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日本经济持续原地踏步,中国以7%~8%的速度飞速前行,到2020年中国经济等同于美国的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时,日本怎么办?在日本有识之士心里,这已经是个必须立即开始思考的问题
对现在的日本人来说,中国已经是生活中无法缺少的一部分。在东京乘客最多的山手线轻轨上坐半个小时的车,如果没有听到中文,就会让人有些奇怪。每年过百万的中国人到日本旅游,将中国的语言、文化、商品等带到了日本的各个角落。
钓鱼岛争端之后,日本似乎更多了些“厌华”的气氛。于是,在东京街头,人们一边穿着中国制造的服装,在餐馆里吃着中国加工的食品,一边指着电视对中国社会品头论足。9月中国一些城市抗议游行的镜头如同刚刚发生的事件一样,不断在电视里播放,其反复程度近年少有。
这种现象今后或许还会持续很多年,但到了2020年或2030年中国的经济规模达到很多日本政治家所崇拜的美国的水平时,日本人的对华态度恐怕也会改变了。而他们心里也清楚,这样的情形可能为期不远了。
如果中国经济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日本怎么办
“我们也许用不了太长时间,就会失去在中国面前的优越感。”企业职员渡边泰三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过去10年,每年来中国访问,渡边看到了中国的不足,也看到了中国迅速挣脱“落后”的种种变化。过去,中国企业管理较为落后,信息化不普及,让日本企业觉得有很强的优越感。
“我们的工厂在生产过程的自动化、销售信息化方面,在10年前是大大超出中国同行的,但现在已经不比中国人强多少,能谈得上的优势,只是我们的经验更丰富一些。”渡边说。
而渡边回到家里,和自己上大学的女儿谈起学校情况时,他觉得时代已经完全变了。“我女儿出生在日本开始‘失落’的时代,到现在正好20岁,成长过程中日本经济几乎就没有复苏过。她的中国同学则根本没有经济失落的感觉,学习能力和消费水平基本超过了日本同学。”
如果说老一代的日本人还存有一种对中国的优越感的话,年轻的日本人已悄悄开始适应新的中日力量对比了。
这是一种在日本经济失落、中国努力赶超,中日经济规模平起平坐时出现的特殊感觉。但如果日本经济持续原地踏步,中国以7%-8%的速度前行,到2020年中国经济等同于美国的规模甚至跃居世界第一时,日本怎么办?在日本有识之士心里,这已经是个必须立即开始思考的问题。
用示强来掩饰内心的恐惧
但中日未来力量对比的变化,投射到日本国民心态之上,却催生了一些日本人对中国不友好的情绪。中国强,日本似乎对中国有一份友好相处之心;中国强,日本厌恶中国的人好像忽然多了起来,并且在厌恶之外又增加了几分恐惧感。
日本内阁府2011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尽管美国在日驻军基地经常发生强暴日本妇女的事件,但日本人中对美国持有好感的仍占到81.9%,而对中国有同样感觉的人为26.1%。7012年前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全面挑起中日领土纷争后,这一数字恐怕还要下降。
“眼下日本正处在选举阶段,除了能听到各个政党要‘捍卫日本领土’、进驻岛屿的呼声外,却从来听不到日本该如何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理性声音。”早稻田大学一位专攻亚洲关系的中国留学生对本刊记者说。
甚至一些家庭妇女谈起日本的对外关系时,也从过去的“不再战”(不再打仗)、“救助弱者”等话题,渐渐转向领土问题,并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绪。
《网络与爱国》一书的作者安田浩一在解释日本出现的变化时说:“很多日本男性参加游行,主要出于政治目的,有时也是一种发泄感情的方式,但女性上街游行,参与政治争论,则往往源于她们对社会的绝望和心头的危机感。”经济的长期失落,政治上的动荡,在无法找到出路的时候,不少日本人便把这种情绪放在了对外关系上,用示强来掩饰内心的恐慌。
“日本仍然必须在中国做下去”
钓鱼岛争端恶化之后,不少日本企业开始强调“中国 1”,希望通过一个中国之外的市场,来分散中国市场上的风险。
但日本经济产业省一位负责亚洲事务的官员对本刊记者说:“今后5年到10年时间内,无论是印度还是东南亚,都不能取代中国市场,日本仍然必须在中国做下去。”从零部件基地的建立到现代化物流体制的构筑,再到成品的组装销售,再加上民众消费水平的提高,中国只用二三十年时间就实现了。在世界其他地方重建一个和中国相当的市场,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是日本经济现有的能力所等不起的。
“问题是,现在日本经济开始和政治脱节,企业实现了全面跨国化,而政治依旧停留在日本国内,政治家不顾国家经济利益,按自己的想法搞乱了国家间的关系。”日本一家大报的主编对记者说。
