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的命题角度和解读方法

来源 :阅读与鉴赏(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huo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对于记叙类文章而言,说明文比较质朴、平直,行文不会曲折,更不会故意制造悬念,或运用众多的表现手法。说明文的命题角度和解读方法有其自身的特点。要熟悉其命题角度,掌握解读方法,我们就要有开说明文这把锁的几把钥匙:
  
  第一把钥匙:把握说明的对象
  
  分析说明文,首先就得知道文章说明的对象(内容、中心)是什么。如何认识说明的对象呢?
  1.看文章的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纲,一篇文章说明什么,标题应该告诉读者。然而,文章的多样性决定了文章标题的复杂性。所以,有些文章的题目需要经过一番分析才能准确认识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比如2003年江苏连云港《落雪之声大如雷》一文。如果对标题不加分析,就会对说明的对象作出错误认识。经分析,这篇文章既不是写雪落地的声音,也不是写雪落地的声音大如雷,而是写雪落地声大如雷的原因。这就是说明的对象。这种文题在中考中是很多的,我们一定要分析清楚。
  2.看文章的开头。中考选文常没有标题,要认识说明的对象,文章开头的一段或几段文字非常重要。这当中尤其要注意作者提出的问题,因为这是作者故意提出的,目的是开启下文,这个问句就交代了说明的对象。
  比如2003年辽宁中考选文,没有标题,文章的说明内容就在第一段的问句中作了交代。
  “回雁峰,南岳七十二峰之首,北雁南飞,到此为止,故而得名。……为什么衡阳以南雁声甚少?这里是有科学道理的。”
  3.看中心句。不少说明文的考题,常要求考生回答某个或几个语段说明的内容。如何准确地找到答案呢?找中心句。用中心句来概括说明的内容是说明文的特点之一。这样的例子,课内课外的说明文很多,这里就不再举了。
  
  第二把钥匙:认识对象的特征
  
  把握了说明的对象,还只是阅读说明文的第一步。这一步不难走,认识说明对象的特征才是关键。所谓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说明文就是围绕事物的特征展开说明的,特征是说明文的核心。如何认识对象的特征呢?
  1.看修饰限制的词语。有些说明文介绍说明对象并不是只交代一个名称,而是在其前面用几个词语,多方面修饰、限制说明对象,这些词语必定揭示说明对象某方面的特征,我们要找事物的特征,就找这些词语。
  比如2004年青海湟中县实验区《“能吞能吐”的森林》一文,森林的特征就是“能吞能吐”。
  2.看文章的结构。说明文尤其讲究条理,其清晰的层次结构可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特征。有些说明文介绍的事物复杂,涉及面广,在具体说明时,事物的各个方面将通过层次结构的安排分别加以说明。就全文说明而言,每个方面都有各自的说明中心,找到反映这些中心内容的词句,就找到了事物的特征。有几个方面的内容,事物的特征就有几个。
  比如2003年青岛《气候的威力》一文,文章在交代了说明的对象——气候的威力后,就从三个方面,用三段文字,分别对其特征加以说明:风大而狂、极度寒冷和变幻莫测。
  3.分析文意,看准地方。有些事理性说明文的对象比较抽象,其特征不易看出。比如近年来中考常有环保类、病毒类的说明文,这类文章所说明的事物本身很复杂,因而特征也就不明显。我们遇到相关考题,除了要仔细分析文章的意思,透过词句表层,揣摩作者的意图来认识事物的特征外,还要知道到文章的什么地方找事物的特征。到什么地方找呢?记住一句话,说明文是围绕对象的特征展开说明的,也就是说,一般要先交代特征,然后展开具体说明。所以,先看文章标题;标题没有就从开头段落里找;如果段落说明明显的话,就在分析结构时,从段落的中心句里找。一般不要到文章后面去找。
  
