缺乏安全感,一方面,他(她)可能缺乏自信,会不自觉地进行自我防卫,这将导致攻击性行为。另一方面,这样的儿童认为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吸引注意力的方式,这样他们就不会被社会所忽视(Nicolson&Ayers,1997)。父母的需求性意味着期望他们的儿童举止得体、守规矩。然而过多的要求会给儿童带来压力,他们会以消极的方式回应压力。
二、一些关于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程度的争论
1. 父母教养方式与遗传因素的比较。心理学家指出,父母教养行为与侵略性行为之间的关系可以用遗传效应来解释(Rowe,1994)。一方面许多研究已经证明儿童大多继承父母的攻击性行为,遗传因素在塑造攻击性性格方面起着重要作用(Tackett,2009;Eme,2007;Beijsterveldt,2006)。另一方面,儿童的行为反过来也会鼓励父母采取相应的策略(Geet al.,1996)。精神分析理论强调,在遗传的基础上无意识的侵略性和破坏性动机是通过父母的道德来控制的(Nicolson&Ayers,1997)。诚然,一个人的基因在他(她)从一个儿童成长为成年人的时候是不会改变的,但是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如通过欣赏儿童的行为,观察他们的社会活动,或者花时间与儿童进行深入的交谈,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来防止儿童在一开始就采取过激的行为(Nicolson&Ayers,1997)。虽然一些研究重视基因在形成儿童攻击性方面的重要性,但它并不是一个主导因素。并不是每一个有攻击性基因的儿童都会表现出显性症状,因为他们的父母可以通过道德控制并防止他们进行人身攻击或辱骂他人。因此,父母的行为比基因更能影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2. 父母教养方式和暴力电影带来的影响之间的差异。许多研究表明,除了基因以外,暴力电影也有助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根据社会学习理论(Bandura,1973),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攻击性的偶像,如父母、教师和暴力电影明星习得攻击性行为,同时减少对他人的同情。这已被大量证据证明(Eron,1982;Paik and Comstock,1994;Turner,1986)。但这种现象可以由父母控制。父母能够教育儿童了解暴力电影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禁止他们观看暴力电影。反过来说,如果父母的行为对儿童有暴力影响,儿童将来会变得非常好斗甚至犯罪。例如,如果儿童遭受父母的冲突、身体虐待或精神虐待,或经常被父母极端情感忽视,父母在儿童的童年时期曾经从事过犯罪活动,这些条件下的儿童都很可能成长为有攻击性的成年人。由此可见,虽然许多研究都证明了暴力电影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很大,但教养方式仍是对儿童的攻击性产生最重要影响的因素。
3. 父母教养方式和教师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比较。实证研究认为师生关系是影响儿童异常行为的重要因素。Hughes等(1999)的实验结果表明,在教师与学生和谐关系的影响下,儿童的攻击性逐渐得到缓解。此外,积极的师生关系可以弥补父母与儿童之间的关系。儿童的攻击性往往和教师与儿童的关系上的伤害有关。研究表明,与教师有良好关系的学生更具有社会能力。由于攻击性是人们对障碍的愤怒和沮丧的反应,儿童可能会因为父母和教师的破壞性反应,如经常性被拒绝、不断地被忽视与虐待而变得抑郁或具有攻击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角色的重要性和父母的角色是相同的。在幼儿时期,对儿童的攻击性的演变取决于安全感(Parens,2004)。在严厉的教养方式下,儿童在上学前可能就会采取攻击性的行为,教师无意识的指示只是起到了推动作用,强化了他们的攻击性。因此,父母是儿童学习攻击性行为的主要来源,而教师则是次要来源,但后者可以弥补之前对儿童造成的伤害。
三、结论
相比母亲,父亲常采取的教养方式更容易令儿童变得好斗和反叛。与遗传、暴力电影和教师三个因素的功能相比,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着最显著的影响。因此父母应该在教养儿童的过程中尤为重视自己的言行可能对儿童带来的潜在影响,这样可以有效地预防许多冲突和犯罪的发生。
参考文献:
Aunola,K.,Nurmi,J.E.,2005,The Role of Parenting Styles in Children′s Problem Behaviour,Child Development 76(6).
