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全人类正面临着诸如大气污染、资源短缺、江河断流、土地沙漠化和沙尘暴等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人类未来生存与发展已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保护环境,提高人类的环境意识,已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科特点,积极挖掘生物教材资源,加强对学生环境教育的渗透,从心底唤起学生环境保护意识、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共同担负起建设和谐、美好生活和家园的神圣职责。
课堂教学是开展环境教育渗透的主要途径。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首先要把环境教育结合于教学之中。在初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与环境教育有关的知识点。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因素,寻找结合点,适当拓宽加深,做到“渗与其内,寓于其中”。
一、植物学部分的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光合作用”一节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分析植物光合作用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时.可补充有关植物改善环境的事例.如一公顷柳杉一年可吸收有毒气体二氧化硫1720千克:一公顷垂柳每月可以吸收二氧化硫10千克;美人蕉、月季、丁香、菊花、银杏以及洋槐也能不同程度地吸收二氧化硫等.增加此内容.可以加深学生对植物重要性的理解,从而能自觉地去爱护花草树木。
在“根的形态”一节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根系在土壤中分布的特点.使其理解庞大的根系对水土保持的作用.并引入我国长江、松花江、嫩江曾发生的特大洪涝灾害,其主要原因是这些江河上游的森林遭到人为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抬高。以此唤起学生对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的忧患意识,培养其环保观念,使其积极响应“植树造林”、“栽花种草”等具体活动。
另外.在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教学中.可适时地向学生介绍“地膜覆盖技术”的优越性给农业带来重大贡献的同时.也会对环境(尤其是土壤)造成污染的有关知识。
二、动物学部分的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动物学部分的教学中,讲述各门、纲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其重要动物种类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动物的食性去理解该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例如,在讲到草履虫时,注意介绍每只草履虫每天大约能吞食43000个细菌.对污水的净化有一定作用;讲到蚯蚓时,注意说明一亿条蚯蚓一天内可吞食40吨有机废物,对有机废物的处理效率高;讲到青蛙时,要注意列举一只青蛙一天食虫量可达266只,并阐明青蛙在消灭害虫、防止污染方面所具有的化学杀虫剂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从而使学生自觉地保护青蛙:特别是在讲到鸟纲时.要注意补充鸟类捕食大量的农林害虫和害兽的具体数据.如:一只猫头鹰一年能捕鼠1000多只.为人类夺回粮食2000多斤:一只杜鹃鸟一年消灭松毛虫5万条左右;一只燕子整个夏天能捕食50到100万只苍蝇、蚊子等。从而启发学生认识动物在农业、林业和畜牧业等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增强学生对动物的感情,树立“保护动物,人人有责”的思想,养成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良好行为。
三、生物的遗传、进化和生态部分的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此部分教材,应重点抓好“生物与环境”这一章的教学。本章设置了关于生态学基础知识和环境保护知识。讲述了破坏生态平衡的危害.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状况.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等有关内容。教学时应依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特点,适当补充一些贴切教材具体事例,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渗透。据统计,我国有近2亿的人引用受有机物污染的水,我国每年排尘量约1445吨,每年排二氧化硫1462吨。由于大气、水、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危害。森林锐减,不仅使木材和林副产品资源短缺,珍惜动植物减少、濒危、甚至灭绝,还会引起一系列的环境恶果。由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加速了物种的灭绝过程。
四、水资源危机教育,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对淡水资源的任意开采,目前已出现全球性的水资源危机,“有80个国家和地区缺水,有13亿人缺少饮用水,全球平均每天发生与水有关的疾病65万起,夺去2.5万人的生命……”要让学生意识到最具母性博爱的生命之水。既不是恩宠无边的造物主,更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从而激发学生对水的忧患意识.逐步树立节约用水的观念.保护水资源的紧迫感,养成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保护好每一滴水,树立人人为环境、爱环境的环境保护意识。
五、利用课外实践活动,强化体验、内化意识
初中教材中安排有许多实践活动课.它与环境教育的联系十分密切.教师应利用这一优势不失时机向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并在思想上突破一些陈旧观念.组织学生开展当地“生物种群生存现状调查”、“动植物资源的考察实践活动”等生物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在巩固生物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情感与态度。
