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表现,是学生接触生活,体验生活,创造性地提炼生活,美化生活,融自己的情感于一体的自主创造的思维过程,是学生自我个性和内在感受的真实再现。这就决定了小学生作文的本性应显现自我、闪现生活、美化人生、抒写情怀。
【关键词】作文创造性;感受;积累感悟;体验生活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掌握知识的标志,但这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目前小学作文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学生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学生怕作文,老师叫头疼,这就是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我们写文章就是要表达人对生活的感悟,学生作文的表达内容也是一样,只不过要求层次较低罢了。
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呢?我想先从吃鱼说起。小孩子总是怕吃鱼,鱼刺卡到喉咙里太难受。要想教小孩子学会吃鱼,要哄他说:"孩子,学会吃鱼,太了不起了,因为吃鱼要细心,只要吃鱼不被刺卡着,说明你相当细心、相当聪明了"。小孩子同意了,就一点一点地咬鱼肉,吃完了,他总结说:"有的刺能看见,就先扔了,有些刺在里面埋伏着,我再用舌头挑出来。我学会了。"以后再经常吃鱼,就慢慢熟练了。其实,吃鱼和写作文是一个道理。作文就是鱼,它味道美,有营养,就是有"刺卡喉咙"这样的困难。怕写作文,就像怕鱼刺卡喉咙一样。曾经卡过也不要紧,鼓励他们吃,细心体验品味,鱼腹怎么吃?鱼头、鱼翅怎么吃?什么地方有刺?就有了感受,然后总结出经验来。
学生作文亦如此,学生一是缺乏深入生活的体验,好像不经常吃鱼,自然总结不出生活经验来;二是怕作文,好像怕"刺卡喉咙"一样。因此,在作文教学中,一要引导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感受,进而用心灵去感悟。二要鼓励学生整理自己的生活,从感悟到运思,用语言去表达。针对目前小学作文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我粗浅地谈几点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策略。
1注重体验感悟,提高感受认识能力
作文活动起始于作者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或感受。作文的逻辑起点是源于作者生活中的所见所感。学生缺的不是生活。学生缺什么?缺的首先是对事物的体验感悟能力。有了体验感悟力,生活才能变为写作素材;缺乏感悟力,即使置身于热火朝天的生活,生活只能是一堆串不起来的珍珠。写作文首先是“感知”人和事、景和物。把感知得到的形象和感知过程中所产生的独特体验或情感储存起来。写作文时再把储存的这些信息调出来,在脑海中重现形象。其次是“悟”,“悟”是感悟作文的关键。 “悟”是感动,是用真心去体会!“悟”可以使你感受平凡中的伟大,琐碎中的震撼,细节中的真情。比如写人:不仅人物的动作像“放电影”一样在脑袋里活动,甚至人物的表情、外貌、衣着也会浮现,对他(她)的爱恨情感随之而来。孩子写不出来怎么办?先要让他(她)学会“感”:一个苹果、一个眼神、一滴泪水、一记耳光、一张合影、一段经历……都是很好的作文题材。有家长问:现在的孩子身边的作文题材不缺,为什么我的孩子会视而不见呢?关键是他(她)或者对材料不感兴趣,或者没有掌握观察方法。
2加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刚开始作文的学生最大的困难就是会碰到“无话可说”,“无材料可写”的困难,如果单靠老师传授抽象的写作知识,是难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的,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加强观察的指导,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抓住事物特点的习惯,从而克服“无材料可写”的缺点。感悟作文的任务,不仅教会孩子“感”(观察)的方法,更要激活他们原有的丰富的“感知生活”的材料;从开始塞给孩子有趣的材料入手手把手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到他们自己留心观察,学会自己获取和加工观察所得材料。感悟作文,就是鼓励学生有独特的体验,自己的分析思考。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根据训练的目的确定某处景物、事物或人物为对象指导观察。为此我常常组织学生观察校园的花坛、树木,到野外游览,并在游乐中给学生以观察方法的揭示。我从指导学生静物描写入手,掌握初步观察方法,比如观察一盆花、一株树,进而过度到动态的观察描写,如写一个小动物,写天上的一片云,写一个活动场面、写一个生活的细节等等。举个例子:两个学生的作文本散了,我见了用订书机给他俩订好。看着作文本上订着的崭新的订书钉,一个说声谢谢算不错了!另一个小女孩,很有心:对比其他的老师,她“悟”到了这一颗小小的订书钉上包含了老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再联想到她入学时一直因为孤独没有适应班级的集体生活时,是在老师的关爱下慢慢适应并进步的,她以《一颗订书钉》为题写了篇作文,情真意切。