于是,当日本看不到走出经济困境的出路,保守政治又影响至深的时候,在日本听到的最高的声调,就是唱衰中国。书店里充斥着不少对中国政治制度持全面否定观点的书籍,对中国经济可能取得的发展视若无睹,很多人宁肯相信明天的中国一定会问题更多,而不去为中国的真正崛起做好准备。日本眼下这种缺乏自信和冷静的心态,令日本的一些有识之士担忧。
对现在的日本人来说,中国已经是生活中无法缺少的一部分。在东京乘客最多的山手线轻轨上坐半个小时的车,如果没有听到中文,就会让人有些奇怪。每年过百万的中国人到日本旅游,将中国的语言、文化、商品等带到了日本的各个角落。
钓鱼岛争端之后,日本似乎更多了些“厌华”的气氛。于是,在东京街头,人们一边穿着中国制造的服装,在餐馆里吃着中国加工的食品,一边指着电视对中国社会品头论足。9月中国一些城市抗议游行的镜头如同刚刚发生的事件一样,不断在电视里播放,其反复程度近年少有。
这种现象今后或许还会持续很多年,但到了2020年或2030年中国的经济规模达到很多日本政治家所崇拜的美国的水平时,日本人的对华态度恐怕也会改变了。而他们心里也清楚,这样的情形可能为期不远了。
如果中国经济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日本怎么办
“我们也许用不了太长时间,就会失去在中国面前的优越感。”企业职员渡边泰三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过去10年,每年来中国访问,渡边看到了中国的不足,也看到了中国迅速挣脱“落后”的种种变化。过去,中国企业管理较为落后,信息化不普及,让日本企业觉得有很强的优越感。
“我们的工厂在生产过程的自动化、销售信息化方面,在10年前是大大超出中国同行的,但现在已经不比中国人强多少,能谈得上的优势,只是我们的经验更丰富一些。”渡边说。
而渡边回到家里,和自己上大学的女儿谈起学校情况时,他觉得时代已经完全变了。“我女儿出生在日本开始‘失落’的时代,到现在正好20岁,成长过程中日本经济几乎就没有复苏过。她的中国同学则根本没有经济失落的感觉,学习能力和消费水平基本超过了日本同学。”
如果说老一代的日本人还存有一种对中国的优越感的话,年轻的日本人已悄悄开始适应新的中日力量对比了。
这是一种在日本经济失落、中国努力赶超,中日经济规模平起平坐时出现的特殊感觉。但如果日本经济持续原地踏步,中国以7%-8%的速度前行,到2020年中国经济等同于美国的规模甚至跃居世界第一时,日本怎么办?在日本有识之士心里,这已经是个必须立即开始思考的问题。
用示强来掩饰内心的恐惧
但中日未来力量对比的变化,投射到日本国民心态之上,却催生了一些日本人对中国不友好的情绪。中国强,日本似乎对中国有一份友好相处之心;中国强,日本厌恶中国的人好像忽然多了起来,并且在厌恶之外又增加了几分恐惧感。
日本内阁府2011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尽管美国在日驻军基地经常发生强暴日本妇女的事件,但日本人中对美国持有好感的仍占到81.9%,而对中国有同样感觉的人为26.1%。7012年前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全面挑起中日领土纷争后,这一数字恐怕还要下降。
“眼下日本正处在选举阶段,除了能听到各个政党要‘捍卫日本领土’、进驻岛屿的呼声外,却从来听不到日本该如何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理性声音。”早稻田大学一位专攻亚洲关系的中国留学生对本刊记者说。
甚至一些家庭妇女谈起日本的对外关系时,也从过去的“不再战”(不再打仗)、“救助弱者”等话题,渐渐转向领土问题,并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绪。
《网络与爱国》一书的作者安田浩一在解释日本出现的变化时说:“很多日本男性参加游行,主要出于政治目的,有时也是一种发泄感情的方式,但女性上街游行,参与政治争论,则往往源于她们对社会的绝望和心头的危机感。”经济的长期失落,政治上的动荡,在无法找到出路的时候,不少日本人便把这种情绪放在了对外关系上,用示强来掩饰内心的恐慌。
“日本仍然必须在中国做下去”
钓鱼岛争端恶化之后,不少日本企业开始强调“中国 1”,希望通过一个中国之外的市场,来分散中国市场上的风险。
但日本经济产业省一位负责亚洲事务的官员对本刊记者说:“今后5年到10年时间内,无论是印度还是东南亚,都不能取代中国市场,日本仍然必须在中国做下去。”从零部件基地的建立到现代化物流体制的构筑,再到成品的组装销售,再加上民众消费水平的提高,中国只用二三十年时间就实现了。在世界其他地方重建一个和中国相当的市场,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是日本经济现有的能力所等不起的。
“问题是,现在日本经济开始和政治脱节,企业实现了全面跨国化,而政治依旧停留在日本国内,政治家不顾国家经济利益,按自己的想法搞乱了国家间的关系。”日本一家大报的主编对记者说。
于是,当日本看不到走出经济困境的出路,保守政治又影响至深的时候,在日本听到的最高的声调,就是唱衰中国。书店里充斥着不少对中国政治制度持全面否定观点的书籍,对中国经济可能取得的发展视若无睹,很多人宁肯相信明天的中国一定会问题更多,而不去为中国的真正崛起做好准备。日本眼下这种缺乏自信和冷静的心态,令日本的一些有识之士担忧。