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成为现代社会急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我们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挖掘教材资源、渗透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和“关心”精神。中学生还有较大的可塑性,只要我们长抓不懈,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环境教育渗透的种子定会在人间开花、结果。
课堂教学是开展环境教育渗透的主要途径。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首先要把环境教育结合于教学之中。在初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与环境教育有关的知识点。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因素,寻找结合点,适当拓宽加深,做到“渗与其内,寓于其中”。
一、植物学部分的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光合作用”一节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分析植物光合作用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时.可补充有关植物改善环境的事例.如一公顷柳杉一年可吸收有毒气体二氧化硫1720千克:一公顷垂柳每月可以吸收二氧化硫10千克;美人蕉、月季、丁香、菊花、银杏以及洋槐也能不同程度地吸收二氧化硫等.增加此内容.可以加深学生对植物重要性的理解,从而能自觉地去爱护花草树木。
在“根的形态”一节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根系在土壤中分布的特点.使其理解庞大的根系对水土保持的作用.并引入我国长江、松花江、嫩江曾发生的特大洪涝灾害,其主要原因是这些江河上游的森林遭到人为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抬高。以此唤起学生对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的忧患意识,培养其环保观念,使其积极响应“植树造林”、“栽花种草”等具体活动。
另外.在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教学中.可适时地向学生介绍“地膜覆盖技术”的优越性给农业带来重大贡献的同时.也会对环境(尤其是土壤)造成污染的有关知识。
二、动物学部分的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动物学部分的教学中,讲述各门、纲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其重要动物种类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动物的食性去理解该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例如,在讲到草履虫时,注意介绍每只草履虫每天大约能吞食43000个细菌.对污水的净化有一定作用;讲到蚯蚓时,注意说明一亿条蚯蚓一天内可吞食40吨有机废物,对有机废物的处理效率高;讲到青蛙时,要注意列举一只青蛙一天食虫量可达266只,并阐明青蛙在消灭害虫、防止污染方面所具有的化学杀虫剂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从而使学生自觉地保护青蛙:特别是在讲到鸟纲时.要注意补充鸟类捕食大量的农林害虫和害兽的具体数据.如:一只猫头鹰一年能捕鼠1000多只.为人类夺回粮食2000多斤:一只杜鹃鸟一年消灭松毛虫5万条左右;一只燕子整个夏天能捕食50到100万只苍蝇、蚊子等。从而启发学生认识动物在农业、林业和畜牧业等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增强学生对动物的感情,树立“保护动物,人人有责”的思想,养成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良好行为。
三、生物的遗传、进化和生态部分的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此部分教材,应重点抓好“生物与环境”这一章的教学。本章设置了关于生态学基础知识和环境保护知识。讲述了破坏生态平衡的危害.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状况.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等有关内容。教学时应依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特点,适当补充一些贴切教材具体事例,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渗透。据统计,我国有近2亿的人引用受有机物污染的水,我国每年排尘量约1445吨,每年排二氧化硫1462吨。由于大气、水、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危害。森林锐减,不仅使木材和林副产品资源短缺,珍惜动植物减少、濒危、甚至灭绝,还会引起一系列的环境恶果。由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加速了物种的灭绝过程。
四、水资源危机教育,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对淡水资源的任意开采,目前已出现全球性的水资源危机,“有80个国家和地区缺水,有13亿人缺少饮用水,全球平均每天发生与水有关的疾病65万起,夺去2.5万人的生命……”要让学生意识到最具母性博爱的生命之水。既不是恩宠无边的造物主,更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从而激发学生对水的忧患意识.逐步树立节约用水的观念.保护水资源的紧迫感,养成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保护好每一滴水,树立人人为环境、爱环境的环境保护意识。
五、利用课外实践活动,强化体验、内化意识
初中教材中安排有许多实践活动课.它与环境教育的联系十分密切.教师应利用这一优势不失时机向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并在思想上突破一些陈旧观念.组织学生开展当地“生物种群生存现状调查”、“动植物资源的考察实践活动”等生物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在巩固生物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情感与态度。
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成为现代社会急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我们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挖掘教材资源、渗透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和“关心”精神。中学生还有较大的可塑性,只要我们长抓不懈,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环境教育渗透的种子定会在人间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