3引导学生多种途径积累感悟
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可以获得最直接的感性材料。但学生生活面相对较窄,还有好多事恐怕一辈子也体验不到。怎么办呢?要靠读书来间接体验。读书是读别人的生活,读别人的感悟,同时,也向别人学习表达感悟的方法。古人讲:"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是培养写作语感的主渠道,是作文教学的坚强后盾。
3.1让学生在课堂中感悟 .课堂教学依然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一篇篇课文文质兼美,都是作家心灵的感悟,有的是几十年甚至是一生的生活沉淀。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随着作者的思路到文中走一趟,用心贴近作者的心,去理解作者的感悟。
一要在脑中形成镜头。如峻青《第一场雪》中"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呀!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又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形成镜头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二是要顺作者心灵的轨迹去文中走一趟。如杨朔的《荔枝蜜》,作家的经历容易看出:小时候被蜜蜂蜇过,思想上疙疙瘩瘩的,后来喝了荔枝蜜,想去看看小蜜蜂,经过养蜂员的介绍,理解了蜜蜂是无私的、勤劳的。而劳动人民也是无私的、勤劳的,这是在杨朔心中沉淀了多年的,这里刚好找到一个触发点:劳动人民就象蜜蜂一样,作者也愿意做朴实的劳动人民,夜里就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蜜蜂。而有的教师课上主要让学生学的是"欲扬先抑"的写法,很少让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感悟。试问:作家写这篇文章时,一定按"欲扬先抑"构思了吗?学生学会了这种写法,如果没有生活,又怎么能用的上呢?所以教读课文,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而学习表达技巧是次要的。
3.2让学生从课外阅读中感悟。 课堂教学中的课文虽然好,但毕竟是个例子,数量又少。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到广阔的课外阅读中去。所以,要让学生多读名作,如中外的童话、寓言、神话,读古今名著,读正规的杂志报刊。在利用学校图书馆的同时,我给学生列了长长的书目,鼓励学生去订阅、去购买、去亲朋家里借,然后到班里交换着看。学生看什么书老师能做指导,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观念。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开阔了眼界,增强了对生活的理解。
学生随着读书数量的增多,读书笔记的增厚,交了许多未曾谋面的朋友,这些朋友都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对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启发,再加上读书中语感的形成,表达技巧的感性积累,对学生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3鼓励学生整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我们有这样的经验,村上有一些"百事通",对生活太熟悉了,对人情事故了如指掌,体验又深刻,甚至讲起什么出口成章。为什么写不出文章来呢?分析原因:一是没有用笔写成文字的欲望,就是不想在空间和时间上让自己的话得以流传;二是很少动笔,缺乏写作的经验。把生活体验表达出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它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叫运思。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表达欲望上狠上功夫,要想办法鼓励学生由感悟到运思,把心里话整理出来。这个整理的过程就是学生运思成文的思维过程。
在作文练习中,课堂作文仅是一种练兵的方式,是老师领路的,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自由写作。学生在生活中有了感悟,自己构思,自己组织语言,自己修改,随时随地可以写,随时表达自己的感悟,这才是作文的本质。课外写作的练习形式要首选日记。日记就是写平时的见闻、感受、想像、思考。日记里往往有深深的感情,小小的智慧,稍纵即逝的思绪。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新感受,老沉淀,都是宝贵的财富。日记的写作要随便一些,而课外自命题作文,学生就要构思一番。我鼓励学生课外自命题写作,鼓励学生有个人的作文集。课外写作没有教师的限制,有的学生尝试写小小说,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感悟,也收到较好的效果。
