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面对日本“拧紧螺丝”的局部侵略对中华民族的严重威胁,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攘外必先安内”框架内展开了反日舆论民族主义操控.其反日舆论政策形成于“五三”惨案,“九·一八”至“一·二八”走向失控,淞沪停战签订后蒋介石着手调适,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在内外压力下转向抗战动员.这一政策的本质是在“战略反日”旨趣下利用国家民族主义,以动员、安抚、分流与规制等手段规训抗议型民族主义,将民众纳入国民党政府反日路线的“正轨”.国民党反日舆论宣传政策深受宁粤权势结构的制衡,漏洞百出、矛盾重重,在全民族抗战大局压力下虽胜犹
【机 构】
: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南京 21002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日本“拧紧螺丝”的局部侵略对中华民族的严重威胁,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攘外必先安内”框架内展开了反日舆论民族主义操控.其反日舆论政策形成于“五三”惨案,“九·一八”至“一·二八”走向失控,淞沪停战签订后蒋介石着手调适,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在内外压力下转向抗战动员.这一政策的本质是在“战略反日”旨趣下利用国家民族主义,以动员、安抚、分流与规制等手段规训抗议型民族主义,将民众纳入国民党政府反日路线的“正轨”.国民党反日舆论宣传政策深受宁粤权势结构的制衡,漏洞百出、矛盾重重,在全民族抗战大局压力下虽胜犹败.国民党的反日舆论政策集中了违反舆论宣传规律的各种表现,彰显了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进步性,其经验教训是一部有历史价值的“反面教材”.
其他文献
中央苏区新闻传播事业研究渐成为新闻史研究的重要领域.整理现有研究,发现中央苏区新闻传播事业研究不但有鲜明的地域性,而且呈现出研究疆域的广阔性和研究角度的多元化,多学科介入特征明显.从研究重点看,现有研究多从中央苏区新闻传播事业的历史地位及贡献、四大报刊这两种向度展开.为拓展、深化和创新中央苏区新闻传播事业研究,亟待完成文献的数字化工作;加强新闻业务和新闻理论研究,注重原报等第一手文献的阅读,回归“新闻实践史”的研究路径;同时,需扩大作者群,以扭转“冷清和寂寞”的整体情形.
借用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场域理论,通过赛博民族志的方式参与到微博超话社区中进行沉浸观察和资料收集,从群内与群际两种机动性视角深描微博超话社群中趣缘群体的群体关系.研究发现,微博超话社区内不同的趣缘群体之间存在着对抗与联盟的双重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非线性的协作与抗衡,其意义在于强调群体身份认同的同时,也使得同一社区不同趣缘群体之间的界限与隔膜消融,形成信息层面的异质性流通.而同一趣缘群体中的群内关系更为复杂,既存在着层级化规训,又有着对权力的自由反叛,以此实现场域内权利的动态流
在当下新媒体环境里,新文科建设为我们重思公共传播教育及其使命提供了重要契机.我们在大力推动传播学之科学化和学科化的同时,迫切需要厘清其与社会问题、人文价值和科学理性三者的关系,重新将人文价值确立为公共传播教育的基石.没有人文价值的引领,传播学知识对于解决社会问题仍旧可能有效率和有效用,却可能会是没有灵魂、意义和方向感,甚至是危险的.鉴于此,基于公共传播学科的三种知识来源,即人文、科学和社会,本文提出并阐述了公共传播教育的三种使命,即弘扬人文价值(价值使命)、坚守科学理性(方法使命)和构建社会和谐(功能使命