  第三把钥匙:熟悉说明的类别和顺序
  
  说明文的作者为了清楚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必须选用合适的说明顺序来安排文章结构,因而,有关说明顺序的考题也不难回答。在分析顺序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全文的顺序和局部段落的顺序。由于说明内容的需要,单一方式结构的说明文并不多,比较普遍的是综合性结构。这样结构的文章,其说明顺序的安排就不是单一的了,而是用了两种以上的顺序。在回答相关问题时,我们要根据题意,特别是有提示语的题目,仔细分析文章,作出正确的回答。
  比如2004年广西桂林《生命与气候》第24题: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顺序是什么?题干中“主要”二字就暗示考生,选文不止用了一种说明顺序,从全文来看,“时间顺序”最明显。
  2.说明顺序概念的从属关系。说明顺序有逻辑顺序、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这些顺序的概念比较大,它们当中还包含其他一些具体的顺序。
  比如,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概括到具体、由一般到特殊,因果、总分、主次等都属于逻辑顺序。由里到外、由前到后、由上到下、由大到小等都属于空间顺序。先后等属于时间顺序。
  掌握这些具体的顺序名称是很重要的。在回答具体的考题时,它们是考生判断顺序的依据。如果考题要求具体回答用了什么顺序,那就不能笼统回答一个大的概念;当然,如果只要求回答什么顺序,若不能正确判断,就不要用具体的顺序名称来回答。
  3.根据文章类别确定说明顺序。说明文分为事物性说明文和事理性说明文两种类型,不同类别的文章,采用的顺序是有所区别的。事物性说明文的顺序比较容易判断,比如介绍建筑物的常用空间顺序;事理性说明文常用逻辑顺序。中考说明文选用事理性说明文的居多,所以在考试时,要特别注意多从逻辑顺序的角度考虑。
  
  第四把钥匙:辨析说明的方式和方法
  
  说明文常采用两种说明方式说明事物:一是平实说明,多采用各种说明方法,对事物作客观介绍,语言平实;二是生动说明,多采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和拟人、比喻等方法对事物作生动形象的介绍。
  不管用哪种方式写说明文,都会用到说明方法,所以,掌握各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是我们阅读说明文的重点。本文不一一介绍各种说明方法,只对考生不易理解的说明方法以及如何回答常用方法的作用作一点解析。
  1.下定义和作诠释。这两种方法考生最难区别。它们都是对事物作解释,但有区别:
  从概念的内涵来看,下定义揭示的是事物的所有特征;作诠释揭示的是事物的个别特征。比如,水是液体,用的是作诠释,因为“液体”是水的众多特征中的一种。
  从语言的表述来看,下定义常用“是”字句作判断,而且,所作的判断倒过来表述也要成立。比如,A是B,或者A是B+C,那么,B也就是A,B+C要等于A。作诠释虽然也有“是”字句,但是倒过来表述,句意就不成立。比如,水是液体,“液体是水”就不成立,就有歧义了。
  从使用情况来看,下定义很少用,作诠释最常见,说明文中作诠释的语句到处可见。
  2.举例子等常用方法的作用。说明方法是中考常考的,要判断用什么方法,比较容易,而要回答所用方法的作用,就容易出错。
  所谓“作用”,是说作者为什么要用某种说明方法,用这种方法想达到什么目的。总的来看,任何说明方法的运用都是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都是为了能让读者从各方面对事物的特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但是,由于说明内容的复杂性,作者会对事物的特征作多方面的阐述。每一个方面的阐述,就可能用某种方法来说明、印证。比如,某个建筑物有多方面的特征,作者为了说明它“大”的特征,就会用列数据或作比较的方法来说明。
  所以,我们应该有这样一个认识:作者在具体说明时,对事物的某方面的特征,常常先提出自己的看法(观点)或认识,紧接着就会用举例子、列数据或作比较等方法来印证自己的看法;有时也先用某些说明方法,后摆出自己的看法。作者的这些“看法”、“认识”,就是某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所在。
  比如,某个语段里有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那么,这个例子前面(或后面)的某句话,就是考生所要回答举例子说明方法“作用”的答案,特别要注意紧靠例子的那句话。
  当然,这只是最基本的回答。考生能结合各方法的自身特点来回答就更好了。比如,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列数据——从规模上说明;举例子——把抽象的事物介绍得具体浅显等等。
  同学们可以在做具体练习时进行比较体会,做到熟练运用。
  