总之,感悟作文的任务,不仅要激活孩子的生活空间,还要激活他们更广阔的知识空间和想象空间,让孩子的文字在三大空间里可以自由驰骋,做一个有思想力、有想象力、有创造力的人。
【关键词】作文创造性;感受;积累感悟;体验生活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掌握知识的标志,但这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目前小学作文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学生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学生怕作文,老师叫头疼,这就是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我们写文章就是要表达人对生活的感悟,学生作文的表达内容也是一样,只不过要求层次较低罢了。
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呢?我想先从吃鱼说起。小孩子总是怕吃鱼,鱼刺卡到喉咙里太难受。要想教小孩子学会吃鱼,要哄他说:"孩子,学会吃鱼,太了不起了,因为吃鱼要细心,只要吃鱼不被刺卡着,说明你相当细心、相当聪明了"。小孩子同意了,就一点一点地咬鱼肉,吃完了,他总结说:"有的刺能看见,就先扔了,有些刺在里面埋伏着,我再用舌头挑出来。我学会了。"以后再经常吃鱼,就慢慢熟练了。其实,吃鱼和写作文是一个道理。作文就是鱼,它味道美,有营养,就是有"刺卡喉咙"这样的困难。怕写作文,就像怕鱼刺卡喉咙一样。曾经卡过也不要紧,鼓励他们吃,细心体验品味,鱼腹怎么吃?鱼头、鱼翅怎么吃?什么地方有刺?就有了感受,然后总结出经验来。
学生作文亦如此,学生一是缺乏深入生活的体验,好像不经常吃鱼,自然总结不出生活经验来;二是怕作文,好像怕"刺卡喉咙"一样。因此,在作文教学中,一要引导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感受,进而用心灵去感悟。二要鼓励学生整理自己的生活,从感悟到运思,用语言去表达。针对目前小学作文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我粗浅地谈几点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策略。
1注重体验感悟,提高感受认识能力
作文活动起始于作者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或感受。作文的逻辑起点是源于作者生活中的所见所感。学生缺的不是生活。学生缺什么?缺的首先是对事物的体验感悟能力。有了体验感悟力,生活才能变为写作素材;缺乏感悟力,即使置身于热火朝天的生活,生活只能是一堆串不起来的珍珠。写作文首先是“感知”人和事、景和物。把感知得到的形象和感知过程中所产生的独特体验或情感储存起来。写作文时再把储存的这些信息调出来,在脑海中重现形象。其次是“悟”,“悟”是感悟作文的关键。 “悟”是感动,是用真心去体会!“悟”可以使你感受平凡中的伟大,琐碎中的震撼,细节中的真情。比如写人:不仅人物的动作像“放电影”一样在脑袋里活动,甚至人物的表情、外貌、衣着也会浮现,对他(她)的爱恨情感随之而来。孩子写不出来怎么办?先要让他(她)学会“感”:一个苹果、一个眼神、一滴泪水、一记耳光、一张合影、一段经历……都是很好的作文题材。有家长问:现在的孩子身边的作文题材不缺,为什么我的孩子会视而不见呢?关键是他(她)或者对材料不感兴趣,或者没有掌握观察方法。
2加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刚开始作文的学生最大的困难就是会碰到“无话可说”,“无材料可写”的困难,如果单靠老师传授抽象的写作知识,是难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的,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加强观察的指导,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抓住事物特点的习惯,从而克服“无材料可写”的缺点。感悟作文的任务,不仅教会孩子“感”(观察)的方法,更要激活他们原有的丰富的“感知生活”的材料;从开始塞给孩子有趣的材料入手手把手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到他们自己留心观察,学会自己获取和加工观察所得材料。感悟作文,就是鼓励学生有独特的体验,自己的分析思考。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根据训练的目的确定某处景物、事物或人物为对象指导观察。为此我常常组织学生观察校园的花坛、树木,到野外游览,并在游乐中给学生以观察方法的揭示。我从指导学生静物描写入手,掌握初步观察方法,比如观察一盆花、一株树,进而过度到动态的观察描写,如写一个小动物,写天上的一片云,写一个活动场面、写一个生活的细节等等。举个例子:两个学生的作文本散了,我见了用订书机给他俩订好。看着作文本上订着的崭新的订书钉,一个说声谢谢算不错了!另一个小女孩,很有心:对比其他的老师,她“悟”到了这一颗小小的订书钉上包含了老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再联想到她入学时一直因为孤独没有适应班级的集体生活时,是在老师的关爱下慢慢适应并进步的,她以《一颗订书钉》为题写了篇作文,情真意切。
3引导学生多种途径积累感悟