基金项目:第17项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工程(项目编号:3.1.109)。
项目来源:惠财政[2016]151号之17。
作者简介:李阳(1990— ),女,河南新乡人,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学教师,研究方向:认知心理、心理咨询。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儿童攻击性行为;暴力电影;教师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近些年来被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Mayer(1976)将攻击性行为定义为“公然的行为,包括意图造成有害的刺激或对另一个有机体的破坏性行为”。攻击性行为不仅对社会构成威胁,而且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许多研究表明,个体攻击性行为的发展具有周期性和连续性特征。早期的攻击性行为可以预测其成年后的攻击性倾向。如果父母在孩子青春期之前不干预他们的攻击性行为,那么儿童很容易形成攻击性的性格,未来将导致与他人交往困难甚至犯罪。
一、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关系
1. 三种类型的养育方式会助长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养育方式的不同维度,包括情感、行为和心理控制(Barber,1994;Siequeland,1996),这些都对儿童个性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aumrind(1967)将所有维度的养育方式分为三个子风格,即权威型、溺爱型和专制型。第一种权威型的育儿方式,又称民主型,指的是能够对儿童的需求有相应的反应,因此,由这些父母抚养的儿童会采取积极的行动,并能与其他儿童相处得很好(Baumrind,1973)。而溺爱型的父母虽然对儿童的需求很敏感,但对儿童道德约束却很少。由于这些宽容的父母经常提供负面的强化信息,他们将培养儿童在不满足需求情况下产生攻击性行为(Casas et al.,2006)。专制型的父母往往会对儿童有较高的要求,而对其需求没有明显反馈,导致儿童始终处于一种较为压抑的状态之下,这种养育方式容易导致儿童的身体攻击(Kawabata et al.,2011)。综上所述,如果儿童在一个温暖和谐的环境中成长,他们就不太可能养成好斗的性格,因为他们从父母那里学会了对他人友好,并调节自己的情绪。因此,权威型的育儿方式是最有效的育儿方式。相比之下,其他两种类型的育儿方式则比较容易塑造儿童的攻击性人格。
2. 母性和父性亲子关系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虽然母亲和父亲的育儿方式有相似的效应,但是父亲和母亲所采用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个性和行为有不同的影响。母亲被认为更有可能使用权威型和溺爱型的育儿方式(Conrade&Ho,2001),而父亲通常采用专制型的育儿方式。因此,母亲往往对儿童有很多积极的反应,但父亲的反应往往是带有指导和要求的。积极的反应会让儿童觉得更安全。如果一个儿童缺乏安全感,一方面,他(她)可能缺乏自信,会不自觉地进行自我防卫,这将导致攻击性行为。另一方面,这样的儿童认为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吸引注意力的方式,这样他们就不会被社会所忽视(Nicolson&Ayers,1997)。父母的需求性意味着期望他们的儿童举止得体、守规矩。然而过多的要求会给儿童带来压力,他们会以消极的方式回应压力。
二、一些关于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程度的争论
1. 父母教养方式与遗传因素的比较。心理学家指出,父母教养行为与侵略性行为之间的关系可以用遗传效应来解释(Rowe,1994)。一方面许多研究已经证明儿童大多继承父母的攻击性行为,遗传因素在塑造攻击性性格方面起着重要作用(Tackett,2009;Eme,2007;Beijsterveldt,2006)。另一方面,儿童的行为反过来也会鼓励父母采取相应的策略(Geet al.,1996)。精神分析理论强调,在遗传的基础上无意识的侵略性和破坏性动机是通过父母的道德来控制的(Nicolson&Ayers,1997)。诚然,一个人的基因在他(她)从一个儿童成长为成年人的时候是不会改变的,但是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如通过欣赏儿童的行为,观察他们的社会活动,或者花时间与儿童进行深入的交谈,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来防止儿童在一开始就采取过激的行为(Nicolson&Ayers,1997)。虽然一些研究重视基因在形成儿童攻击性方面的重要性,但它并不是一个主导因素。并不是每一个有攻击性基因的儿童都会表现出显性症状,因为他们的父母可以通过道德控制并防止他们进行人身攻击或辱骂他人。因此,父母的行为比基因更能影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2. 父母教养方式和暴力电影带来的影响之间的差异。许多研究表明,除了基因以外,暴力电影也有助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根据社会学习理论(Bandura,1973),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攻击性的偶像,如父母、教师和暴力电影明星习得攻击性行为,同时减少对他人的同情。这已被大量证据证明(Eron,1982;Paik and Comstock,1994;Turner,1986)。但这种现象可以由父母控制。父母能够教育儿童了解暴力电影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禁止他们观看暴力电影。反过来说,如果父母的行为对儿童有暴力影响,儿童将来会变得非常好斗甚至犯罪。例如,如果儿童遭受父母的冲突、身体虐待或精神虐待,或经常被父母极端情感忽视,父母在儿童的童年时期曾经从事过犯罪活动,这些条件下的儿童都很可能成长为有攻击性的成年人。由此可见,虽然许多研究都证明了暴力电影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很大,但教养方式仍是对儿童的攻击性产生最重要影响的因素。
3. 父母教养方式和教师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比较。实证研究认为师生关系是影响儿童异常行为的重要因素。Hughes等(1999)的实验结果表明,在教师与学生和谐关系的影响下,儿童的攻击性逐渐得到缓解。此外,积极的师生关系可以弥补父母与儿童之间的关系。儿童的攻击性往往和教师与儿童的关系上的伤害有关。研究表明,与教师有良好关系的学生更具有社会能力。由于攻击性是人们对障碍的愤怒和沮丧的反应,儿童可能会因为父母和教师的破壞性反应,如经常性被拒绝、不断地被忽视与虐待而变得抑郁或具有攻击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角色的重要性和父母的角色是相同的。在幼儿时期,对儿童的攻击性的演变取决于安全感(Parens,2004)。在严厉的教养方式下,儿童在上学前可能就会采取攻击性的行为,教师无意识的指示只是起到了推动作用,强化了他们的攻击性。因此,父母是儿童学习攻击性行为的主要来源,而教师则是次要来源,但后者可以弥补之前对儿童造成的伤害。
三、结论
相比母亲,父亲常采取的教养方式更容易令儿童变得好斗和反叛。与遗传、暴力电影和教师三个因素的功能相比,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着最显著的影响。因此父母应该在教养儿童的过程中尤为重视自己的言行可能对儿童带来的潜在影响,这样可以有效地预防许多冲突和犯罪的发生。
参考文献:
Aunola,K.,Nurmi,J.E.,2005,The Role of Parenting Styles in Children′s Problem Behaviour,Child Development 76(6).
基金项目:第17项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工程(项目编号:3.1.109)。
项目来源:惠财政[2016]151号之17。
作者简介:李阳(1990— ),女,河南新乡人,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学教师,研究方向:认知心理、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