  第五把钥匙:品味说明的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说明文也一样。阅读说明文也得和阅读其他文体一样,需要品味它的语言。所不同的是,说明文由于其内容上的知识性、科学性,表达方式上的说明性,语言和其他文体有相同之处,更有其自身的特点,那就是“科学”、“准确”、“严密”、“简洁”、“通俗”。
  下面举些有代表性的语言考题作些分析指导。
  1.2004年辽宁中考第16题:选文第3段“月球很可能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一句中加点词“很可能”能否去掉?为什么?
  这道题是说明文语言考题的传统题型。回答这种问题,一定要和命题者的“问”相对应。第一步先作“能”与“否”的判断回答,第二步再根据第一步的判断,阐述“能”与“不能”的理由。第二步的分析要包含以下几层意思:加点词起什么作用;从两方面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用与不用的区别,也可以只分析一个方面);紧扣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准确性或科学性。
  从本题来看,答案可以这样组织:加点词不能去掉。“很可能”是作者的一种推测,去掉则表明月球就是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语言运用就不准确了。第二步的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没有标准答案。
  2.2004年江西《生物入侵者》第28题:你认为这篇文章的说明语言有何特点?请举例说明。
  这是道开放性试题,回答这类题的基础是考生对说明文语言基本特点的了解,不了解就无从下手,了解了就很好回答。这种题的难点在于举例。
  如果你觉得某篇文章语言运用“准确”,那么,在找例子时,不要先找句子,要先找词,尤其是那些能表现作者说话留有余地的词语。比如,“可能”、“主要”、“大约”、“据说”、“之一”、“特殊”、“常常”等。找到了词语,把词语所在的句子摘下来,略作分析就行了。
  3.2004年河北《走近森林》第12题:第7段画线句子中的“缓解”改成“消除”可以吗?为什么?
  这种题型不能简单地回答语言准确与否,它是要求考生在词语和词语之间的比较中来体会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回答这种题目,考生要先从词的意义、范围、程度等角度对两个词语进行比较,找出不同点,再结合词语所在的语境组织答案。比如本题,森林是不能使温室效应消失的,它只能吸收部分二氧化碳气体,减轻温室效应,因此不能改。
  4.2004年大连市《不可忽视的土壤污染》第15题:第3段中加点的词“至少”在句子中的作用是什么?
  这种题型所问的问题看起来比较大,而且考生比较怕“作用”之类的问题,不知从何回答。其实这种题不难回答,我们先别管什么“作用”,就当一般的词语运用来分析,结合语境思考:这个词“用”与“不用”区别在哪儿,“不用”的分析不要考虑,“用”这个词语的好处就是答案。比如本题,“至少”是从最低限度来说明的,“作用”就是突出了一年内经济损失大。
  从上面的例子来看,说明文的语言题型是多样的。但是,我们必须记住,不管哪种题型,回答问题一定要紧扣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以常规题型为基础进行分析,否则就会偏离题意。
  但是说明文作为一种文体,命题者也会从文章的角度来设计考题,题型、考查内容等和其他文体一样,比如也有概括题等。所以,除了以上五把钥匙外,我们还要有综合分析能力。换言之,在做说明文阅读题时,不要忘了结合其他文体的分析方法,来解决说明文的问题,这样的话,考生就不会在说明文的阅读上失分了。
  说明文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这种文章的阅读分析题难度不会大,同学们只要在平时的阅读练习中,熟练运用几把钥匙,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定会有所提高。
其他文献
同 情  泰戈尔    如果我只是一只小狗,而不是你的小孩,亲爱的妈妈,当我想吃你盘里的东西时,你要向我说“不”么?  你要赶开我,对我说“滚开,你这淘气的小狗”么?  那么,走罢!妈妈,走罢!当你叫唤我的时候,我就永不到你那里去,也永不要你再喂我吃东西了。  如果我只是一只绿色的小鹦鹉,而不是你的小孩,亲爱的妈妈,你要把我紧紧地锁住,怕我飞走么?  你要对我指指点点地说“怎样的一只不知感恩的贱鸟