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可以获得最直接的感性材料。但学生生活面相对较窄,还有好多事恐怕一辈子也体验不到。怎么办呢?要靠读书来间接体验。读书是读别人的生活,读别人的感悟,同时,也向别人学习表达感悟的方法。古人讲:"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是培养写作语感的主渠道,是作文教学的坚强后盾。
3.1让学生在课堂中感悟 .课堂教学依然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一篇篇课文文质兼美,都是作家心灵的感悟,有的是几十年甚至是一生的生活沉淀。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随着作者的思路到文中走一趟,用心贴近作者的心,去理解作者的感悟。
一要在脑中形成镜头。如峻青《第一场雪》中"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呀!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又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形成镜头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二是要顺作者心灵的轨迹去文中走一趟。如杨朔的《荔枝蜜》,作家的经历容易看出:小时候被蜜蜂蜇过,思想上疙疙瘩瘩的,后来喝了荔枝蜜,想去看看小蜜蜂,经过养蜂员的介绍,理解了蜜蜂是无私的、勤劳的。而劳动人民也是无私的、勤劳的,这是在杨朔心中沉淀了多年的,这里刚好找到一个触发点:劳动人民就象蜜蜂一样,作者也愿意做朴实的劳动人民,夜里就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蜜蜂。而有的教师课上主要让学生学的是"欲扬先抑"的写法,很少让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感悟。试问:作家写这篇文章时,一定按"欲扬先抑"构思了吗?学生学会了这种写法,如果没有生活,又怎么能用的上呢?所以教读课文,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而学习表达技巧是次要的。
3.2让学生从课外阅读中感悟。 课堂教学中的课文虽然好,但毕竟是个例子,数量又少。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到广阔的课外阅读中去。所以,要让学生多读名作,如中外的童话、寓言、神话,读古今名著,读正规的杂志报刊。在利用学校图书馆的同时,我给学生列了长长的书目,鼓励学生去订阅、去购买、去亲朋家里借,然后到班里交换着看。学生看什么书老师能做指导,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观念。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开阔了眼界,增强了对生活的理解。
学生随着读书数量的增多,读书笔记的增厚,交了许多未曾谋面的朋友,这些朋友都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对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启发,再加上读书中语感的形成,表达技巧的感性积累,对学生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3鼓励学生整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我们有这样的经验,村上有一些"百事通",对生活太熟悉了,对人情事故了如指掌,体验又深刻,甚至讲起什么出口成章。为什么写不出文章来呢?分析原因:一是没有用笔写成文字的欲望,就是不想在空间和时间上让自己的话得以流传;二是很少动笔,缺乏写作的经验。把生活体验表达出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它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叫运思。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表达欲望上狠上功夫,要想办法鼓励学生由感悟到运思,把心里话整理出来。这个整理的过程就是学生运思成文的思维过程。
在作文练习中,课堂作文仅是一种练兵的方式,是老师领路的,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自由写作。学生在生活中有了感悟,自己构思,自己组织语言,自己修改,随时随地可以写,随时表达自己的感悟,这才是作文的本质。课外写作的练习形式要首选日记。日记就是写平时的见闻、感受、想像、思考。日记里往往有深深的感情,小小的智慧,稍纵即逝的思绪。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新感受,老沉淀,都是宝贵的财富。日记的写作要随便一些,而课外自命题作文,学生就要构思一番。我鼓励学生课外自命题写作,鼓励学生有个人的作文集。课外写作没有教师的限制,有的学生尝试写小小说,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感悟,也收到较好的效果。
总之,感悟作文的任务,不仅要激活孩子的生活空间,还要激活他们更广阔的知识空间和想象空间,让孩子的文字在三大空间里可以自由驰骋,做一个有思想力、有想象力、有创造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