中国传播研究本土化已有三四十年的历程,但是对《战国策》的传播学研究尚处于粗浅阶段,主要表现在研究视野狭窄,以及对西方传播理论资源的批判性借用尚不充分.本文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例,说明对《战国策》的传播学研究可以更为深入.在传播学的视野中,《邹忌讽齐王纳谏》所叙述的就是人内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活动,而且这三种传播实践的核心都是一个自我认知问题,可以借助威廉·詹姆斯、库利、米德等人的自我理论进行分析.分析发现,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人内传播涉及的自我认知借助了“物理之镜”和“客我之镜”;人际传播涉及的
《汉口中西报》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份重要的商业报纸,前后绵延30余年.它在政治上保持中立,在经营上采取“以社养报”的策略,重视广告和发行,在编辑风格上注重言论、新闻和副刊,呈现出地方意识浓厚、记录城市生活和满足市民需求的特征,比较全面地呈现了丰富多彩的近代汉口城市生活.《汉口中西报》正是采用了以上独到的经营策略和编辑风格,才能屹立于汉口 30余年,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近年来,国内视频网站一直存在运营成本居高不下、传统盈利模式略显疲态等问题.为了争取市场份额和扩大自身竞争优势,视频网站不断优化,建构了新的盈利模式——超前点播.超前点播是在付费会员群体中发展出的精细化模式,用户在会员的基础上再付费,就能提前观看后续的剧集内容.作为视频网站缓解运营成本压力和弥补巨额亏损的新策略,超前点播给平台带来巨大利润的同时,却因盗版侵权和剧透等问题引起用户的强烈不满,导致用户信任缺失.但从长期来看,超前点播模式是视频网站突破收入增长瓶颈的一种必然选择,因此必须进一步优化这一模式,完善阶
本文聚焦家庭内部场景,通过质性研究方法,观察一个普米族村落三代同堂的家庭成员如何拍摄和运用抖音.文章将研究对象称为“抖音之家”,通过分析生命周期里的家庭、民族和村落社会中的家庭、社会转型期的家庭三个层次,发现抖音不仅使家庭成员的生命轨迹得以保存和展露,还与家庭生活中亲密情感、亲子互动等紧密相关.由此,作为一种新媒体技术,抖音与特定家庭成员的角色、互动关系、生活方式、家庭结构等因素嵌合在一起.从这个角度看,抖音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家庭的新的方式,同时,家庭也构成了分析和理解新媒介技术的重要文化视角.
常芝青是唯一一位伴随《晋绥日报》从创刊到终刊全过程的报社主要负责人.他在《晋绥日报》的九年中,经历了整风运动、抢救运动、反“客里空”运动等多次政治运动,在他领导下的晋绥边区新闻文化工作,有成就也有失误.他积极吸取经验教训,并将这些经验与其自身的新闻实践活动相结合,形成他的早期新闻思想,即坚持党的领导与正确的政治方向;贯彻群众路线,重视队伍建设;践行实事求是,注重自我批评.在文化建设方面,常芝青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影响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文艺观,即在新闻的视角下建构文艺,使其与新闻、宣
在新媒体、人工智能的背景下,传播学研究的问题日趋复杂,各学科合作是大势所趋.通过230位国际传播学会会士(ICA Fellows)在Web of Science上可以查阅到的995篇合著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其合著网络进行整体属性、个体中心性以及派系的分析,从而揭示ICA会士内部的合作形态及团体特征.研究发现,ICA会士的整体网络集中程度较低,具有小世界效应特征,少部分会士拥有较广的合作关系和较强的资源控制能力.同时,基于Clique发现了17个凝聚力较强的子群,根据论文主题进一步归纳出政治
宗方小太郎是近代早期来华的日本间谍报人中的典型代表,他凭借甲午战争中的“功绩”成为日本当局对华问题的重要高参,在中国活动近40年,撰写大量报告,为日本制定对华政策提供重要依据;他最早意识到新闻宣传在扩大日本在华利益中的重要作用,创办、主持或协助创办了多份报刊,并出任外务省在华官方通信社“东方社”首任社长,成为近代早期日本在华间谍报人的“总闸”.报人身份既是他公开活动的掩护,也是他情报工作的依托,他以这一身份接近中国士人,得以刺探情报或直接干涉中国事务.他的一生,乃是近代早期来华的日本间谍报人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