期刊
三毛,原名陈平,台湾女作家。《胆小鬼》选自她的散文集《倾城》,主要写她小时候偷钱的故事。三毛的文风质朴率真,不加雕琢,这篇《胆小鬼》更是写得诙谐生动,情趣盎然。  文章一开始并没有直接入题,而是先卖了个关子,用“这件事”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究竟是什么事成为大家普遍的童年经历呢?在第二段揭示了谜底——“偷钱”之后,三毛又宕开一笔,接着写别人偷钱之后的结果,吊住大家的胃口:到底三毛偷没偷呢?怎么又叫
期刊
“立春”刚过,所有的人都开始盼望了。盼天空不再阴沉,风不再刺骨;盼树木发芽,野草返青;盼花开;盼鸟鸣;盼着脱下笨重的棉衣,轻轻松松、快快活活去踏青……在这些热烈的盼望之中,人们寄托了多少对新生活的热情和希冀!  可是,盼哪,盼哪,盼到的却是一场春雨。  早春的雨,不像夏雨那样随着电闪雷鸣倾盆而下,来得猛,去得也急;也不像秋雨,潇潇洒洒,一阵小雨,给大地添几分清秋的凉意;更不像冬雨,夹着雪粒儿落下,
期刊
破阵子  李 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这首词的音节很美,而我首先想到的是这首个人抒愤的词作,是完全可以为当政者,乃至一切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所借鉴的。  词人出生于南唐建国那一年,他亲身见证了南唐四十年的国祚。词人回想起当年的尊崇,仍不免自喜,而如此盛景却是在亡国
期刊
翻阅近两年的中考作文,不少佳作都运用了题记,让人眼前为之一亮。如:“过去的,是记忆中熟悉的身影;不变的,是相片中永恒的微笑;留下的,是那段刻骨铭心的亲情;多少次在梦中无声地抽泣;多少次翻开影集的指尖不愿离去——只因那段苍茫的父爱。”(2004年江西中考佳作《苍茫的父爱 触动了我的心灵》)“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戈壁滩,而我们一生的事业就是让那里开满鲜花。”(2004年重庆中考佳作《生命是一朵常
期刊
水调歌头  苏 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是汉文化史上最有特色的文人之一。他的思想与人格融入了儒、道、佛三教而又各臻其妙。这首词集中体现了道家的浪漫主义及旷达思想,是苏词代表性
期刊
副词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动作、行为的范围、时间、频率、语气等或性质状态的程度的词,恰当地运用副词能使语义表现更为丰富、完善,达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下面以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所选的台湾作家张晓风的散文《敬畏生命》为例,来谈谈副词的作用。在这篇课文中,贯穿全文且渗透着丰富思想内涵的副词可谓不少,这些副词的使用勾勒出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在作者的浮想联翩之中,读者领略了生命的本质、生命
期刊
俗话说:“秧好一半谷,妻好一半福。”在这里我要说:“题好一半文。”  对于生活,有的人说它是“一部大部头的著作”,有的人说它是“一首热烈的歌”,也有的人说它是“一场激烈的角逐”……
期刊
女作家宗璞的这两段文字,描绘了草原别样的天空,令人神往。从中,我们能看出作者飞扬的激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和坚守。
期刊
〔接第1~2期合刊(一)~(八)〕    第一部分  (1~2题,12分)  1.根据课文原句填空。(每空1分,共4分)  (1)_______________,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   (2)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3)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___。(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  古》)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